兔自体颈动脉移植于静脉后形态学及分子改变

来源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往的研究已证实动脉移植到静脉后,即使在高血脂状态下,也不发生粥样硬化,而是发生萎缩样改变,提示了血流动力学特别是切应力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为探讨移植后动脉重构的机理,该文对移植动脉段进行了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建立动脉移植到静脉的新西兰白兔模型,6个时间点后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内、中膜厚度与面积;扫描电镜观察内皮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TUNEL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状况,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发现移植动脉在极低切应力状态下,随时间推移,除管壁发生“类静脉化”的萎缩样改变外,管腔面积先减小后增加;TUNEL结果显示移植动脉发生了细胞凋亡,而且凋亡先发于血管内膜细胞,进而过度到中层,最后累及外膜;通过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双染色证实,弹力纤维在整个过程中并未有显著数量改变,而胶原纤维却发生崩解,最终导致管壁萎缩;术后一周移植动脉的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高,以后渐下降.结论 低切应力作用于血管内膜层细胞致使其凋亡继而由内而外信号转递的过程,这构成了移植动脉发生萎缩样变的基础;胶原纤维的崩解在移植动脉萎缩样变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MMP表达的上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对腰椎间孔狭窄(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证实的LFS矢状位MP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期刊
教学管理人员对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阐述,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教学管理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收集了455例冠心病患者和465例对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