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关于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开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没有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且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对其缺乏指导,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且评价对象不全面。基于此,提出了几点改善目前现状的教学对策,从而使课堂活动更加高效。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学;策略
1 引言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道:“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作用,在合作中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艾森伯格和卡梅隆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其中一方单方面的阐述,其重点是以教师为媒介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使教师有效地观察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善其教学策略。
布洛菲提出以契约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魏超,杜兰梅[2]提出:合作学习结合了成员合作、小组竞争和个人行为,与教学需求相一致,是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巨大改变。
游贤琼[3]指出:同伴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一个人将来能否适应成年人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平等关系积极发展的好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进行定性的理解和定量的描述,一步一步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就是从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其经验出发,结合其学习数学的背景、经历和心理状况,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数学过程[4]。
2.2合作学习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合作学习没有一致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组,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自己的研究或学习来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5]。
2.3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应该被动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知识,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6]。学习者是过程的完成者和主体,当学习者每次获得新知识或者掌握新技能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动力去学习。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紧张的内部关系有助于激励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彼此帮助,团结合作来获取知识与技能,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动力。
自由学习理论认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体,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他能够直接判断出最适合他的目标和手段,并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和手段。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主动性会促使人们倾向于变得更好。
3 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某公立实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对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频率、教师的参与度;学习小组的人数设置、划分标准、角色分配;评价频率、评价对象等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下面的问题。
3.1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准确
部分教师会置自己于合作学习之外。这些教师总是远离他们的学生,觉得学生所学的与他们无关。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过于重视自己的权威与地位,导致学生只能在其设计与领导下按部就班。学生们会对课堂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3.2合作学习前准备工作不足
数学课堂上经常以座位来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一个组长。这种划分模式会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变得更加懒惰。在这种分组模式下,合作学习小组往往都是以一小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主体,而其他学生只能是配合。学生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一起合作学习,当小组开始讨论时,他们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小组内部缺乏相应的分工导致了许多问题。
3.3评价机制不完善
部分数学教师会对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宏观的评价,注重的是整个学习小组、整个团队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也仅仅是本节课上的部分问题,当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讨论任务之后,教师就会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评价来对他们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评价的内容指标比较片面,部分的学习小组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导致无法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时间久了,部分学生就失去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欲望。
如果教师对课堂的评价不全面,学生合作学习的利弊就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进程,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进步。
4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改进对策
4.1正确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教师应该是课堂气氛的创造者。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学习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才能碰撞和融合。教师要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场景的设计者。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认真设置安排讨论的问题,只有学生觉得自己无法一人独自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的与同学成立学习小组,进行组间探讨,这种情况下的合作学习场景才算是成功的。
教师应组织好课堂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建必需的条件,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体,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学习小组中自由遨游。
4.2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依据
在按照学习成绩分组时,教师应该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通过以好带差的方式,用以提高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等比进行分配,再加入两到三个学习中等的学生。
将男生与女生进行合理分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优劣势互补,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与异性接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减少由于与异性接触带来的未知与恐惧等情绪,强化学生的心理。
教师通过类似于“抓阄”的概率性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随机分配。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自由分组时,为了聊天,为了玩,会选择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进行搭配。因此,教师在进行随机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异质性,利用这种异质性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并且在评价时要注意对小组与个人评价的有机结合,不能过于偏重小组评价,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目前,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够改善学生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之前制定并完善合作机制,有效评价合作学习结果,那么合作学习将很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发[2001]21号,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
[2]魏超,杜兰梅.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23):34-35
[3]游贤琼.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74.
[4]郭凤喜.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少男少女,2018(18):44-45.
[5]李昭君.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以XX小学数学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58.
[6]刘春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析[J].中华少年,2017(24):178-179.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学;策略
1 引言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道:“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作用,在合作中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艾森伯格和卡梅隆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其中一方单方面的阐述,其重点是以教师为媒介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使教师有效地观察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善其教学策略。
布洛菲提出以契约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魏超,杜兰梅[2]提出:合作学习结合了成员合作、小组竞争和个人行为,与教学需求相一致,是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巨大改变。
游贤琼[3]指出:同伴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一个人将来能否适应成年人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平等关系积极发展的好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进行定性的理解和定量的描述,一步一步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就是从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其经验出发,结合其学习数学的背景、经历和心理状况,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数学过程[4]。
2.2合作学习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合作学习没有一致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组,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自己的研究或学习来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5]。
2.3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应该被动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知识,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6]。学习者是过程的完成者和主体,当学习者每次获得新知识或者掌握新技能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动力去学习。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紧张的内部关系有助于激励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彼此帮助,团结合作来获取知识与技能,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动力。
自由学习理论认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体,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他能够直接判断出最适合他的目标和手段,并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和手段。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主动性会促使人们倾向于变得更好。
3 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某公立实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对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频率、教师的参与度;学习小组的人数设置、划分标准、角色分配;评价频率、评价对象等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下面的问题。
3.1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准确
部分教师会置自己于合作学习之外。这些教师总是远离他们的学生,觉得学生所学的与他们无关。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过于重视自己的权威与地位,导致学生只能在其设计与领导下按部就班。学生们会对课堂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3.2合作学习前准备工作不足
数学课堂上经常以座位来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一个组长。这种划分模式会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变得更加懒惰。在这种分组模式下,合作学习小组往往都是以一小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主体,而其他学生只能是配合。学生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一起合作学习,当小组开始讨论时,他们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小组内部缺乏相应的分工导致了许多问题。
3.3评价机制不完善
部分数学教师会对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宏观的评价,注重的是整个学习小组、整个团队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也仅仅是本节课上的部分问题,当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讨论任务之后,教师就会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评价来对他们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评价的内容指标比较片面,部分的学习小组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导致无法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时间久了,部分学生就失去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欲望。
如果教师对课堂的评价不全面,学生合作学习的利弊就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进程,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进步。
4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改进对策
4.1正确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教师应该是课堂气氛的创造者。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学习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才能碰撞和融合。教师要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场景的设计者。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认真设置安排讨论的问题,只有学生觉得自己无法一人独自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的与同学成立学习小组,进行组间探讨,这种情况下的合作学习场景才算是成功的。
教师应组织好课堂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建必需的条件,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体,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学习小组中自由遨游。
4.2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依据
在按照学习成绩分组时,教师应该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通过以好带差的方式,用以提高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等比进行分配,再加入两到三个学习中等的学生。
将男生与女生进行合理分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优劣势互补,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与异性接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减少由于与异性接触带来的未知与恐惧等情绪,强化学生的心理。
教师通过类似于“抓阄”的概率性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随机分配。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自由分组时,为了聊天,为了玩,会选择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进行搭配。因此,教师在进行随机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异质性,利用这种异质性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并且在评价时要注意对小组与个人评价的有机结合,不能过于偏重小组评价,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目前,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够改善学生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之前制定并完善合作机制,有效评价合作学习结果,那么合作学习将很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发[2001]21号,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
[2]魏超,杜兰梅.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23):34-35
[3]游贤琼.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74.
[4]郭凤喜.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少男少女,2018(18):44-45.
[5]李昭君.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以XX小学数学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58.
[6]刘春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析[J].中华少年,2017(2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