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突破的需要,是区域型企业走向国际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家增强国力的需要。基于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尝试在发展中国家办学。中国政府援助是走出去办学的依托,受援国举办学校的主动性是走出去的核心,中外院校共同管理是走出去的机制保障,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走出去的能力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试验区;走出去;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宁波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0-0032-04
一、背景介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要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1];要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创新的办学理念、体制与机制,需要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2013年正式启动的国家级宁波教育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在提升区域型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毗邻上海、杭州,国际教育需求旺盛,国际交流合作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全国率先建设了高教园区,引进建立了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2个。2013年全年引进外籍教师946人,接受外国留学生2500人。截至2014年7月底,宁波已累计为发展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官员、校长及教学骨干举办职业教育培训班19期,共有来自69个国家的460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宁波将在浙江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竞争力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到2020年,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服务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宁波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共识。
二、高职院校“走出去”的现状与需求
高等学校“走出去”即境外办学,是指高等学校以独立法人资格,或者与境外具有法人资格并且为所在国家(地区)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学位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3]。目前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机构以普通高校为主;从办学层次上看,大多数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4]。根据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统计,国际分校提供本科生教育占23%,研究生教育大约占58%[5]。而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层次的国际化形式总体上还是以引进为主[6],据对全国16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境外办学为零”[7]。
近年来,随着宁波市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企业“走出去”的行动越来越频繁,懂技术、会管理、熟谙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截至2014年7月底,宁波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1978家,实际中方核准金额67.78亿美元,实际中方投资额31.8亿美元,境外投资涉及国家和地区达110个。目前,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走出去”在宁波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宁波市外经贸局正在加快建设境外三大创业基地。这三大创业基地分别为境外营销基地、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基地[8]。显然,在三大基地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将是首要任务,这就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与此同时,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已经成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援助行动。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形式包括援建当地学校,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培训,派遣教师志愿者,提供来华留学奖学金,提供教学设备、仪器与图书等。从援建的职业教育类学校看,包括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也门萨那技校,是新中国最早在外援建的职业技术类学校之一,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中国政府援建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9]。但从援建的内容上看,主要以援建基础设施、硬件投入为主,缺少在职业教育模式援助上的探索。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关注中国的职业教育,并迫切需要将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输入到他们的国家[10]。
三、宁波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初步尝试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宁波市政府早在试验区设立之前就积极推动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提升宁波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要求院校要“全面实现开放办学”。2013年出台的《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3—2017年)》中对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等作了相关规定。宁波市政府积极组织各高职院校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时,国家商务部根据受援国职业院校的现状,正着手进行援助方法的深化。根据受援国的要求以及综合分析中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最后确定并支持长期开展援外培训工作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援建也门的教育合作项目。
(二)院校积极提升境外办学能力
为配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宁波各高职院校充分重视自身境外办学能力建设。首先,各院校开展了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了教师境外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选派骨干教师海外进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集中培训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增强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其次,引进国际化课程或参照国际标准改造现有专业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内容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再次,推进院校内部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动学分制改革,适应国际化办学中教学管理的需求。 (三)合理利用境外职教资源
宁波高职教育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合理利用了境外的教育资源。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将要援建的也门教育合作项目中,充分利用也门萨那技校的教育资源,使其顺利完成援建也门教育合作项目前期调研报告及援建项目立项建议书,并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主要涉及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四、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面临的挑战
(一)工作理念与政策上的挑战
调研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院校存在缺乏办学自主权的现象,如也门的萨那技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择等各方面均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11]。此外,在其校内还未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主要还是实施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理念与政策导向将制约中也院校合作过程中的中方人员工作开展。
(二)文化理解上的挑战
文化是每个时代固有的生命体系,也是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习俗,这些都需要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相互尊重与适应。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与宗教信仰,在中国走进发展中国家办学过程中,中方人员需要文化上的理解。
(三)语言上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除了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外,还有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总体上,中国教师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能力,但用其他语种进行教学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非英语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援助时,教师会面临语言上的挑战。
(四)生活适应上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高,宁波又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城市,据统计,2013年中国人均GDP6629美元,而宁波的人均GDP已达15068美元。因此,派往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将面临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承受并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对教师也是一大挑战。
五、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
(一)政府援助的主导作用是走出去办学的依托
走出去办学涉及国民教育、文化传播、外交工作等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职能。境外办学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不仅涉及国内教育体系的推广和质量保障,而且涉及国(境)内外教育衔接与管理,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协调就无法有效推进。政府主导作用包括外交协调、审批管理、建设资助、校长和骨干师资选派与管理、运行经费保障、质量管理等。试验区成立了“教育部、浙江省、宁波市、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战略规划和发展指导”[12]。同时,商务部积极推进并强化已有教育援助的内涵提升,为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提供支持。
(二)充分发挥受援国举办学校的主动性是走出去办学的核心
充分调动受援国政府举办学校的积极性,获得受援国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能够成功的核心。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援建也门教育合作项目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得到了也门技术和职业教育部及萨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中外院校共同管理是走出去的机制保障
援建院校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必然要受到受援国相关政策和文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走出去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援建的院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受援国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避免援建院校由于管理问题而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因此,中外双方要共同商定院校管理制度及运行模式,共同管理援建院校是走出去办学的管理机制保障。
(四)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走出去的能力基础
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战略最终需要由教师来实施,只有教师具备境外工作与教学的能力,走出去战略才能更好地落实。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会给援建教师带来各种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增强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以提高教师在援建过程中的适应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实施走出去办学是经济、社会、文化、国家外交的需要,也是中国职业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具备的‘职’特色和运转机制等方面的相对灵活性,进入和开展国际化反而具有更为突出的竞争优势。”[13]宁波城市的发展特征、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制度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提升其现有职业教育水平的需要,使中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成为必然,并随着办学的深入,将逐步实现从单向援助到合作共赢。
参 考 文 献
[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EB/OL].[2012-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65.htm.
[4]兰军.跨境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1.
[5]Svava Bjarnason(2007).A Presence Elsewhere.[2007-01-01].http://www.acenet.edu/Content/NavigationMenu/Whatshot/Bjarnason_Svave_07Presentation.ppt).
[6]邢晖,李玉珠.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4(7):34-36.
[7]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66-72.
[8]俞丹桦.建设境外三大创业基地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J].宁波通讯, 2013(23):24. [9]新华社.中外政府间最大合作办学机构落户非洲埃塞俄比亚[EB/OL].[2008-12-30].http://www.tute.edu.cn/neirong.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试验区;走出去;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宁波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0-0032-04
一、背景介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要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1];要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创新的办学理念、体制与机制,需要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2013年正式启动的国家级宁波教育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在提升区域型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毗邻上海、杭州,国际教育需求旺盛,国际交流合作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全国率先建设了高教园区,引进建立了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2个。2013年全年引进外籍教师946人,接受外国留学生2500人。截至2014年7月底,宁波已累计为发展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官员、校长及教学骨干举办职业教育培训班19期,共有来自69个国家的460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宁波将在浙江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竞争力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到2020年,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服务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宁波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共识。
二、高职院校“走出去”的现状与需求
高等学校“走出去”即境外办学,是指高等学校以独立法人资格,或者与境外具有法人资格并且为所在国家(地区)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学位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3]。目前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机构以普通高校为主;从办学层次上看,大多数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4]。根据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统计,国际分校提供本科生教育占23%,研究生教育大约占58%[5]。而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层次的国际化形式总体上还是以引进为主[6],据对全国16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境外办学为零”[7]。
近年来,随着宁波市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企业“走出去”的行动越来越频繁,懂技术、会管理、熟谙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截至2014年7月底,宁波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1978家,实际中方核准金额67.78亿美元,实际中方投资额31.8亿美元,境外投资涉及国家和地区达110个。目前,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走出去”在宁波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宁波市外经贸局正在加快建设境外三大创业基地。这三大创业基地分别为境外营销基地、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基地[8]。显然,在三大基地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将是首要任务,这就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与此同时,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已经成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援助行动。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形式包括援建当地学校,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培训,派遣教师志愿者,提供来华留学奖学金,提供教学设备、仪器与图书等。从援建的职业教育类学校看,包括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也门萨那技校,是新中国最早在外援建的职业技术类学校之一,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中国政府援建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9]。但从援建的内容上看,主要以援建基础设施、硬件投入为主,缺少在职业教育模式援助上的探索。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关注中国的职业教育,并迫切需要将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输入到他们的国家[10]。
三、宁波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初步尝试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宁波市政府早在试验区设立之前就积极推动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提升宁波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要求院校要“全面实现开放办学”。2013年出台的《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3—2017年)》中对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等作了相关规定。宁波市政府积极组织各高职院校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时,国家商务部根据受援国职业院校的现状,正着手进行援助方法的深化。根据受援国的要求以及综合分析中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最后确定并支持长期开展援外培训工作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援建也门的教育合作项目。
(二)院校积极提升境外办学能力
为配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宁波各高职院校充分重视自身境外办学能力建设。首先,各院校开展了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了教师境外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选派骨干教师海外进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集中培训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增强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其次,引进国际化课程或参照国际标准改造现有专业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内容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再次,推进院校内部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动学分制改革,适应国际化办学中教学管理的需求。 (三)合理利用境外职教资源
宁波高职教育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合理利用了境外的教育资源。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将要援建的也门教育合作项目中,充分利用也门萨那技校的教育资源,使其顺利完成援建也门教育合作项目前期调研报告及援建项目立项建议书,并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主要涉及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四、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面临的挑战
(一)工作理念与政策上的挑战
调研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院校存在缺乏办学自主权的现象,如也门的萨那技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择等各方面均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11]。此外,在其校内还未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主要还是实施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理念与政策导向将制约中也院校合作过程中的中方人员工作开展。
(二)文化理解上的挑战
文化是每个时代固有的生命体系,也是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习俗,这些都需要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相互尊重与适应。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与宗教信仰,在中国走进发展中国家办学过程中,中方人员需要文化上的理解。
(三)语言上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除了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外,还有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总体上,中国教师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能力,但用其他语种进行教学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非英语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援助时,教师会面临语言上的挑战。
(四)生活适应上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高,宁波又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城市,据统计,2013年中国人均GDP6629美元,而宁波的人均GDP已达15068美元。因此,派往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将面临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承受并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对教师也是一大挑战。
五、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
(一)政府援助的主导作用是走出去办学的依托
走出去办学涉及国民教育、文化传播、外交工作等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职能。境外办学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不仅涉及国内教育体系的推广和质量保障,而且涉及国(境)内外教育衔接与管理,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协调就无法有效推进。政府主导作用包括外交协调、审批管理、建设资助、校长和骨干师资选派与管理、运行经费保障、质量管理等。试验区成立了“教育部、浙江省、宁波市、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战略规划和发展指导”[12]。同时,商务部积极推进并强化已有教育援助的内涵提升,为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提供支持。
(二)充分发挥受援国举办学校的主动性是走出去办学的核心
充分调动受援国政府举办学校的积极性,获得受援国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能够成功的核心。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援建也门教育合作项目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得到了也门技术和职业教育部及萨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中外院校共同管理是走出去的机制保障
援建院校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必然要受到受援国相关政策和文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走出去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援建的院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受援国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避免援建院校由于管理问题而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因此,中外双方要共同商定院校管理制度及运行模式,共同管理援建院校是走出去办学的管理机制保障。
(四)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走出去的能力基础
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战略最终需要由教师来实施,只有教师具备境外工作与教学的能力,走出去战略才能更好地落实。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会给援建教师带来各种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增强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以提高教师在援建过程中的适应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实施走出去办学是经济、社会、文化、国家外交的需要,也是中国职业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具备的‘职’特色和运转机制等方面的相对灵活性,进入和开展国际化反而具有更为突出的竞争优势。”[13]宁波城市的发展特征、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制度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提升其现有职业教育水平的需要,使中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成为必然,并随着办学的深入,将逐步实现从单向援助到合作共赢。
参 考 文 献
[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EB/OL].[2012-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65.htm.
[4]兰军.跨境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1.
[5]Svava Bjarnason(2007).A Presence Elsewhere.[2007-01-01].http://www.acenet.edu/Content/NavigationMenu/Whatshot/Bjarnason_Svave_07Presentation.ppt).
[6]邢晖,李玉珠.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4(7):34-36.
[7]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66-72.
[8]俞丹桦.建设境外三大创业基地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J].宁波通讯, 2013(23):24. [9]新华社.中外政府间最大合作办学机构落户非洲埃塞俄比亚[EB/OL].[2008-12-30].http://www.tute.edu.cn/neirong.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