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wen5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其听说读写的要求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创造性因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手中的教材用“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素材,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活跃思维的触发点,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挖掘利用教材巧设问题,诱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多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富有创意的问题能启发诱导学生运用联想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认识由表入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有鲜明的目的性,教师要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位老师教《称象》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再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创新思维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教材的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课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诱因。如《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贝多芬弹完了一曲,盲姑娘激动地猜想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顺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贝多芬这样做的原因。学生默读课文后深思,纷纷举起了自信的手。有的说贝多芬走进茅屋就没有自我介绍,说明他不想让兄妹俩知道他的身份。有的说这表明贝多芬非常谦虚,他不想炫耀自己。教师并未就此终结,仍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别的可能吗。这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贝多芬没有回答,实际上已经默认了。还有学生说贝多芬弹着弹着已是触景生情,灵感顿生,正在构思《月光曲》呢。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扩大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同时还锻炼了他们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挖掘利用教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表现。例如《赤壁之战》一课,教师可通过提问创设这样的情境:赤壁之战多少人马?你认为谁会取胜?这一仗怎么打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曹操八十万人马会被周瑜的三万人马打败?于是学生对《赤壁之战》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类似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把它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其创新意识必然增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文,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三、挖掘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还要激励学生内在的思维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造情境,通过情境引导想象,激励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小小的船》是一首音韵优美,意象广远的儿歌,儿歌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星光灿烂,月儿如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配上轻松愉快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境。图画、音乐与教师形象的描述使学生的思维在“星空”的情景中飞扬,内心的“意境”得以升华。孩子们一定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唤起他们用语言表达的创新欲望,教师凭借这样的情景想象,达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培养。
  
  四、挖掘利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如:在学习《鲸》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自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别人介绍鲸这种动物,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扮演解说员; 有的向其他小鲸鱼介绍家族历史;有的扮演一位教师来到海洋馆,向学生介绍鲸等。真是不可思议,学生居然想出那么多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这也从心理上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他们向创新之路又迈进了一步。
  
  五、挖掘利用教材激发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情境,启发想象,激起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比如《小鸭子得救了》这个童话故事内容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运用电教手段,把小鸭子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设计灵活生动、形象的启发谈话。小鸭子掉到坑里了,小熊、小象、小猴子都跑过来救小鸭子,怎样才能把它救上来呢?请大家动脑筋思考,替他们想个好办法行吗?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用眼观察,动口叙述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合理想象、鼓励创新,对学生独特想法注意保护、引导、启发,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六、利用教材制定符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教案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交流媒介是学生手中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在不偏离教材教学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出更符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教案,这才是最好的创新。新教材既能满足教师创造性的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学生探奇求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因而,老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教活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创新的好习惯。例如,教材设置的小框内容,附加材料,对学生能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好材料,老师可以利用当地现有的实物,多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创新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像这样的教材,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要有创新能力,研究语文课教改的方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着眼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利用教材、制定教案、还要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从而发挥教材的固有作用,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释放出创新激情,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写作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写英语周记是训练学生英语写作的好方法,训练学生从简单入手,形成写作习惯,多动脑筋,增加词汇,紧贴课本,背诵范文,讲练结
期刊
研究了船舶的避碰行为以及多船多衡准的避碰决策的思维过程.应用海上交通工程理论和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多物标多衡准的船舶避碰综合决策模型.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综合
新课程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影视、报刊、网络资源,流行歌曲、广告语,是中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对其中蕴涵的丰富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一、广泛吸收影视、报刊、网络资源中的精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在各种传媒资源当中,影视、报刊、网络的资源可以说是学生利用率最高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利用电视媒体,作为教材的配套资源进
讨论了如何将模糊集之间的模糊映射扩展到模糊集的幂集和模糊幂集上去等问题,并对扩展后的模糊映射做了一点刻划。
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写英语作业评语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几种方式,并提出了写英语作业评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个性提供了张扬的舞台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其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实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
本文设计了一种导航雷达天线远场测试的测试台,抑制了地面反射波.通过对微波暗室的设计研制,成功地实现了在各种干扰十分严重的场所,防止强场、静电及回波反射的干扰.
介绍温度控制系统调节器的一种设计方法。首先由阶跃响应曲线得出开环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设计要求,得出调节器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阶跃响应法和离线单纯形寻优得出调节器的初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堂里,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