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让我依恋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董泽永,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四川文学》 《剑南文学》 《贡嘎山》 《四川日报》 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件,出版 《这年代的事儿》 《晴天有雾》 《影子》 等小说、散文、评论集。
  平日里,一谈到旅游,人们常会发感慨:没去过的地方,想去,一旦去过那了,就不会再想第二次!但在我看来,海南不是。海南是个可以常来常往,并且最好住下来的地方。就像自己的心灵,可以随时放飞,也可以长久栖息。
  海南,本不是我的故乡,并且我既未在那儿求过学,也不曾在那儿谋生干过事。但我爱上了它,而且对它颇有些依恋。
  辛丑四月中旬,我有幸以“乡村振兴作家培训班”学员的身份,再次从千里之外的射洪飞到了海南。
  这已是我第三次到海南了。
  出行前,得知要前往的消息时,我脑子里立刻蹦出些个情景,比如,大东海海底伸手可及的游鱼、万泉河碧波万顷的山水、亚龙湾浩浩渺渺的海蓝天白、海口顺心茶馆早点的丰盛和环境的典雅等等。于是,就禁不住流露出了一种回家的喜悦。还没到过海南的朋友见了问我,你不是都去过几次了吗,还这样兴奋!我回答朋友只一句:这就是海南的魅力。
  当然,我既没对朋友说出具体的理由,也没有料到此次
  海南之行,还有更多让人兴奋的地方。
  培训班开班仪式那天,海口市森林城市酒店三楼会议室灯火辉煌,别具一格的会场布置,使惯常庄严的仪式具有了一种平民色彩。海口市文联、作协领导和几家文学期刊的编辑老师,跟我们学员“平起平坐”在会场的末端。接着,他们只三言两语,就以其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涤去了我心中的陌生感。以至于后来进行培训讲座时,尽管我和大家虔诚如学生一样地端坐在下面,因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文学话语,营造出的浓浓暖意,让我的心灵获得了一种别样的熏染。尤其一对一作品点评环节,我深感像重回校园,站在讲台旁聆听老师的教诲一般庄重。可那时,我一点也不忐忑。老师们精细的点拨,就像倾洒在文学沙漠上的甘露,而我正是享受到此番甘露的跋涉者。回家已经很多天了,我依然对此念念不忘。我才进一步明白,这一次,我是真正地被唤醒了。我内心曾经的自满,甚至不足以称得上“跋涉者”的懒惰,在编辑老师的“明镜”里显现出来,给自己重重地提了一個醒。我明白了,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不是一定要发表多少作品,而是一定要懂得如何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如今,回想培训的那些日子真是太短暂了!
  《椰城》策划人杨黎,这个本在巴蜀长大的四川小伙,却热情周到地尽着海南人的地主之谊。报到那天,在酒店大门外见到我们时,他迎上来跟我们握手,甚至拥抱。接下来,在不断变换吃住和参观学习地点等形式的烦琐事务中,他充当着组织者、联络员、班主任和导游等多重角色。他的热情周到、落落大方和才思敏捷,让我同时想到了两个词:“老师”和“朋友”。他主编的《椰城》,我们好多朋友早就读过。一次我问女儿:“你看得那么认真,简单说说你的感想?”女儿边看边说:“我只觉得《椰城》的编辑,眼光有些独特。”我对女儿的感受并不是特别吃惊,因为我知道,她平常看了不少的杂志,她也有她自己的眼光。那天女儿也反过来问了我的感受,我说,《椰城》就像一片蓬勃的椰林,而里面的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海风里淡淡的咸和椰子汁的清香,里面的每一行文字都像椰叶上的叶脉,密密地编织着南海的风情。女儿略微深思地点点头,然后用伸着的大拇指向我做了回应。
  说到老师,又让我特别想到了晓剑,这个出资千万元设立“晓剑青年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开班仪式上,晓剑老师说了两句“炸锅”的话,一句是:“说四月是海南最好的季节,这是骗人的。”另一句是:“采风,不一定非要写东西。”乍一听,猛觉得有点不对劲,可过后一想,这正体现了海南人大海般的襟怀和真诚。
  前两次,我分别是在冬季和春季,也就是海南最好的季节到海南的。显然,按晓剑老师说的,我们这一次来是错过了海南最好的季节了。可那天晓剑老师又把话锋一转,说,如果把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看,其实如今的海南已愈来愈变得四季如春了。
  晓剑老师的这番话,在后来的数天里,很快得到了印证。
  那个车前马后为我们服务的华侨城美丽的姑娘小何,那个兢兢业业为我们开车的李师傅;还有中廖村特具民俗风情的餐馆、民宿,以及黎族姑娘小伙们优美的舞姿、美丽的歌喉;还有天涯小镇上独具特色的龙文化打造,以及坐在“天涯—书卷”温馨小屋里,可一边读书,一边听着海浪拍岸的美美情趣,让我在一个不是最好的季节,却同样感受到了海南的另一种美丽:乡村振兴——先行者的足音和示范点的魅力。我想,乡村振兴的远景并不只是我们要书写的,更多的是要我们一起创造。
  那天,站在火山口的“海口制高点”眺望海口市,我想到了“海市蜃楼”,但那不是虚幻的,而是梦幻般的美。想想站在雄伟壮观的“世纪大桥”上,便可尽收整座海滨之城的美景于眼底,还有千余亩的“万绿园”、让人充满想象的“假日海滩”,以及“骑楼老街”建筑群等,使人久久地在时间的隧道和历史与现实的烟云中穿行、迷恋,从而感受着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诗意之美。
  那天,站在“鹿回头”听黎族美丽的爱情故事,我想到了“天涯海角”,但那并非指命运的“尽头”,而是不离不弃的执着。记得在回转来快要到山脚的时候,有人突然提议重新上鹿回头山顶去观日落。杨黎老师说,这提议好,在鹿回头观日落,确实是他处难与之媲美的。我们虽因整天行走多达数万步而感到很有些疲倦了,但听此一说,仍陡然精神倍增。结果,因天气不佳,我们并没能目睹鹿回头上日落的奇观,倒是把三亚的城市再次欣赏了一回。那时,愈看愈觉得三亚像一艘刚刚打造好的航母,从海南,也是从祖国的最南端,既在气宇轩昂地驶向世界,也在优雅无比地驶向未来。
  那天从三亚返回海口的路上,我没有了惯常乘车时的睡意。看到车窗外辽阔广袤的天空、树影婆娑的椰林,联想几天来感受到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和空气,禁不住想起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当年获罪被贬到海南时留下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千年前的海南,尚被苏公青睐有加,想想看,要是苏公今在,他迷恋海南的诗句,将会是何等的感天动地啊!
  那天,当返程的飞机离开地面的那一刻,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重感。我知道,这是我内心对海南这片热土真切的不舍与依恋。随着飞机的不断上升,我久久地依窗而望被茫茫大海呵护着的那片陆地,默默地在心中呼喊:
  海南,美丽的椰岛,我还会再来的!
其他文献
读王彤乐的短篇小说《音箱绝唱》,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毕业那会儿的许多事情与心境。《圣经》上说,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多年以前,这句话虽然也时常挂在嘴上,但并没有切身的体验。那时,青春似乎永远漫长,永远忧伤,永远有似是而非的故事;那时,总觉得自己的经历与心境就是世界的唯一,无人知晓,也无人理解。多年以后,再次打捞往事,对比当下,却发现,除了年代的变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是轮回。青春的无所适从依然在年轻人身
期刊
作者简介:冉仲景,重庆酉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 《从朗诵到吹奏》 《众神的情妇》 《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 《米》 等4部诗集。参加过诗刊社第十五届青春诗会。曾获重庆市文学奖等奖项。  一封情书  亲爱的杜姑娘鹃美人,  夏天又一次来临。  我不想错过香炉峰顶的大雾与阳光,  更不想错过你海拔2329米,  陡崖上靓丽的人生。  花掉半生光阴,  山路水路醒着梦着奔赴你,  只为不缺席
期刊
作者简介:朱红娜,笔名秋月、古棠。曾在 《羊城晚报》 《小说选刊》 《小小说选刊》 《微型小说选刊》 《百花园》 《小说月刊》 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00多篇。出版小小说集 《没胆人》 《归去来兮》。  我出身豪门,身价自然非同一般,说出来会吓你一跳:10万元。  我这支老板花高价专门请名师定制的毛笔,并非老板自己所有。老板把我送给了先生。  先生端详着笔杆上嵌入的一圈金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为了
期刊
短篇小说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考量,就是目标的设置与笔力的抵达。短篇《音箱绝唱》中,王彤乐以冷峻、从容的叙事,轻盈而游刃有余的推进,擎起了撼动人心的纯爱找寻与伤逝。阅读完小说文本,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伤逝》。或许纯粹的爱情从来都是纷纷扬扬飞舞的雪花,一触到现实的土地,就会融化于大地,无影无踪。小说中的“我”逃离苦苦找寻的纯爱,或许只是如同德彪西用音乐刻画的那个恬静美好的少女形象永驻心中,即便“
期刊
作者简介:董斌,沈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理事。作品散见 《解放军报》 《小说月刊》 《北方文学》 《小小说大世界》 《小小说月刊》 《散文选刊》 等报刊。  我从小就瘦,和我一样瘦的还有羊。我活得不容易,因为小,经常挨同伴的揍;羊也不容易,因为瘦,抢不到好草,就越来越瘦。  我对羊好,羊饿了,饿得叫啊,我就捋着羊毛,总能让羊安静下来。这种暗示
期刊
2005年,我们身边的健康话题不少。  人们一边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美食,一边用放大镜审视食品安全的可信度;人们一边热衷于各种健身运动、长假旅游,一边又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透支着健康,甚至生命;人们一边追求着个性解放和自我实现,一边又在情感的围城和精神的荒园里迷失……由此引发的关于健康、关于身体,甚至关于人生的思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再提起健康,让我们困顿,也让我们警醒。为此,我们联合医
期刊
作者简介:流泉,原名娄卫高,男,汉族,浙江龙泉人,祖籍湖南娄底,现居丽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在 《诗刊》 《星星》 《北京文学》 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作品多次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鸟鸣图  卡住喉咙的  不止一粒白色药丸,还有鸟儿  飞越丛林  风带走一片羽毛  唱赞歌的人  都置身流水之外  而我的悲悯,惊颤中发不出声的波涛  炎凉,抹去鸟的  悲欢  ——少年收回弹
期刊
作者简介:董洪良,笔名老刀。系四川省作协会员,鲁院四川班学员。诗文散见于《人民文学》 《十月》 《中国作家》 《诗刊》 《星星》 《扬子江诗刊》 等全国刊物。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年选。出版诗集《嵌骨的爱痕》。  呈 现  他把自己铺开、延展,  伸向那蕨类植物,有着带刺的疼痛  一堆白骨  要么惨白,要么乌黑  暴露出它融化前的秘密  像那一场欢愉  浮华的物事一样正在俯身  渐渐沉入那白雪与黑泽
期刊
作者简介:晏先树,女,1988年生于云南镇雄。作品发表于 《星星》 《扬子江》 《诗潮》 《飞天》 等刊物。有诗歌入选《2020中国年度诗歌》。  立 春  嗨,这是春天的第一个清晨  我早早地醒来  准备给你写一封信  连同青草的香,一起寄给你  树木们铆着劲儿  在枝头准备自己的花苞  像待嫁的新娘  而春风还在四处流浪  包藏人间的欲火,惹是生非  冬 至  昨夜的月色已经老去  晨光,如约
期刊
有刺眼的光线向我扫射过来,像一根纤细的木棍,触碰着深邃的矿洞。  我穿着厚重的棉袄,蜷缩在煤仓底部,手中拿着一块炭块,无所事事地在墙上画着竖线。煤仓里的煤炭,刚刚经过皮带一个半小时的运输,已经清空。不时能听到不规整的炭块从煤仓落下敲击着铁皮发出的刺耳的声音。随着煤炭继续进仓,很快,这声音就没了踪迹。皮带已经停了有十几分钟,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浓厚的煤灰。我不敢卸下笨重的过滤口罩。  五六百米地下的矿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