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4月“大众好书榜”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韩毓海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金灿荣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市场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迟福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
《中国人的民生》,高连奎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4月
《云端经济学》,吴建雄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2月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陈光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
《我的旅行哲学》,陈丹燕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青春不应被浪费》,袁岳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无病时代》,[美]大卫•阿古斯著,陈婷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
《爸爸带我看宇宙》,[瑞典]乌尔夫•史塔克著,[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赵清译,接力出版社,2014年1月
带你重上马克思课解读中国与世界经济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韩毓海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而是血肉丰满,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作者时而引用时事热点,时而诉说历史故事,往往能自然而然地将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摆在读者面前,吸引读者去深入阅读、思考。
全书小标题的选词用字便有很强的带入性,正文的叙述和论证解析更是一针见血。文中用“人间喜剧”来描述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状态及其危机,作者沿着历史的轨迹,随后做出解释:“虚拟资本”支配实体经济,这便是资本主义所上演的“人间喜剧”会周期性地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成为作者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这也是作者的解释异于也高于他人的地方。历史又往往在映射、服务现实,作者的解读也往往能与国际形势和中国当前问题相结合。作者认为,当今金融危机的根源便在于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抓住信贷投资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关键,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同样在于信用和金融领域的民主化,组建“人民金融”,为人民服务。
本书布局视野宏大,论说富有激情,但最可贵的还是能够按照马克思的行文逻辑来展开叙述,带领读者回到马克思,重返马克思。作者重返马克思,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思考后的重返,是一部部、一行行阅读马克思原著后的重返,这使这部思考的结晶显得尤为有分量。读者读完本书,一定也会像作者那样,怀着强烈的兴趣,重新拾起马克思的著作,“与马克思一起思考”。(丁木/文)
【阅读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资本;金融危机;虚拟资本;实体经济;债务;信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探寻了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剖析债务驱动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症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中国现代思想史等,曾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其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马克思的事业》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作为新锐思想家,韩毓海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推荐理由】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书中援引解读马克思著作,通过重新认识日常常见概念和众所周知的历史,呈现出了有血有肉,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本书也由此开创了一种阅读马克思的新方法,是一部引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阅读马克思经典的经典,值得心怀理想、关心当前经济形势的民众阅读。
【一句话书评】
韩毓海以中国学者的气度和胸怀,以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自觉,澄清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回归马克思,这是一部引导我们阅读经典的经典。
——李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摘录】
通过抓住信贷投资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个关键问题,中国逐步理顺了金融与财政、投资与生产、信用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剥离了金融领域里大规模的呆坏账,战胜了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115页)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都证明了马克思所谓的“劳动支配资本”,而不能使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由化”——这条基本原理是正确的。(第219页)
(责任编辑洪滔)
大国崛起与责任的中国态度
《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金灿荣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实力多大,责任多大。”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责任已成为国内外政治家、学者、媒体关注的焦点。“责”是本分,“任”指担当。但在西方垄断话语权、左右国际舆论的背景下,“责”与“任”常被“他者”定义。其根源交错着部分共识和部分分歧,也混杂着对事务的不同理解以及事务背后隐藏的复杂情绪。如何给“西式牛排”加点“中国料”,让关心中国崛起、关注东西关系的读者品尝一下“东方风味”,正是作者的拿手好戏。从国际责任的缘起,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现实动因和历史特征,从区域合作到国际援助,该书都是一本敢于表达并且善于表达中国态度的佳作。特别是在讨论国际责任方面,作者犹如解牛之庖厨,将模糊的学术概念条分缕析,基础责任、区域性责任、领导责任层层递进,动刀甚微,却謋然已解。而在解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追问时,作者反其道而行,单刀直入问题的本源,将追问还原成西方对中国可能存在的颠覆性威胁的内心焦虑。并以一个“对爱情没有安全感的女郎”设喻,于此,西方的焦虑式追问也就成了待嫁女子所开的情绪化的嫁妆清单。如此种种,读此书,确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如何正确理解“责任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困境,《和平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思考范例。
(吴从/文)
【阅读关键词】
国际政治;大国责任;和平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国际政治与外交的原创力作。围绕“和平发展与大国责任”这一主题,深入阐释了中国所扮演的国际角色、承担的国际责任、发挥的作用,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的成就,全面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作为。
【作者简介】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主要著作有《大国的责任》(中文版、英文版、俄文版、韩文版、波兰文版)、《中国的未来》(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俄文版、波兰文版)等。
【推荐理由】
本书不仅对当前中国大国责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恰逢其时地回应了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书中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在对外承担国际责任方面的成就,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展示中国一流学者在大国责任问题上的观点,为这一国际政治焦点话题加入中国视角,有利于打破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舆论和话语垄断。这不仅让国内读者了解到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自觉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也让关心中国崛起、中西方关系的国际读者对来自中国的声音产生兴趣,消弭误解,耳目一新,为中国外交创造出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摘录】
美国一向信奉实力与责任的对等关系,正所谓 “实力多大,责任多大”,西方社会是这样想的,也会要求中国这么做,只是“责任”的内涵必须由美国来定义。然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平的。(第4页)
“保护的责任”是全球化时代西方对责任论的新界定,体现出了西方的主权观、安全观与人权观加诸国际事务新的价值标准。对此,我们不可回避,但也要对之保持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应肯定它在处理一些地区热点难点问题上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防止它被滥用,超越了其行动界限,更要防止这种新的观念演变成为颠覆政权的合法说辞与理由。(第9页)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多边场合,中国都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负责任大国,愿意承担国际责任。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但还要厘清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来承担,怎样把握自我能力与他者期望的平衡,需要确认有无足够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之后的效果问题。(第12页)
一个国际体系的形成并不取决于国家的数量和彼此交往的历史,而取决于国家在政治上是否形成共同承认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这种责任和权利关系有时候是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法明文规定的,有时候则只是彼此默认的国际规范、惯例和价值观。(第27页)
在西方不断询问“中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时候,其内心深处的真正的问题是:“中国是一个颠覆性的威胁吗?”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西方列出了一长串的清单,要求中国满足。(第38页)
(责任编辑洪滔)
向世界发布的“中国改革新宣言”
《市场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迟福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
35年前,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的藩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采取了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配置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形成了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改革所包含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困扰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35年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特权现象凸显、利益结构失衡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让不少人产生了疑虑:改革走到今天,是否应该转舵?是否已经到了去市场化,召唤体制回归的时刻?对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决定论”的提出是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改革勇往直前的重要标志,给动摇者当头棒喝。
“市场决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经济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情况下,做出的重大抉择。本书以此为主题,深入探讨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改革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寻求出路,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国家改革布局,坚定改革发展信心,增强历史使命感的不二选择。
(容仲/文)
【阅读关键词】
国家治理体系;市场经济;现代化;资源配置;利益固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以“市场决定”为主题,对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旨在推动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解决改革开放至今积累的一些不公平、不可持续性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作者简介】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推荐理由】
“市场决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突破,是向全世界发布的“中国改革新宣言”,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改革大考。本书以“市场决定”为主线,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局势,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农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深度解读,是改革理论的阶段性突破,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决定》的权威教材。
【一句话书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公平公正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中国面临的一次历史性大考。《市场决定》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魏礼群(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资源就会错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市场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迟福林和他的智库团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市场决定》为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参考材料。
——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摘录】
改革开放35年来,在普遍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固化的利益格局不仅总体上形成,而且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为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的最大阻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表现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自觉的历史担当精神。(第13页)
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无论怎样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第三,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坚持把维护好农民基本权益放在首位。(第160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过去10多年,虽然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但由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的模糊,政府保留了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行政配置资源的格局很难改变。随着改革进入新阶段,只有明确界定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才能够真正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新突破。(第262页)
今天,中国的转型和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转变,把公平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能否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和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第329页)
(责任编辑洪滔)
中国民生的理想国
《中国人的民生》,高连奎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4月
为什么我买不起房,还租不起房?减税是让富人吃肉,穷人得到一点面包渣?为什么上调养老金,外国又是如何养老的?
诚如作者所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民众的富裕感却没有同步增加。贫富不均、生活压力大、生活风险大、生存成本高、生活入不敷出、养老养孩等层出不穷的民生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解读民生问题的书籍已经在市场上泛滥,动辄冠以专家名义进行政策宣教,或是充斥着艰涩的经济理论、缭乱的统计数据,往往让读者头疼脑大,望而却步。
本书抛开生硬的经济学理论框架,直击民众最关心的话题,破除当下十大“精英式”偏见,揭示经济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良方。但是,作者并不认为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能够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他从阶层和财富的全新视角逐一破解难题,绘制了一幅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民众休闲时光更多的福利社会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蓝图。
阅读地图本书宛若作者与读者的一次促膝长谈。作者不断发问,又用平实的大众语言、精练的典型案例,为你答疑解惑,让你有理由相信:他所期冀的理想中国并不是飘渺的乌托邦,我们也能建成以民主、平等为特色,全民共同富裕、政府廉洁高效、社会健康向上、民众智慧勤劳、福利无微不至的最美国度。
(容仲/文)
【阅读关键词】
民生;阶层;福利;生存成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从阶层和财富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工资、税收、住房、养老金、休闲消费、通胀、保险、福利、生存、阶层等十大当前热点民生问题,并借鉴西欧国家发展模型,勾画了一幅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民众休闲时光更多的福利社会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蓝图。
本书涵盖了很多社会热点,作者的观点新锐大胆,许多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例如,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头号因素的“工资差距”,是企业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工资差距”;中国房价没有泡沫,或是泡沫不大,中国的高房价背后的真问题在于市场化。
【作者简介】
高连奎,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平衡经济学原理”及“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提出者,《出版商务周报》“中国年度风云图书”奖得主。著有《中国大形势》《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等。
【推荐理由】
本书解读时局、国情和民意,试图揭开当下社会各阶层财富之谜。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套用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而是以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翔实的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深刻的语言、朴实的文风,将严肃呆板的学术研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决策者、普通民众、学术精英提供了不容错过的饕餮大餐。
【一句话书评】
高连奎先生是难得的观察视野极为宽广的学者之一,他的作品数据翔实、逻辑严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融合了政治、历史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倪金节(经济学家)
高连奎先生对于危机、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中国的思考自成一体,寓意深刻。
——程实(经济学家)
在人们普遍浮于物质追求,甚至相当一部分学者亦为名利所扰之当下,高连奎能够固守良知、独立治学,不仅难能可贵,更代表了中国传统“士”之风骨。
——杨国英(财经评论家)
【摘录】
当前,中国的贫富分化如此之严重,其核心原因不是因为中国人的勤奋程度不同,不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不是知识技能的差异,也不是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更不是垄断企业与民营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而是企业管理人员与基础员工的收入差距。(第1页)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就像火山、地震一样,看似来得很突然,实际上都是自然能量多年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爆发的规律性结果。中国进入的不是通货膨胀周期那么简单,而是进入了通货膨胀经济时代。(第119页)
“藏富于民”背后的真实问题是,谁才代表“民”,如果将财富集中到精英手中,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藏富于民。主张藏富于民的人,大多不主张福利社会,因此他们所谓的藏富于民根本就不是藏富于中低收入者,而是将中国的公共财产分给富人。(第151页)
由于欧洲文明带有中华文明从来不带有的掠夺色彩,使得1800年分水岭在划分出世界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同时,也给今后的数百年历史带来浓重的悲剧色彩。一幕幕大规模惨绝人寰的种族不平等事件不断上演,进而发展到席卷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第203页)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不是让人们省吃俭用,而是要政府通过税收和城市规划降低物价,因为低生存成本的核心是低物价。(第211页)
(责任编辑洪滔)
活在高处:云端里看中国经济
《云端经济学》,吴建雄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2月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来自一个很有趣的人。作品中,他在云端,思索着与经济有关的世界。在《云端经济学》中,吴建雄展现的是一种“不设限”的发展模式,即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发市场的剩余价值。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他的文字还是人生经历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人生同样可以做到“不设限”。
《云端经济学》以名人逸事开篇,新颖别致,让读者情趣盎然、陶醉其中。传闻麦肯锡坐飞机只坐头等舱,他解释说:“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而比尔•盖茨呢?有人在经济舱看到他,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盖茨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有人说,麦肯锡倡导的是机遇战略,而盖茨倡导的是节俭战略。作者却不做浅白的意图猜测,而深入挖掘二者的身份殊异。麦肯锡青睐头等舱,是希望接触高端客户,扩大合作伙伴;比尔•盖茨钟情经济舱,是追求高性价比,营造亲民形象。
《云端经济学》的作者在8000米高空的云端,为我们拨开云层,漫谈经济发展趋势。吴建雄很崇拜乔布斯,他概括为:“乔布斯的话是从‘Why’到‘How’再到‘What’,从心智到行为到产品,层层虏获消费者。”乔布斯最大的贡献在于让人们相信的确有人“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样的努力所带来的现实效益是让“苹果”——一个商业品牌成为了一种象征精英的信仰。人往往愿意先接受一个美好的理想,而不是先执行再考虑结果。乔布斯的“以人为本”,其实是在满足人心这样的渴求。而《云端经济学》通过若干篇文字阐释的也是这样的道理:无论是经营生意还是人生,你都要考虑最美好的可能。而“云端”的含义或许正在于此:你要让自己活在高处,摆脱羁绊,才能成就非凡。
(希玥/文)
【阅读关键词】
经济学;随笔
【内容简介】
《云端经济学》跟经济学密切相关,又不局限于经济学,探讨了当下经济氛围中的各个维度和空间。作者把经济与人性、商业与消费、世态与心理结合起来,还融入了为上百个一线企业、品牌服务的心得与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进而步入云、创意和智造的时代。
【作者简介】
吴建雄,职业经理人、创意专栏作家,“冰心文学奖”得主,长期担任《商界》《商学院》《云端》等多家期刊撰稿人。对经济学和心理学均有涉猎,擅长研究商业和消费问题,挖掘经济现象下的深层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长期致力于为决策层、一线企业和品牌出谋划策。
【推荐理由】
本书缘起于飞机,行文有趣,深入浅出,以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从一句问候、一种行为之中,不经意间引入一场场关于经济与人性、商业与消费、当代与未来,甚至哲学与心理的种种讨论。作者以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揭开人是理性人的思维轨迹,使得本书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与前沿,更体现出一种精致的创意。书中观点新颖,充满创意,不仅给读者带来不少创意技巧和生活乐趣,还能鼓励、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的现状和未来。
【一句话书评】
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能在这本手册里找到。
——出自电影《在云端》
云端对于互联网的支持,是下一个浪潮,是下一个焦点。
——李彦宏(百度CEO)
【摘录】
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如何高价贩卖一款新培根:选的是什么猪,这种猪纯不纯,这种猪吃什么长大的,为什么是早上七点采摘的麦子,为什么要让猪听披头士的专辑,为什么要空运喂养猪的依云水,为什么必须预订航线……当你找到足够的隐性关联,产品价格即得以刷新多倍。(第27页)
消费者更愿意听消费者的话,因为消费者是一个圈子,他们都是商家的目标,而把话语权交给消费者,也是一种变相的圈子型口碑传播。事实上,民众的智慧是无比庞大的,任何商家只要利用好民众的智慧,把自己的利益与目的藏起来,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你纯粹去做满足民众发言的平台,也是一种良性的商业模式。(第40页)
选择王老吉,是因为喜欢?还是为了让后面的人没机会选择王老吉,来强化自己坐在前面的优势?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少就是多,物以稀为贵……例如,国航的米饭与面条,米饭多的时候,选面条的人多;面条多的时候,选米饭的人多。换到ANA航空则是日料与西餐的区别。事实上,总是可选择多的食品,不被选择,不被重视。看来,“less is more”有种过度宣扬的自我催眠。(第119页)
(责任编辑洪滔)
互联网思维——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陈光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
被互联网深深影响的你,一定听说过“9.9元包邮”——本书作者陈光锋即是“九元购”的创始人。
看似庞大而复杂的互联网思维又是什么呢,小米CEO雷军不久前将其概括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听起来很简单。
作为同行,陈光锋以其丰富的互联网工作经验,长期对互联网趋势与创新思维的关注,用独到的视角结合大量新鲜的案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七字诀”背后的厚重与能量。做起来,真的不简单。做好了,就可以很强大。
做好“专注”,你就有可能是下一个百度;做好“极致”,你也许会成为另一个苹果;“口碑”成就了小米,“快”则是互联网时代不二的经营法则。
同时,陈光锋也总结出了自己的12大核心互联网思维: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屌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
很多名词,作者同样用了案例来解析。所选案例均是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大事件,说不定你也曾惊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或许还能作为产品的体验者、成绩的缔造者说上一两句的理由。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他们成功的最关键之“点”,让人不禁叹服“哦,原来是这样!”
阅读完本书,互联网工作者必能从中获益良多,榜样的经验即刻就能应用于手头的工作也未可知;即使是普通大众,合上书再看互联网的风云变幻,也会眼界更高,视线更宽。
(一凡/文)
【阅读关键词】
互联网;七字诀;思维模式
【内容简介】
国内首本系统论述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全面揭秘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结合当前的最热事件与高速成长企业背后的成功法门,深刻而系统地解析12大核心互联网思维,尝试构建一套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体系,强调“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化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作者简介】
陈光锋,“九元购”创始人。10年互联网相关工作经历,工作期间接触过数百家传统企业、上万家个人网站及200余家大中型商业网站,对网络营销、互联网思维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长期关注互联网趋势与创新思维,现为武汉经天纬地人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商业化实践。
【推荐理由】
本书通过剖析轻资产公司对传统巨型公司的颠覆、快公司对慢公司的颠覆、产业下游公司对产业上游公司的颠覆,系统化地分析如何从小企业快速发展成大企业,大中型企业在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如何突破现状,全面掌握互联网思维的真谛。
本书是企业成长的必备参考书,适合每一位致力于企业快速成长及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职场人士阅读,对初创企业、在互联网方面涉足不深,以及处在发展缓慢状态的公司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句话书评】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四个词其实是没有先后顺序的……我们终极目标是要形成口碑,不做到极致就没口碑,改得不快也没口碑,不专注也没口碑,口碑是我们的核心。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董事长)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把互联网当思想看,你自然而然会把你的组织、产品、文化都带进去,你要彻底重新思考你的公司。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影响)对我们做企业来讲,完全颠覆了比如零售业,过去讲的是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高度透明,消费者占有足够的信息,消费者这种足够的信息整个对企业的经营都发生了颠覆。
——李国庆(当当网创始人、联合总裁)
【摘录】
标签思维:现在想一想,你的产品的标签是什么?如果没有,很不幸,这款产品离成功还很遥远。(第33页)
简约思维:简约不是从最近才兴起的一种新鲜事物,而早在谷歌、百度的产品设计里,就透出这种极简思维的魅力。(第48页)
NO.1思维: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63页)
产品思维:无论营销推广的能力有多么优秀,在产品面前都是被动的,只有产品才是主动的,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第73页)
痛点思维: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把解决痛点的方案用放大镜放大100倍,让用户由“痛”变“痛快”。(第87页)
尖叫点思维:所谓尖叫点,不是那种让人听了说:“哇,这么好!”的产品,而应该是那种让人听了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错吧?”的产品。(第99页)
粉丝思维:只要有粉丝,就会有口碑。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开始将“粉丝”重视起来,让粉丝有三“感”: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第128页)
迭代思维:十年磨一剑out了,小步快跑,没有什么能经得起迭代,想了就说,说了就干,错了就改,持续试错微创新。(第153页)
(责任编辑洪滔)
背囊、现实里的行走,我们在追寻什么?
《我的旅行哲学》,陈丹燕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在希腊人看来,“旅行”本身即是“哲学”的某种隐喻,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是火,思想因应着世界表象的永动不息,选择了行走作为它的恒久姿态。自然世界微妙而均衡,如一道数学题般指示出生命的某种秩序,人处在这一秩序的塑造之中,为了寻找镜像中另一个他者,乐此不疲地在旅途上行走与张望。某次不经意间,“我”与“他”觌面相觑,执手相遇,由此复归于一。
坐在悬崖边上的斯芬克斯,不无恶意地向路人抛出同一个谜面,只有年轻的俄狄浦斯在流浪中发现了自己。从都柏林中布鲁姆踩过的小巷,到意大利山崖上的满天星光,文学与现实虚实交错,时间与空间互为流转,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中,我们因为行走看见更多,也体会到更多的敬畏与宽厚。陈丹燕的文字清新隽永,所思所感俯拾即是,搭配一组组来自世界各地的彩色照片,边边角角也能折射出某种温润光泽与文化底蕴。何况,对于自然与城市、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自女性书写者的清明目光自有一种穿透力,情愫纷至沓来,诗意妥帖入心,神经细微处可以回放一时一地的飘忽记忆。
也许旅行与居住,出走与归家本就是一体两面。从海味书写到天涯漫游,陈丹燕的转身突兀又不失自然。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我们构筑起又一个地理大发现的宏大幻影,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缩短到用小时与分钟来斤斤计较,然而吊诡的是,人们可以轻易去任何地方,任何一处都再难唤起最初那份关于出发的热情。厌倦了现代生活的快速高效,翻开这本书,也许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到那个绿皮火车摇摇晃晃的年代,这是对自己许下的郑重承诺,意味着生命的康复与新生,并使日常生活的单调底色不再难以忍受。
旅行,是对计划的逃离,是对未知的向往,也是陈丹燕返璞归真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名资深旅行者,陈丹燕的语调闲散自然,如同一个被临时捉来摆渡的过客,把不大的行囊放在了脚边,书里有她一个人的世界,以及关于这个世界的丰厚记忆。黑格尔笔下的巨灵永远行走在大地之上,歌德的麦斯特在不断漫游中经历与成长,陈丹燕用她有关旅行的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望桃源的武陵人,因为远行和对远行的发现,心里装得下另外一个天地,谦卑,纯净,一切简单而近于神圣。
(李乐乐/文)
【阅读关键词】
旅行;哲学;自我;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行走时代•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系列第一辑的首发本,由数十篇随笔结集而成。作者20年间四处游走,而今以图文相扣的形式自问自答,内容涉及什么是旅行、为什么旅行,以及如何以哲学解读旅行。
【作者简介】
陈丹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下海派文学代表,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代表作为“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其旅行随笔兼具智性与诗性光泽,深受读者喜爱。
【推荐理由】
旅行需有哲学的清明智性,哲学亦端赖星空下行走的璀璨诗性。对于“旅行”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陈丹燕无疑了然于胸,一句句以清丽妥帖的文字娓娓道来,引领我们在旅行与哲思、轻快与凝重之间,且行且语且思。在渐成潮流的当代旅行文学中,这是一本独特的旅行记录册,也是一部深刻的心灵探寻史。
【一句话书评】
用文学语言和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陈丹燕旅行书系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就像在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那儿有柔软的沙发、浓香的咖啡、迷人的音乐,让你有种温柔的愉悦,会激起你自己去行走的渴望,或许还会改变你旅行的意义。
——潘耀明(世界华人旅行文学研究会会长)
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一室一窗……到底是旅行滋养了她的文字,还是文学丰富了她的旅行,还真是一件说不清的事。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她的书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的,不在乎你是否曾经旅行,只要你愿意享受美丽世界、美好人生。
——葛剑雄(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摘录】
我躺在草里,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大地的安慰,沧海桑田,人生短促,但自然自会生生不息。(第14页)
地球上大多数古迹和历史事件重要的发生地,和大多数富有感受力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打通了地理和心灵之间的世界。(第47页)
旅行者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有兴趣的人,他们不知疲倦地奔忙在旅途上,为了找到与自己严丝密缝的那个他者。(第63页)
当我们终于能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第149页)
对将要开始的旅行的想象力,是推动一次旅行从想象到现实的力量。(第153页)
(责任编辑洪滔)
不折腾的青春是被浪费的青春
《青春不应被浪费》,袁岳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青春不应被浪费,是因为我们心中怀有不愿妥协的梦想与冲动,还有时间将它们一个个外化为具体可见的选择与试炼。
如果说,《趁年轻,折腾吧》只是青春中的一声呼喊,袁岳此时已经踏实落地,以提高年轻人的社交情商为目标,鼓励他们早实习、多试错、读杂书、勇创业,出手不改其精准,力道却也不失分寸。论及当下日益严峻的择业、就业、创业形势,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就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情商等关键环节提供可行策略,终未流于庸俗成功学之贩卖。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塑造出更为优秀的参与者,既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充足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使知识与技能接榫,智商与情商同步。然而,当下学校教育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则普遍面临失业窘境。由中国式教育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等生”正在象牙塔之外四顾茫然,因为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与创业意识,他们很难去适应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错综复杂的样态。针对以上现实困惑,本书围绕如何对接校园与社会、怎样平衡考场与职场等问题展开,作者将自己琐碎而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盘托出,糅合锻打为一套主动适应社会的完整理念与行为策略。书中的袁岳“折腾”依旧,只是收敛了不少,也许生活中确实需要这样一位朋友,在你贪稳停滞、迷茫无望的时候,总能适时出现,提醒你一句“不忘初衷”。
(芣苢/文)
【阅读关键词】
青春;社会情商;折腾;职业选择;创业机会
【内容简介】
本书是《趁年轻,折腾吧》的姊妹篇,面向即将或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职场菜鸟”,具体解答如何安排大学生活、毕业以后怎样择业等现实问题,旨在推动年轻人尽快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是一本简明实用的人生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个人著述涉及工商管理、传媒财经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平民这边,富人那边》等,近作《趁年轻,折腾吧》受到年轻人喜爱。
【推荐理由】
通过全面剖析主动与被动两种成长模式,作者鼓励年轻人以积极姿态投身职场,在与外界不断磨合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身,同时倡导一种“社会学习与校园学习并行”的方式,以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书中涉及大量数据与鲜活实例,论说不单薄,理念不浮夸,内容颇具实用性,从而与时下扎堆的励志类“鸡汤”判然有别。
【一句话书评】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袁岳把他掌握的大量数字转化成鲜活的文字,帮助更多的年轻人生存、生活并生长。
——白岩松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每个喜欢分享的人都是一位天然的教育工作者。在袁岳身上,这种特质尤其明显。他像蜜蜂一样在社会和知识的前沿含英咀华,又像鸟儿一样对着天空和大地快乐地鸣唱。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这个像上满了发条一样转个不停的大忙人,身兼多重身份,但公益占据了他60%的时间,这一切源于他对现今教育体制所“制造”的青年人才的不满。
——《中国慈善家》2013年09期
【摘录】
当一个年轻人能说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回答自己的爱好是什么,能弄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以及准备用怎样的奋斗来把目标分清楚时,这样的人必定会从万千个迷茫、搞不清楚方向、盲目的人里脱颖而出,也会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第12页)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平衡,而不是功利。交易并不可耻,只要是公平的交易,那就是光明正大的。(第59页)
不管从哪所学校毕业,你要想证明自己比别的学生强,就要在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在某个领域的热爱程度上比他们强,这是能够证明的。(第94页)
当你有梦想的时候,总会找到同道,总能整合资源,这就是一种主动成长模式。你不一定要成天干正儿八经的事,却有很多个成长方向。(第105页)
也许年轻一代所做的自我选择,不能带来父母或者社会所期待的,甚至是自己所追求的所谓成功,但是自我选择所成就的自我意志与主体感,本身就是一种真正的成功。这种能力与成功,使得个体能够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第214页)
(责任编辑洪滔)
看待疾病的方式比知道如何治疗疾病更重要
《无病时代》,[美]大卫•阿古斯著,陈婷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
你关注最新的健康咨询;你按时服用维生素并定期运动;你担心污染、农药和水质;你关心饮食的卡路里与饱和脂肪……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些大原则不一定都对呢?人们总想把对身体和疾病的认知简化到单一要点,不是病变、细菌、基因,就是像血压或血糖这些数据。本书将激发你重新思考许多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
健康到底是什么?其实并没有单一的答案,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健康风格”。健康的决定没有所谓的“正不正确”,而且不会只有一种正确的决定。你得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健康状况,在咨询你的医生后,为你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作者既是严肃的生物医学专家,又是充满热情的健康导师。通读此书,你会发现它不同于一般常见的医学健康类书籍,不仅呈现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现状,还融合了身体系统平衡观的东方概念,提出新的健康模式,教授保持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既有对维生素C、冷冻食品、榨汁机等常见话题的新探讨,也有对基因组、失智症等前沿学术的分析,这使得本书内涵丰富且深具说服力,而这一切都旨在为读者拨开“健康”认识上的迷雾。本书的指引就像一幅巨大的、只落下寥寥几笔的半空白画布,这幅画布最终要由个人来填写更丰富的细节,并将借助未来出现的科技来帮忙。只有你自己,才能终结疾病。
(吴从/文)
【阅读关键词】
健康观念;癌症;医学保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畅销保健图书。作者重新解释了传统健康与疾病观念上的偏误,带领读者回头审视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对“健康”的认知,放弃继续迷信许多实际上正在伤害我们、折损我们生命的神话。书中指出,我们需要的是跟医师开诚布公地讨论,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做抉择,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个人体质的疗法,才能迈向免于痛苦的无病时代。
【作者简介】
大卫•阿古斯,南加州大学西城癌症中心暨应用分子医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并致力于开发癌症新疗法。阿古斯已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美国癌症协会医师研究奖、斯隆凯特琳研究所临床学者奖、国际骨髓瘤基金会“科学远见卓识奖”,以及2009年《GQ》杂志“科学摇滚之星奖”。
【推荐理由】
本书强调只有自己才能终结疾病的观念,检讨现代医学只把人体和疾病认知简化为单一要点的医学盲点,引导读者依照自己的生理、遗传、价值体系和特殊的个人需求,与中国传统医学对人体作为有机整体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效。本书能够让我们对什么是疾病和健康产生全新的认识,帮助我们调整相应的治疗方式,建立自己的保健方式,享受长久快乐的人生。
【一句话书评】
《无病时代》充满了与传统相违却又有科学背书的概念,本书为读者简化了今日医学中复杂的生命发展过程,教导我们要怎么善用现有及未来的技术。
——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
《无病时代》的风格吸引读者,呈现了看待健康的戏剧性新方式。这个方式会大幅改善数百万人的生命质量。
——阿尔•戈尔(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这本书既是帮我们保持健康的有用指导,又是对医学界最新动向的出色分析。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摘录】
你必须相信人体是独特而复杂的生物,并用你自己的说法来重新定义“健康”,也就是用我说的“指标”(metrics)来定期检视你自己的健康状态。(第XXXIII页)
我们把癌当成名词,所以才误解了癌。我总喜欢对人说,不是你会“得”癌或者“有”癌,而是身体“癌”了。你不会说:“嗯,我家里得水灾。”你会说:“我家里水管漏水。”所以我们不该说:“某某人有癌症。”而该说:“他们癌变了。”我们大概一辈子都在癌变,只是我们的身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以确保我们不会失控。(第29页)
一般推荐的方法,大概会偷偷干扰系统的其他区域,医生会告诉你这种疗法“安全有效”,但他的意思只是针对你的病况,只是针对生病的当下,他并没有考虑你体内的全部因素,尤其是长期来看,因为这些知识大多还是未知数。(第36页)
但是我们要小心,不要断言或轻易假定环境的所有改变都是对健康“不好”的。例如,化合物常被认为对我们的系统有“害”,但其实可能不会伤害我们的整体健康。每一个化合物和因素都需要个别探讨。我们不能忘记这一点,因为一旦搬进了城市,即使城市的问题和污染增加,但人的预期寿命都会变长,部分原因是我们得到了较好的健康照护。(第89页)
当然,要是能确定吞一颗药丸就能填补营养缺陷那就好了,但科学就是支持不了这个立论;即使我们吃的不是最健康的饮食,也没有证据能证实,复合维生素、营养药丸或胶囊是填补饮食空洞的最佳工具。我们可以尽力让自己吃得更好,一旦学习了如何吃得更好,金钱就能花得更值得,用来买优质的成分,而不是用在昂贵的营养品。我们必须要会读标签。在厨房里我们得诚实一点。(第181页)
(责任编辑 洪滔)
童心对自然和宇宙的第一次探访将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爸爸带我看宇宙》,[瑞典]乌尔夫•史塔克著,[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赵清译,接力出版社,2014年1月
童年的梦永远都有着无比斑斓的色彩,本书以未谙世事的幼儿视角,讲述了童心对自然和宇宙的第一次探访。爸爸是一位牙医。秋天的傍晚,爸爸忽发奇想,要带着儿子去看宇宙。一路上,爸爸买了口香糖,那味道既清新,又特别;一路上,爸爸抱着儿子跃过水沟,那感觉既真实,又虚幻;一路上,他们看见了小石头上的蜗牛,看见了夜空中闪亮的群星,看见了微风里摇动的草穗、蓟花,那画面既温馨,又美丽……爸爸让儿子看夜空中闪亮的群星——小熊座、飞马座、天蝎座、天鹅座、天琴座、大犬座……慢慢地,一次寻常的散步变成一段温暖的旅程,留在儿子的童年记忆中。也许,这个故事是作家的一个回忆,发生在他的童年。
本书用美丽的画面和温婉的语言,讲述亲子之间温馨动人的小片段。在这个片段之上,新颖的构思、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优美的意境共同编织了五彩缤纷的童年记忆。本书就像祖母的摇篮曲,它能放大你的纯真,也能聚焦你的童心,可以回想童年的记忆,也可映现沧海桑田。本书非常适合幼儿阅读,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也适合成人阅读,让他们找回童年的烂漫和鲜花般的温柔。
(希玥/文)
【阅读关键词】
宇宙;绘本
【内容简介】
《爸爸带我看宇宙》是一本图画故事书,书中描绘了一个温情而浪漫的牙医爸爸,在一个秋夜带儿子出门散步,去看地上的蜗牛、风中的草穗、天上的繁星,去看“宇宙”的美,通过父子之间平和而安定的相处,让儿子感受到自然的多彩和爸爸的慈爱。
【作者简介】
乌尔夫•史塔克,1944年生,是瑞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得德国青少年儿童文学奖和瑞典林格伦文学奖。
爱娃•艾瑞克松,1949年出生于哈尔姆斯塔德,是欧美知名的插画家,曾获奥古斯都文学奖、艾尔莎•贝斯寇插画奖(瑞典图书馆协会)、林格伦儿童文学奖。她的作品《我的爸爸叫焦尼》《爷爷变成了幽灵》,画风纤细温暖,已成为绘本界的经典之作,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读者。
【推荐理由】
乌尔夫•史塔克是瑞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本书故事结构简单却温暖人心,传递出温厚的父子亲情,为童年留下一刻珍贵的父子之乐。宏大与渺小,特殊与寻常,都发生在这本视角不寻常的绘本里,书中的孩子虽然看不懂宇宙,但会记住这个美好的夜晚和带他看宇宙的爸爸。爸爸倘若花点时间陪孩子做一件特别的小事,也许今后一生,孩子心里都会感受到美好、温暖和富足。书中插图出自欧美知名的插画家爱娃•艾瑞克松之手,她的画风纤细温暖,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文字与绘图交相辉映,传达出父子之间的温厚亲情,是儿子和爸爸一起阅读的极佳选择。
【一句话书评】
描绘宇宙的杰作。父亲和儿子在宇宙万物中相聚一起。非常高兴我们又有了一本绘本之星。——《瑞典日报》
这个故事的灵感是特别的,很煞有介事地“看宇宙”,却是只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明明看着那高空的神秘莫测,星光灿烂,却踩到了狗屎。完全都是看见美,那么美的记忆可能会很脆弱,有狗屎在脚下,又有无比灿烂在天空,那么美的记忆就真实和可靠了。
——梅子涵(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儿童阅读点灯人)
一个平常的夜晚,却因为把视线拉长,把眼界打开,把心胸放大,就变得绝不寻常。一个孩子如果一生中有一天能和爸爸去郊外看宇宙,感受身边的花花草草被宇宙的风吹过,体会自己与宇宙的关系,是何等幸福!宏大与渺小,特殊与寻常,都发生在这本视角不寻常的绘本中,对于读者来说,又是何等幸运。
——孙莉莉(南京师范大学儿童绘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儿童阅读独立研究人,著名阅读推广人)
【摘录】
“你看见了吗?”爸爸问。
虽然天几乎全黑了,但我还是看见了。
我看见宇宙中的一只小蜗牛在一块石头上爬行。
我看见一根草穗在宇宙的风中摇来晃去。(第15页)这里长着一种花,名叫蓟花。
而爸爸就站在这里,仰望着天空。
“是的,爸爸,”我低声说,“我看见了。”(第16页)这一切都是宇宙万物!
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致。
这时爸爸看着我说:“别傻了,乌尔夫,你该仰起头看看天上。”(第17页)我照爸爸说的抬起头。成千上万的星星在天上闪烁。
爸爸一一指给我看。他竟然知道所有星星的名字。
“在那儿,你能看到小熊座,”他说,“那里是长蛇座、飞马座和天蝎座。你看见蝎子的尾巴了吗?”(第18页)我没有看见。对我来说,所有的星星都在满天乱飞,它们胡乱堆在一起,就像阳光照射下客厅里的一粒粒灰尘一样。
“看见了。”我说,因为我不想显得傻乎乎的。
“在高高的天上,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安宁,”爸爸说,“那里的一切都秩序井然。你是不是觉得心里很安静?”
“嗯。”我答道。
“这是因为宇宙太大了,其他的一切和它比都显得太渺小了。”爸爸说。(第19页)
(责任编辑洪滔)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韩毓海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金灿荣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市场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迟福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
《中国人的民生》,高连奎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4月
《云端经济学》,吴建雄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2月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陈光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
《我的旅行哲学》,陈丹燕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青春不应被浪费》,袁岳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无病时代》,[美]大卫•阿古斯著,陈婷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
《爸爸带我看宇宙》,[瑞典]乌尔夫•史塔克著,[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赵清译,接力出版社,2014年1月
带你重上马克思课解读中国与世界经济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韩毓海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而是血肉丰满,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作者时而引用时事热点,时而诉说历史故事,往往能自然而然地将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摆在读者面前,吸引读者去深入阅读、思考。
全书小标题的选词用字便有很强的带入性,正文的叙述和论证解析更是一针见血。文中用“人间喜剧”来描述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状态及其危机,作者沿着历史的轨迹,随后做出解释:“虚拟资本”支配实体经济,这便是资本主义所上演的“人间喜剧”会周期性地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成为作者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这也是作者的解释异于也高于他人的地方。历史又往往在映射、服务现实,作者的解读也往往能与国际形势和中国当前问题相结合。作者认为,当今金融危机的根源便在于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抓住信贷投资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关键,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同样在于信用和金融领域的民主化,组建“人民金融”,为人民服务。
本书布局视野宏大,论说富有激情,但最可贵的还是能够按照马克思的行文逻辑来展开叙述,带领读者回到马克思,重返马克思。作者重返马克思,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思考后的重返,是一部部、一行行阅读马克思原著后的重返,这使这部思考的结晶显得尤为有分量。读者读完本书,一定也会像作者那样,怀着强烈的兴趣,重新拾起马克思的著作,“与马克思一起思考”。(丁木/文)
【阅读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资本;金融危机;虚拟资本;实体经济;债务;信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探寻了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剖析债务驱动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症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中国现代思想史等,曾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其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马克思的事业》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作为新锐思想家,韩毓海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推荐理由】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书中援引解读马克思著作,通过重新认识日常常见概念和众所周知的历史,呈现出了有血有肉,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本书也由此开创了一种阅读马克思的新方法,是一部引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阅读马克思经典的经典,值得心怀理想、关心当前经济形势的民众阅读。
【一句话书评】
韩毓海以中国学者的气度和胸怀,以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自觉,澄清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回归马克思,这是一部引导我们阅读经典的经典。
——李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摘录】
通过抓住信贷投资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个关键问题,中国逐步理顺了金融与财政、投资与生产、信用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剥离了金融领域里大规模的呆坏账,战胜了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115页)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都证明了马克思所谓的“劳动支配资本”,而不能使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由化”——这条基本原理是正确的。(第219页)
(责任编辑洪滔)
大国崛起与责任的中国态度
《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金灿荣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实力多大,责任多大。”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责任已成为国内外政治家、学者、媒体关注的焦点。“责”是本分,“任”指担当。但在西方垄断话语权、左右国际舆论的背景下,“责”与“任”常被“他者”定义。其根源交错着部分共识和部分分歧,也混杂着对事务的不同理解以及事务背后隐藏的复杂情绪。如何给“西式牛排”加点“中国料”,让关心中国崛起、关注东西关系的读者品尝一下“东方风味”,正是作者的拿手好戏。从国际责任的缘起,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现实动因和历史特征,从区域合作到国际援助,该书都是一本敢于表达并且善于表达中国态度的佳作。特别是在讨论国际责任方面,作者犹如解牛之庖厨,将模糊的学术概念条分缕析,基础责任、区域性责任、领导责任层层递进,动刀甚微,却謋然已解。而在解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追问时,作者反其道而行,单刀直入问题的本源,将追问还原成西方对中国可能存在的颠覆性威胁的内心焦虑。并以一个“对爱情没有安全感的女郎”设喻,于此,西方的焦虑式追问也就成了待嫁女子所开的情绪化的嫁妆清单。如此种种,读此书,确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如何正确理解“责任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困境,《和平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思考范例。
(吴从/文)
【阅读关键词】
国际政治;大国责任;和平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国际政治与外交的原创力作。围绕“和平发展与大国责任”这一主题,深入阐释了中国所扮演的国际角色、承担的国际责任、发挥的作用,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的成就,全面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作为。
【作者简介】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主要著作有《大国的责任》(中文版、英文版、俄文版、韩文版、波兰文版)、《中国的未来》(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俄文版、波兰文版)等。
【推荐理由】
本书不仅对当前中国大国责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恰逢其时地回应了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书中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在对外承担国际责任方面的成就,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展示中国一流学者在大国责任问题上的观点,为这一国际政治焦点话题加入中国视角,有利于打破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舆论和话语垄断。这不仅让国内读者了解到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自觉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也让关心中国崛起、中西方关系的国际读者对来自中国的声音产生兴趣,消弭误解,耳目一新,为中国外交创造出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摘录】
美国一向信奉实力与责任的对等关系,正所谓 “实力多大,责任多大”,西方社会是这样想的,也会要求中国这么做,只是“责任”的内涵必须由美国来定义。然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平的。(第4页)
“保护的责任”是全球化时代西方对责任论的新界定,体现出了西方的主权观、安全观与人权观加诸国际事务新的价值标准。对此,我们不可回避,但也要对之保持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应肯定它在处理一些地区热点难点问题上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防止它被滥用,超越了其行动界限,更要防止这种新的观念演变成为颠覆政权的合法说辞与理由。(第9页)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多边场合,中国都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负责任大国,愿意承担国际责任。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但还要厘清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来承担,怎样把握自我能力与他者期望的平衡,需要确认有无足够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之后的效果问题。(第12页)
一个国际体系的形成并不取决于国家的数量和彼此交往的历史,而取决于国家在政治上是否形成共同承认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这种责任和权利关系有时候是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法明文规定的,有时候则只是彼此默认的国际规范、惯例和价值观。(第27页)
在西方不断询问“中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时候,其内心深处的真正的问题是:“中国是一个颠覆性的威胁吗?”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西方列出了一长串的清单,要求中国满足。(第38页)
(责任编辑洪滔)
向世界发布的“中国改革新宣言”
《市场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大考》,迟福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
35年前,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的藩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采取了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配置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形成了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改革所包含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困扰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35年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特权现象凸显、利益结构失衡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让不少人产生了疑虑:改革走到今天,是否应该转舵?是否已经到了去市场化,召唤体制回归的时刻?对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决定论”的提出是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改革勇往直前的重要标志,给动摇者当头棒喝。
“市场决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经济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情况下,做出的重大抉择。本书以此为主题,深入探讨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改革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寻求出路,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国家改革布局,坚定改革发展信心,增强历史使命感的不二选择。
(容仲/文)
【阅读关键词】
国家治理体系;市场经济;现代化;资源配置;利益固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以“市场决定”为主题,对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旨在推动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解决改革开放至今积累的一些不公平、不可持续性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作者简介】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推荐理由】
“市场决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突破,是向全世界发布的“中国改革新宣言”,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改革大考。本书以“市场决定”为主线,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局势,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农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深度解读,是改革理论的阶段性突破,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决定》的权威教材。
【一句话书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公平公正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中国面临的一次历史性大考。《市场决定》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魏礼群(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资源就会错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市场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迟福林和他的智库团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市场决定》为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参考材料。
——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摘录】
改革开放35年来,在普遍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固化的利益格局不仅总体上形成,而且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为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的最大阻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表现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自觉的历史担当精神。(第13页)
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无论怎样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第三,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坚持把维护好农民基本权益放在首位。(第160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过去10多年,虽然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但由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的模糊,政府保留了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行政配置资源的格局很难改变。随着改革进入新阶段,只有明确界定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才能够真正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新突破。(第262页)
今天,中国的转型和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转变,把公平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能否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和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第329页)
(责任编辑洪滔)
中国民生的理想国
《中国人的民生》,高连奎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4月
为什么我买不起房,还租不起房?减税是让富人吃肉,穷人得到一点面包渣?为什么上调养老金,外国又是如何养老的?
诚如作者所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民众的富裕感却没有同步增加。贫富不均、生活压力大、生活风险大、生存成本高、生活入不敷出、养老养孩等层出不穷的民生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解读民生问题的书籍已经在市场上泛滥,动辄冠以专家名义进行政策宣教,或是充斥着艰涩的经济理论、缭乱的统计数据,往往让读者头疼脑大,望而却步。
本书抛开生硬的经济学理论框架,直击民众最关心的话题,破除当下十大“精英式”偏见,揭示经济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良方。但是,作者并不认为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能够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他从阶层和财富的全新视角逐一破解难题,绘制了一幅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民众休闲时光更多的福利社会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蓝图。
阅读地图本书宛若作者与读者的一次促膝长谈。作者不断发问,又用平实的大众语言、精练的典型案例,为你答疑解惑,让你有理由相信:他所期冀的理想中国并不是飘渺的乌托邦,我们也能建成以民主、平等为特色,全民共同富裕、政府廉洁高效、社会健康向上、民众智慧勤劳、福利无微不至的最美国度。
(容仲/文)
【阅读关键词】
民生;阶层;福利;生存成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从阶层和财富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工资、税收、住房、养老金、休闲消费、通胀、保险、福利、生存、阶层等十大当前热点民生问题,并借鉴西欧国家发展模型,勾画了一幅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民众休闲时光更多的福利社会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蓝图。
本书涵盖了很多社会热点,作者的观点新锐大胆,许多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例如,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头号因素的“工资差距”,是企业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工资差距”;中国房价没有泡沫,或是泡沫不大,中国的高房价背后的真问题在于市场化。
【作者简介】
高连奎,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平衡经济学原理”及“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提出者,《出版商务周报》“中国年度风云图书”奖得主。著有《中国大形势》《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等。
【推荐理由】
本书解读时局、国情和民意,试图揭开当下社会各阶层财富之谜。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套用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而是以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翔实的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深刻的语言、朴实的文风,将严肃呆板的学术研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决策者、普通民众、学术精英提供了不容错过的饕餮大餐。
【一句话书评】
高连奎先生是难得的观察视野极为宽广的学者之一,他的作品数据翔实、逻辑严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融合了政治、历史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倪金节(经济学家)
高连奎先生对于危机、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中国的思考自成一体,寓意深刻。
——程实(经济学家)
在人们普遍浮于物质追求,甚至相当一部分学者亦为名利所扰之当下,高连奎能够固守良知、独立治学,不仅难能可贵,更代表了中国传统“士”之风骨。
——杨国英(财经评论家)
【摘录】
当前,中国的贫富分化如此之严重,其核心原因不是因为中国人的勤奋程度不同,不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不是知识技能的差异,也不是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更不是垄断企业与民营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而是企业管理人员与基础员工的收入差距。(第1页)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就像火山、地震一样,看似来得很突然,实际上都是自然能量多年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爆发的规律性结果。中国进入的不是通货膨胀周期那么简单,而是进入了通货膨胀经济时代。(第119页)
“藏富于民”背后的真实问题是,谁才代表“民”,如果将财富集中到精英手中,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藏富于民。主张藏富于民的人,大多不主张福利社会,因此他们所谓的藏富于民根本就不是藏富于中低收入者,而是将中国的公共财产分给富人。(第151页)
由于欧洲文明带有中华文明从来不带有的掠夺色彩,使得1800年分水岭在划分出世界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同时,也给今后的数百年历史带来浓重的悲剧色彩。一幕幕大规模惨绝人寰的种族不平等事件不断上演,进而发展到席卷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第203页)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不是让人们省吃俭用,而是要政府通过税收和城市规划降低物价,因为低生存成本的核心是低物价。(第211页)
(责任编辑洪滔)
活在高处:云端里看中国经济
《云端经济学》,吴建雄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2月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来自一个很有趣的人。作品中,他在云端,思索着与经济有关的世界。在《云端经济学》中,吴建雄展现的是一种“不设限”的发展模式,即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发市场的剩余价值。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他的文字还是人生经历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人生同样可以做到“不设限”。
《云端经济学》以名人逸事开篇,新颖别致,让读者情趣盎然、陶醉其中。传闻麦肯锡坐飞机只坐头等舱,他解释说:“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而比尔•盖茨呢?有人在经济舱看到他,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盖茨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有人说,麦肯锡倡导的是机遇战略,而盖茨倡导的是节俭战略。作者却不做浅白的意图猜测,而深入挖掘二者的身份殊异。麦肯锡青睐头等舱,是希望接触高端客户,扩大合作伙伴;比尔•盖茨钟情经济舱,是追求高性价比,营造亲民形象。
《云端经济学》的作者在8000米高空的云端,为我们拨开云层,漫谈经济发展趋势。吴建雄很崇拜乔布斯,他概括为:“乔布斯的话是从‘Why’到‘How’再到‘What’,从心智到行为到产品,层层虏获消费者。”乔布斯最大的贡献在于让人们相信的确有人“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样的努力所带来的现实效益是让“苹果”——一个商业品牌成为了一种象征精英的信仰。人往往愿意先接受一个美好的理想,而不是先执行再考虑结果。乔布斯的“以人为本”,其实是在满足人心这样的渴求。而《云端经济学》通过若干篇文字阐释的也是这样的道理:无论是经营生意还是人生,你都要考虑最美好的可能。而“云端”的含义或许正在于此:你要让自己活在高处,摆脱羁绊,才能成就非凡。
(希玥/文)
【阅读关键词】
经济学;随笔
【内容简介】
《云端经济学》跟经济学密切相关,又不局限于经济学,探讨了当下经济氛围中的各个维度和空间。作者把经济与人性、商业与消费、世态与心理结合起来,还融入了为上百个一线企业、品牌服务的心得与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进而步入云、创意和智造的时代。
【作者简介】
吴建雄,职业经理人、创意专栏作家,“冰心文学奖”得主,长期担任《商界》《商学院》《云端》等多家期刊撰稿人。对经济学和心理学均有涉猎,擅长研究商业和消费问题,挖掘经济现象下的深层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长期致力于为决策层、一线企业和品牌出谋划策。
【推荐理由】
本书缘起于飞机,行文有趣,深入浅出,以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从一句问候、一种行为之中,不经意间引入一场场关于经济与人性、商业与消费、当代与未来,甚至哲学与心理的种种讨论。作者以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揭开人是理性人的思维轨迹,使得本书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与前沿,更体现出一种精致的创意。书中观点新颖,充满创意,不仅给读者带来不少创意技巧和生活乐趣,还能鼓励、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的现状和未来。
【一句话书评】
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能在这本手册里找到。
——出自电影《在云端》
云端对于互联网的支持,是下一个浪潮,是下一个焦点。
——李彦宏(百度CEO)
【摘录】
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如何高价贩卖一款新培根:选的是什么猪,这种猪纯不纯,这种猪吃什么长大的,为什么是早上七点采摘的麦子,为什么要让猪听披头士的专辑,为什么要空运喂养猪的依云水,为什么必须预订航线……当你找到足够的隐性关联,产品价格即得以刷新多倍。(第27页)
消费者更愿意听消费者的话,因为消费者是一个圈子,他们都是商家的目标,而把话语权交给消费者,也是一种变相的圈子型口碑传播。事实上,民众的智慧是无比庞大的,任何商家只要利用好民众的智慧,把自己的利益与目的藏起来,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你纯粹去做满足民众发言的平台,也是一种良性的商业模式。(第40页)
选择王老吉,是因为喜欢?还是为了让后面的人没机会选择王老吉,来强化自己坐在前面的优势?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少就是多,物以稀为贵……例如,国航的米饭与面条,米饭多的时候,选面条的人多;面条多的时候,选米饭的人多。换到ANA航空则是日料与西餐的区别。事实上,总是可选择多的食品,不被选择,不被重视。看来,“less is more”有种过度宣扬的自我催眠。(第119页)
(责任编辑洪滔)
互联网思维——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陈光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
被互联网深深影响的你,一定听说过“9.9元包邮”——本书作者陈光锋即是“九元购”的创始人。
看似庞大而复杂的互联网思维又是什么呢,小米CEO雷军不久前将其概括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听起来很简单。
作为同行,陈光锋以其丰富的互联网工作经验,长期对互联网趋势与创新思维的关注,用独到的视角结合大量新鲜的案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七字诀”背后的厚重与能量。做起来,真的不简单。做好了,就可以很强大。
做好“专注”,你就有可能是下一个百度;做好“极致”,你也许会成为另一个苹果;“口碑”成就了小米,“快”则是互联网时代不二的经营法则。
同时,陈光锋也总结出了自己的12大核心互联网思维: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屌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
很多名词,作者同样用了案例来解析。所选案例均是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大事件,说不定你也曾惊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或许还能作为产品的体验者、成绩的缔造者说上一两句的理由。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他们成功的最关键之“点”,让人不禁叹服“哦,原来是这样!”
阅读完本书,互联网工作者必能从中获益良多,榜样的经验即刻就能应用于手头的工作也未可知;即使是普通大众,合上书再看互联网的风云变幻,也会眼界更高,视线更宽。
(一凡/文)
【阅读关键词】
互联网;七字诀;思维模式
【内容简介】
国内首本系统论述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全面揭秘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结合当前的最热事件与高速成长企业背后的成功法门,深刻而系统地解析12大核心互联网思维,尝试构建一套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体系,强调“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化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作者简介】
陈光锋,“九元购”创始人。10年互联网相关工作经历,工作期间接触过数百家传统企业、上万家个人网站及200余家大中型商业网站,对网络营销、互联网思维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长期关注互联网趋势与创新思维,现为武汉经天纬地人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商业化实践。
【推荐理由】
本书通过剖析轻资产公司对传统巨型公司的颠覆、快公司对慢公司的颠覆、产业下游公司对产业上游公司的颠覆,系统化地分析如何从小企业快速发展成大企业,大中型企业在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如何突破现状,全面掌握互联网思维的真谛。
本书是企业成长的必备参考书,适合每一位致力于企业快速成长及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职场人士阅读,对初创企业、在互联网方面涉足不深,以及处在发展缓慢状态的公司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句话书评】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四个词其实是没有先后顺序的……我们终极目标是要形成口碑,不做到极致就没口碑,改得不快也没口碑,不专注也没口碑,口碑是我们的核心。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董事长)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把互联网当思想看,你自然而然会把你的组织、产品、文化都带进去,你要彻底重新思考你的公司。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影响)对我们做企业来讲,完全颠覆了比如零售业,过去讲的是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高度透明,消费者占有足够的信息,消费者这种足够的信息整个对企业的经营都发生了颠覆。
——李国庆(当当网创始人、联合总裁)
【摘录】
标签思维:现在想一想,你的产品的标签是什么?如果没有,很不幸,这款产品离成功还很遥远。(第33页)
简约思维:简约不是从最近才兴起的一种新鲜事物,而早在谷歌、百度的产品设计里,就透出这种极简思维的魅力。(第48页)
NO.1思维: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63页)
产品思维:无论营销推广的能力有多么优秀,在产品面前都是被动的,只有产品才是主动的,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第73页)
痛点思维: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把解决痛点的方案用放大镜放大100倍,让用户由“痛”变“痛快”。(第87页)
尖叫点思维:所谓尖叫点,不是那种让人听了说:“哇,这么好!”的产品,而应该是那种让人听了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错吧?”的产品。(第99页)
粉丝思维:只要有粉丝,就会有口碑。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开始将“粉丝”重视起来,让粉丝有三“感”: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第128页)
迭代思维:十年磨一剑out了,小步快跑,没有什么能经得起迭代,想了就说,说了就干,错了就改,持续试错微创新。(第153页)
(责任编辑洪滔)
背囊、现实里的行走,我们在追寻什么?
《我的旅行哲学》,陈丹燕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在希腊人看来,“旅行”本身即是“哲学”的某种隐喻,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是火,思想因应着世界表象的永动不息,选择了行走作为它的恒久姿态。自然世界微妙而均衡,如一道数学题般指示出生命的某种秩序,人处在这一秩序的塑造之中,为了寻找镜像中另一个他者,乐此不疲地在旅途上行走与张望。某次不经意间,“我”与“他”觌面相觑,执手相遇,由此复归于一。
坐在悬崖边上的斯芬克斯,不无恶意地向路人抛出同一个谜面,只有年轻的俄狄浦斯在流浪中发现了自己。从都柏林中布鲁姆踩过的小巷,到意大利山崖上的满天星光,文学与现实虚实交错,时间与空间互为流转,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中,我们因为行走看见更多,也体会到更多的敬畏与宽厚。陈丹燕的文字清新隽永,所思所感俯拾即是,搭配一组组来自世界各地的彩色照片,边边角角也能折射出某种温润光泽与文化底蕴。何况,对于自然与城市、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自女性书写者的清明目光自有一种穿透力,情愫纷至沓来,诗意妥帖入心,神经细微处可以回放一时一地的飘忽记忆。
也许旅行与居住,出走与归家本就是一体两面。从海味书写到天涯漫游,陈丹燕的转身突兀又不失自然。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我们构筑起又一个地理大发现的宏大幻影,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缩短到用小时与分钟来斤斤计较,然而吊诡的是,人们可以轻易去任何地方,任何一处都再难唤起最初那份关于出发的热情。厌倦了现代生活的快速高效,翻开这本书,也许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到那个绿皮火车摇摇晃晃的年代,这是对自己许下的郑重承诺,意味着生命的康复与新生,并使日常生活的单调底色不再难以忍受。
旅行,是对计划的逃离,是对未知的向往,也是陈丹燕返璞归真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名资深旅行者,陈丹燕的语调闲散自然,如同一个被临时捉来摆渡的过客,把不大的行囊放在了脚边,书里有她一个人的世界,以及关于这个世界的丰厚记忆。黑格尔笔下的巨灵永远行走在大地之上,歌德的麦斯特在不断漫游中经历与成长,陈丹燕用她有关旅行的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望桃源的武陵人,因为远行和对远行的发现,心里装得下另外一个天地,谦卑,纯净,一切简单而近于神圣。
(李乐乐/文)
【阅读关键词】
旅行;哲学;自我;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行走时代•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系列第一辑的首发本,由数十篇随笔结集而成。作者20年间四处游走,而今以图文相扣的形式自问自答,内容涉及什么是旅行、为什么旅行,以及如何以哲学解读旅行。
【作者简介】
陈丹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下海派文学代表,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代表作为“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其旅行随笔兼具智性与诗性光泽,深受读者喜爱。
【推荐理由】
旅行需有哲学的清明智性,哲学亦端赖星空下行走的璀璨诗性。对于“旅行”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陈丹燕无疑了然于胸,一句句以清丽妥帖的文字娓娓道来,引领我们在旅行与哲思、轻快与凝重之间,且行且语且思。在渐成潮流的当代旅行文学中,这是一本独特的旅行记录册,也是一部深刻的心灵探寻史。
【一句话书评】
用文学语言和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陈丹燕旅行书系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就像在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那儿有柔软的沙发、浓香的咖啡、迷人的音乐,让你有种温柔的愉悦,会激起你自己去行走的渴望,或许还会改变你旅行的意义。
——潘耀明(世界华人旅行文学研究会会长)
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一室一窗……到底是旅行滋养了她的文字,还是文学丰富了她的旅行,还真是一件说不清的事。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她的书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的,不在乎你是否曾经旅行,只要你愿意享受美丽世界、美好人生。
——葛剑雄(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摘录】
我躺在草里,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大地的安慰,沧海桑田,人生短促,但自然自会生生不息。(第14页)
地球上大多数古迹和历史事件重要的发生地,和大多数富有感受力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打通了地理和心灵之间的世界。(第47页)
旅行者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有兴趣的人,他们不知疲倦地奔忙在旅途上,为了找到与自己严丝密缝的那个他者。(第63页)
当我们终于能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第149页)
对将要开始的旅行的想象力,是推动一次旅行从想象到现实的力量。(第153页)
(责任编辑洪滔)
不折腾的青春是被浪费的青春
《青春不应被浪费》,袁岳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青春不应被浪费,是因为我们心中怀有不愿妥协的梦想与冲动,还有时间将它们一个个外化为具体可见的选择与试炼。
如果说,《趁年轻,折腾吧》只是青春中的一声呼喊,袁岳此时已经踏实落地,以提高年轻人的社交情商为目标,鼓励他们早实习、多试错、读杂书、勇创业,出手不改其精准,力道却也不失分寸。论及当下日益严峻的择业、就业、创业形势,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就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情商等关键环节提供可行策略,终未流于庸俗成功学之贩卖。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塑造出更为优秀的参与者,既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充足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使知识与技能接榫,智商与情商同步。然而,当下学校教育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则普遍面临失业窘境。由中国式教育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等生”正在象牙塔之外四顾茫然,因为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与创业意识,他们很难去适应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错综复杂的样态。针对以上现实困惑,本书围绕如何对接校园与社会、怎样平衡考场与职场等问题展开,作者将自己琐碎而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盘托出,糅合锻打为一套主动适应社会的完整理念与行为策略。书中的袁岳“折腾”依旧,只是收敛了不少,也许生活中确实需要这样一位朋友,在你贪稳停滞、迷茫无望的时候,总能适时出现,提醒你一句“不忘初衷”。
(芣苢/文)
【阅读关键词】
青春;社会情商;折腾;职业选择;创业机会
【内容简介】
本书是《趁年轻,折腾吧》的姊妹篇,面向即将或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职场菜鸟”,具体解答如何安排大学生活、毕业以后怎样择业等现实问题,旨在推动年轻人尽快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是一本简明实用的人生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个人著述涉及工商管理、传媒财经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平民这边,富人那边》等,近作《趁年轻,折腾吧》受到年轻人喜爱。
【推荐理由】
通过全面剖析主动与被动两种成长模式,作者鼓励年轻人以积极姿态投身职场,在与外界不断磨合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身,同时倡导一种“社会学习与校园学习并行”的方式,以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书中涉及大量数据与鲜活实例,论说不单薄,理念不浮夸,内容颇具实用性,从而与时下扎堆的励志类“鸡汤”判然有别。
【一句话书评】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袁岳把他掌握的大量数字转化成鲜活的文字,帮助更多的年轻人生存、生活并生长。
——白岩松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每个喜欢分享的人都是一位天然的教育工作者。在袁岳身上,这种特质尤其明显。他像蜜蜂一样在社会和知识的前沿含英咀华,又像鸟儿一样对着天空和大地快乐地鸣唱。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这个像上满了发条一样转个不停的大忙人,身兼多重身份,但公益占据了他60%的时间,这一切源于他对现今教育体制所“制造”的青年人才的不满。
——《中国慈善家》2013年09期
【摘录】
当一个年轻人能说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回答自己的爱好是什么,能弄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以及准备用怎样的奋斗来把目标分清楚时,这样的人必定会从万千个迷茫、搞不清楚方向、盲目的人里脱颖而出,也会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第12页)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平衡,而不是功利。交易并不可耻,只要是公平的交易,那就是光明正大的。(第59页)
不管从哪所学校毕业,你要想证明自己比别的学生强,就要在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在某个领域的热爱程度上比他们强,这是能够证明的。(第94页)
当你有梦想的时候,总会找到同道,总能整合资源,这就是一种主动成长模式。你不一定要成天干正儿八经的事,却有很多个成长方向。(第105页)
也许年轻一代所做的自我选择,不能带来父母或者社会所期待的,甚至是自己所追求的所谓成功,但是自我选择所成就的自我意志与主体感,本身就是一种真正的成功。这种能力与成功,使得个体能够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第214页)
(责任编辑洪滔)
看待疾病的方式比知道如何治疗疾病更重要
《无病时代》,[美]大卫•阿古斯著,陈婷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
你关注最新的健康咨询;你按时服用维生素并定期运动;你担心污染、农药和水质;你关心饮食的卡路里与饱和脂肪……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些大原则不一定都对呢?人们总想把对身体和疾病的认知简化到单一要点,不是病变、细菌、基因,就是像血压或血糖这些数据。本书将激发你重新思考许多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
健康到底是什么?其实并没有单一的答案,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健康风格”。健康的决定没有所谓的“正不正确”,而且不会只有一种正确的决定。你得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健康状况,在咨询你的医生后,为你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作者既是严肃的生物医学专家,又是充满热情的健康导师。通读此书,你会发现它不同于一般常见的医学健康类书籍,不仅呈现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现状,还融合了身体系统平衡观的东方概念,提出新的健康模式,教授保持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既有对维生素C、冷冻食品、榨汁机等常见话题的新探讨,也有对基因组、失智症等前沿学术的分析,这使得本书内涵丰富且深具说服力,而这一切都旨在为读者拨开“健康”认识上的迷雾。本书的指引就像一幅巨大的、只落下寥寥几笔的半空白画布,这幅画布最终要由个人来填写更丰富的细节,并将借助未来出现的科技来帮忙。只有你自己,才能终结疾病。
(吴从/文)
【阅读关键词】
健康观念;癌症;医学保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畅销保健图书。作者重新解释了传统健康与疾病观念上的偏误,带领读者回头审视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对“健康”的认知,放弃继续迷信许多实际上正在伤害我们、折损我们生命的神话。书中指出,我们需要的是跟医师开诚布公地讨论,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做抉择,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个人体质的疗法,才能迈向免于痛苦的无病时代。
【作者简介】
大卫•阿古斯,南加州大学西城癌症中心暨应用分子医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并致力于开发癌症新疗法。阿古斯已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美国癌症协会医师研究奖、斯隆凯特琳研究所临床学者奖、国际骨髓瘤基金会“科学远见卓识奖”,以及2009年《GQ》杂志“科学摇滚之星奖”。
【推荐理由】
本书强调只有自己才能终结疾病的观念,检讨现代医学只把人体和疾病认知简化为单一要点的医学盲点,引导读者依照自己的生理、遗传、价值体系和特殊的个人需求,与中国传统医学对人体作为有机整体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效。本书能够让我们对什么是疾病和健康产生全新的认识,帮助我们调整相应的治疗方式,建立自己的保健方式,享受长久快乐的人生。
【一句话书评】
《无病时代》充满了与传统相违却又有科学背书的概念,本书为读者简化了今日医学中复杂的生命发展过程,教导我们要怎么善用现有及未来的技术。
——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
《无病时代》的风格吸引读者,呈现了看待健康的戏剧性新方式。这个方式会大幅改善数百万人的生命质量。
——阿尔•戈尔(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这本书既是帮我们保持健康的有用指导,又是对医学界最新动向的出色分析。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摘录】
你必须相信人体是独特而复杂的生物,并用你自己的说法来重新定义“健康”,也就是用我说的“指标”(metrics)来定期检视你自己的健康状态。(第XXXIII页)
我们把癌当成名词,所以才误解了癌。我总喜欢对人说,不是你会“得”癌或者“有”癌,而是身体“癌”了。你不会说:“嗯,我家里得水灾。”你会说:“我家里水管漏水。”所以我们不该说:“某某人有癌症。”而该说:“他们癌变了。”我们大概一辈子都在癌变,只是我们的身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以确保我们不会失控。(第29页)
一般推荐的方法,大概会偷偷干扰系统的其他区域,医生会告诉你这种疗法“安全有效”,但他的意思只是针对你的病况,只是针对生病的当下,他并没有考虑你体内的全部因素,尤其是长期来看,因为这些知识大多还是未知数。(第36页)
但是我们要小心,不要断言或轻易假定环境的所有改变都是对健康“不好”的。例如,化合物常被认为对我们的系统有“害”,但其实可能不会伤害我们的整体健康。每一个化合物和因素都需要个别探讨。我们不能忘记这一点,因为一旦搬进了城市,即使城市的问题和污染增加,但人的预期寿命都会变长,部分原因是我们得到了较好的健康照护。(第89页)
当然,要是能确定吞一颗药丸就能填补营养缺陷那就好了,但科学就是支持不了这个立论;即使我们吃的不是最健康的饮食,也没有证据能证实,复合维生素、营养药丸或胶囊是填补饮食空洞的最佳工具。我们可以尽力让自己吃得更好,一旦学习了如何吃得更好,金钱就能花得更值得,用来买优质的成分,而不是用在昂贵的营养品。我们必须要会读标签。在厨房里我们得诚实一点。(第181页)
(责任编辑 洪滔)
童心对自然和宇宙的第一次探访将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爸爸带我看宇宙》,[瑞典]乌尔夫•史塔克著,[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赵清译,接力出版社,2014年1月
童年的梦永远都有着无比斑斓的色彩,本书以未谙世事的幼儿视角,讲述了童心对自然和宇宙的第一次探访。爸爸是一位牙医。秋天的傍晚,爸爸忽发奇想,要带着儿子去看宇宙。一路上,爸爸买了口香糖,那味道既清新,又特别;一路上,爸爸抱着儿子跃过水沟,那感觉既真实,又虚幻;一路上,他们看见了小石头上的蜗牛,看见了夜空中闪亮的群星,看见了微风里摇动的草穗、蓟花,那画面既温馨,又美丽……爸爸让儿子看夜空中闪亮的群星——小熊座、飞马座、天蝎座、天鹅座、天琴座、大犬座……慢慢地,一次寻常的散步变成一段温暖的旅程,留在儿子的童年记忆中。也许,这个故事是作家的一个回忆,发生在他的童年。
本书用美丽的画面和温婉的语言,讲述亲子之间温馨动人的小片段。在这个片段之上,新颖的构思、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优美的意境共同编织了五彩缤纷的童年记忆。本书就像祖母的摇篮曲,它能放大你的纯真,也能聚焦你的童心,可以回想童年的记忆,也可映现沧海桑田。本书非常适合幼儿阅读,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也适合成人阅读,让他们找回童年的烂漫和鲜花般的温柔。
(希玥/文)
【阅读关键词】
宇宙;绘本
【内容简介】
《爸爸带我看宇宙》是一本图画故事书,书中描绘了一个温情而浪漫的牙医爸爸,在一个秋夜带儿子出门散步,去看地上的蜗牛、风中的草穗、天上的繁星,去看“宇宙”的美,通过父子之间平和而安定的相处,让儿子感受到自然的多彩和爸爸的慈爱。
【作者简介】
乌尔夫•史塔克,1944年生,是瑞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得德国青少年儿童文学奖和瑞典林格伦文学奖。
爱娃•艾瑞克松,1949年出生于哈尔姆斯塔德,是欧美知名的插画家,曾获奥古斯都文学奖、艾尔莎•贝斯寇插画奖(瑞典图书馆协会)、林格伦儿童文学奖。她的作品《我的爸爸叫焦尼》《爷爷变成了幽灵》,画风纤细温暖,已成为绘本界的经典之作,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读者。
【推荐理由】
乌尔夫•史塔克是瑞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本书故事结构简单却温暖人心,传递出温厚的父子亲情,为童年留下一刻珍贵的父子之乐。宏大与渺小,特殊与寻常,都发生在这本视角不寻常的绘本里,书中的孩子虽然看不懂宇宙,但会记住这个美好的夜晚和带他看宇宙的爸爸。爸爸倘若花点时间陪孩子做一件特别的小事,也许今后一生,孩子心里都会感受到美好、温暖和富足。书中插图出自欧美知名的插画家爱娃•艾瑞克松之手,她的画风纤细温暖,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文字与绘图交相辉映,传达出父子之间的温厚亲情,是儿子和爸爸一起阅读的极佳选择。
【一句话书评】
描绘宇宙的杰作。父亲和儿子在宇宙万物中相聚一起。非常高兴我们又有了一本绘本之星。——《瑞典日报》
这个故事的灵感是特别的,很煞有介事地“看宇宙”,却是只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明明看着那高空的神秘莫测,星光灿烂,却踩到了狗屎。完全都是看见美,那么美的记忆可能会很脆弱,有狗屎在脚下,又有无比灿烂在天空,那么美的记忆就真实和可靠了。
——梅子涵(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儿童阅读点灯人)
一个平常的夜晚,却因为把视线拉长,把眼界打开,把心胸放大,就变得绝不寻常。一个孩子如果一生中有一天能和爸爸去郊外看宇宙,感受身边的花花草草被宇宙的风吹过,体会自己与宇宙的关系,是何等幸福!宏大与渺小,特殊与寻常,都发生在这本视角不寻常的绘本中,对于读者来说,又是何等幸运。
——孙莉莉(南京师范大学儿童绘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儿童阅读独立研究人,著名阅读推广人)
【摘录】
“你看见了吗?”爸爸问。
虽然天几乎全黑了,但我还是看见了。
我看见宇宙中的一只小蜗牛在一块石头上爬行。
我看见一根草穗在宇宙的风中摇来晃去。(第15页)这里长着一种花,名叫蓟花。
而爸爸就站在这里,仰望着天空。
“是的,爸爸,”我低声说,“我看见了。”(第16页)这一切都是宇宙万物!
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致。
这时爸爸看着我说:“别傻了,乌尔夫,你该仰起头看看天上。”(第17页)我照爸爸说的抬起头。成千上万的星星在天上闪烁。
爸爸一一指给我看。他竟然知道所有星星的名字。
“在那儿,你能看到小熊座,”他说,“那里是长蛇座、飞马座和天蝎座。你看见蝎子的尾巴了吗?”(第18页)我没有看见。对我来说,所有的星星都在满天乱飞,它们胡乱堆在一起,就像阳光照射下客厅里的一粒粒灰尘一样。
“看见了。”我说,因为我不想显得傻乎乎的。
“在高高的天上,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安宁,”爸爸说,“那里的一切都秩序井然。你是不是觉得心里很安静?”
“嗯。”我答道。
“这是因为宇宙太大了,其他的一切和它比都显得太渺小了。”爸爸说。(第19页)
(责任编辑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