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今乐坛罕见的集钢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音乐才子,从土耳其走向世界的法佐·塞依(Fazil Say)的每一份艺术成果,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举动都引人注目。身为钢琴家,他演奏中独特而又强烈的个性气质,让指下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人的作品都贴上了鲜明的“塞式标签”;身为作曲家,他的作品常被视为东西文化交汇的结晶。从《丝绸之路》《安纳托利亚的宁静》《涅槃燃烧》,到《一千零一夜》《四城记》《中国狂想曲》,他们中的每一部都如各自的标题般引人入胜。如此不拘一格的艺术理念,也让塞依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具独创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当塞依还在故乡安卡拉的音乐学校学习时,启蒙老师米塔特·芬曼(Mithat Fenmen)便察觉到他超乎同龄人之上的才华,因此每次在开始正式的钢琴课程前,他总会鼓励塞依以日常生活为主题即兴创作一番。这个自由创作的过程不仅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建立起他个人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便培养了他对于作曲的浓厚兴趣。自十四岁那年完成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后,三十余年间塞依笔下形式多样的佳作迭出,俨然已成为同时代钢琴家中最擅长作曲的人。
早在发行个人首张钢琴独奏专辑时,塞依便选入了自己的原创作品,从而让人们识得他在创作方面的才华。当他从华纳唱片公司转投Na?ve品牌后,更是不受商业利益的牵制,不时推出自己的新作。其中收录在专辑《黑土地》中的他于199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丝绸之路》,就以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充分汲取和巧妙运用,以及极强的节奏与韵律感,勾勒了丝绸之路不同地段的风貌,令我印象深刻。
在这部作品中,塞依的丝路之旅始于西藏。步履深沉的低音提琴和音色雄浑的锣让人仿佛置身于遍布寺院的山地。钢琴和弦乐不断重复的主题,不仅描绘出古老而充满宗教色彩的场景,还展现了苍穹之下大自然的景色。伴随着肃穆的锣声响起,他的足迹踏上印度,钢琴的低音节奏和拍击的弦乐带出了脚步沉重的印度舞,这时音乐虽始终由一个持续的动机承托着,却依旧充满变化。再往西行,塞依带我们来到世界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钢琴奏出的钟声般的音响在弦乐的衬托下不断重复,当弦乐接过这缓慢的展开,钢琴又有如低吟一般,最终这里的各种元素汇成一股洪流渐渐消退。锣声再度敲响,听者随塞依步入他的故乡土耳其。他采用当地民谣《囚徒的吟诵》的旋律并模仿出杜西玛琴的声响,当一切归于平静,这趟乐声中的丝路之旅也走向终点。不止一次,我在欣赏了《丝绸之路》后,都会叹服于塞依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整部作品如同一道音乐的弧线,从平静的氛围中开始,在经由一番热烈的场景后,又终于宁静,手法虽精炼,意蕴却无穷。
钢琴之外,塞依还作有三部交响曲,也曾为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小号、吉他等乐器写下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在作于2007年的小提琴协奏曲《一千零一夜》中,他将音乐发展的情节围绕在土耳其后宫七位王妃的故事上。在此,他并不以人们所期待的阿拉伯式的旋律为主导,而以近乎无调性的手法营造出热闹、虚幻的气氛。他长期的室内乐搭档、小提琴家派翠西亚·柯帕钦斯卡雅(Patricia Kopatchinskaja)的演释也很好地反映出作品的精髓,两人的默契可见一斑。不过与之相较,收录于同一张唱片中的由塞依改编并演奏的格什温《夏日时光》和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更让我欣喜。面对这两首名曲,他巧妙地将爵士及蓝调曲风混搭其中,且幽默感十足,让它们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此后,我多次在塞依的音乐会中聆听他演奏的《夏日时光》,依旧很是享受。
塞依与大提琴家尼古拉斯·阿尔斯蒂德(Nicolas Altstaedt)合作的专辑收录了他的又一精彩之作《四城记》。在此,赛依以万花筒般的旋律、节奏和色彩,描绘出土耳其四个文化与风情差异极大的城市,乐声中始终交织着喧闹、欢庆、怀旧与乡愁等错综复杂的情绪。为了更地道地传递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让大提琴不时模仿出土耳其传统弦乐器萨兹或是巴拉马的音响,又将爵士与摇滚乐元素融入最后的《博德鲁姆》,再一次展现了自己多元的艺术风格。
不久前,我又收到了由Sony唱片公司最新发行的一张塞依的作品集。收入专辑中的三部作品,除由小提琴新锐伊斯坎达·维嘉雅(Iskandar Widjaja)全新演释的《一千零一夜》之外,还包括两部最近完成的作品。其中《中国狂想曲》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创作,首演于2016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式。这部为钢琴和管弦乐团而写的作品,塞依在采用多支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为主题的同时,也尽情发挥出自己对于中国的想象,给人带去耳目一新的感受。同一时期创作的管弦乐曲《大市集》亦是一首具有狂想曲风格的作品。塞依從故乡知名的大市集广场获得创作的灵感,将土耳其传统的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的作曲技巧完美结合,生动地再现了那座绵延六十条街、涵盖数千家店铺的市集面貌和气氛。
正当外界以为塞依离传统的道路渐行渐远时,他却出其不意地重回古典音乐的怀抱。起初,他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研究所等机构的帮助下,一气呵成录制了这位作曲家的全部钢琴奏鸣曲,而这也成为他近期在世界各地独奏会上的核心曲目。
虽说协奏曲代表着莫扎特在钢琴领域的最高成就,宛若他以器乐形式呈现的“歌剧”,但他所作的十八首钢琴奏鸣曲同样印证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完善。较之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无论在结构规模还是主题的多样性、乐思的逻辑性上都更进一步。早期的六首“萨尔茨堡奏鸣曲”即使还未充分体现他的个性,也已显示了他善于创造性地融合各种风格的才智。此后,随着人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其作品的表现力也变得愈加深刻。这一时期的奏鸣曲情绪虽仍以明朗、乐观居多,却也不时有忧郁的阴影掠过。莫扎特晚期奏鸣曲的结构更为紧凑,乐思更为凝练,那时他在这一体裁中俨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对于莫扎特作品的诠释,一直是塞依录音中最受好评的部分。成名之初他就曾录制了莫扎特的三首中期奏鸣曲,而在他录下的莫扎特协奏曲中,由他原创的华彩段落则将我们带回那个“钢琴家——作曲家”之风盛行的年代。如今,他在回归华纳公司的第一时间完成的这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正试图集中再现这些作品中的万千风情。
不同于通常以作品创作时间为序的排列方式,塞依的这套唱片每张均以一个调性为中心,并辅以他认为与之相应的颜色,以此将这些奏鸣曲进行了全新的组合。这里有黄色的a小调、蓝色的C大调、白色的F大调、红色的D大调、绿色的降B大调和黑色的c小调。如此别出心裁的方式,让听者得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乐声中因调性不同而产生的色彩变化。
聆听整套唱片,塞依的个人印记虽一目了然,但他对于每部作品的结构、分句、情绪等细节的处理却并不随性,更多从音乐发展的整体逻辑出发,将个性建立在作品风格的框架内。其中几首早期作品被他弹得生气盎然,尤为惹人喜爱。从《C大调奏鸣曲》(K. 279)或《降B大调奏鸣曲》(K. 281)第一乐章逍遥自在的华丽风格,到《降E大调奏鸣曲》(K. 282)开头或《G大调奏鸣曲》(K. 283)的精致灵动,塞依的琴声,正是对当时尚处青春期的莫扎特无忧无虑心境的最佳写照。中期的《C大调奏鸣曲》(K. 330)和《F大调奏鸣曲》(K. 332)慢乐章中的旋律线在塞依指下是如此悠长且毫无停滞不前的感觉,让听者凝神静气。在演奏《A大调奏鸣曲》(K. 331)中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时,他又以不同的力度与声音变化重现了奥斯曼帝国军乐队行进时的节奏和声响,其丰富的想象力叫人会心一笑。他演奏的《F大调奏鸣曲》(K. 533/494),快板乐章清澈透明,具有鲜明的室内乐风格,行板气息宽广,在雍容高贵的气质中流露出些许忧郁之情。凡此种种,足见塞依近年来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正渐入佳境。
莫扎特奏鸣曲之后,塞依继续自如地行走于古典与当代之间。人们发现,肖邦的夜曲、德彪西的前奏曲等作品,开始集中出现在他的音乐会曲目中。其实塞依与肖邦的音乐间颇有渊源,他在安卡拉时代的老师芬曼曾随以诠释肖邦作品著称的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科托(Alfred Cortot)学习,对于这些作品很有心得,也一直将其中的练习曲、夜曲、圆舞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曲目,给予塞依细致的指导。然而他开启职业生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却鲜少染指这些作品,直到近来才重回肖邦的世界。前年,他首度录制了肖邦的夜曲,不过这次他并未像许多同行那样推出全集录音,而是精心诠释了其中十五首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乐曲。
在肖邦广泛的创作体裁中,夜曲始终是最为引人瞩目的部分之一。虽说他早期的几首夜曲仍留有些许沙龙气息,但很快他就不再满足于仅用音乐渲染出“夜”的情绪,不仅扩充了这一体裁的规模,更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意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夜曲的艺术价值。塞依在演奏过程中显然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他以轻柔的触键奏出早期那几首夜曲,凸显了曲中所具有的柔情、梦幻的意境。随后的几组夜曲,他琴声中的情感张力逐渐增强,虽仍不时传递出明朗的诗意,更多时候却着力于刻画肖邦孤寂、忧郁的内心。正如塞依演奏的《C小调夜曲》(Op. 48,No. 1),从最初宛若沉思般的独白,到之后的激动不安,种种情绪的转变在他指间是如此自然,丝毫不见任何刻意为之的痕迹。
塞依新近录制的德彪西《前奏曲》和萨蒂的《玄秘曲》等,无论选曲还是演奏,依旧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德彪西在他的两册《前奏曲》中极富创造性地挖掘了钢琴最大的音响潜能,同时也将个人的印象主义美学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些关乎这位音乐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象的事物的乐曲,塞依有其敏锐的直觉。演奏过程中,他尽可能避免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而是透过精致细腻的触键和对踏板的巧妙运用,在弱音范围内展现出丰富的层次,从而使每首前奏曲中各不相同的情绪和意境得以清晰再现。同样,当演奏萨蒂的作品时,他亦从一开始便捕捉到曲中率直、质朴的音乐风格,并以最纯粹的方式加以表达,琴声中蕴藏着一份清新淡雅的美感。在三首《吉姆诺佩第》中,他并未流露出过多的忧郁之情,这里的每个音符都是那般晶莹剔透,每一次触键又都如此直抵内心,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对我而言,音乐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于卡内基音乐厅还是在土耳其的乡村演出,我都希望向听众展现音乐的灵魂。”塞依如是说。在聆听了他所录制的风格多样的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也许塞依心中的“音乐的灵魂”,正是透过演奏中在自由、个性和忠于原作间找寻到的那份精妙的平衡得以呈现的,而这也让他的每一场演出、每一份录音都成为自己与作曲家和听众间的一次心灵的对话。
就在本文即将完稿前,传来塞依最新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即将出版的信息。面對这部在钢琴艺术史中具有里程碑般意义的全集,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又会带来怎样个性化的诠释?想来塞依的乐迷们早已与我一样迫不及待,让我们一起从他的琴声中去寻找答案。
探寻丝绸之路
当塞依还在故乡安卡拉的音乐学校学习时,启蒙老师米塔特·芬曼(Mithat Fenmen)便察觉到他超乎同龄人之上的才华,因此每次在开始正式的钢琴课程前,他总会鼓励塞依以日常生活为主题即兴创作一番。这个自由创作的过程不仅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建立起他个人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便培养了他对于作曲的浓厚兴趣。自十四岁那年完成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后,三十余年间塞依笔下形式多样的佳作迭出,俨然已成为同时代钢琴家中最擅长作曲的人。
早在发行个人首张钢琴独奏专辑时,塞依便选入了自己的原创作品,从而让人们识得他在创作方面的才华。当他从华纳唱片公司转投Na?ve品牌后,更是不受商业利益的牵制,不时推出自己的新作。其中收录在专辑《黑土地》中的他于199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丝绸之路》,就以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充分汲取和巧妙运用,以及极强的节奏与韵律感,勾勒了丝绸之路不同地段的风貌,令我印象深刻。
在这部作品中,塞依的丝路之旅始于西藏。步履深沉的低音提琴和音色雄浑的锣让人仿佛置身于遍布寺院的山地。钢琴和弦乐不断重复的主题,不仅描绘出古老而充满宗教色彩的场景,还展现了苍穹之下大自然的景色。伴随着肃穆的锣声响起,他的足迹踏上印度,钢琴的低音节奏和拍击的弦乐带出了脚步沉重的印度舞,这时音乐虽始终由一个持续的动机承托着,却依旧充满变化。再往西行,塞依带我们来到世界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钢琴奏出的钟声般的音响在弦乐的衬托下不断重复,当弦乐接过这缓慢的展开,钢琴又有如低吟一般,最终这里的各种元素汇成一股洪流渐渐消退。锣声再度敲响,听者随塞依步入他的故乡土耳其。他采用当地民谣《囚徒的吟诵》的旋律并模仿出杜西玛琴的声响,当一切归于平静,这趟乐声中的丝路之旅也走向终点。不止一次,我在欣赏了《丝绸之路》后,都会叹服于塞依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整部作品如同一道音乐的弧线,从平静的氛围中开始,在经由一番热烈的场景后,又终于宁静,手法虽精炼,意蕴却无穷。
钢琴之外,塞依还作有三部交响曲,也曾为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小号、吉他等乐器写下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在作于2007年的小提琴协奏曲《一千零一夜》中,他将音乐发展的情节围绕在土耳其后宫七位王妃的故事上。在此,他并不以人们所期待的阿拉伯式的旋律为主导,而以近乎无调性的手法营造出热闹、虚幻的气氛。他长期的室内乐搭档、小提琴家派翠西亚·柯帕钦斯卡雅(Patricia Kopatchinskaja)的演释也很好地反映出作品的精髓,两人的默契可见一斑。不过与之相较,收录于同一张唱片中的由塞依改编并演奏的格什温《夏日时光》和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更让我欣喜。面对这两首名曲,他巧妙地将爵士及蓝调曲风混搭其中,且幽默感十足,让它们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此后,我多次在塞依的音乐会中聆听他演奏的《夏日时光》,依旧很是享受。
塞依与大提琴家尼古拉斯·阿尔斯蒂德(Nicolas Altstaedt)合作的专辑收录了他的又一精彩之作《四城记》。在此,赛依以万花筒般的旋律、节奏和色彩,描绘出土耳其四个文化与风情差异极大的城市,乐声中始终交织着喧闹、欢庆、怀旧与乡愁等错综复杂的情绪。为了更地道地传递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让大提琴不时模仿出土耳其传统弦乐器萨兹或是巴拉马的音响,又将爵士与摇滚乐元素融入最后的《博德鲁姆》,再一次展现了自己多元的艺术风格。
不久前,我又收到了由Sony唱片公司最新发行的一张塞依的作品集。收入专辑中的三部作品,除由小提琴新锐伊斯坎达·维嘉雅(Iskandar Widjaja)全新演释的《一千零一夜》之外,还包括两部最近完成的作品。其中《中国狂想曲》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创作,首演于2016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式。这部为钢琴和管弦乐团而写的作品,塞依在采用多支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为主题的同时,也尽情发挥出自己对于中国的想象,给人带去耳目一新的感受。同一时期创作的管弦乐曲《大市集》亦是一首具有狂想曲风格的作品。塞依從故乡知名的大市集广场获得创作的灵感,将土耳其传统的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的作曲技巧完美结合,生动地再现了那座绵延六十条街、涵盖数千家店铺的市集面貌和气氛。
回归经典
正当外界以为塞依离传统的道路渐行渐远时,他却出其不意地重回古典音乐的怀抱。起初,他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研究所等机构的帮助下,一气呵成录制了这位作曲家的全部钢琴奏鸣曲,而这也成为他近期在世界各地独奏会上的核心曲目。
虽说协奏曲代表着莫扎特在钢琴领域的最高成就,宛若他以器乐形式呈现的“歌剧”,但他所作的十八首钢琴奏鸣曲同样印证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完善。较之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无论在结构规模还是主题的多样性、乐思的逻辑性上都更进一步。早期的六首“萨尔茨堡奏鸣曲”即使还未充分体现他的个性,也已显示了他善于创造性地融合各种风格的才智。此后,随着人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其作品的表现力也变得愈加深刻。这一时期的奏鸣曲情绪虽仍以明朗、乐观居多,却也不时有忧郁的阴影掠过。莫扎特晚期奏鸣曲的结构更为紧凑,乐思更为凝练,那时他在这一体裁中俨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对于莫扎特作品的诠释,一直是塞依录音中最受好评的部分。成名之初他就曾录制了莫扎特的三首中期奏鸣曲,而在他录下的莫扎特协奏曲中,由他原创的华彩段落则将我们带回那个“钢琴家——作曲家”之风盛行的年代。如今,他在回归华纳公司的第一时间完成的这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正试图集中再现这些作品中的万千风情。
不同于通常以作品创作时间为序的排列方式,塞依的这套唱片每张均以一个调性为中心,并辅以他认为与之相应的颜色,以此将这些奏鸣曲进行了全新的组合。这里有黄色的a小调、蓝色的C大调、白色的F大调、红色的D大调、绿色的降B大调和黑色的c小调。如此别出心裁的方式,让听者得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乐声中因调性不同而产生的色彩变化。
聆听整套唱片,塞依的个人印记虽一目了然,但他对于每部作品的结构、分句、情绪等细节的处理却并不随性,更多从音乐发展的整体逻辑出发,将个性建立在作品风格的框架内。其中几首早期作品被他弹得生气盎然,尤为惹人喜爱。从《C大调奏鸣曲》(K. 279)或《降B大调奏鸣曲》(K. 281)第一乐章逍遥自在的华丽风格,到《降E大调奏鸣曲》(K. 282)开头或《G大调奏鸣曲》(K. 283)的精致灵动,塞依的琴声,正是对当时尚处青春期的莫扎特无忧无虑心境的最佳写照。中期的《C大调奏鸣曲》(K. 330)和《F大调奏鸣曲》(K. 332)慢乐章中的旋律线在塞依指下是如此悠长且毫无停滞不前的感觉,让听者凝神静气。在演奏《A大调奏鸣曲》(K. 331)中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时,他又以不同的力度与声音变化重现了奥斯曼帝国军乐队行进时的节奏和声响,其丰富的想象力叫人会心一笑。他演奏的《F大调奏鸣曲》(K. 533/494),快板乐章清澈透明,具有鲜明的室内乐风格,行板气息宽广,在雍容高贵的气质中流露出些许忧郁之情。凡此种种,足见塞依近年来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正渐入佳境。
莫扎特奏鸣曲之后,塞依继续自如地行走于古典与当代之间。人们发现,肖邦的夜曲、德彪西的前奏曲等作品,开始集中出现在他的音乐会曲目中。其实塞依与肖邦的音乐间颇有渊源,他在安卡拉时代的老师芬曼曾随以诠释肖邦作品著称的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科托(Alfred Cortot)学习,对于这些作品很有心得,也一直将其中的练习曲、夜曲、圆舞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曲目,给予塞依细致的指导。然而他开启职业生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却鲜少染指这些作品,直到近来才重回肖邦的世界。前年,他首度录制了肖邦的夜曲,不过这次他并未像许多同行那样推出全集录音,而是精心诠释了其中十五首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乐曲。
在肖邦广泛的创作体裁中,夜曲始终是最为引人瞩目的部分之一。虽说他早期的几首夜曲仍留有些许沙龙气息,但很快他就不再满足于仅用音乐渲染出“夜”的情绪,不仅扩充了这一体裁的规模,更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意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夜曲的艺术价值。塞依在演奏过程中显然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他以轻柔的触键奏出早期那几首夜曲,凸显了曲中所具有的柔情、梦幻的意境。随后的几组夜曲,他琴声中的情感张力逐渐增强,虽仍不时传递出明朗的诗意,更多时候却着力于刻画肖邦孤寂、忧郁的内心。正如塞依演奏的《C小调夜曲》(Op. 48,No. 1),从最初宛若沉思般的独白,到之后的激动不安,种种情绪的转变在他指间是如此自然,丝毫不见任何刻意为之的痕迹。
塞依新近录制的德彪西《前奏曲》和萨蒂的《玄秘曲》等,无论选曲还是演奏,依旧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德彪西在他的两册《前奏曲》中极富创造性地挖掘了钢琴最大的音响潜能,同时也将个人的印象主义美学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些关乎这位音乐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象的事物的乐曲,塞依有其敏锐的直觉。演奏过程中,他尽可能避免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而是透过精致细腻的触键和对踏板的巧妙运用,在弱音范围内展现出丰富的层次,从而使每首前奏曲中各不相同的情绪和意境得以清晰再现。同样,当演奏萨蒂的作品时,他亦从一开始便捕捉到曲中率直、质朴的音乐风格,并以最纯粹的方式加以表达,琴声中蕴藏着一份清新淡雅的美感。在三首《吉姆诺佩第》中,他并未流露出过多的忧郁之情,这里的每个音符都是那般晶莹剔透,每一次触键又都如此直抵内心,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对我而言,音乐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于卡内基音乐厅还是在土耳其的乡村演出,我都希望向听众展现音乐的灵魂。”塞依如是说。在聆听了他所录制的风格多样的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也许塞依心中的“音乐的灵魂”,正是透过演奏中在自由、个性和忠于原作间找寻到的那份精妙的平衡得以呈现的,而这也让他的每一场演出、每一份录音都成为自己与作曲家和听众间的一次心灵的对话。
就在本文即将完稿前,传来塞依最新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即将出版的信息。面對这部在钢琴艺术史中具有里程碑般意义的全集,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又会带来怎样个性化的诠释?想来塞依的乐迷们早已与我一样迫不及待,让我们一起从他的琴声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