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苏武牧羊》的“悲壮美”主题形象分析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豫剧《苏武牧羊》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塑造的“忠、孝、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剧目以悲壮的情节发展,坎坷的人生经历,时代的民族融合构成了《苏武牧羊》“悲壮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苏武牧羊;情节;经历;时代
  一、扣留异邦十九年,富贵不淫颂苏武——情节发展“悲壮美”分析
  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之久,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词、抄本、乐歌、音乐等多有歌颂,众多剧种也都曾创作移植过《苏武牧羊》,豫剧《苏武牧羊》以史载的苏武经历为素材,历经六年艰辛,完成剧本创作。经过精心提炼,编制出了感人的故事情节。
  剧情讲述公元前一百年,汉朝武帝年间,中郎将苏武奉旨出使匈奴修好,结束了两国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就在苏武准备率团归朝之时,匈奴国上层发生了内乱,一场生死考验降临在以苏武为首的汉朝使团面前。苏武被扣留,匈奴单于钦佩苏武的忠贞,殷勤相待,劝他投降,苏武毫不动心。单于将其流放北海牧羊,何时公羊产子何时放其归汉,以此逼降。在十多年毫无返汉的穷厄放牧中,苏武终日手持汉节,面南而坐,不移其志,不辱使命。投降匈奴的李陵告知苏武已经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听到消息后的苏武极度的悲痛,昏死在暴风雪中,匈奴女子阿云感动其行为,以身相救,后二人结为夫妻,并生一子。公元前八十一年,苏武在北海牧羊的第十九个年头,汉朝的强大迫使匈奴议和,李陵将苏武的消息告知议和使团,汉朝闻讯求归苏武,单于不得已而放苏武归汉,但下令阿云母子不得相随,使得苏武不得不再次放弃一个家!
  该剧展示了一个始终手持汉节,宁死不屈,惊世骇俗的精神巨人,苏武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操守,演绎出一段千古流传的牧羊传奇,用血肉之躯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二、民族大义前的气节吞吐---人物经历“悲壮美”分析
  《苏武牧羊》紧紧围绕着苏武19年困守匈奴,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冲突,通过单于逼降、李陵劝降、阿云诱降、苏武归汉等悲壮场面情节,揭示了苏武在逆境中坚守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一)单于逼降。在苏武完成汉匈两国止干戈和睦吉祥的和平使命之时,单于观苏武是个有用之才,便有心将苏武留在匈奴之中,单于先以高官厚禄吸引苏武,苏武婉言相拒后,便以使团中有人觊觎他的江山社稷为由,害死汉朝使团副使张盛、常惠二将军,并将其使团的其他人员统统杀害了,以“你的使团参与谋反,你身为正使,该当何罪”质问苏武,单于以只要归顺匈奴,便可既往不咎,苏武面对两位助手兼兄弟被害,苏武悲痛而不畏惧,拔剑自尽以示宁折不弯的气节。单于见威胁恐吓并不奏效,便对其封官许愿,引诱苏武投降,依然无用。单于气急败坏,为逼降苏武,赐其公羊12只,到北海牧羊,何时公羊下出崽来,便放其归汉。苏武坦然接受,放牧的岁月里,整天与羊为伴,与狼相邻,与雁为友。单于的逼降行为使得苏武后来归汉前决心的表白,显得那么的震撼人心和感人肺腑。
  (二)李陵劝降。在苏武北海放牧十年后,单于又派已做了匈奴驸马的李陵前去劝说苏武归降,李陵先以自身的不幸问苏武,如果自己也是如此,该当如何,苏武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回答:“生为汉朝人,死为汉朝鬼”,李陵不得已告诉了苏武实情:苏武的哥哥为汉帝驾车,因惊了圣驾畏罪潜逃,被官府剿杀,他的弟弟奉命抓捕要犯,因罪犯逃脱,也已服毒自尽,官府抄家之时,他的妻儿也不知去向,他的父母思念亲人,气病交加,已双双归西。当苏武获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灭顶之灾的人生境遇时,精神阵线陡然崩溃,李陵趁机对苏武进行了劝降,当李陵要把象征汉朝的节杖折断,苏武以李陵相赠的古琴相胁,汉节若断,琴也必毁,且二人情谊恩断义绝。李陵问汉朝已使他家破人亡,为什么还要守节,苏武平静的回答,谁让我是汉朝的使节那,并谴责李陵不该做匈奴的驸马,并告诉李陵以后不要再来看他,这时,李陵将来的真正目的告诉了苏武,来劝降苏武。苏武义正词严地断了李陵的念想,拒绝接受李陵带来的给养。这一次,苏武对自己的处境和使命再一次进行了彻底的审视和拷问。以“万般委屈抛天外,不能让人笑我汉使悲哀,纵然是粉身碎骨,气节不能改,青史上为汉邦书写忠烈”的铮铮誓言回答了自己,更加坚定了要活着归汉的信念。李陵的劝降使得苏武后来的归汉前,两人的推心置腹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也对比出李陵的心苦而知耻。
  (三)阿云诱降。但单于看到他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都不能让苏武为之所动之时,单于便密诏侍女阿云作为密探监控苏武,并将阿云派到苏武身边,做了他的枕边人,密切监视苏武的一言一行,当得知阿云已成为苏武身边最为重要的人,单于便以“母子羁汉使,留作匈奴人”的计谋,希望能使苏武投降。苏武每天的持节向南,使单于惴惴不安,密诏阿云要“留人要留心,留心先夺魂,藏他的节杖断了他的念想,看他动心不动心”,节杖的不翼而飞使得苏武万念俱灰,发出了“节杖在,苏武在;节杖失,苏武亡”的决心。阿云向苏武讲起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经过一年的相处,阿云由监视变成了爱慕,苏武原谅了阿云,苏武讥笑单于机关算尽,不但没有改其归汉之心,反而使夫妻二人相敬如宾。阿云的诱降使得后来苏武再次面临放弃一个家的两难抉择,更使得苏武归汉前与妻儿的对话,显得那么的为人动容和悲壮激越。
  (四)苏武归汉。苏武牧羊十九年后,匈奴慑于汉朝的强大而同意议和,李陵暗中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通报给了汉使,汉朝便派使节接苏武归汉。临别之时,李陵来看望苏武,将其要归汉的消息告于苏武,苏武激动万分,仰天长笑,发出“黑发出雁门,白发归汉朝”的感叹。苏武看出了李陵苦在心里,心犹恋故的内心世界,使得李陵悲愤交加,羞愧难当,在与李陵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化解了李陵心中的仇恨。在与单于的对话中,苏武用汉杖的故事,用掷地有声的声音,回答了单于的疑问:大单于问他:“你北海牧羊一十九载,据高官厚禄于匈奴,纵九死而不改归汉之心,这究竟是为了何因?”苏武回答:“大汉的父老兄弟、大汉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都牵挂着我。那里的江河是我的血,那里的山峦是我的骨,那里的泥土是我的肉,还有老祖宗留下的典籍,那是我的魂呐!大汉是生我养我的娘。我能舍得了她吗?穷也罢,富也罢,苦也罢,甜也罢,她都是我的娘,都是我的家,是我们汉人所有人的家!我要回家,我要归汉!”这些韵律铿锵、掷地有声的道白,折射出了苏武的精魂。为了在最后留住苏武,实现“母子羁汉使,留作匈奴人”的计谋,大单于下令,苏武可以回去,阿云母子不能走,苏武第一次向单于下跪,欣喜大单于以为苏武回心转意,为家全而跪,大单于气急败坏,拂袖而去。苏武面临再次放弃一个家的两难抉择,在与妻儿道别时,夫妻二人的对话、妻子的声明大义、对儿子的咛咛叮嘱,显得那么的使人动容,更显出苏武的悲壮与伟岸。
  三、西汉人物留史册,民族融合开鸿蒙---时代导致“悲壮美”分析
  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作为汉朝使臣出使匈奴,面临事态突变,被迫审讯的情形下,深受其父亲影响的苏武,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不辱使命,不负汉帝重托。“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是其对气节的宣言与坚守。先是单于的威逼利诱,后是李陵的劝降归顺。自以为很有说服力的李陵从人生情理和苏武的家族不幸。然而,任他百般劝说,苏武只是不为所动。
  茫茫北海边,苏武面对一群无辜而柔弱的羊群,和被他视作高于生命般的汉室旌节。朝起夜卧,片刻不离己身。在他看来,他握在手中的是“使节”,代表国家的尊严,犹如看到了故乡。也许连苏武也没想到,自己有回到家乡的那一天。当汉廷后来知道苏武还活着的时候,几经交涉,匈奴人终于不得不释放了苏武。
  班固在《汉书》中描画出了苏武回到长安时的情景,民众纷纷走上街头,争睹其容,感佩其节。历史还写下一笔:“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笔墨寥寥,却令人无尽唏嘘。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他已经一无所有。悲戚与孤独,如同潮水,向他袭来。为了民族融合,为了一个坚守,一种义气,一样信念,苏武把生命中的华彩篇章抛在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大漠。
  参考文献:
  [1]豫剧《苏武牧羊》的“悲壮美”人物塑造分析研究,任增吉,黄河之声,2013-08-23
  [2]扬民族气节展豫剧风采—豫剧《苏武牧羊》观后,姜志涛,中国戏剧
  [3]大气磅礴、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看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荆桦.中国文化报/2011 年/8 月/31 日/第 003 版
  [4]精湛技艺高深修养—观李树建《苏武牧羊》有感,徐培成,中国戏剧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头琴演奏艺术反映着蒙古族人民一种生活方式及对生活的一种生活态度,马头琴演奏艺术中存在着一种艺术美,而这种美作为马头琴演奏艺术的灵魂,通过观众的审美,让观众领悟马头琴演奏艺术中存在的审美内涵,从而得到熏陶启发。而对于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审美应根据其所存在的艺术的审美规律,根据审美主体的一些客观的条件:审美主体的文化水平和审美主体所处的对于艺术欣赏的环境与气氛,从而能够达到马头琴演奏艺术的继承
期刊
【摘 要】浪漫主意音乐注重表现个性,有一种自传特征,强调个人经历,音乐的感情内涵逐渐由L·V·贝多芬时代的抽象的普遍思想转变为具体的主观感受。浪漫主义音乐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将标线思想感情作为一种方式和手段,并且形成一种要超脱世俗、夸张、甚至似乎要摆脱古典主义音乐的音乐创作原则。本文通过探究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风格,分析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最终成为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完美的结合者。  【
期刊
【摘 要】艺术文化之中,美术创作被看成侧重的部分,显示必要价值。借助创作路径,创作主体融汇了自身特有的认知及风格,这样创设出来的画作拥有更为厚重的艺术特性。创造美术作品应能凸显深藏的艺术价值,表达这类价值。新的形势之下,艺术创作依循了新的指引,添加了多样性。设定各类题材,都应确认本源的内在价值。具体应用之中,艺术价值供应了各时段的创作指引,显示内在价值。  【关键词】美术创作;艺术价值;具体应用 
期刊
【摘 要】舞蹈是我国在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当中都有着各自丰富的民族舞蹈,当中包含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和传递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强化对舞蹈生态与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舞蹈生态;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
期刊
【摘 要】单簧管《帕米尔之音》是中国单簧管作品中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是中国当代作曲家胡碧精在20世纪70年代以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笔者为了更加诠释好这部作曲,也跟随者作曲家曾走过的脚步亲自前往了帕米尔。带着音乐,带着作品,带着敬佩与崇敬感受着他的情怀。  【关键词】单簧管;胡碧精;帕米尔之音;散文  悠悠不尽,源远流长。自单簧管这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以来,国内很多演奏家、作曲家就为单簧管
期刊
【摘 要】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很多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已经植根于人们心中。在文化、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符号。为了将国际标准舞在我国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秉承国际标准舞严格的动作要求和审美特征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向全球人民展现了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标准舞,从而形成我国独有的国标舞品牌。《长恨歌》的基本形式是国际标准舞,
期刊
【摘 要】从表面上看,流行音乐从内容以及思想情感上与民族音乐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同,但是核心本质并不存在绝对的差异,同时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对民族音乐进行了很大借鉴。本文通过对两种音乐的系统分析和了解,针对将两者进行结合的问题展开了全面探讨,同时针对结合的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音乐结合;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从传统观念视角,对音乐进行分析,总是将民族音乐视作音乐的主流,而流行音乐被作为非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从愉悦学生提升主体作用、专心教学增效主导作用以及师生共鸣构建幸福课堂三个角度详细阐述师德在舞蹈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最后简单阐释研究舞蹈课堂师德建设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师德;舞蹈课堂;积极作用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众纷纷向“钱”看,“抓经济、搞关系”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主题曲。受此影响,校园清纯气息内的“铜臭味”渐浓,一些教师也走上了做兼职、
期刊
【摘 要】在演唱过程当中音色的特点作为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属性,丰富的特性能够使声乐的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而满足受众者的审美爱好和情趣。美声演唱作为一种典型的声乐表演艺术,其在演出表现等方面都离不开音色的配合,美声的音色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文化特征,因此本文首先对美声演唱当中的音色特点进行概括,从而浅析不同的音色特点能够更好的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最终阐述在不同的美声音色下
期刊
中国戏曲最先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到了奴隶制社会便以巫舞的形式用于祭神。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俳优、优舞之后,戏曲便具备了刻意表演和模仿的性质。而汉代出现的以《东海黄公》为代表的角抵戏则更表明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逐渐形成。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踏摇娘》;唐代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的融合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表演于一体的宋杂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