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中PDCA循环方法使用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诊治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中使用PDCA循环管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本院出生1884例新生儿,其中97例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感染率为5.1%,相比5年内的数据,下降了1.1个百分点。结论:科学的使用PDCA循环对院内医疗工作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的认识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医院监管,从而将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 PDCA 新生儿院内感染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R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26-01
1 一般资料
2007至2012年,我院共有8048例新生儿出院,其中有6.2%共计50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明显大于国内调查显示的5%。在这些感染患儿中,有43%共计215例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是所有感染中的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占全部呼吸道感染人员的72.6%共计156例;有24.4%共计122例患儿出现感染性腹泻,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有15.6%共计78例患儿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4.8%共计24例新生儿出现肚脐感染;12.2%共计61例患儿为其他感染,详见表1。
表1 5年间500例院内感染新生儿病例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2 方法
PDCA循环管理的使用改变了医院原有的管理方式,将“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工作的重心也就变成了预防,这样就能在患儿感染前杜绝一切的感染因素,真正起到防治的作用。下面从PDCA循环管理的四个阶段逐步讲解。
2.1 P:计划阶段
2.1.1 参与度低
近年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象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管理工作也被推到前沿,但是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医疗工作者认为自身对感染管理的规章标准、以及工作的进行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不用参与[2]。
2.1.2 设定目标
本院结合自身的现状对每个科室感染管理小组都设置了各自的目标,增加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确保让院内感染率、瞒报率低于10%。
2.1.3 分析原因
(1)院内建筑环境
(2)人为因素
第一,侵入性操作:幼儿在发生危险需要抢救时,雾化治疗、气管插管以及必要的中心静脉置管都是可能遇到的操作,但是在植入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胃液反流、损坏气管的现象等,这些都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第二,易感护理环节:有些医疗工作者没有带消毒手套,而手上能携带多种肠炎、感冒等感染性细菌,会引发间接感染,而在新生儿易感染的部位如口、鼻、肚脐、臀等地倘若没有做到无菌操作,都增加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几率。
2.2 D:实施
(1)做好环境卫生、优化病区格局
将一些如值班室、哺乳室等安置在病房区最外面,中间可设置医疗工作室、医生办公室,而最里面设置新生儿室、洗澡游泳室等[3]。其中新生儿室进行封闭式管理,确保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适宜,湿度适宜。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了层流改造,门口装配了风淋设施,尽可能减少外源性致病因素。保持地面清洁,如有污染及时用1:1000新洁尔灭拖擦消毒;定时对空气进行净化,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设置隔离室,便于对出现感染的新生儿特别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隔离,家属探视则通过隔离窗进行,并严格控制探视患儿的时间和人数。
(2)强化院内感染的专业培训,规范基础护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房护理流程,加强对全部工作者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彻底的消毒灭菌培训,确保每个环节的消毒灭菌工作彻底进行;督促医护人员按照7步标准法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做好新生儿口、鼻、眼、肚脐等基础护理工作,如使用生理盐水来清除眼睛的分泌物,使用医用棉签沾盐水和碘伏进行肚脐的护理;勤洗屁股、勤换尿布,便后使用温水清洗等[4]。
2.3 C:检查
本院感染管理科实行4级管理,其中包括每个科室1名正组长、1名副组长、1名感染控制员、1名医护人员。科室可执行随时的检测、监督和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给予相关的处理,并且将检查结果每月进行汇总;再者各科组长1星期内可进行2到3次检测,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感控员执行1周1次的自我检测,并每个月都对感染管理部门进行书面总结;每个班次的医护工作者每天都要在下班前半小时进行自检工作,检查的当天的工作是否顺利完成,这样的管理方式让更多的人员主动参与进来,弥补了诸多管理漏洞。
2.4 A:处理
对感染病例进行逐级审核,找到最终感染原因,以及院内管理存在的共性现象,然后再进行院内讨论,并每个月以季度质量报道或书面材料的形式向上级领导和各科室管理小组进行反馈,以此确定下一季度的改革方向,并将本次讨论结果作为下次评断的标准。一个PDCA循环完成后进行全面的总结,然后才开始下一个循环,保证在每次小小的改变中提高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的质量。
3 实施效果
2013年本院出生1884例新生儿,其中97例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感染率为5.1%,相比5年内的数据,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的院内感染仍然是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但是本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呼吸道感染已成为第二大院内感染,由此可证明本院的基础消毒、隔离起到了初步作用。
4 讨论
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已成为新生儿科重点关注课题。科学有效的院内感染监管措施、专业性的培训等都是提高院内感染控制和管理的有效途径。本院选择PDCA循环管理提高对感染工作者的培训,是推动院内感染管理最直接的方式。科学的使用PDCA循环对院内医疗工作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的认识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医院监管,从而将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在院内感染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 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04)
[2] 严立仙. PDCA循环在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11)
[3] 柯丽军,黄凤钗,李国铀,郑金敢,方黎清. 环境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意义[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1)
[4] 肖秀丽. PDCA循环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1)
【关键词】 PDCA 新生儿院内感染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R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26-01
1 一般资料
2007至2012年,我院共有8048例新生儿出院,其中有6.2%共计50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明显大于国内调查显示的5%。在这些感染患儿中,有43%共计215例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是所有感染中的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占全部呼吸道感染人员的72.6%共计156例;有24.4%共计122例患儿出现感染性腹泻,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有15.6%共计78例患儿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4.8%共计24例新生儿出现肚脐感染;12.2%共计61例患儿为其他感染,详见表1。
表1 5年间500例院内感染新生儿病例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2 方法
PDCA循环管理的使用改变了医院原有的管理方式,将“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工作的重心也就变成了预防,这样就能在患儿感染前杜绝一切的感染因素,真正起到防治的作用。下面从PDCA循环管理的四个阶段逐步讲解。
2.1 P:计划阶段
2.1.1 参与度低
近年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象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管理工作也被推到前沿,但是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医疗工作者认为自身对感染管理的规章标准、以及工作的进行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不用参与[2]。
2.1.2 设定目标
本院结合自身的现状对每个科室感染管理小组都设置了各自的目标,增加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确保让院内感染率、瞒报率低于10%。
2.1.3 分析原因
(1)院内建筑环境
(2)人为因素
第一,侵入性操作:幼儿在发生危险需要抢救时,雾化治疗、气管插管以及必要的中心静脉置管都是可能遇到的操作,但是在植入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胃液反流、损坏气管的现象等,这些都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第二,易感护理环节:有些医疗工作者没有带消毒手套,而手上能携带多种肠炎、感冒等感染性细菌,会引发间接感染,而在新生儿易感染的部位如口、鼻、肚脐、臀等地倘若没有做到无菌操作,都增加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几率。
2.2 D:实施
(1)做好环境卫生、优化病区格局
将一些如值班室、哺乳室等安置在病房区最外面,中间可设置医疗工作室、医生办公室,而最里面设置新生儿室、洗澡游泳室等[3]。其中新生儿室进行封闭式管理,确保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适宜,湿度适宜。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了层流改造,门口装配了风淋设施,尽可能减少外源性致病因素。保持地面清洁,如有污染及时用1:1000新洁尔灭拖擦消毒;定时对空气进行净化,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设置隔离室,便于对出现感染的新生儿特别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隔离,家属探视则通过隔离窗进行,并严格控制探视患儿的时间和人数。
(2)强化院内感染的专业培训,规范基础护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房护理流程,加强对全部工作者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彻底的消毒灭菌培训,确保每个环节的消毒灭菌工作彻底进行;督促医护人员按照7步标准法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做好新生儿口、鼻、眼、肚脐等基础护理工作,如使用生理盐水来清除眼睛的分泌物,使用医用棉签沾盐水和碘伏进行肚脐的护理;勤洗屁股、勤换尿布,便后使用温水清洗等[4]。
2.3 C:检查
本院感染管理科实行4级管理,其中包括每个科室1名正组长、1名副组长、1名感染控制员、1名医护人员。科室可执行随时的检测、监督和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给予相关的处理,并且将检查结果每月进行汇总;再者各科组长1星期内可进行2到3次检测,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感控员执行1周1次的自我检测,并每个月都对感染管理部门进行书面总结;每个班次的医护工作者每天都要在下班前半小时进行自检工作,检查的当天的工作是否顺利完成,这样的管理方式让更多的人员主动参与进来,弥补了诸多管理漏洞。
2.4 A:处理
对感染病例进行逐级审核,找到最终感染原因,以及院内管理存在的共性现象,然后再进行院内讨论,并每个月以季度质量报道或书面材料的形式向上级领导和各科室管理小组进行反馈,以此确定下一季度的改革方向,并将本次讨论结果作为下次评断的标准。一个PDCA循环完成后进行全面的总结,然后才开始下一个循环,保证在每次小小的改变中提高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的质量。
3 实施效果
2013年本院出生1884例新生儿,其中97例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感染率为5.1%,相比5年内的数据,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的院内感染仍然是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但是本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呼吸道感染已成为第二大院内感染,由此可证明本院的基础消毒、隔离起到了初步作用。
4 讨论
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已成为新生儿科重点关注课题。科学有效的院内感染监管措施、专业性的培训等都是提高院内感染控制和管理的有效途径。本院选择PDCA循环管理提高对感染工作者的培训,是推动院内感染管理最直接的方式。科学的使用PDCA循环对院内医疗工作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的认识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医院监管,从而将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在院内感染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 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04)
[2] 严立仙. PDCA循环在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11)
[3] 柯丽军,黄凤钗,李国铀,郑金敢,方黎清. 环境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意义[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1)
[4] 肖秀丽. PDCA循环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