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知性通向逻辑之路?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4129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与经验的联系性,试图寻找到一条人把握逻辑的道路。因此康德的先验逻辑并没有给出逻辑是怎样的,而是在刻画一种逻辑认知能力,在建构内嵌于人之能力之中的逻辑,在回答人何以具有逻辑的知识与信念。人何以具有逻辑的知识与如何把握逻辑不属于逻辑所要关注的问题,这必然使康德的先验逻辑失去在逻辑上的地位,这一点可能是康德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命名为先验逻辑却在逻辑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但康德的先验逻辑在对人的认知结构图景、人如何通达理性等方面做出的尝试却远远超越了逻辑上的意义,它使我们的视角从外在的、客观的逻辑图景转向人内在的逻辑认知能力图景,试图搭建这两种图景的相互对应性。
  关键词:先验逻辑;建构;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6-0029-05
  
  康德的先验逻辑在认识论上很受哲学家的青睐,将之称为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但在逻辑学家那里却颇受冷遇,被极少地提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更有着待探究的深层次问题。本文从康德的先验逻辑思想切入,展现其在逻辑与认知上不同的境遇,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对当前认知科学视域下如何看待其思想提出一些见解。
  
  一、逻辑:先天还是先验?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学沿着形式化的方向发展,形式化的逻辑不关注具体的经验内容,只关注人类纯粹理性是什么样的。康德用知性来置换纯粹理性,他将这种逻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知性的逻辑,包含思维绝对必然的规则,也称为要素的逻辑;一类是特殊知性的逻辑,包含正确思维某个确定种类的对象的规则,也称为工具论。〔1〕(P52)这两种类型的逻辑在康德看来都是纯粹的逻辑,虽然一个是关于普遍知性的,一个是关于特殊知性的,但都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则的。康德在这里秉承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思路,为逻辑作出了一个界定,即逻辑是关注思维规则的,是抽象与必然的,因而也是纯粹的,而此种逻辑正是逻辑学家所致力刻画的。
  康德认为纯粹的逻辑与应用的逻辑是不同的,纯粹的逻辑抽掉了一切经验性的条件,“所以一种普遍而又纯粹的逻辑只与先天原则打交道,它是知性的法规,也是理性的法规,但只是就其运用的形式而言,而不管内容是什么。”〔1〕(P53)而运用的逻辑是针对主观经验性条件下的知性运用规则的,它含有经验性的原则,“它既不是一般知性的法规,也不是特殊科学的工具论,而只是日常知性的清泻剂。”〔1〕(P53)康德在纯粹的逻辑与运用的逻辑之间划了一条界线,认为两者是完全分离开来的,纯粹的逻辑是科学,但是运用的逻辑则不是科学。以往的逻辑常常是以这两种方式行进的:一是为逻辑构建科学的形式体系,形成一门规范的学科;一是作为论证使用的技艺,发展出非形式的逻辑。
  康德正是基于这种对以往逻辑的考察与认识,总结出了以往普通逻辑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抽掉了知性知识的一切内容及其对象的差异性,只与思维的单纯形式打交道;二是它不具有经验性的原则,是一种被演证的学说,在其中一切都必须是完全先天确定的。〔1〕(P53)于是康德得出以往普通逻辑是先天的,先天性就在于其抽调了一切知识内容、一切知识与客体的关系。
  “先天的”这一概念对于康德认识逻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康德的普通逻辑是先天的源于康德对于知识的两个划分,他把知识划分为先天的知识与经验性的知识。先天的知识是指“并非不依赖于这个那个经验,而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的知识。”〔1〕(P2)而逻辑学是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与范围的一门科学,因此逻辑也应该是先天的,而以往的逻辑学家也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看法。但是在康德看来这还是不够的,如果逻辑仅仅是考察这种知识相互关系的逻辑形式,它就只能是研究可以为表象找到的知性形式,而不管这些表象可能来自于何处,不涉及此种知识的来源,那么这样一种逻辑何以是可能的,何以是这样的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追究的问题。
  “既然有纯粹的直观,也有经验性的直观,那么也很有可能在对象的纯粹思维与经验性的思维之间找到某种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种在其中不抽掉知识的全部内容的逻辑,它只包含对一个对象的纯思维的规则,它排除一切具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它还将讨论我们有关对象、而又不能归之于对象的知识来源。”〔1〕(P54)
  而这样的逻辑在康德看来就是先验的,康德的先验逻辑有两个特征:一是排除一切具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但是在其中并不抽掉知识的全部内容;二是讨论有关对象,而又不能归之于对象的知识来源。先验逻辑里没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是与经验性绝缘的,但也并非纯粹形式的,还有知识的其他内容存在,在康德看来这没有抽掉的内容就是先天可能性的知识。另外,先验逻辑还要讨论有关对象但又不能归之于对象的知识来源,讨论这种知识何以是可能的条件,即这种知识是从何而来,何以是这样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先验逻辑是关于先验知识的,先验知识不同于先天知识,“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而是只有那种使我们认识到某些表象(直观和概念)只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只是先天可能的、并且认识到何以是这样的先天知识,才必须称为先验的(这就是知识的先天可能性或知识的先天运用)”〔1〕(P55)。因此从康德的叙述来看,“先天的”与“先验的”都是先于经验的;但先天的关注的是先于经验的是什么,而不考虑它何以是先于经验的,以及先于性何以是可能的;而先验的则是指先于经验而又关于知识来源的,它应当是考察我们能认识某些表象先天被运用或先天可能的条件。
  先验的不同于先天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是关于认识论的,“‘先验的’这个词在我这里从来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2〕(P57)先验的不管认识的观念与观念之物相吻合的正确性,而只管观念与先天认识能力关系间的真理性。因此,康德把认识能力嵌入逻辑中,追问认识某些表象先天被运用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了其先验逻辑观。
  
  二、先验逻辑的逻辑命运
  
  康德是从人的认识能力角度来解剖逻辑的,他的先验逻辑观不是按照呈现出来的给予内容加以处理的,而是按照认识能力本身来加以分析的,从而探究其先天的可能性。普通逻辑按照概念—判断—推理(主要是演绎)的纯粹思维框架结构来呈现,而康德的先验逻辑则按照知性—判断力—理性的能力框架结构来解剖,这是两者的处理线索。康德在能力框架结构中添入先天性,建立起两者的相关对应性,康德总是通过对普通逻辑纯粹抽象对象的考察(或者说参照)来解剖认识能力的深层结构,揭示由此种认识能力结构所制约的诸认识能力的功能、原则、关系,最终阐明人类心灵能力的活动机制、它们的内在统一性以及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
  康德的这种逻辑观不仅仅是先天的,而且还是先验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逻辑是否如康德所说的是先验的,这个问题涉及逻辑的性质,即逻辑是什么样的。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提出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逻辑观,对康德的先验逻辑观造成巨大的威胁。弗雷格认为逻辑是研究实真的规律,“真这个词为逻辑指引方向……发现真是所有科学的任务,逻辑却是要认识实真的规律”〔3〕(P113)而真必须要在实真的规律中展现出来,只有认识了实真的规律之后,才能判定实真;而思想是借以考虑真的东西,逻辑要考虑思想的真假,但是考虑思想的时候,弗雷格认为必须要首先区分出:(1)对思想的把握-思维(thinking)。
  (2)对一个思想的真的肯定-判断的行为(the act of judgement)。(3)对这个判断的表达-断定(assertion)。
  对思想的把握属于心理过程,它需要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就能认识思想的真,再以断定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特殊的精神能力在于发现思想、把握思想,而不是制造思想。“对于我承认是真的东西,我做出判断说,它完全不依赖于我对其真的承认,也不依赖于我是否对它进行思考而是真的。”〔3〕(P113)
  虽然弗雷格说把握思想需要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能力(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但在弗雷格看来精神能力如何把握思想,进而如何把握逻辑不是逻辑的任务,逻辑的任务在于断定实真的规律是什么,在于断定真。在这里弗雷格就为是逻辑的东西与不是逻辑的东西划了一个界限:
  弗雷格把精神认识能力如何认识逻辑的过程排除在逻辑任务之外,如果是这样,康德的先天知识对于人来说何以是可能的问题也就被排除在了逻辑之外,虽然它与逻辑有紧密的关联,或者说是逻辑进行的前提,但它不是逻辑的问题,这样康德的先验逻辑的说法在逻辑上自然就被否定了。另一方面,弗雷格把逻辑界定为研究实真的规律,要揭示的是实真的规律,而康德在先验逻辑里却要揭示的是人类的知性能力结构,一边是客观世界的实真规律,一边是人类知性能力世界。如果弗雷格的所刻画的是逻辑的话,那么康德所刻画的就不是逻辑,而实际上康德所刻画的确确实实不是一种逻辑,而是一种知性能力形式,并且康德总是参照逻辑的结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知性能力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先验逻辑是套用了逻辑一词。
  康德的先验逻辑观也受到了著名逻辑学家奎因的否定,他在其著名的论文《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批判。奎因对分析、必然和先天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线一直根本没有画出来,认为有这样一条界线可画,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非经验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4〕(P42)一旦这种区分变得相对了,先天、先验与分析这样的概念就落空了,那么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伪问题。奎因的批判是以在康德先验逻辑观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先天综合判断为切入点的,最终通过论证否定了康德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这样的判断形式,这对康德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康德的先验演绎体系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基础之上的,如果不存在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那么康德的先验逻辑也就无法形成。
  弗雷格与奎因对康德先验逻辑的威胁与批判的破坏力是巨大,弗雷格刻画了逻辑不是康德先验逻辑那样的,而奎因则消除了知识先天、先验与分析的区分,否定了康德建立先验逻辑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两位逻辑学家对康德先验逻辑观的批判与否定,造成了之后逻辑学界对康德先验逻辑的一致否定态度,把之剔除出了逻辑的范畴行列,康德的先验逻辑失去了其在逻辑上的位置,不被看做一种逻辑体系。
  
  三、逻辑认知能力图景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能知道什么?”〔1〕(P612)他要确定人能够认识什么,不能够认识什么,人认识的理性范围与目标是什么。康德的先验逻辑实质上是一种先天认知能力观,他是要为纯粹知性、先验理性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为知识的来源提供规则、原则、原理,进而达到最高的理性。
  康德一方面在分析人的认知能力,一方面也在建构一种固定的、先天认知能力形式,这两个方面是相关联对应的。康德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有两种:感性与知性(也包括理性),“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通过第一个来源,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第二个来源,对象在那个表象的关系中被思维。”〔1〕(P51)感性就是直观,其纯粹的直观形式是时间与空间,直观永远是感性的,只包含人为对象刺激的那种方式,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才是知性。感性的对象是康德先验逻辑的“质料”,但是却不是其对象,因此康德的先验逻辑是关于知性的,关于知性规则的。
  对于知性能力,康德依次按照纯粹综合(或者狭义的知性)、判断力与先验理性三个层次来展开,并提供出它们的纯粹形式,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按照以往形式逻辑已经提供出来的对象分类,去寻找到与知性能力的对应物,而无需自己另外去发现。
  纯粹综合是“把各种表象放到一起并将它们的杂多性在一个认识中加以把握的能力”,〔1〕(P69)而纯粹的综合提供出纯粹知性概念和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纯粹知性概念必须从知性活动中去发现,而这些概念必须要是:(1)纯粹先天的;(2)来源于知性;(3)最基本的,不是派生的;(4)完全的,成系统的。纯粹知性概念能从一般判断的逻辑机能中找到,一般判断的项目有判断的量、判断的质、判断的关系和判断的模态,因此纯粹知性概念也就得到它的范畴表: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模态的范畴。康德认为,在纯粹知性概念被系统地发现之后,还必须要对这些范畴的可能先天地使用于经验对象的权利进行演绎。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首先建立在一般联结的基础上,而联结就是“杂多的综合统一性的表象”,〔1〕(P87)联结本身是一种知性的自发性活动,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综合统一的能力。寻求这种综合的统一性必须要到包含着知性的可能性根据的东西里面去寻找,即到统觉的本源中寻找,统觉的综合统一性是知性的最高原理,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最本源的原理。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主观统一性形式则是自我意识,而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形式是判断,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判断中的系词“是”加以区分。一旦把统觉的客观统一性在判断的逻辑形式中确定下来,那么也就开始进入了范畴的客观效力的正式推演了,范畴的客观效力的推演实际上就是运用于经验的直观和对象,这种运用是在先天条件下的规则演绎。
  判断力是“把事物归摄到规则之下的能力,是分辨事物是否从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之下。”〔1〕(P135)康德认为判断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是“天生的机智”,比如一个医生能够记住许多病理学原理与规则,但是在使用这些规则的时候却很容易犯错,这就是他缺乏判断力。知性能为判断力配备规则,判断力只有在实践活动的训练中获得,虽然判断力不可能用教条规定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制定一些使用判断力的天生条件。于是康德转向寻找判断力使用的先天形式条件是什么,他从两个方向寻找:一是使用范畴的感性条件,即先验图型说;二是分析在此条件下使用范畴而得出一切知识的基础即先天综合判断。这两个先天条件保证了判断力能使用于经验,但是又不归于经验之中。“范畴的单纯先验运用事实上根本不是什么运用,而且没有任何确定的对象……纯粹知性的原理只有经验性的运用,绝没有先验的运用,而超出可能经验的范围之外,任何地方将不能提供先天综合原理。”〔1〕(P224)
  康德认为知性是规则的能力,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原则意味着一种能被作为一条原则 运用的知识。这种出自原则的知识康德把之称为一种通过概念在普通中认识特殊的知识。“这样一来,每一个理性推论都是从一个原则中推出一个知识来的形式。”〔1〕(P262)实际上,在这里康德把理性看成是一种运用规则从普遍推出特殊的演绎能力,也就是一种系统的推理能力。接着康德讨论了理性的两种运用:一种是逻辑的运用;一种是纯粹的运用。理性的逻辑运用过程是首先通过知性想到一条规则,然后借助于判断力把一个知识归摄到该规则的条件下(小前提),最后通过该规则的谓词先天地通过理性来规定知识(结论)。理性的纯粹运用是使知性达到自身的完全统一,使杂多的规则归属于少数或唯一的规则,因此理性的纯粹运用就具有先天综合的性质。当理性的推论形式按照范畴的标准运用于直观的综合统一时,就包含了某些特殊的先天概念的起源,康德把这些先天概念称为先验理念。“先验理念将根据原则而在全部经验的整体上对知性的运用作出规定。”〔1〕(P275)先验理念在康德看来就是规定理性在经验整体上的运用,在知性与经验对象的关系之间形成综合统一。康德按照推理的三种逻辑形式提出了先验理念的体系,先验理念的体系由三种辨证的推理构成:(1)包含思维主体的绝对的统一;(2)包含现象的诸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3)包含思维的所有一般对象之条件的绝对统一。这三种类型的理念分别被提供给先验的灵魂学说、先验的世界学和先验的上帝知识。因此,先验理念的作用就在于延续知性向理性的上升,最终达到理性。“先验理性只是以这种方式用于在条件系列中上升到无条件的东西,即上升到原则。”〔1〕(P285)
  由此可见,康德的这种认知能力结构力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逻辑既不是经验的,但是又要能够运用于经验。以往的形式逻辑虽然不是经验的,但是它只为纯粹理性提供法则,纯粹的理性法则如何运用于经验,这是以往形式逻辑无法解决的,但是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以往形式逻辑必然会造成一种认识论上的困境,如何解决这样一种困境呢?康德认为解决办法只能到人的认知能力里面去寻找,人具有知性(综合统一)、判断力、理性(运用规则演绎)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先天条件序列下能对感性杂多直观进行综合统一,从感性的杂多直观上升到纯粹的知性范畴,纯粹的知性范畴通过演绎形成先天的综合判断,最后上升到辨证的推理;另一方面又能下行至经验的对象。这些规范、指导能力的先天条件的整体就建构出康德的先验逻辑。康德要寻找的是一条人之认知能力通向逻辑的路径,或者说找出这条路径何以可能的条件,康德通过先验逻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条路径。
  在逻辑上,历来承认一种自然主义,甚至是超自然主义的纯粹逻辑观,特别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弗雷格、罗素等,他们认为逻辑既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也不存在于主观世界,而是存在于“第三领域”。这种逻辑观必然造成人与逻辑相脱离,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困境:逻辑是不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那么人如何把握此种逻辑。康德不承认逻辑是与人相脱离的,他通过向主体内部寻求理性,以人的认知能力为核心,赋之以先验的特质,试图提供出一种人的逻辑认知能力图景。康德的这种逻辑认知能力观刻画了人天生就具有一种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本身就内嵌着逻辑的所有要素与东西,为解决人如何把握逻辑指出一条道路。
  在康德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逻辑认知主义(logical cognitivism),逻辑认知主义的代表汉纳(R. Hanna)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动物本质上是逻辑的动物,理性的动物拥有一种认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y),这种认知能力天生是为表达逻辑配置的,通过它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逻辑系统被建构。〔5〕(P25~27)逻辑认知主义承认有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的逻辑存在,同时承认人的心灵具有一种天生的逻辑认知能力,一旦这种能力被激发,那么就能建构与把握逻辑。逻辑认知主义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为了解人类的心智能力提供了一条有益的路径。
  
  四、小结
  
  康德的先验逻辑实质上是一种逻辑认知能力观,他在建构内嵌于人之能力之中的逻辑,在回答人何以能具有逻辑的知识与信念,而不是在刻画逻辑会是怎样的,这必然导致康德的先验逻辑失去其在逻辑中的位置,因为人何以具有逻辑的知识与如何把握逻辑不属于逻辑所要关注的问题。这一点可能是康德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命名为先验逻辑却在逻辑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但康德的先验逻辑在对人的认知结构图景、人如何通达理性等方面做出的尝试却远远超越了逻辑上的意义,它使我们的视角从外在的、客观的逻辑图景转向人内在的逻辑能力图景,试图搭建这两种图景的相互对应性。虽然其观念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理论争议,比如人为自然立法、唯心主义等,但康德的先天能力说却开启了一条认识路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能力说”、福多的“心灵模块说”以及哲学家汉纳所倡导的“逻辑认知主义”不得不说是沿着这一条路径行进的。
  
  〔参考文献〕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德]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德]弗雷格.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涂纪亮,陈波.蒯因著作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R. Hanna.Rationality and Logic.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 2006.
  
  A Priori: the Road from Intellectuality to Logic?
  —— The Flaws in Kant’s Priori Logic and Its Cognitive Value
  LIAO De-m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Sichuan, China)
  Abstract:Kant disagreed on the empirical logic, but he did not utterly den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iricism and logic, so he considered logic “a priori” instead of being “innate”. He aimed to find a road to logic for people. However, Kant’s philosophy failed to answer what logic was. Actually it presented a power of logic cognition, constructed a logic which was imbedded in man’s ability, and justified why man had logic knowledge and belief. In fact, the issues like why man has logical knowledge and how he gets it are out of the category of logic. Therefore, Kant’s priori logic, despite the naming of logic, must be excluded from the realm of logic, of which Kant must have never expected. Still, Kant’s priori logic is far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sense of logic due to its attempts to justify man’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the approach for man to get to rationality. Since 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logic has been changed from the external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to the inter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 Moreover,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two perspectives is being established.
  Keywords:a priori logic; construction; cognitive structure
  〔责任编辑:李 官〕
其他文献
摘要:秩序的萌发、形成与维系并非完全以法律为依托,对其理解应摆脱法律中心主义的观念。社会规范在前政府时代社会秩序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弈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理解社会规范的出现和运作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同时也为社会规范的弱点及法律的功能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力的解说。  关键词:社会规范;合作;信号;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
期刊
校园里有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几株荷花,他静静地看着这些荷花,忽然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荷花走上岸,走进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的庭院呢?因为有了梦想,当别人大学毕业为留城工作而绞尽脑汁时,他却背起书包回乡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9年过去,他的荷花以“品种数、盆栽数”双第一的身份跨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随处可以见到他培育栽种的荷花……中央电视台三进柳家荷园,外国植物专家、摄影家和“
期刊
摘要: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文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法治文化仍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法治文化的研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构法治文化的社会基础,营造法治文化发展的环境,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法治;法治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期刊
摘要:神话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本文拟从尚德精神、反抗精神及创造精神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神话的教育功能进行讨论,兼论基于以上几点反映出的中西神话的教育差异,强调推广神话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神话;教育影响;民族性格;教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36-04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
期刊
摘要: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西方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完善人性的理论,提出赋予行为动机以利益,经过事先、即时、事后构建利益来产生长时程兴奋,辅以预警机制、自律机制、调节机制来维护、保养、再生长时程兴奋,可解决不喜欢学习和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实现“高峰体验”,挖掘身体的最大潜能,享受学习、生活、工作并做出业绩,实现人性的完善。最后,本文经过教学实验,并以马斯洛的科学价值论,
期刊
摘要:《左传》与希罗多德《历史》分别是中国与希腊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两书在叙述上都兼备理性与诗性的特征,既能以历史与科学的理性来辨别史料之真伪,解释怪异之现象,又能以诗化的叙事说理、语言艺术以及情感表达来丰富史书的内涵。理性与诗性的交融,是两部史书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左传》;《历史》;理性;诗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
期刊
摘要:“时间”的概念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康德在继承莱布尼茨的基础上把时间和主体的能动性结合起来,但是受其根深蒂固的认识论立场的影响,他的时间观具有“直观形式”和“能动性”的二重性。经过胡塞尔、柏格森等人的过渡,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论的时间观,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从而使时间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现代西方哲学引向了更加广阔
期刊
吴瑜章: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沃尔沃卡车公司亚洲区副总裁、沃尔沃卡车大中国区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40岁,美籍华人,被媒体称为沃尔沃中国掌门人。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遵父命,学计算机专业。大二时曾休学开中餐馆,小有财富,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遂打定主意,学习国际市场营销。1989年归国,寻找发展机会。待人真诚,有点凶,对事不对人,中国孔孟之道加美国人的直爽。每天工作
期刊
摘要:循环经济法已经颁布,如何衡量各地的循环经济水平,将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本文通过对安徽、湖南、青海省的循环经济进行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衡量循环经济不同水平,得出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水平评价,用以指导循环经济的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区域评价;循环经济;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0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057-04  当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