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工作的社会价值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2009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判是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矛盾纠纷的最后防线。在现今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发、复杂尖锐等特点,且大量以诉讼形式涌入法院。人民法院作为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法定机构,其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本文认为主要体现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规范公众行为,维持管理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公平正义。
  关键词 审判 价值 和谐 秩序 正义
  作者简介:刘惠斌,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136-02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周年之际,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用以引领社会思潮。按照中央的要求,中央政法委在总结政法各单位探索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认真组织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政法工作的正确方向。审判工作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价值作用,如何更好的实现该价值,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政法干警,笔者通过自身学习体会和实践经历,试图对上述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审判工作社会价值的认识。
  一、审判工作社会价值的理解
  价值问题,始终关系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民法院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其审判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指引公众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什么是价值?人们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价值”一词: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二是在政治经济学中,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三是在哲学范畴中,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审判工作所体现的价值应当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价值即是指一种行为或现象(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一定社会(主体)的共同需要的属性和作用,是社会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审判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所受理的案件进行审理并适用法律作出裁判的一项司法活动。它是一个去伪存真、辨法析理的过程。人民法院作为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审判的社会价值则体现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中。何为审判的社会价值?根据前述社会价值的定义可知,审判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审判活动的性质、属性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效应,被社会公众认为是有用的。它同样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审判工作社会价值的内涵
  审判工作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的价值成分所构成。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审判工作已远远超出就案办案的价值范围,只有充分发挥调节、指引、评价、强制等职能,才能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维持管理秩序、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
  (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人民法院积极慎重的行使审判权,正确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审判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社会越文明,就越需要法治。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法院的审判是守法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凸显,并且大量以诉讼形式涌向法院,法院遂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心,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期待和需求。
  糾纷多发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如果未能予以及时、有效化解,势必激化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其重要目的就在于定纷止争。正确适用法律行使审判权以维护社会和谐,是审判工作的基本价值。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化解一个矛盾,就增添一份和谐。当纠纷以案件形式成为审判的对象时,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能作用,查清事实,明辨是非,认真审理好每个案件,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维护好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对案件的公正审理,及时向当事人明法析理,促使双方当事人胜败皆服,并向社会公众昭示个人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的正确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美好的音符。
  (二)规范公众行为,维持管理秩序
  在审判实践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无论法院如何判决,败诉一方坚持认为他应该胜诉,从而缠诉不止,双方的纠纷虽在法律程序上得到终结,却无法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效果。这种情况下,审判是否就失去了它的社会价值?答案是否定的。
  秩序作为法的基础价值,同样是审判工作的价值。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社会要得以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基本的秩序形式。如果没有秩序,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没有了最起码的安全或安定。不可否认,个案的审判中,确实存在无法定纷止争的结果,绝大多数案件最终都会有败诉方,败诉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会对法院的裁判不满,这是一种正常的、符合司法规律的现象。由于这种结果经过了法定程序,对当事人便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按照该结果来指引自身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得以遵守。
  审判活动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评判性,审判结果不仅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确定,更是对社会进行的一种判定是非的威严公示,能满足关注案件的不特定人的知情权,促使他们的类似行为得到规范。具体案件的审判,还可以对社会认知造成良性影响,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达到调控社会秩序的效果。如龚如心案,主审法官在判决中直陈原告说谎,对其手中的遗嘱不予采信,认为龚如心不可能将她与亡夫一手创立的企业拱手交给一个生活奢华、挥霍无度的人接管。这个审判结果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赢得公众肯定性评价的同时,也能减少今后类似行为的发生。因此,审判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的价值追求中,规范公众的行为,维持管理秩序,也成为了它一项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还成为了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价值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   (三)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关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的总称。正常的社会关系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安定有序,人人享受自身的权利,履行自身的义务。当和谐的社会关系被破坏时,就需要有一定的措施或手段去修复它,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恢复到一种状态。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特殊职能作用,使社会关系再次得到平衡或趋于稳定,其价值则体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和“正义”本身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它的核心内容是“给予每个人其应得的东西”,具体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审判活动在适用法律调整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时,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就得到体现:一是通过对刑事犯罪的审判,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公开宣判,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维护社会正义;对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进行司法救济,抚慰其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伤害;警戒社会上一些有类似行为的人立即停止不良行为;二是通过对民商事纠纷的审判,查清案件事实,依法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督促当事人履行应有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通过对行政案件的审判,平等保护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督促行政相对人及时履行义务。
  三、如何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实现社会价值
  正确行使审判权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相反,违法审判或没有正确价值引导的审判,将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是其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
  (一)提高法官素养
  审判是法官的行为,法官的能力高低、认知深浅、理念好坏直接影响到审判的社会效果。有什么样的法官就有什么样的办案质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法官不仅要熟练掌握、准确适用法律,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尽量使审判结果既能体现公平正义,又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二)落实审判公开
  审判公开已经是我国重要的一项司法制度,不仅有利于社会各界对审判行为进行监督,提高审判质量,更有利于让广大群众了解审判内容和价值,提升审判公信力,更好的指引公众的行为。审判公开不仅要求公开审理和宣判,还要加大裁判文书公开力度,增強裁判文书的析法说理能力,让胜诉当事人更清楚,败诉当事人更明白。
  (三)加强法制宣传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理念和认知水平普遍偏低。不同的人对法院的同一审判结果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完全相反。加强法制宣传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法院的信仰,提高审判的社会公信力,使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统一,社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积累审判经验
  “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要审判好纷繁复杂的案件,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学功底,同时也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只有长期的审判经验,才能将法律与政策、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审判的社会价值效应最大化。
  (五)强化监督机制
  凡是有权力必须有监督,否则权力的作用将会走向消极。当审判权缺乏监督时,它必将背离公平正义、维持秩序、促进和谐的社会价值,而成为少数人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的工具。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审判工作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审判工作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
  审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社会价值取向不能是机械的审理每个个案,而是定纷止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公众自觉守法,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维持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公平正义。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已于2011年5月1日起已经正式施行,其中,醉酒驾驶与情节恶劣的追逐竞驶行为一道,被增加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的规定,一旦醉驾,触犯的罪犯为危险驾驶罪,该新增罪名列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章节的交通肇事罪之下。为了解醉驾入刑实施一年来的执行情况如何,发案呈现哪些特
摘 要 本文关注中国医疗领域中的“回扣”问题,从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视角出发,探讨医药回扣产生的缘由及其运作过程。认为医药回扣产生于从单位制到后单位制的社会转型时期,其运行过程则多重嵌入于社会之中,有赖于与之相结合的整个回扣网络及其背后的制度文化背景。  关键词 医药回扣 嵌入 单位 网络  作者简介:陈璐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
摘要网络虚拟实在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大学生的兴奋点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并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因此,利用好网络虚拟实在技术是高校在虚拟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虚拟实在  作者简介:常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
摘要核能安全这一重要问题在自然灾害下显得尤为突出,近日日本福岛核安全事件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凝聚了世界民众的目光。从法律层面对此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将推动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尚未出台的《核能安全法》的制定。以“严责管控”的规则机制与“安全为先”立法理念为准则将成为我国未来核能相关法律规制的重要原则。借重美国、法国、日本等立法理念与实践经验,必将提升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相关法律的制定进度与质量。  关键词核能事故
摘 要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合伙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尚未建立,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时常由于分工不明确产生利益冲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成为了企业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地方政府牵头,通過有限合伙协议范本的制定,帮助合伙人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并逐步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从而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有限合伙制 风险投资 企业治理 
摘 要 本文依据对周某、戴某、虞某寻衅滋事这一案件的案情调查、案件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及最后审判和评析,从而为区别故意轻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并作出最终判决树立典型和总结经验。  关键词 故意伤害罪 寻衅滋事罪 罪刑法定原则  作者简介:黄儒,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7-073-02  [裁判要旨]  一是区
摘要 本文阐述的案例是被告人蔡某在与其丈夫周某争吵后跳水欲自杀,后在周某对其施救时不慎将周某拖入水中,并在周某双手抱住其身体求救的情况下,掰开周某的双手,任由周某沉入水中;此后,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被告人蔡某上岸后并未实施过任何救助、未向他人呼救,贻误了救助周某的最佳时间。通过对蔡某上述行为的分析,被告人蔡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周某生命的结果,但仍放任该结果的发生,论证了不作为的间接故
摘要:宪法学教学在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但目前的宪法学教学存在课程地位不高、学生兴趣低迷、实践环节开展困难等问题,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价值。宪法学教学应实现知识、理念与技能的结合,并革新教学方法,实现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教学载体的多元化、从学生的个体学习到团队合作、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积极参与教学各环节、从注重理论讲解到宪法事例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宪法学教学 知识理念 技能  基
摘要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的“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中央重拳推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千百年来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我国农村养老传统无疑是颠覆性的改变。在对河南省洛阳市选定的偃师和栾川二个试点县推行情况进行调研后,笔者看到了这项深得人心的惠民政策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取得的实效。但同时,也发现政策本身存在
摘要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体裁的两种形式,同时肩负着向受众传递消息与表达意见的任务。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又有所不同,新闻报道以事实为主,新闻评论则以观点为主,它们各有所长与侧重,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青报关于轮胎特保案的新闻报道与中青报的相关评论为例,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评论 新闻报道 新闻体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