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儒家与中国的未来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领事相原良江在接受《留学生》杂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日本也有很多传统文化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我在学习日本茶道、日本书道的时候也知道,这是从中国传过来的。”中国观众可以从日本电影中看到日本茶道的某些画面,主人先用类似于扫帚的东西(茶筅)在一个大容器里搅拌,然后用长柄勺子舀出绿色的茶汤,倒入茶碗,客人双手捧住茶碗,一饮而尽。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陌生的画面。中国茶道(或者说茶艺)中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与电影中的日本茶道,两者实在没有多大关系。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日本茶道的确来自中国。从唐朝到宋朝,中国茶道(将茶叶磨成粉末调和饮用是其主要特点)一直在影响日本。明朝之后,中国的茶道消亡,一种新的饮茶方法(用滚水浸泡茶叶)在中国流行开来,日本则保留了中国的旧式茶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道仪式被淡忘,古代诗文中与茶道相关的文字绝大多数人渐渐就无法读懂了。1958年,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注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时候,认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即《大观茶论》中的“鉴辨”。这显然不够准确。经学者蒋礼鸿与许政阳的提醒,1982年新版的《宋诗选注》中,钱先生写出了新的注解:“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在此之前,清代文人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物产志》中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可以想象,黄遵宪在日本本土观看茶道,也许是突然醒悟过来,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与眼前日本的画面是吻合的。
  中日之间这种错综的关系仍然会延续下去。阿倍仲麻吕是中日关系史中一个很好的例子。18岁的他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因成绩优异官至秘书监。他的一次失败的回乡经历被李白写入诗中。这次失败的旅程中,他的船漂到了越南,同一船队里更出名的人物鉴真则到达了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鲁迅的经历也与之相似。
  高速发展的中国常常面临着多种选择,建立一个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是各阶层的共识,但具体的实施则言人人殊。小到如何看待中医,大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复兴,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论。汉学家列文森认为儒家文化还是进博物馆比较好。余英时先生曾经认为,在中国当代思想中儒家思想已经只是“游魂”。
  但如果我们观察日本,就会发现社会进入现代化之后,传统医学能够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儒家思想仍然有其一席之地。日本能发展出和西方不太一样的现代社会,拥有更长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没有理由不去探索更适合自身民族性的现代化之路。
其他文献
赏樱花,日语写作“花見(はなみ)”。日本的樱花季一般是三月到五月,当地人会在樱花季三五成群到樱花树下喝点清酒,相互分享美食。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欣赏着独特的大和风景学会做个地道的日本便当也不错。而在日本有“樱花七日”这样的谚语,意思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当地人认为人生也是短暂的,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趁着在日本留学的好时光,周末课余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在日本一年一次最灿烂的樱花祭。
期刊
新西兰,在这里留学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体验:  完美的“新”生活方式;  符合全球趋势的“新”思维;  被鼓励、被激发的“新”想法;  用一种“新”眼光看教育;  学习一门“新”语言……  在这里,你将会发现很多“新”事物,包括一个“新”的自己。
期刊
4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荣誉顾问委员康多莉扎·赖斯博士访问清华大学,并以“教育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讲,与清华同学进行了现场交流。  赖斯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兴趣,这给现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国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也不无启迪。  赖斯说,从小喜爱钢琴和音乐的她,在大学里听到了一门由苏联问题专家主讲的国际政治课程,正是这门课程,让年轻的赖斯发现了自己对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相关一切的
期刊
虽已年近70,邓荣进依然活跃在新西兰华人圈里。每周,这位《新西兰联合报》的副主编都坚持为报纸写专栏,评点新西兰时事。从《新西兰周报》、《东方时报》,到《新西兰联合报》,许多华人已经习惯在华人餐馆、商店里从那些免费派送的报纸上阅读他写的五花八门的专栏小文或时事报道。  由此,他对新西兰,以及新西兰的华人社会有着自身的观察。在他眼里,新西兰显得稳定、舒适,华文报纸还是个体户式经营的、免费派送的,但随着
期刊
无论多烦躁的心,在新西兰都会归于平静;无论多急促的脚步,在新西兰都愿驻足而观。相比起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南半球的生活要宁静得多。有在新西兰的朋友戏称这里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并不是贬义,就好像北半球的一切纷争胜负,在这个世外桃源都激不起一丝波澜,这里的人仿佛只要守着这广袤悠闲的土地便心满意足了。于是,新西兰留在印象里最大的篇幅,就是那抹蓝天白云加绿草。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2009年7月初来
期刊
中国学生经年累月为英语奋斗,背了海量词汇,满脑子装着连美国人自己也不懂的复杂语法概念。但是,有时不要说读书,就是连个简单的句子都读不懂。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我在教学中碰到的经典:  On average, a college degree still pays for itself.  这个句子里没有一个哪怕是中等难度的词汇,大概所有字都是一个“小升初”前的孩子认识的。也没有复杂的语法,就是个简单句
期刊
抵达金赛尔时,正是爱尔兰最臭名昭著的“魔沼”天,瓢泼大雨夹杂着狂风,可轻易折断任何伞骨,灰白的雾霭将港口停泊的船只一溜儿削去了脑袋,根根桅杆如残枝般伸向天空。四下无人,只有海鸥和苍鹭站在近处的船坞上,徒劳地甩掉羽毛上的雨水。  金赛尔是欧洲最重要的天然港湾之一,也是1601年天主教爱尔兰—西班牙盟军惨败于新教英军之手的地方。金赛尔之役改写了爱尔兰历史。从此西班牙国王放弃了协助爱尔兰抗英以削弱英国在
期刊
多年前,和一个久居海外归来的朋友步行去吃饭,路上有脏兮兮的小孩子一味追着人要钱,朋友对这小乞丐颇为不满,说在国外,当乞丐也是“行为艺术”,还能给人以美感。当时,我还取笑她崇洋媚外到连看外国的乞丐都比中国好。可是,当我到英国旅行的时候,还真的亲眼目睹了一群“艺术乞丐”。  风景优美的泰晤士河畔,处处彰显着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宏伟的建筑,各种肤色的游人,浓郁的文化气息,如永恒的交响乐令人赞叹。然
期刊
我第一次独自远行的经历纯属偶然——大学二年级暑假被学校派往美国霍顿参加学生交流活动。闻讯之后,我先是惊喜,继而不安,因为从小到大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年,我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已经相当习惯了。不仅习惯,而且非常依赖——大事不操心,小事不用管,样样父母给安排,日子过得真舒坦。外面的世界再丰富多彩,也比不过蜗居的温馨简单,出门多麻烦,反正报纸上电视里也能看。诸如此类的感觉日积月累,便形成一种对外界的漠然、抵触和
期刊
在刚过去的复活节周末,我收到了远在新西兰读书的儿子发过来的一些照片,是他与几个同学一起去奥克兰附近的科罗曼都(Coromandel)游玩时拍摄的。我从中挑选了数张风景照片发给朋友,并放到了微博上,立刻引来众多朋友的啧啧称赞:“太漂亮了!”“好漂亮!简直是人间仙境!”称赞声中也有质疑:“真的是原版照片吗?是不是PS过?”  这些照片只不过是我儿子用手机随手拍摄的,绝对不是专业摄影师使用专业摄影器材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