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针对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较弱的特点,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范读,唤起欲望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这种作用,总的说: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动人的情境:教师的一段绘声绘色的范读之后,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像老师那样尝试尝试,显一显身手。相反,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技能后,要求学生站起来读,学生却毫无反应,尽管老师再三鼓励、动员,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可见,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美中学,在趣中读,更能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如在范读《可贵的沉默》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面前,同学们的情绪被感染了,都涌起了强烈的朗读欲望。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音乐熏陶,激发情感
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恰当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对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起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无需更多的语言和教学手段,只需一段低沉悲痛的音乐,便能引领孩子们走进周爷爷的世界,进入文中的角色,课文中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的恰如其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多种形式,培养兴趣
朗读作为一项项阅读基本功,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朗读。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以教《桂林山水》为例,在朗读漓江水的特点时,可以用舒缓的语气,突出“静、清、绿”;朗读桂林山的特点时,可以读得豪放一些,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另外,本课中的“啊”的变音较多,抓住这些,再采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受。
四、尊重个性,多元评价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如上《林海》这课时,我请一位同学朗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读第一节,他停顿了两次,读错了三个地方。读完后,我评价道:“你读得很努力,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又响亮又流利,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还要与以前的基础相比较,要看到他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进步,并给予鼓励支持。
另外,我们还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评价外,还要让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自觉性,我们还要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的指导学生们刻苦练习。平时在班内可举行朗读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的朗读训练真正落实到位,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招远市玲珑镇欧家夼完小
一、重视范读,唤起欲望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这种作用,总的说: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动人的情境:教师的一段绘声绘色的范读之后,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像老师那样尝试尝试,显一显身手。相反,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技能后,要求学生站起来读,学生却毫无反应,尽管老师再三鼓励、动员,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可见,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美中学,在趣中读,更能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如在范读《可贵的沉默》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面前,同学们的情绪被感染了,都涌起了强烈的朗读欲望。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音乐熏陶,激发情感
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恰当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对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起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无需更多的语言和教学手段,只需一段低沉悲痛的音乐,便能引领孩子们走进周爷爷的世界,进入文中的角色,课文中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的恰如其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多种形式,培养兴趣
朗读作为一项项阅读基本功,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朗读。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以教《桂林山水》为例,在朗读漓江水的特点时,可以用舒缓的语气,突出“静、清、绿”;朗读桂林山的特点时,可以读得豪放一些,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另外,本课中的“啊”的变音较多,抓住这些,再采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受。
四、尊重个性,多元评价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如上《林海》这课时,我请一位同学朗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读第一节,他停顿了两次,读错了三个地方。读完后,我评价道:“你读得很努力,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又响亮又流利,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还要与以前的基础相比较,要看到他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进步,并给予鼓励支持。
另外,我们还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评价外,还要让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自觉性,我们还要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的指导学生们刻苦练习。平时在班内可举行朗读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的朗读训练真正落实到位,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招远市玲珑镇欧家夼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