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寿宴上“迟到”的婚礼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婚礼、没有喜宴、甚至都没有亲友的祝福,40年前,如花年龄的李世凤毅然放弃城市安逸舒适的工作和生活,随心爱的男人到贫穷艰苦的农村安家落户。
  40年来,李世凤无怨无悔地付出。在艰难的岁月里,她用最纯真、最衷情的爱默默支持着丈夫,让他从一个山村的无名小伙成长为全国响当当的“故事大王”;她用最温暖的胸怀哺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让她们长大成人,并双双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而这一切,她的丈夫与女儿们铭记于心。在她荣庆花甲之时,儿女们用一场寿宴暨红宝石婚庆典和迟到的婚礼,表达了他们的爱意,希望能弥补她40年前的遗憾。
  2008年11月2日,宜都市陆逊宾馆内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一片;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寿宴和“迟到”的婚礼。而这场寿宴和婚礼的主人公就是被中国文联命名为“故事大王”的徐荣耀和他的夫人李世凤。
  而对李世凤而言,这场迟到的婚礼绝不是一份惊喜那么简单。婚礼中,她在亲友的吆喝下和丈夫 “耀哥”再度合唱了当年结婚时牵手唱过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歌唱中她满眼泪花,数度哽咽。回忆这40年来和丈夫与孩子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内心早已澎湃,曾经的艰辛、苦难和如今的幸福、甜蜜,潮水般涌上心头……
  一生不悔:
  放弃城镇生活随夫下放改造
  “40年前,我与‘耀哥’结婚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当时,他属于‘黑五类’子女,家里一穷二白;而我根红苗正,是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得知我和他拿了结婚证,父亲拿着竹竿子追着我打,直到竹竿子断成了三截。没办法,我只好自己置办了一套床上用品、两个脸盆,在二妹的陪同下,挑着这些东西去了他贫寒又简陋的家。我们的结婚仪式也很简单,只面对堂屋正中的毛主席像鞠了三个躬,然后各自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毛主席像章互赠给对方,背了一段‘斗私批修’的毛主席语录,唱了一首《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毛主席语录歌曲,就算是新郎新娘拜了花堂。”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李世凤回忆往事时,依旧感到很伤感。
  几乎就在同时,一纸文书让“耀哥”即刻下放农村改造。厂领导劝说李世凤,若她愿意离婚,则可以继续留在厂里上班,留在城里生活;若执意不肯,只能随夫一起下放农村。没有丝毫犹豫,她选择了后者,选择了纯真的爱情信仰。
  从此,李世凤的新生活在苦难中拉开了序幕。到农村后,她和丈夫住在四面透风的牛栏屋里,吃的是黄荆条叶子、棕巴米,从没干过农活的她还必须天不亮就起床,学着插秧、挑粪、砍柴,干到天黑才收工,以求挣点工分糊口。这和她以前在城里舒适、安稳的日子相比,简直是从天上掉进了地狱。在农村,李世凤先后生育了两个女儿。怀孕期间,她照样下地干活,因为不干就没有吃的。她挺着大肚子艰难地插秧、丢肥的一幕,丈夫徐荣耀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至今日,只要回忆起这些,他都会禁不住红了眼眶。
  李世凤说:“我生大女儿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别说吃好的,就连稀饭都喝不饱。后来村里一个婆婆见我可怜,给我拿来三个鸡蛋,这是我生孩子后惟一的营养品。”
  可即便如此,李世凤也从来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她始终相信,爱可以让贫穷退缩,让严寒却步。她始终相信,有爱的人生,即使遭遇再多波折,也会迎来风雨过后最灿烂的彩虹。
  而“凤姐”的这种信念,也正是丈夫“耀哥”最为感激的。40年后,在他为妻子补办的婚礼上,他满眼噙泪地说:“凤姐儿为我放弃了太多,她把她的青春、爱情全部都奉献给了我……”
  默默支持:
  独挑生活重担,成就“故事大王”
  1972年,宜昌地区九县一市举办“批林批孔”主题巡回演讲,要在农村选拔一名口才好的人员参加比赛。由于徐荣耀平时爱说爱唱,他也成为村里候选名单中的一员。可问题是,若他去参加比赛、参加巡回演讲,那妻子李世凤就必须承担更多的农活。当时,他们的大女儿才1岁。
  可是这一次,李世凤却没有丝毫犹豫,她知道讲故事是丈夫的兴趣,她愿意让丈夫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于是,她找到生产队长,拍着胸脯保证:“你们就派耀哥去讲故事吧,我保证一个工都不落下。”
  正是在妻子的支持和保障下,徐荣耀如愿以偿被选上了,在宜昌九县一市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讲。而这一个月,却苦坏了李世凤,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背着女儿到田间、地头劳动。一次,在锄地时,她弯腰过猛,一不小心把女儿甩出了背篓,险些掉进水沟里。当她抢上前把号啕大哭的女儿抱回怀中时,自己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可哭过之后,她还是选择了坚持,继续支持丈夫走上讲故事的道路。
  那次巡回演讲后,徐荣耀渐渐有了点小名气,经常到外地参加农村文化调演,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天。家里的一切都管不了,就连他的那部分劳动任务也全落在了妻子头上。回忆起那些日子,李世凤说:“每天都是干不完的活,连吃饭、喂小孩的时间都没有,常常是女儿饿得哇哇哭,我也急得眼泪直流。”
  随着徐荣耀的故事越讲越响,到省市参加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时候,李世凤又开始为丈夫着装操心,她学会了理发、做衣服,每次丈夫出门表演前,她都要精心把丈夫打扮得焕然一新。至今,她还记得丈夫徐荣耀第一次到市里讲故事时的情景:“当时,他没有一件像样儿的衣服,我就连夜赶制了一件中山装,第二天天一亮,背着女儿走了十几里山路,给他送了去。我想,总得让他整整齐齐地出现在观众面前,留个好印象啊。”
  许多年以后,事实证明了李世凤独到的眼光,她的耀哥竟真的靠讲故事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成就了一番事业。
  李世凤笑着说:“耀哥每写出一则故事,最先讲给我听,然后两个人一起研究、斟酌、修改。退休了,我更成了他的助理,当他到外地比赛或演出时,我一直跟在身边,帮他梳头、化装、配衣服,他在台上讲,我还在台下摄像、照相。”
  辛勤付出:
  勤扒苦挣只为家宽厚待人严律己
  在丈夫、儿女、亲友们的眼中,李世凤近乎完美。她做妻子,可以为丈夫付出一切;做母亲,可以为女儿们付出一切;对亲友,也总是那么宽厚、和善。
  1979年,他们一家终于回城了。徐荣耀被分配到宜都市文化馆,李世凤则回到原单位上班。可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一点,两个女儿需要抚养,老人也必须要赡养,而徐荣耀因为是新进人员,工资低得可怜,整个家就只能指望着李世凤多挣一点。她回忆说:“我们那时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为了多挣钱,我几乎每天都加班。记得有一次,加班任务是搬运铝锭,一个好几十斤,一般都是男工人才干这种事情,可为了挣钱,我也抢着去搬,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李世凤还想出了很多勤俭节约的好方法,比如坚持由自己给家人理发、做衣服、织毛衣。由于“凤姐”天生心灵手巧,做出的衣服比买的还要好看,理的发比专业师傅还时髦,织的毛衣也总被邻居、同事们拿去做样板。
  生活纵然清苦,可对父母、对丈夫、对女儿,“凤姐”从来不曾吝啬过。眼见婆婆年事已高,却仍住在破旧的土砖房里,她于1996年借钱为婆婆修建了一栋小洋楼,让老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专门请了保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可因为这栋房子,日子刚刚好过一点的家又陷入了困窘的境地。她不得不节衣缩食,直到2001年才还清了所有债务。
  而对自己,李世凤却显得有些小气。尤其是近几年,家庭条件好转了,每次换煤气、买蜂窝煤时,丈夫都说出点钱请人直接搬到家里,可她却死活不肯,硬是自己用自行车驮着沉重的煤气罐回家,一点点把蜂窝煤搬上楼。她甚至还说丈夫变了,忘本了。在李世凤单纯的思想里,勤俭节约是美德,就算了生活好了,也绝不能丢掉这个习惯。
  说起这一点,徐荣耀也是感慨万千。他说:“我感谢凤姐儿为我们这个家所付出的一切,感谢她对我母亲的孝顺,感谢她为我生育了两个优秀的女儿。可以说,我今生的所有幸福和成就都是凤姐儿赐予的,我感谢她给我的爱,我也会永远爱护她……”
其他文献
逼仄的房间里,两张大床并排在一起,床头贴着一些明星的海报:乔丹、张柏芝……这还是8年前的场景。如果不是那场车祸,董方宇依然是个阳光小伙:喜欢唱歌、打球、说笑。  最美好的时光,董方宇已经不知道怎么度过,因为在8年前,他成了植物人。  从那时起,董方宇的母亲钱伯凤也开始了漫长的陪伴和期待。  在房门口,一排热水瓶特别醒目。钱伯凤每天要烧至少30瓶热水,给儿子泡脚、擦洗。  直到今年4月2日,25岁的
期刊
到2015年,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将达5700万左右,其中有约1000万的老年人口,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全省4000万劳动年龄人口中,较低素质劳动力将过剩;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减,家庭成员居住离散,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社会养老负担日益沉重。近日,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问题,规划提出积极应对策略,比如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政策法规,加大对生活困难老
期刊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老年人将有望随着子女迁移户口,以便于子女赡养老人。  规划称,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
期刊
俗话说:夏日炎炎正好眠。每到炎热的夏季来临,不少人都有睡不醒的感觉。殊不知,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果在夏季总是感觉身体没力气,睡不醒,就需要格外留心了,或许这是身体给你发出了报警信号。    警报一:心脏病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时刻指挥和协调着人体进行的所有活动。由于大脑在工作时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主要靠心脏泵到大脑的血液(在心脏每收缩一次射出的血液中,有1/5流向了大脑)来提供
期刊
北京王府井华灯初放,一个佝偻的身影慢慢挪向街边的垃圾桶,伸手去里面摸塑料瓶。这位李老太来自无为县,已经94岁了,她每晚都要来捡废品,攒点钱,给74岁的女儿侯老太看病吃药。她们的故事感动很多人,一些北京市民专门赶到王府井给她们送瓶子、捐东西。  半小时挪动百余米  拖着铁架,从一个垃圾桶挪向另一个垃圾桶,停下来伸手去摸里面的塑料瓶。王府井的夜色里,李老太的身影依然很容易引起注意。她走得很慢,半小时才
期刊
家住丹阳姜家园新村的87岁老人戴璧城,27年坚持参加自学考试,并以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啃”完了近60门大学课程,并先后获得省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南京大学联合颁发的经济管理专科和经济学本科毕业证书,相当于读完了3所大学。如今,这位年龄最大的自考毕业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日语专业的自学考试,而且13门课程已经通过8门。  花甲之年欲圆大学梦  走近丹阳这位了不起的老人,我们
期刊
清晨,当和煦的春风透过阳光吹遍无锡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开始了又一天忙碌的生活。无锡公花园的东门外依旧聚集着一些手艺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在踩耳,老人衣着简陋,工具箱也很落伍。但是,他的很多客人的话让我们触动,“我在这儿掏了十年耳朵。”简单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老顾客对手艺人的肯定和赞许,这是普通的百姓生活。  但老人和继承他的技艺的儿子们都同样对生活有着梦想。他们想开个店,我们看到了老人和其儿子对真正融
期刊
“看到子女一天到晚这里聚会、那里应酬,我却只能呆在家里做做家务,我可不能这么‘out’下去了。”家住临港新城的谭凤英今年61岁,近日,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和几个老姐妹聚完会回来,“我上午10点多就去参加聚会了,一直吃到下午2点多才各自回家。”谭凤英还带回来了半个蛋糕,“一个退休的老教师买了一个大蛋糕过来,我们吃不完,就打包带点回来给孙子吃吃。”  谭凤英说,年纪大了,接受新事物的水平比不上年轻
期刊
在天津南开区延生里有一个名为“路姐发屋”的社区理发室。这是一间13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其主人是现年54岁的理发师路俊英。10余年来,“路姐发屋”的主人美名远播。这美名来自她精湛的美发技艺,来自她一直保持同行业最低位的收费标准,来自她对那些孤老病残和新生婴儿不分远近、不计报酬地上门服务,更来自她近百次热心为临终者整理容貌的非凡之举。    为近百名临终者服务    有些饱受疾病折磨后的患者,临终时身体
期刊
青山区有一对普通夫妇,从1989年搬到友谊社区后,23年如一日照顾对门的一对老夫妇,不管是修炉子、晒被子,还是交水电费、退休年审……事无巨细,甚至谁敲婆婆家的门,都是他们先开门看看,“把个关”,他们认可了,婆婆才会开门。夫妇俩说,“我们一起住了二十几年,当一家人了。”  提起欧阳夫妇,街坊邻里无不竖起大拇指。    【故事】  1989年欧阳夫妇从工人村搬到冶金街友谊社区35街56门8号,与芦兰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