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一位美国人因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的小说(以及两本传记)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赞美道:“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她就是美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赛珍珠。
她17岁回美国攻读心理学, 因母亲重病,1914年她毕业后又回到了中国。1916年她在庐山避暑时邂逅了农学家约翰·布克,次年两人便成婚了,一是母亲催促,二是在华洋人中的适婚对象的确少得可怜。这段持续了17年的婚姻并不幸福,但最大的好处是,她因之得到一个充分了解中国农民的机会,并找到改变一生的写作方向。
婚后,赛珍珠随丈夫来到安徽宿县,布克做农业考察,她便和他一起下乡,不时客串翻译。布克想用美国方法教授农民种地,在祖祖辈辈经验相传的中国农民中推广,艰难自不待言。赛珍珠选择不发表看法,默默帮丈夫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整理资料,走进田间地头……她因此接触了许多目不识丁、从未见过西方人的农民,还和一些农妇交上了朋友,甚至把住处临时改成了一间女子学校。三年的农村生活让她目睹了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拼搏。“他们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其间的愚昧和智慧,卑微与伟大,都深深震动心灵,成为她日后创作《大地》三部曲最主要的材料来源。
丈夫理性严肃的性格,埋首研究对家庭的忽视,和赛珍珠文艺女青年的浪漫天性分歧越来越大。1919年两人移居南京,迎来的第一个孩子,被诊断出是先天性代谢异常的智障儿,赛珍珠也因这次生产失去了生育能力。打击接踵而来,1921年挚爱的母亲因病离世。赛珍珠突然意识到,为母亲写一本书,是让她永生的最好方法,一时情感推动着笔尖肆意流淌……这本传记《异邦客》出版时,已是赛珍珠问世的第七本书,但这次写作带来的愉悦与释放,让她再也停不了笔。女儿的病负担不轻,为了挣稿费贴补家用,赛珍珠尝试将她的两篇随笔《也谈中国》与《中国之美》寄往美国投稿,居然很快有了回音,相继发表,这让她开始对写作充满信心。
《大地》关注中国社会重要议题
1926年,赛珍珠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出版。她由此认识了后来的第二任丈夫、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尽管这本书略显青涩,但理查德的敏锐嗅觉告诉他,这是一位极有潜力的作者。他鼓励赛珍珠继续写自己熟悉的中国题材。
1929年,赛珍珠开始在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写小说《王龙》,仅仅三个月后就脱稿了。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龙的发家史。他在土地上耕作,娶妻生子,一生无论受到多少阻碍、打击甚或诱惑,当他站在土地上就感到获得了力量……土地就是生命,是这部小说感人至深的主题。 这部初名《王龙》的小说,在理查德的建议下改名为《大地》,堪称点睛之笔。两人在爱好和事业上的默契日渐明朗。1931年《大地》甫一出版,随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往往是愚昧、怪异的代名词,小说里要么充斥着如德龄公主写作的天方夜谭一般的宫廷内幕,要么便是流传最广的“傅满洲小说系列”中精明阴险的傅满洲是“黄祸的化身”。赛珍珠的《大地》无疑让人耳目一新。这部小说堪称农民的史诗,无意之中也与时代的节奏不谋而合:恰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劳工神圣成为一句全球性的口号”,《大地》讴歌生生不息的劳动,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大地》在当年便卖出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首,并于次年一举赢得普利策奖,赛珍珠已然是文坛叫好又叫座的耀眼新星。
布克此时也成为农业经济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第一个农学院便是他在南京金陵大学建立起来的。尽管夫妻两人各自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婚姻却走到了尽头。1935年,赛珍珠与布克办完离婚手续的当天,便和理查德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她离开中国,与理查德定居美国。
《大地》之后,赛珍珠相继写出《儿子们》《分家》,组成了《大地》三部曲,关注的视野涵盖军阀混战、革命起义、洋为中用等众多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议题。1938年,赛珍珠接到一个远方的来电:她因此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赛珍珠在瑞典皇家学院上的致谢辞饱含深情:“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就是我的生活。”正值日寇铁蹄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她不忘强调:“我知道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但赛珍珠的获奖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却遭到群起攻之。她的作品虽然畅销,但其书写的中国,时至今日也仍然算是边缘题材。
《水浒传》经她译为英文版
晚年访华的申请被拒绝
尽管赛珍珠对中国抱有深挚的情感,但在中国,她却有点不讨好。早在1938年她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就公开抨击“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赛珍珠的“放肆言论”激怒了官方,虽然她获诺贝尔奖与中国有关,但南京国民政府派驻瑞典的使节仍奉命拒绝参加颁奖仪式。1943年,宋美龄访美,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恳求美国进一步军事支援。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演说结束后咨询赛珍珠,她径直指出“宋的致命弱点在于她与中国的普通人民大众如隔千山万水”。
赛珍珠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和联系群众等问题上曾撰文称赞过共产党人,她在美国一度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嫌疑分子”,但她始终和共产党“保持一定距离”。1943年周恩来邀请她访问延安,最后未能成行。
1933年,鲁迅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评价赛珍珠“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女教士的立场而已……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 。这一评价,因鲁迅在文坛的地位,很快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即使他后来提及要重新斟酌,也被淹没忽视了。无法否认,在赛珍珠的作品中,并不那么深入的观察、不很地道的表达甚至“硬伤”不时可见,但她无疑提供了一个见证现代中国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视角。
自1942年后,赛珍珠再未回过中国,思念日益刻骨铭心。1972年,尼克松成功访华。已是80岁高龄的赛珍珠兴奋不已,随即申请访华签证。但她的申请被驳回。
第二年一场大病随即而来,1973年3月6日,赛珍珠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她曾喃喃自语:“要是能吃到一块镇江黑桥的烧饼该多好。”她被葬于曾经的住所——宾州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墓碑简洁至极,只有她亲自书写的三个篆书汉字——赛珍珠。
她17岁回美国攻读心理学, 因母亲重病,1914年她毕业后又回到了中国。1916年她在庐山避暑时邂逅了农学家约翰·布克,次年两人便成婚了,一是母亲催促,二是在华洋人中的适婚对象的确少得可怜。这段持续了17年的婚姻并不幸福,但最大的好处是,她因之得到一个充分了解中国农民的机会,并找到改变一生的写作方向。
婚后,赛珍珠随丈夫来到安徽宿县,布克做农业考察,她便和他一起下乡,不时客串翻译。布克想用美国方法教授农民种地,在祖祖辈辈经验相传的中国农民中推广,艰难自不待言。赛珍珠选择不发表看法,默默帮丈夫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整理资料,走进田间地头……她因此接触了许多目不识丁、从未见过西方人的农民,还和一些农妇交上了朋友,甚至把住处临时改成了一间女子学校。三年的农村生活让她目睹了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拼搏。“他们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其间的愚昧和智慧,卑微与伟大,都深深震动心灵,成为她日后创作《大地》三部曲最主要的材料来源。
丈夫理性严肃的性格,埋首研究对家庭的忽视,和赛珍珠文艺女青年的浪漫天性分歧越来越大。1919年两人移居南京,迎来的第一个孩子,被诊断出是先天性代谢异常的智障儿,赛珍珠也因这次生产失去了生育能力。打击接踵而来,1921年挚爱的母亲因病离世。赛珍珠突然意识到,为母亲写一本书,是让她永生的最好方法,一时情感推动着笔尖肆意流淌……这本传记《异邦客》出版时,已是赛珍珠问世的第七本书,但这次写作带来的愉悦与释放,让她再也停不了笔。女儿的病负担不轻,为了挣稿费贴补家用,赛珍珠尝试将她的两篇随笔《也谈中国》与《中国之美》寄往美国投稿,居然很快有了回音,相继发表,这让她开始对写作充满信心。
《大地》关注中国社会重要议题
1926年,赛珍珠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出版。她由此认识了后来的第二任丈夫、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尽管这本书略显青涩,但理查德的敏锐嗅觉告诉他,这是一位极有潜力的作者。他鼓励赛珍珠继续写自己熟悉的中国题材。
1929年,赛珍珠开始在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写小说《王龙》,仅仅三个月后就脱稿了。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龙的发家史。他在土地上耕作,娶妻生子,一生无论受到多少阻碍、打击甚或诱惑,当他站在土地上就感到获得了力量……土地就是生命,是这部小说感人至深的主题。 这部初名《王龙》的小说,在理查德的建议下改名为《大地》,堪称点睛之笔。两人在爱好和事业上的默契日渐明朗。1931年《大地》甫一出版,随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往往是愚昧、怪异的代名词,小说里要么充斥着如德龄公主写作的天方夜谭一般的宫廷内幕,要么便是流传最广的“傅满洲小说系列”中精明阴险的傅满洲是“黄祸的化身”。赛珍珠的《大地》无疑让人耳目一新。这部小说堪称农民的史诗,无意之中也与时代的节奏不谋而合:恰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劳工神圣成为一句全球性的口号”,《大地》讴歌生生不息的劳动,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大地》在当年便卖出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首,并于次年一举赢得普利策奖,赛珍珠已然是文坛叫好又叫座的耀眼新星。
布克此时也成为农业经济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第一个农学院便是他在南京金陵大学建立起来的。尽管夫妻两人各自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婚姻却走到了尽头。1935年,赛珍珠与布克办完离婚手续的当天,便和理查德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她离开中国,与理查德定居美国。
《大地》之后,赛珍珠相继写出《儿子们》《分家》,组成了《大地》三部曲,关注的视野涵盖军阀混战、革命起义、洋为中用等众多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议题。1938年,赛珍珠接到一个远方的来电:她因此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赛珍珠在瑞典皇家学院上的致谢辞饱含深情:“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就是我的生活。”正值日寇铁蹄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她不忘强调:“我知道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但赛珍珠的获奖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却遭到群起攻之。她的作品虽然畅销,但其书写的中国,时至今日也仍然算是边缘题材。
《水浒传》经她译为英文版
晚年访华的申请被拒绝
尽管赛珍珠对中国抱有深挚的情感,但在中国,她却有点不讨好。早在1938年她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就公开抨击“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赛珍珠的“放肆言论”激怒了官方,虽然她获诺贝尔奖与中国有关,但南京国民政府派驻瑞典的使节仍奉命拒绝参加颁奖仪式。1943年,宋美龄访美,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恳求美国进一步军事支援。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演说结束后咨询赛珍珠,她径直指出“宋的致命弱点在于她与中国的普通人民大众如隔千山万水”。
赛珍珠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和联系群众等问题上曾撰文称赞过共产党人,她在美国一度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嫌疑分子”,但她始终和共产党“保持一定距离”。1943年周恩来邀请她访问延安,最后未能成行。
1933年,鲁迅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评价赛珍珠“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女教士的立场而已……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 。这一评价,因鲁迅在文坛的地位,很快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即使他后来提及要重新斟酌,也被淹没忽视了。无法否认,在赛珍珠的作品中,并不那么深入的观察、不很地道的表达甚至“硬伤”不时可见,但她无疑提供了一个见证现代中国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视角。
自1942年后,赛珍珠再未回过中国,思念日益刻骨铭心。1972年,尼克松成功访华。已是80岁高龄的赛珍珠兴奋不已,随即申请访华签证。但她的申请被驳回。
第二年一场大病随即而来,1973年3月6日,赛珍珠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她曾喃喃自语:“要是能吃到一块镇江黑桥的烧饼该多好。”她被葬于曾经的住所——宾州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墓碑简洁至极,只有她亲自书写的三个篆书汉字——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