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关键词】数学 阅读能力 数学教学
很多人以为阅读能力那是语文学校的事,与数学没有太多的联系,从教数学以来,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以前我以为学生做错了简单的题目那是因为:“粗心大意”、“不够仔细”、“思考不够仔细”等诸之类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逻辑习惯,缺乏阅读分析的思辨能力。同样的一道题,老师读题和老师不读题让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去解,你会发现其情况大不一样,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正确率要高很多。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太重要了。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阅读能力呢?
数学阅读同一般阅读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认读,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每个句子、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同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教师的阅读指导。
(1)“扶读”阶段,提纲挈领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进行时,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为第二阶段“解读阶段”作好铺垫。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是完全可行的。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
(2)“解读”阶段,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①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阅读——本小说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跃,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也不能一扫而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如几何证明的教学,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很多定理、公理、推论,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是几何证明的依据与过程。因此,阅读、理解、辨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就成了学生首先要做的事。②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与写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③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④重点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边读边讲边。上海育才中学就采用“读读、汉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边读、边讲、边练可以巩固深化通过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检验阅读理解的效果。一般的,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叙述。阅渎公式、法则后,除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练后的说是必要的,因为,说是阅读后的反思与提升。
(3)“放读”阶段,融会贯通
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重点放在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应用上,以达到教学的整个目标,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真正的数学阅读。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教师可从阅读——节、一段扩大到一章、一本书;从阅读教材的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的知识;从教师的指导到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学。这样就能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转变为自学能力了。因此,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一、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关键词】数学 阅读能力 数学教学
很多人以为阅读能力那是语文学校的事,与数学没有太多的联系,从教数学以来,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以前我以为学生做错了简单的题目那是因为:“粗心大意”、“不够仔细”、“思考不够仔细”等诸之类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逻辑习惯,缺乏阅读分析的思辨能力。同样的一道题,老师读题和老师不读题让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去解,你会发现其情况大不一样,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正确率要高很多。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太重要了。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阅读能力呢?
数学阅读同一般阅读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认读,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每个句子、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同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教师的阅读指导。
(1)“扶读”阶段,提纲挈领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进行时,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为第二阶段“解读阶段”作好铺垫。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是完全可行的。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
(2)“解读”阶段,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①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阅读——本小说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跃,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也不能一扫而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如几何证明的教学,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很多定理、公理、推论,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是几何证明的依据与过程。因此,阅读、理解、辨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就成了学生首先要做的事。②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与写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③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④重点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边读边讲边。上海育才中学就采用“读读、汉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边读、边讲、边练可以巩固深化通过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检验阅读理解的效果。一般的,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叙述。阅渎公式、法则后,除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练后的说是必要的,因为,说是阅读后的反思与提升。
(3)“放读”阶段,融会贯通
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重点放在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应用上,以达到教学的整个目标,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真正的数学阅读。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教师可从阅读——节、一段扩大到一章、一本书;从阅读教材的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的知识;从教师的指导到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学。这样就能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转变为自学能力了。因此,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一、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