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兵法运用之“欲擒故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是”与“非”,放手让学生延着自己的想法做实验,达到“破中有立”,从中体会化学实验操作的真谛,这种“欲擒故纵”之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欲擒故纵 破中而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7-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教师对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结论的预设太过于明确,使得实验教学很生硬,学生照方抓药、按部就班,感到是在背实验。因此,对化学实验失去了兴趣。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提出可能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设想的实验现象,然后分组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反思。这种“欲擒故纵”之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比实验,不破不立
  【实例1】加热试管中的:CuSO4·5H2O晶体时,试管应该如何倾斜?为什么?
  实验方案: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下同)。A组:加热CuSO4·5H2O晶体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B组:加热:CuSO4·5H2O晶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实验现象:A组试管炸裂;B组蓝色晶体逐渐变白,试管口有水滴流下。
  提出问题:A组试管为什么会炸裂?怎样加热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呢?
  解决问题:试管口略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蒸汽在管口凝结成水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得出结论: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否则会造成试管中出现的水蒸气(反应中生成的水或者湿存水)在管口凝聚成水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热的试管炸裂。
  【实例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完毕时先移去酒精灯还是先撤出导气管?
  实验方案:A组:实验完毕时先移去酒精灯后撤出导气管;B组:实验完毕时先撤出导气管后移去酒精灯。
  实验现象:A组造成水槽中的水倒流致使试管炸裂;B组实验顺利完成。
  提出问题:A组试管为什么会炸裂?
  解决问题:由于A管中热气体冷却,气压减小致使冷水被倒吸,引起热的试管炸裂。
  得出结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先撤出导气管后移去酒精灯。
  【实例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沙?
  仍然做对比实验,实验表明:没有放少量的水或者一层沙的集气瓶底部因新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而炸裂。
  笔者放手让学生把可能的操作设想出来,然后按照设想操作去完成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去分析。学生就会在“破”中“立”,教师在“纵”中“擒”。不仅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对实验操作原理和技能的形成和理解起到了很好的启迪。
  二、微机模拟,化险为夷
  以上的实验都是较为安全的,虽然在实验中损坏了几只试管或者集气瓶,但是相比学生的收获来说还是很值得的。
  对于不当操作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的危险性实验怎么办?只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实验证明,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就变成了“黑板实验”。而多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微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了,而且又喧染了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既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又明确了规范操作的要领。如:
  【动画模拟1】拿着酒精灯到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或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失火了”!学生大叫。
  【动画模拟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先加热氧化铜,再通一氧化碳。当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时,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能理解正确的操作,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动画模拟3】用量筒作容器进行加热或稀释浓硫酸等实验,造成量筒炸裂,液体流出!
  【动画模拟4】大块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后果:将一块比黄豆粒稍大的金属钠投入水槽中,反应一会儿,融化的金属钠突然爆炸,四处飞溅,且产生火花,场景非常危险。
  三、细节差错,导致失败
  在气体制备实验中,如果忽略某些细节,就会导致实验失败,笔者没有回避这些误操作,反而将错就错,让学生设计并且亲自完成这些实验,体验“细节决定成败”。如:
  1.洗气瓶中的导气管“浅入深出”(入气管在水面以上,出气管在水面以下)会怎么样?“想一想”这样操作有什么运用?(水被“吹”出来了,可以用来量取通入的气体体积。)
  2.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氢气后再撤酒精灯”,结果如何呢?(“先氢后灯”会氧化,又变回去了。)
  3.实验室制取氯气,用了稀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有氯气生成吗?(看到的是大量白雾,几乎看不见黄绿色的气体。)
  4.实验室用浓硫酸与无水乙醇加热制取乙烯,为什么几乎没有得到乙烯?(没有迅速将温度升高到170℃。)
  四、操作不当,信度下降
  在进行定量实验时,虽然操作不当不会引起危险,但是会引起测定结果“偏高”或者“偏低”,导致实验的信度下降。在教学中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如:
  1.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待盛放的溶液润洗了与不润洗做对比实验。
  2.在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中,为什么加热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加热时间太短分解不充分,加热时间太长硫酸铜会分解变黑色,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3.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使用了浓的强酸溶液、浓的强碱溶液,测定结果怎么样?(测定值偏高,因为浓的强酸、浓的强碱稀释时要放热。)
  实践出真知,探究长才干。多年来,笔者施教的学生不仅不惧怕实验,而且还特别喜爱做实验,学生在“是”与“非”的实验过程中领略到了实验的真谛。这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的: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同时也感受到我国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的: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重视实验,勇于直面误操作,是学生形成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不足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尤其严重。随着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常规蛋白饲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新的饲料蛋白资源成为我国饲料业的重要
【摘要】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教师只有认真备课,认真教课,反思,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学生有效学习。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4-02  教学也是科学
【摘要】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体现生本性;二要从分析和挖掘教材的价值入手,体现思想性;三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体现问题性;四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的性。  【关键词】化学 课堂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
物理课堂往往是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也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0-01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初中生物课却未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充分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课是“副课
为了探索鹅肥肝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12只朗德鹅为试验材料,分填肥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运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检测填肥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片段,将所获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场地质条件的越发复杂,煤矿生产往往存在管理者不负责任、管理制度残缺,施工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以至于安全事
【摘要】不对称有机催化作为催化中的一个具有活力的新领域,促进了新型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合成等。新型催化剂的种类呈现多样性,其在不对称催化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从手性二级胺——双酰胺催化剂在环己酮和各种醛的不对称AIdol反应中的催化功能入手来分析有机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新型有机催化剂 合成 不对称催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围绕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并选择符合学情的“生本”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本课堂 自学交流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4-02  新
【摘要】文中针对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提出了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体系的重组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举措,这些措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也更加好。  【关键词】生物分离工程 教学 多媒体 体系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6-02  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主要研究生物的分离、提取和精制的过程。与化工分离过程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