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语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意谓人类丰富的情感,不是草木所能比拟的。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当我们把情感的因子寄寓其中,花草树木也就饱含了别样深情。龚自珍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庾信赋云: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落红与枯树,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出万千情丝,涌动缕缕悲愁。
让我们走近一株树,一棵草,一丛花,陪作者体验一把人世间的缱绻柔情与悠悠遐思。
悲亡树
流沙河
四川省文联(原含省作家协会)当初成立时,会址设在成都市布后街二号。至今仍在此,五十年不变。街名布后,源自清朝,意即布政使署衙门后面。布后街从前是一条僻静幽深的小巷,家家小院,没有一家商店。二号院最大,曾为辛亥革命元老熊克武的家宅。宅南向,凡五进,木构平房,样式中西合璧,精致典雅。大院又可分为七个小院,院中皆植花木,曲廊窄道互通,生客往往迷路。后院又有绣楼、敞轩、花园、假山、凉亭、沟渠、水榭、荷池,非常好玩。前门黑漆双扇,玄关壁上浮雕贴金麒麟,五蝠绕之。门外高墙,上嵌有拴马石,供来宾系马用。熊家大宅有专职园艺师,川人叫花儿匠,照管大院花木。宅院移交时,他给每一株花木挂牌子,写明名称,如“日本横田枇杷”、“广东大白玉兰”之类,一一指点解说,交割与新主人川西区文联管总务的干部。那些晋绥解放区的南下干部,人都朴实,但文化低,园艺常识阙如,不免言之者谆谆而听之者藐藐。待到1952年我从报社调到省文联来时,上百株名贵花木的牌子都丢失了。
最早被砍伐一光的是左院大片的桃花林。空地做了篮球场,同志们要锻炼身体。后院左侧一株丹桂,树身径尺,做了单杠架,很快就死了。五十年后一位老街坊对我说:“小时候,你们院里的桂花香遍了一条巷子。”算是多情的悼词吧,亏他还记得。
数年后,假山一带的竹林又被总务科长胡乱移栽,死得一竿不剩。此前,假山下的沟渠因后门修天桥已经填平,致使荷池水涸见底,菡萏魂销。同时,后院左侧靠墙一排柏树,为预防窃贼逾墙缘树而下,全砍掉了。要修男女厕所,又砍掉许多树。后院中间,敞轩北面的花园早已荒芜了。后院右侧断断续续修建寝室,再砍掉许多树。此外,大院各处原有许多果木,桃李杏梨石榴枇杷苹果之类,因无人照管,皆死于病虫害。
最伤心的是第三进庭院左侧两棵树。一棵老树是珠兰,拱把粗了。暮春花发,淡香不俗,清韵有格。每日午后,定有一位茶商,挟持黑布雨伞数柄来此,撑伞倒置树下,让那芥子似的珠兰因风自落。黄昏又来收伞,日可获花数两。每年花季过了,那茶商定要送猪肉来。记得有一年送18斤肉。最多的那一年,1954年,50斤肉。第二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店改为公私合营,私营的茶商不再来收花。从此市面上再无珠兰花茶卖。名花珠兰本来娇气,无人照管,不再开花。横牵一绳,缠系树身,晾晒衣物,为时既久,阴悄悄气死了。另一棵大树是广东大白玉兰,高出屋脊,花大如洗脸盆,庭院溢香。古诗云:“中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此树可当之。怎奈浓荫蔽日,挡了办公室的光照,终被斩除,丧命钢斧。右侧那一棵小桃红,绒花粉红,裹枝绽放,妖艳可狎。怎样死的,我在机关农场劳改,无从知悉,想亦亡于虫害。这第三进庭院本是熊家大宅的核心,花木不但繁多,而且特别珍贵,皆遭厄运,纷纷谢世。最经得住摧残的仅有两棵老苏铁,俗呼铁甲松,树龄有百年,对称耸立在中道的两边,若迎宾然。满院花木死绝之后,唯此二老又熬了二十年,活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末,衰竭立枯而死。
最悲壮的是第二进庭院右侧靠墙的楠木。树身两人伸臂合抱,树龄不低于两百年,树冠荫蔽整个小院。院南一隅,有我一间寝室。那时年少,尚在顺境,未免多愁善感,早晨枕上听见楠木树间鸟叫,总要吟宋词句:“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小院人迹罕至,浓荫蔽日,满地青苔。斑鸠在我檐下筑巢产子,僻静可知。1957年我当右派,从这里搬迁了。这棵古树,因为地下水位沉降,吸水不足,营养不良,病了。懒得医治,干脆砍掉。先从树冠肢解,然后截断树身,就像凌迟处死。如此故国乔木,说伐就伐,竟不疼惜。
五十二年前的熊家大宅,早已片瓦不留,寸草皆绝。旧址之上,如今只有四围水泥楼房,中间空地做停车场,高空俯视,就像四只火柴盒围成正方形,关一群甲壳虫,物不文,景不艺,毫无情趣可言。
我在这里糊口五十年了。去年迁居大慈寺路本单位的另一宿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这里守过建筑工地,种过蔬菜。后来又到机关农场劳改,稼圃操作之外,还培植桉树苗。苗大了,运回来,在这里重新栽,大约有数十棵。将近四十年过去了,如今仅剩两棵,已成大树,高齐六楼,挺直健壮,给我安慰。五十年间,东西写了一些,或早已速朽,或将要速朽,都留不下来。唯此两棵桉树,能活到我身后许多年,让后人晓得,我也有作品。
(选自流沙河的《画火御寒》,新星出版社,2012年,有删减)
☆作者简介
流沙河,诗人,编辑,学者。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7岁发表作品。1985年起专职写作,先后出版《窗》、《锯齿啮痕录》、《流沙河诗话》、《文字侦探》和《Y语录》等。
☆文本解读
作为诗人的流沙河,写出散文来,自然而然地洋溢诗情画意。文联大院的树木,先后遭遇厄运。先是桃花林变作了篮球场,丹桂成了单杠架;继而竹林柏树桃李,不是被胡乱移栽,就是虫害肆虐,纷纷遭殃。“最伤心的”是珠兰和大白玉兰之死,而“最悲壮的”是不低于两百年寿数的楠木,病弱之时,横遭斧钺,悲矣夫!与文联大院的凄惨相比,本单位的另一宿舍,幸存有将近四十年前手植的桉树。几经风雨,数十棵仅余两株,可谓硕果仅存。
通篇围绕亡树来写,但字字句句有缕个人遭际的悲情夹杂其间。有树的时光,充盈美好的回忆。树死人沦落,一派凄怆之景。作者被错划右派时正当盛年,剥夺写作权利,勒令劳动改造,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一如树木之受到砍伐。令人欣慰的是,新居所有昔日的桉树相伴,哪怕只是两棵,也足以抚慰有过创伤的心灵。桉树存在的意义,就如同经历过苦难之后,浮沉于文字中的灵魂昂扬不屈。 ☆深度探究
1.作者题目为“悲亡树”,在对亡树的怀念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结尾写到两棵桉树,“高齐六楼,挺直健壮”,有什么象征意义?
3.“1957年我当右派,从这里搬迁了。这棵古树,因为地下水位沉降,吸水不足,营养不良,病了。懒得医治,干脆砍掉。先从树冠肢解,然后截断树身,就像凌迟处死。如此故国乔木,说伐就伐,竟不疼惜。”把自己的遭遇和古树的不幸一起写,是巧合吗?请说明理由。
种菊小记
陈忠实
朋友在一家公园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养出这样争奇斗艳的花色品种来。花谢之后,我便将盆栽菊花送回乡下老家,移栽到小院里。一来是偷懒,免得时时操心旱涝,也少去了天天或隔天浇水的麻烦,土地里毕竟要比花盆耐得伏旱。二来是出于性情,我更喜欢那些自发自然自由生长的原生形态的草木,向来不大欣赏那种裁剪得太规整的东西,包括盆栽花木,尤其不忍心观赏那些被人为地扭曲到奇形怪状的盆景,总是产生欣赏女人小脚的错觉。这样,这几盆菊花一旦移栽到小院的泥土里,便被迫还原为野生形态,任由其发芽、长茎,任由其倒伏在地上。秋来时花儿开了,白色的更显得白,紫色的更显得紫,抽丝带钩的花瓣更显得生动。只是比原先的花要小许多了。小点就小点吧,少了修饰的痕迹,看起来我倒觉得更顺眼。
今年清明前,妻子去了一回城乡交界处死灰复燃了的古庙会,买了几团菊花的根,同样栽在小院里,一视同仁,一任其自由发展,只是不知道这几种菊花是何品种,开什么形状的花。一团团的花根埋到地下,也就埋下了一团团的花谜,看着蓬勃起来的叶子和茎秆,常常就有揭开谜底的期待。我在这些菊花旱得叶子发蔫时,便用井水浇个透湿浇个痛快,便可耐得多日高温。入秋后一场阴雨,原有的新栽的菊花秆茎全都匍匐到地上,扑倒在院中的路径边沿,我也不想扶起它。有乡友来,建议并出主意,弄几根竹棍或树枝,把菊花枝秆儿绑扶起来。我口头应诺,却仍未实施,心里想着,它自己长得太疯太软,它自己撑持不住要扑倒在地,何必要我扶绑。再说铺地的菊花开了,当会是另一种风情,也许呢。
前不久有一次时日不长的外出。回到原下的小院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惹人的金黄,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鲜嫩,又黄得那么沉静,令我抑止不住心颤。记得离家时,这一丛丛古庙会上买来的菊花已呈现出繁密的骨朵花苞,我以为花期尚早,因为暑气沤热还在,起码也应在野菊花之后,不料,它率先开了,这一丛菊花的谜就这样揭开,金色铺地,花团锦簇,一团一团的金黄的花朵任性开放,直叫我左看右看立着看蹲下看不忍离去。
看到这一丛铺地盛开的菊花,金黄金黄的颜色,脑海里便浮出黄巢那首广为流传的《咏菊》的诗来。说真话,我记着这首诗,却不喜欢这首诗。从表征意义上,我不赞同“我花开罢百花杀”的狭隘小气。如果真应了黄巢的心愿,百花杀尽,只存留菊花,这世界就太单调太孤清了。不光在我不能忍受,恐怕任何正常的人都会不堪的。这首诗的深层说,黄巢不过是以菊花自喻,隐含着称王称霸的政治抱负。联想到刚刚做了皇帝的李自成的胡来,以及尚未完全称帝的洪秀全和他的诸王们的胡整,黄巢即使做了皇帝,肯定也强不到哪儿去。只有菊花是无辜的,向来被有风骨的文人学士暗喻明恋地作为傲霜独立品行的一种花,无端地被称帝当王心切的黄巢拉出来称了一回霸,连柔嫩可人的花瓣也被拟化为黄金盔甲。
昨日傍晚,阴霾初开,夕阳在云缝中乍泄乍收。我走出小院,走上村后的原坡,野花凄迷,蚱蜢起落,已分明是秋的景致了。山沟里,坡坎上,一簇簇一丛丛野菊花已经含苞,有待绽放。往昔的记忆中,这山野间的菊花一旦开放,漫山遍野都是望不断的金黄,我家小院里的那一丛无法比拟,任何花园里娇生惯养的公主般的同类也是无法比拟的。那种天风地气所孕育的野菊花,其气象其烂漫其率真,都是人工或小院所难以为之的。
(选自陈忠实的《原下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有删减)
☆作者简介
陈忠实,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随笔等。已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和《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种。
☆文本解读
陈忠实是一个小说家,其散文写作也是功力深厚。本文从朋友送盆栽菊花起笔,到看到原坡满目金黄的野菊花作结,围绕菊花的种植,展开铺叙。首段,盆栽变土栽,菊花吐蕊,别样金黄;二、三段,写了庙会上买来花根,院中培养,收获更大惊喜;第四段,宕开一笔,联想到黄巢的《咏菊》诗,认为武夫的颟顸,有辱菊花的高洁。末段,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才是作者的最爱。因为,“这山野间的菊花一旦开放,漫山遍野都是望不断的金黄,我家小院里的那一丛无法比拟,任何花园里娇生惯养的公主般的同类也是无法比拟的。那种天风地气所孕育的野菊花,其气象其烂漫其率真,都是人工或小院所难以为之的。”
作者欣赏菊花的自由生长,对盆栽有种固执的排斥,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喜欢自由和本色,厌恶雕琢和病态。换言之,在文学创作上,他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张文学要接地气,去造作,本文即是其艺术主张的一次充分阐释。
☆深度探究
1.“回到原下的小院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惹人的金黄,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鲜嫩,又黄得那么沉静,令我抑止不住心颤。记得离家时,这一丛丛古庙会上买来的菊花已呈现出繁密的骨朵花苞,我以为花期尚早,因为暑气还在,起码也应在野菊花之后,不料,它率先开了,这一丛菊花的谜就这样揭开,金色铺地,花团锦簇,一团一团的金黄的花朵任性开放,直叫我左看右看立着看蹲下看不忍离去。”作者对小院菊花盛开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怀?
2.作者倒数第二段,写到黄巢的《咏菊》诗,有何深意?
寻找父亲的沿阶草
李新宇
从市区搬到郊外,终于又有了一个小院,虽然小,但毕竟是个院子。早晨起床之后,站在院子中央伸个懒腰,呼吸沾着露气草香的空气,然后拿起小锨或者剪刀,随便做点什么,与在阳台上的感觉大不相同。 一切都已按照自己的心愿安排妥当:种了竹子,种了桂树,栽了石榴,按照中国北方的传统,石榴树下放了鱼盆,盆里养几条锦鲤。此外菊花畦,然后依次是一畦韭菜、一畦生菜、一垅香菜。最外边,沿护栏种了月季,有大红、玫瑰红、粉色数种……
然而,独坐院中,常常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什么?最后终于明白:少了沿阶草。
记得儿时故园的老宅子,正屋前的月台两侧,东窗下,西窗下,沿着墙根的青石,都有沿阶草。它的叶子像兰花,却没有兰花那样娇贵,而且耐寒,一年四季都保持着青绿。尤其是冬天,院子里百卉凋零,惟有沿阶草顶着满头的霜雪,依然以绿色宣示着它的生机。
必需种沿阶草,马上就种!于是去花市。天津的曹庄花市不小,我常去,却未逛完过。这次寻找沿阶草,却一排排,一行行,把所有的摊位走了个遍。结果,偌大的花市,竟然没有沿阶草。
于是翻《养花手册》,翻《花卉栽培》,上网搜查,开始了我的寻找。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沿阶草就是书带草,就是“麦冬”,地下的根茎就是那味常见的中药。也只有在这时才想起,父亲当年常常从它的根下挖出一些,放在窗台上晒干了,放进茶壶泡茶。那么一点不错,它就是麦冬。然而,查阅若干版本的书籍之后,我却又点糊涂:麦冬,沿阶草,书带草,吉祥草,观音草,叶形基本相同,都在夏季开淡紫色小花,地下都有茎块,是不是同物异名?是不是同一家族中的不同品种?一些书上是分作不同的花草来讲,另一些书上却说是“亦称”,没有翻专业的植物图典,所以至今也没有弄清。
既然弄不清,唯一的办法是所有品种都关注,再作鉴别挑选。
从此之后,只要到花市,或者在路边遇到卖花的,就问有没有麦冬或麦门冬,有没有沿阶草或书带草,有没有吉祥草或观音草。现在的花市,许多花卉的名称都变了,不是旧名,也不是学名,而是什么“金钱树”、“富贵树”、“长寿树”、“麒麟果”……我曾寻找过万年青,它本是常见的花,宽宽的长叶,花开之后长一簇红果实,是传统国画中常见的题材。那也是父亲喜欢的花,在我的记忆里,中堂的条案上,一直是一头一盆万年青。那东西不用常浇,很好伺候,所以我也想养两盆。可是,到花市上找,到网上搜,被称作“万年青”的,竟然是一种小灌木。“麦冬”竟然也是如此。几次向卖花人询问,都说有,“下次给你带来”,但最终带来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植物,而且连麦冬的远亲也算不上。
终于有一天,沿阶草来了。高兴之余,又觉得有些不对,因为记忆中的沿阶草叶子并不那么细长。但是我想:种上看看,说不定那叶子也能长得宽一点。等它开花结果之后,我知道错了。有人称它为“蓝宝石”,或许就是“细叶麦冬”,很漂亮,却不是父亲的沿阶草。
2010年中秋,应友人之约,一起去游北京远郊的碧云寺。深山古刹,松竹下,石阶旁,到处都是麦冬。它与记忆中的样子也不相同,叶子似乎太软,也太细。但是,它毕竟比“蓝宝石”离记忆中的沿阶草更接近。
佛门圣地,花草不售,更不能随意挖掘。好在已有成熟的种子,于是采摘几十枚,回来种上。麦冬发芽很慢,冬天种上,春天才发芽,到了秋天,基本形状出来了,仍然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叶子的确太软,水性也似乎太大。
后来又得一种。花的样子是对的,只是记忆中的花色似乎比这淡一些;叶子也没有这么宽,更没有金边。它是金边麦冬,是沿阶草,却不是父亲的沿阶草。
我几乎绝望了。什么都在蜕变,就像我家乡的红高粱,现在即使有人种,也都是新品种,记忆中那黑萼的、红萼的都已绝迹。人们追求高产,追求防病防虫,于是改良品种,杂交制种,过去的品种就消失了。
父亲的沿阶草,不会也这样消失了吧?
2011年12月,应友人傅国涌之邀,到杭州参加一个活动。下午的活动在章太炎纪念馆举行,结束之后,我要去赴老友浙江大学法学院夏立安夫妇和杭州师大政治经济学院朱俊瑞夫妇的晚宴。西湖边的出租车有点奇怪,下午五点左右,就打不到了。晚宴就在苏堤的另一头,从章太炎纪念馆去,捷径就是苏堤。于是,我决定步行沿苏堤穿越西湖。去杭州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与丁东、谢泳诸友夜游白堤,还从来没有独自一个人走过苏堤。这次独自走苏堤有许多新发现,其中之一就是:苏堤处处沿阶草。
有一些是宽叶的,有一些是金边的,它肯定不是我所寻找的那一种。发现几种近似的,却又长了那么多的果实——这次不是“蓝宝石”,而是“紫水晶”,而在我的记忆中,月台两侧的沿阶草似乎从未见过果实。
不过,我又想到,父亲的沿阶草并非不结果实,而是被我们糟蹋了。记得有一年,沿阶草正在开花,几个小朋友来找我玩,有两个女孩,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与我同岁,让我为她们采那些紫色的花。我本来并不情愿,但她们一个说我舍不得,一个说我不敢,最后我就慷慨了一把,也勇敢了一把,沿阶草的全部花穗就让她们拿走了。即使在我不慷慨也不勇敢的年头,谁能担保别的兄弟不那样呢?还有鸡鸭鹅,见了什么不啄一下?还有猫和狗,有时也喜欢趴在草丛里。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蓝宝石”还是“紫水晶”,都难留存下来。
于是,我就选那些与记忆中的形象相近的,采了种子装进衣袋。
回到天津就播种,春节期间就已发芽。虽然还不知道它开花的样子,但那叶子的形状,却因熟悉而觉亲切。
就在这时,有了一个好消息:父亲的沿阶草找到了!
月台两侧的沿阶草,早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多年。哪一年消失的,竟然谁也不记得。在我开始寻找之际,家中兄弟们也帮我寻找,从青州园艺老板们那里找来几种,可惜也是新品种。后来,一位远房堂兄知道了,告诉三哥:我窗下有一墩,是文革前从你们家月台下移的。你让四弟看看,肯定错不了。
从天津到北京,从北京到杭州,记忆中的沿阶草,还是在故乡找到了。
而且,它不仅是那个品种,而且就是父亲养过的那些沿阶草。
感谢堂兄!为我保存了父亲的沿阶草!
(选自李新宇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
李新宇,著名学者,1955年2月生,山东青州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涉及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 ☆文本解读
李新宇先生以学术研究见长,但他的随笔散文也别具特色。《寻找父亲的沿阶草》,以沿阶草为中心,以寻找为线索,展示了一段饱含亲情的心灵之旅。
沿阶草之所以让人留恋回味,是因为父亲的原因。“父亲当年常常从它的根下挖出一些,放在窗台上晒干了,放进茶壶泡茶。”沿阶草为父亲所种养,所以它的身上牵系着父子情深。“它的叶子像兰花,却没有兰花那样娇贵,而且耐寒,一年四季都保持着青绿。尤其是冬天,院子里百卉凋零,惟有沿阶草顶着满头的霜雪,依然以绿色宣示着它的生机。”这是作者心目中的沿阶草形象沿阶草的品格,在父亲身上展现,对沿阶草的惦念,其实就是对父亲的追思。
花市选购,行旅探寻,北京碧云寺,杭州西湖苏堤,都有似曾相识的沿阶草,但父亲的沿阶草还是在故乡觅得了踪迹,作者如释重负。与此同时,读者被文章弥漫的殷殷深情感染。这一番寻找,是一次情感的濡染,是一次亲情的重温。
☆深度探究
1.作者对沿阶草念念不忘,源于一种情结,请找出文中有关父亲与沿阶草密切关系的细节,揣摩作者行文的脉络。
2.本文题为“寻找父亲的沿阶草”,但对父亲着墨不多,为什么呢?
《悲亡树》
1.借物抒情,沉郁里隐含奋起,感伤中不失刚强。
2.桉树巍然屹立,象征着作者身经磨难后依然气节不改的品格。
3.古树缺水,没人管;病了,没人理;最后被肢解砍伐。作者用“凌迟处死”的比喻,表达内心的痛惜。树的不幸,与人的流离相对照,映衬出现实的冷酷无情。这样描写,透着作者匠心,不能以简单的巧合作解。
《种菊小记》
1.原下小院的菊花,经过作者放任其个性的生长,成就了一片烂漫景色。作者不吝笔墨地描摹赞叹,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由衷喜悦。不事雕琢的美,展现个性和自然的独特之美,具有撼人心魄的永久魅力。作者热爱崇尚自然的情怀,跃然纸上。
2.高洁的菊花,被黄巢拿来吟咏自己的政治抱负,作者不以为然。政治人物不遵从艺术规律,只会导致社会的倒退。
《寻找父亲的沿阶草》
1.本文写到父亲挖草根泡茶,自己儿时和伙伴采沿阶草的花。沿阶草为父亲所种,由它又牵扯出童年美好的回忆,这时候,沿阶草被赋予了亲情的内涵。作者苦心寻找,其实就是对父亲的一种深情缅怀。惦念,几经周折地寻找,终于找到,找寻之途,就是情意流转的过程。
2.尽管在文中父亲只出现了寥寥几笔,但沿阶草的追寻因父亲而起,整个寻找过程,无处不体现着殷殷的父子情。虚写父亲,实写沿阶草,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意谓人类丰富的情感,不是草木所能比拟的。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当我们把情感的因子寄寓其中,花草树木也就饱含了别样深情。龚自珍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庾信赋云: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落红与枯树,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出万千情丝,涌动缕缕悲愁。
让我们走近一株树,一棵草,一丛花,陪作者体验一把人世间的缱绻柔情与悠悠遐思。
悲亡树
流沙河
四川省文联(原含省作家协会)当初成立时,会址设在成都市布后街二号。至今仍在此,五十年不变。街名布后,源自清朝,意即布政使署衙门后面。布后街从前是一条僻静幽深的小巷,家家小院,没有一家商店。二号院最大,曾为辛亥革命元老熊克武的家宅。宅南向,凡五进,木构平房,样式中西合璧,精致典雅。大院又可分为七个小院,院中皆植花木,曲廊窄道互通,生客往往迷路。后院又有绣楼、敞轩、花园、假山、凉亭、沟渠、水榭、荷池,非常好玩。前门黑漆双扇,玄关壁上浮雕贴金麒麟,五蝠绕之。门外高墙,上嵌有拴马石,供来宾系马用。熊家大宅有专职园艺师,川人叫花儿匠,照管大院花木。宅院移交时,他给每一株花木挂牌子,写明名称,如“日本横田枇杷”、“广东大白玉兰”之类,一一指点解说,交割与新主人川西区文联管总务的干部。那些晋绥解放区的南下干部,人都朴实,但文化低,园艺常识阙如,不免言之者谆谆而听之者藐藐。待到1952年我从报社调到省文联来时,上百株名贵花木的牌子都丢失了。
最早被砍伐一光的是左院大片的桃花林。空地做了篮球场,同志们要锻炼身体。后院左侧一株丹桂,树身径尺,做了单杠架,很快就死了。五十年后一位老街坊对我说:“小时候,你们院里的桂花香遍了一条巷子。”算是多情的悼词吧,亏他还记得。
数年后,假山一带的竹林又被总务科长胡乱移栽,死得一竿不剩。此前,假山下的沟渠因后门修天桥已经填平,致使荷池水涸见底,菡萏魂销。同时,后院左侧靠墙一排柏树,为预防窃贼逾墙缘树而下,全砍掉了。要修男女厕所,又砍掉许多树。后院中间,敞轩北面的花园早已荒芜了。后院右侧断断续续修建寝室,再砍掉许多树。此外,大院各处原有许多果木,桃李杏梨石榴枇杷苹果之类,因无人照管,皆死于病虫害。
最伤心的是第三进庭院左侧两棵树。一棵老树是珠兰,拱把粗了。暮春花发,淡香不俗,清韵有格。每日午后,定有一位茶商,挟持黑布雨伞数柄来此,撑伞倒置树下,让那芥子似的珠兰因风自落。黄昏又来收伞,日可获花数两。每年花季过了,那茶商定要送猪肉来。记得有一年送18斤肉。最多的那一年,1954年,50斤肉。第二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店改为公私合营,私营的茶商不再来收花。从此市面上再无珠兰花茶卖。名花珠兰本来娇气,无人照管,不再开花。横牵一绳,缠系树身,晾晒衣物,为时既久,阴悄悄气死了。另一棵大树是广东大白玉兰,高出屋脊,花大如洗脸盆,庭院溢香。古诗云:“中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此树可当之。怎奈浓荫蔽日,挡了办公室的光照,终被斩除,丧命钢斧。右侧那一棵小桃红,绒花粉红,裹枝绽放,妖艳可狎。怎样死的,我在机关农场劳改,无从知悉,想亦亡于虫害。这第三进庭院本是熊家大宅的核心,花木不但繁多,而且特别珍贵,皆遭厄运,纷纷谢世。最经得住摧残的仅有两棵老苏铁,俗呼铁甲松,树龄有百年,对称耸立在中道的两边,若迎宾然。满院花木死绝之后,唯此二老又熬了二十年,活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末,衰竭立枯而死。
最悲壮的是第二进庭院右侧靠墙的楠木。树身两人伸臂合抱,树龄不低于两百年,树冠荫蔽整个小院。院南一隅,有我一间寝室。那时年少,尚在顺境,未免多愁善感,早晨枕上听见楠木树间鸟叫,总要吟宋词句:“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小院人迹罕至,浓荫蔽日,满地青苔。斑鸠在我檐下筑巢产子,僻静可知。1957年我当右派,从这里搬迁了。这棵古树,因为地下水位沉降,吸水不足,营养不良,病了。懒得医治,干脆砍掉。先从树冠肢解,然后截断树身,就像凌迟处死。如此故国乔木,说伐就伐,竟不疼惜。
五十二年前的熊家大宅,早已片瓦不留,寸草皆绝。旧址之上,如今只有四围水泥楼房,中间空地做停车场,高空俯视,就像四只火柴盒围成正方形,关一群甲壳虫,物不文,景不艺,毫无情趣可言。
我在这里糊口五十年了。去年迁居大慈寺路本单位的另一宿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这里守过建筑工地,种过蔬菜。后来又到机关农场劳改,稼圃操作之外,还培植桉树苗。苗大了,运回来,在这里重新栽,大约有数十棵。将近四十年过去了,如今仅剩两棵,已成大树,高齐六楼,挺直健壮,给我安慰。五十年间,东西写了一些,或早已速朽,或将要速朽,都留不下来。唯此两棵桉树,能活到我身后许多年,让后人晓得,我也有作品。
(选自流沙河的《画火御寒》,新星出版社,2012年,有删减)
☆作者简介
流沙河,诗人,编辑,学者。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7岁发表作品。1985年起专职写作,先后出版《窗》、《锯齿啮痕录》、《流沙河诗话》、《文字侦探》和《Y语录》等。
☆文本解读
作为诗人的流沙河,写出散文来,自然而然地洋溢诗情画意。文联大院的树木,先后遭遇厄运。先是桃花林变作了篮球场,丹桂成了单杠架;继而竹林柏树桃李,不是被胡乱移栽,就是虫害肆虐,纷纷遭殃。“最伤心的”是珠兰和大白玉兰之死,而“最悲壮的”是不低于两百年寿数的楠木,病弱之时,横遭斧钺,悲矣夫!与文联大院的凄惨相比,本单位的另一宿舍,幸存有将近四十年前手植的桉树。几经风雨,数十棵仅余两株,可谓硕果仅存。
通篇围绕亡树来写,但字字句句有缕个人遭际的悲情夹杂其间。有树的时光,充盈美好的回忆。树死人沦落,一派凄怆之景。作者被错划右派时正当盛年,剥夺写作权利,勒令劳动改造,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一如树木之受到砍伐。令人欣慰的是,新居所有昔日的桉树相伴,哪怕只是两棵,也足以抚慰有过创伤的心灵。桉树存在的意义,就如同经历过苦难之后,浮沉于文字中的灵魂昂扬不屈。 ☆深度探究
1.作者题目为“悲亡树”,在对亡树的怀念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结尾写到两棵桉树,“高齐六楼,挺直健壮”,有什么象征意义?
3.“1957年我当右派,从这里搬迁了。这棵古树,因为地下水位沉降,吸水不足,营养不良,病了。懒得医治,干脆砍掉。先从树冠肢解,然后截断树身,就像凌迟处死。如此故国乔木,说伐就伐,竟不疼惜。”把自己的遭遇和古树的不幸一起写,是巧合吗?请说明理由。
种菊小记
陈忠实
朋友在一家公园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养出这样争奇斗艳的花色品种来。花谢之后,我便将盆栽菊花送回乡下老家,移栽到小院里。一来是偷懒,免得时时操心旱涝,也少去了天天或隔天浇水的麻烦,土地里毕竟要比花盆耐得伏旱。二来是出于性情,我更喜欢那些自发自然自由生长的原生形态的草木,向来不大欣赏那种裁剪得太规整的东西,包括盆栽花木,尤其不忍心观赏那些被人为地扭曲到奇形怪状的盆景,总是产生欣赏女人小脚的错觉。这样,这几盆菊花一旦移栽到小院的泥土里,便被迫还原为野生形态,任由其发芽、长茎,任由其倒伏在地上。秋来时花儿开了,白色的更显得白,紫色的更显得紫,抽丝带钩的花瓣更显得生动。只是比原先的花要小许多了。小点就小点吧,少了修饰的痕迹,看起来我倒觉得更顺眼。
今年清明前,妻子去了一回城乡交界处死灰复燃了的古庙会,买了几团菊花的根,同样栽在小院里,一视同仁,一任其自由发展,只是不知道这几种菊花是何品种,开什么形状的花。一团团的花根埋到地下,也就埋下了一团团的花谜,看着蓬勃起来的叶子和茎秆,常常就有揭开谜底的期待。我在这些菊花旱得叶子发蔫时,便用井水浇个透湿浇个痛快,便可耐得多日高温。入秋后一场阴雨,原有的新栽的菊花秆茎全都匍匐到地上,扑倒在院中的路径边沿,我也不想扶起它。有乡友来,建议并出主意,弄几根竹棍或树枝,把菊花枝秆儿绑扶起来。我口头应诺,却仍未实施,心里想着,它自己长得太疯太软,它自己撑持不住要扑倒在地,何必要我扶绑。再说铺地的菊花开了,当会是另一种风情,也许呢。
前不久有一次时日不长的外出。回到原下的小院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惹人的金黄,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鲜嫩,又黄得那么沉静,令我抑止不住心颤。记得离家时,这一丛丛古庙会上买来的菊花已呈现出繁密的骨朵花苞,我以为花期尚早,因为暑气沤热还在,起码也应在野菊花之后,不料,它率先开了,这一丛菊花的谜就这样揭开,金色铺地,花团锦簇,一团一团的金黄的花朵任性开放,直叫我左看右看立着看蹲下看不忍离去。
看到这一丛铺地盛开的菊花,金黄金黄的颜色,脑海里便浮出黄巢那首广为流传的《咏菊》的诗来。说真话,我记着这首诗,却不喜欢这首诗。从表征意义上,我不赞同“我花开罢百花杀”的狭隘小气。如果真应了黄巢的心愿,百花杀尽,只存留菊花,这世界就太单调太孤清了。不光在我不能忍受,恐怕任何正常的人都会不堪的。这首诗的深层说,黄巢不过是以菊花自喻,隐含着称王称霸的政治抱负。联想到刚刚做了皇帝的李自成的胡来,以及尚未完全称帝的洪秀全和他的诸王们的胡整,黄巢即使做了皇帝,肯定也强不到哪儿去。只有菊花是无辜的,向来被有风骨的文人学士暗喻明恋地作为傲霜独立品行的一种花,无端地被称帝当王心切的黄巢拉出来称了一回霸,连柔嫩可人的花瓣也被拟化为黄金盔甲。
昨日傍晚,阴霾初开,夕阳在云缝中乍泄乍收。我走出小院,走上村后的原坡,野花凄迷,蚱蜢起落,已分明是秋的景致了。山沟里,坡坎上,一簇簇一丛丛野菊花已经含苞,有待绽放。往昔的记忆中,这山野间的菊花一旦开放,漫山遍野都是望不断的金黄,我家小院里的那一丛无法比拟,任何花园里娇生惯养的公主般的同类也是无法比拟的。那种天风地气所孕育的野菊花,其气象其烂漫其率真,都是人工或小院所难以为之的。
(选自陈忠实的《原下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有删减)
☆作者简介
陈忠实,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随笔等。已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和《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种。
☆文本解读
陈忠实是一个小说家,其散文写作也是功力深厚。本文从朋友送盆栽菊花起笔,到看到原坡满目金黄的野菊花作结,围绕菊花的种植,展开铺叙。首段,盆栽变土栽,菊花吐蕊,别样金黄;二、三段,写了庙会上买来花根,院中培养,收获更大惊喜;第四段,宕开一笔,联想到黄巢的《咏菊》诗,认为武夫的颟顸,有辱菊花的高洁。末段,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才是作者的最爱。因为,“这山野间的菊花一旦开放,漫山遍野都是望不断的金黄,我家小院里的那一丛无法比拟,任何花园里娇生惯养的公主般的同类也是无法比拟的。那种天风地气所孕育的野菊花,其气象其烂漫其率真,都是人工或小院所难以为之的。”
作者欣赏菊花的自由生长,对盆栽有种固执的排斥,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喜欢自由和本色,厌恶雕琢和病态。换言之,在文学创作上,他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张文学要接地气,去造作,本文即是其艺术主张的一次充分阐释。
☆深度探究
1.“回到原下的小院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惹人的金黄,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鲜嫩,又黄得那么沉静,令我抑止不住心颤。记得离家时,这一丛丛古庙会上买来的菊花已呈现出繁密的骨朵花苞,我以为花期尚早,因为暑气还在,起码也应在野菊花之后,不料,它率先开了,这一丛菊花的谜就这样揭开,金色铺地,花团锦簇,一团一团的金黄的花朵任性开放,直叫我左看右看立着看蹲下看不忍离去。”作者对小院菊花盛开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怀?
2.作者倒数第二段,写到黄巢的《咏菊》诗,有何深意?
寻找父亲的沿阶草
李新宇
从市区搬到郊外,终于又有了一个小院,虽然小,但毕竟是个院子。早晨起床之后,站在院子中央伸个懒腰,呼吸沾着露气草香的空气,然后拿起小锨或者剪刀,随便做点什么,与在阳台上的感觉大不相同。 一切都已按照自己的心愿安排妥当:种了竹子,种了桂树,栽了石榴,按照中国北方的传统,石榴树下放了鱼盆,盆里养几条锦鲤。此外菊花畦,然后依次是一畦韭菜、一畦生菜、一垅香菜。最外边,沿护栏种了月季,有大红、玫瑰红、粉色数种……
然而,独坐院中,常常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什么?最后终于明白:少了沿阶草。
记得儿时故园的老宅子,正屋前的月台两侧,东窗下,西窗下,沿着墙根的青石,都有沿阶草。它的叶子像兰花,却没有兰花那样娇贵,而且耐寒,一年四季都保持着青绿。尤其是冬天,院子里百卉凋零,惟有沿阶草顶着满头的霜雪,依然以绿色宣示着它的生机。
必需种沿阶草,马上就种!于是去花市。天津的曹庄花市不小,我常去,却未逛完过。这次寻找沿阶草,却一排排,一行行,把所有的摊位走了个遍。结果,偌大的花市,竟然没有沿阶草。
于是翻《养花手册》,翻《花卉栽培》,上网搜查,开始了我的寻找。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沿阶草就是书带草,就是“麦冬”,地下的根茎就是那味常见的中药。也只有在这时才想起,父亲当年常常从它的根下挖出一些,放在窗台上晒干了,放进茶壶泡茶。那么一点不错,它就是麦冬。然而,查阅若干版本的书籍之后,我却又点糊涂:麦冬,沿阶草,书带草,吉祥草,观音草,叶形基本相同,都在夏季开淡紫色小花,地下都有茎块,是不是同物异名?是不是同一家族中的不同品种?一些书上是分作不同的花草来讲,另一些书上却说是“亦称”,没有翻专业的植物图典,所以至今也没有弄清。
既然弄不清,唯一的办法是所有品种都关注,再作鉴别挑选。
从此之后,只要到花市,或者在路边遇到卖花的,就问有没有麦冬或麦门冬,有没有沿阶草或书带草,有没有吉祥草或观音草。现在的花市,许多花卉的名称都变了,不是旧名,也不是学名,而是什么“金钱树”、“富贵树”、“长寿树”、“麒麟果”……我曾寻找过万年青,它本是常见的花,宽宽的长叶,花开之后长一簇红果实,是传统国画中常见的题材。那也是父亲喜欢的花,在我的记忆里,中堂的条案上,一直是一头一盆万年青。那东西不用常浇,很好伺候,所以我也想养两盆。可是,到花市上找,到网上搜,被称作“万年青”的,竟然是一种小灌木。“麦冬”竟然也是如此。几次向卖花人询问,都说有,“下次给你带来”,但最终带来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植物,而且连麦冬的远亲也算不上。
终于有一天,沿阶草来了。高兴之余,又觉得有些不对,因为记忆中的沿阶草叶子并不那么细长。但是我想:种上看看,说不定那叶子也能长得宽一点。等它开花结果之后,我知道错了。有人称它为“蓝宝石”,或许就是“细叶麦冬”,很漂亮,却不是父亲的沿阶草。
2010年中秋,应友人之约,一起去游北京远郊的碧云寺。深山古刹,松竹下,石阶旁,到处都是麦冬。它与记忆中的样子也不相同,叶子似乎太软,也太细。但是,它毕竟比“蓝宝石”离记忆中的沿阶草更接近。
佛门圣地,花草不售,更不能随意挖掘。好在已有成熟的种子,于是采摘几十枚,回来种上。麦冬发芽很慢,冬天种上,春天才发芽,到了秋天,基本形状出来了,仍然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叶子的确太软,水性也似乎太大。
后来又得一种。花的样子是对的,只是记忆中的花色似乎比这淡一些;叶子也没有这么宽,更没有金边。它是金边麦冬,是沿阶草,却不是父亲的沿阶草。
我几乎绝望了。什么都在蜕变,就像我家乡的红高粱,现在即使有人种,也都是新品种,记忆中那黑萼的、红萼的都已绝迹。人们追求高产,追求防病防虫,于是改良品种,杂交制种,过去的品种就消失了。
父亲的沿阶草,不会也这样消失了吧?
2011年12月,应友人傅国涌之邀,到杭州参加一个活动。下午的活动在章太炎纪念馆举行,结束之后,我要去赴老友浙江大学法学院夏立安夫妇和杭州师大政治经济学院朱俊瑞夫妇的晚宴。西湖边的出租车有点奇怪,下午五点左右,就打不到了。晚宴就在苏堤的另一头,从章太炎纪念馆去,捷径就是苏堤。于是,我决定步行沿苏堤穿越西湖。去杭州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与丁东、谢泳诸友夜游白堤,还从来没有独自一个人走过苏堤。这次独自走苏堤有许多新发现,其中之一就是:苏堤处处沿阶草。
有一些是宽叶的,有一些是金边的,它肯定不是我所寻找的那一种。发现几种近似的,却又长了那么多的果实——这次不是“蓝宝石”,而是“紫水晶”,而在我的记忆中,月台两侧的沿阶草似乎从未见过果实。
不过,我又想到,父亲的沿阶草并非不结果实,而是被我们糟蹋了。记得有一年,沿阶草正在开花,几个小朋友来找我玩,有两个女孩,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与我同岁,让我为她们采那些紫色的花。我本来并不情愿,但她们一个说我舍不得,一个说我不敢,最后我就慷慨了一把,也勇敢了一把,沿阶草的全部花穗就让她们拿走了。即使在我不慷慨也不勇敢的年头,谁能担保别的兄弟不那样呢?还有鸡鸭鹅,见了什么不啄一下?还有猫和狗,有时也喜欢趴在草丛里。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蓝宝石”还是“紫水晶”,都难留存下来。
于是,我就选那些与记忆中的形象相近的,采了种子装进衣袋。
回到天津就播种,春节期间就已发芽。虽然还不知道它开花的样子,但那叶子的形状,却因熟悉而觉亲切。
就在这时,有了一个好消息:父亲的沿阶草找到了!
月台两侧的沿阶草,早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多年。哪一年消失的,竟然谁也不记得。在我开始寻找之际,家中兄弟们也帮我寻找,从青州园艺老板们那里找来几种,可惜也是新品种。后来,一位远房堂兄知道了,告诉三哥:我窗下有一墩,是文革前从你们家月台下移的。你让四弟看看,肯定错不了。
从天津到北京,从北京到杭州,记忆中的沿阶草,还是在故乡找到了。
而且,它不仅是那个品种,而且就是父亲养过的那些沿阶草。
感谢堂兄!为我保存了父亲的沿阶草!
(选自李新宇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
李新宇,著名学者,1955年2月生,山东青州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涉及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 ☆文本解读
李新宇先生以学术研究见长,但他的随笔散文也别具特色。《寻找父亲的沿阶草》,以沿阶草为中心,以寻找为线索,展示了一段饱含亲情的心灵之旅。
沿阶草之所以让人留恋回味,是因为父亲的原因。“父亲当年常常从它的根下挖出一些,放在窗台上晒干了,放进茶壶泡茶。”沿阶草为父亲所种养,所以它的身上牵系着父子情深。“它的叶子像兰花,却没有兰花那样娇贵,而且耐寒,一年四季都保持着青绿。尤其是冬天,院子里百卉凋零,惟有沿阶草顶着满头的霜雪,依然以绿色宣示着它的生机。”这是作者心目中的沿阶草形象沿阶草的品格,在父亲身上展现,对沿阶草的惦念,其实就是对父亲的追思。
花市选购,行旅探寻,北京碧云寺,杭州西湖苏堤,都有似曾相识的沿阶草,但父亲的沿阶草还是在故乡觅得了踪迹,作者如释重负。与此同时,读者被文章弥漫的殷殷深情感染。这一番寻找,是一次情感的濡染,是一次亲情的重温。
☆深度探究
1.作者对沿阶草念念不忘,源于一种情结,请找出文中有关父亲与沿阶草密切关系的细节,揣摩作者行文的脉络。
2.本文题为“寻找父亲的沿阶草”,但对父亲着墨不多,为什么呢?
《悲亡树》
1.借物抒情,沉郁里隐含奋起,感伤中不失刚强。
2.桉树巍然屹立,象征着作者身经磨难后依然气节不改的品格。
3.古树缺水,没人管;病了,没人理;最后被肢解砍伐。作者用“凌迟处死”的比喻,表达内心的痛惜。树的不幸,与人的流离相对照,映衬出现实的冷酷无情。这样描写,透着作者匠心,不能以简单的巧合作解。
《种菊小记》
1.原下小院的菊花,经过作者放任其个性的生长,成就了一片烂漫景色。作者不吝笔墨地描摹赞叹,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由衷喜悦。不事雕琢的美,展现个性和自然的独特之美,具有撼人心魄的永久魅力。作者热爱崇尚自然的情怀,跃然纸上。
2.高洁的菊花,被黄巢拿来吟咏自己的政治抱负,作者不以为然。政治人物不遵从艺术规律,只会导致社会的倒退。
《寻找父亲的沿阶草》
1.本文写到父亲挖草根泡茶,自己儿时和伙伴采沿阶草的花。沿阶草为父亲所种,由它又牵扯出童年美好的回忆,这时候,沿阶草被赋予了亲情的内涵。作者苦心寻找,其实就是对父亲的一种深情缅怀。惦念,几经周折地寻找,终于找到,找寻之途,就是情意流转的过程。
2.尽管在文中父亲只出现了寥寥几笔,但沿阶草的追寻因父亲而起,整个寻找过程,无处不体现着殷殷的父子情。虚写父亲,实写沿阶草,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