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培养方式与目标的不断转变与调整,面对新教材全面实施的新形势,需要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目前,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迷茫,关于方法、关于对象都过于简单与狭隘,过于重知识而轻发展,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新课改提出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也应该不断坚持从知识、能力本位上逐渐向学生的主体本位转变,要逐渐转变追求外在教育的价值观念,要不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这种转变是新时期下教育本质的一次重大回归。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改前后的对比,分析“以生为本”学业评价的意义。
【关键词】课改 学生 学业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培养方式与目标的不断转变与调整,面对新教材全面实施的新形势,需要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和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在学生学业评价活动中所持价值观的体现,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业评价的取向逐步从知识、能力本位向“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转变,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向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转变。这种转变是学生学业评价取向在教育本质上的伦理回归。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改前后的对比,分析了“以生为本”学业评价的意义。
一、传统初中语文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学业评价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学业成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果,而学业成绩的评定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也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传统初中语文学生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取向,首先是知识的取向,另外就是能力方面的取向。这类评价的取向我们直观地统称为社会本位的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强调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较为忽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学生学业评价目标建立在社会的目标和尺度之上,社会本位的色彩浓厚。如初中语文的评价,通常是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与能力方面的展现。有人说,“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产生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人只是手段的评价取向,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造成了教育内在价值的伦理失落。
二、新课改后“以生为本”学生学业评价的回归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学业评价的理念。“以生为本”的学业评价要求评价的理念发生重要转变。一是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人文主义的评价要求摆脱仅仅依靠实证主义的量化评价方法来衡量学生,不断探索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为根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是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倡导对评价情景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解放为根本目的,认为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对他人又负有责任和义务,主体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是主体之间民主与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三是从工具论评价转向以人为本的评价。如,学习“丑小鸭”相关知识时,笔者认为丑小鸭具有非常高的长远教育意义,受益终身。在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要努力让学生知道丑小鸭带给我们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敢于主宰自己命運的精神,敢于摸索学习的意义。
2.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终结性测验的形式具有诊断、发展、甄别与选拔等多种功能,但我们以前都过多地注重了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诊断与发展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诸多弊端。如很多学生由于在考试中被淘汰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学校领导等一心只抓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的“见物不见人”的教授和管理,以致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等。
3.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参与。很长时间以来,学生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没有呼吁和调动家长、社区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对象,很少实质性地参与评价过程。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关系,整个评价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生本取向的学生评价,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成评价的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学业评价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传统学业评价固然有优势之处,新课改评价更加符合先进的发展观念,我们必须对两者进行比较和改善,提高学业评价的质量,确保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改 学生 学业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培养方式与目标的不断转变与调整,面对新教材全面实施的新形势,需要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和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在学生学业评价活动中所持价值观的体现,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业评价的取向逐步从知识、能力本位向“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转变,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向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转变。这种转变是学生学业评价取向在教育本质上的伦理回归。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改前后的对比,分析了“以生为本”学业评价的意义。
一、传统初中语文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学业评价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学业成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果,而学业成绩的评定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也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传统初中语文学生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取向,首先是知识的取向,另外就是能力方面的取向。这类评价的取向我们直观地统称为社会本位的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强调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较为忽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学生学业评价目标建立在社会的目标和尺度之上,社会本位的色彩浓厚。如初中语文的评价,通常是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与能力方面的展现。有人说,“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产生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人只是手段的评价取向,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造成了教育内在价值的伦理失落。
二、新课改后“以生为本”学生学业评价的回归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学业评价的理念。“以生为本”的学业评价要求评价的理念发生重要转变。一是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人文主义的评价要求摆脱仅仅依靠实证主义的量化评价方法来衡量学生,不断探索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为根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是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倡导对评价情景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解放为根本目的,认为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对他人又负有责任和义务,主体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是主体之间民主与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三是从工具论评价转向以人为本的评价。如,学习“丑小鸭”相关知识时,笔者认为丑小鸭具有非常高的长远教育意义,受益终身。在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要努力让学生知道丑小鸭带给我们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敢于主宰自己命運的精神,敢于摸索学习的意义。
2.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终结性测验的形式具有诊断、发展、甄别与选拔等多种功能,但我们以前都过多地注重了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诊断与发展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诸多弊端。如很多学生由于在考试中被淘汰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学校领导等一心只抓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的“见物不见人”的教授和管理,以致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等。
3.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参与。很长时间以来,学生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没有呼吁和调动家长、社区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对象,很少实质性地参与评价过程。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关系,整个评价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生本取向的学生评价,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成评价的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学业评价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传统学业评价固然有优势之处,新课改评价更加符合先进的发展观念,我们必须对两者进行比较和改善,提高学业评价的质量,确保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