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养的案例研究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子和原子概念,是初中阶段从微观角度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属于深层学习目标。人教版“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的教学,常用看动画建构概念,这种浅层学习效果低下。教学设计过程需厘清基础,注重真实情境、真实探究,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真实情境;真探究
  文章編号:1008-0546(2020)02-005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2.016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内容。通过研究教材,观摩2015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分子和原子”的评比可以看出,教学中一般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入第二课时进行。看动画建构分子和原子概念是常用的方法。朱雪琴老师对利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后测表明“一个班级中有87.6%甚至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仍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是初中阶段从微观角度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属于深层学习目标。教学中,播放动画,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这种浅层学习方式,必然是低阶思维能力的获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与新知识联系的、与学生经验融合的复杂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才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厘清学生基础,找准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1.整合资源,关注启蒙,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
  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已知。
  认识学生基础,利于新知建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对分子概念的表述。概念是对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学生在八年级还未了解化学性质的涵义,亦不可能抽象概括出分子概念。对全校239名学生对分子概念认识的抽样中,知道(11人,4.6%)、能说出(1人,0.4%)、理解(0人,0%)。鉴于学科要求的不同,需认清“教材已有≠已学≠已会”。
  真实情境,身边物质,利于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开展恰逢中秋,冰激凌月饼(或雪月饼)是时下新奇且常见的物品。包装盒中的干冰,是学生早有耳闻但极少见的物质。对239份抽样中,知道干冰升华吸热有236人(98.7%),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有231人(96.7%)。因此,可以设计以冰激凌月饼、干冰升华为情境,结合氧气、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掌握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传授,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氧气(O2)等,便于分子模型的搭建,亦有利于三重表征的初步统一。
  2.纸上谈兵,莫如动手实践,真探究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原子论到分子学说,是阿伏伽德罗尊重盖·吕萨克大量实验基础上建立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的一种理性分析。我们往往教给学生分析结果,常常忽略最有教育价值的分析过程。看几个动画,是无法体会从阿伏伽德罗第一次提出分子论,直到五十年之后才被科学界接受的曲折过程。缺失的是重要的科学精神。
  教材提供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反应前,画了两个氧化汞分子。反应后,生成一个氧分子和两个汞原子。伴随新媒体的运用,教师一般把它设计成flash动画,看动画建构分子、原子概念。媒体改变并未带来思维质变。这种浅层学习过程,学生缺少必要的反思。学生亦不会理解或提出疑问,为什么反应前是两个氧化汞分子,而不是一个或者三个,若是四个又会怎么样呢?
  若是只给学生一个氧化汞分子,能否生成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呢?学生若能探究出粒子的个数比为一个定值,是不是也能慢慢理解宏观现象下的一种微观必然呢?
  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不能简单认为“实验才是探究学习的唯一途径”。任何建立在理性思考下的尝试都可以看做是探究活动。若能把看动画变成做动画,亦是探究性学习。
  二、教学设计
  1.真实情境,化学视角,理解物理变化时分子的变化情况
  [师]展示某品牌“雪月饼”。
  中秋佳节,在品尝一种雪月饼时,见证了一种神奇。请看,月饼盒里放置干冰。知道为什么吗?
  [生]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使雪月饼保存时间长。
  [师]今天,我们从化学视角来认识“干冰升华”。
  设问:“干冰升华”属于什么变化?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生]回答: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大。
  2.三种表征,自搭模型,认识分子和原子联系
  [师]二氧化碳分子还可以用符号或模型表示,见表1。
  [师]请解释一下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涵义。
  [生]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师]若用红色磁性贴表示碳原子、橙色磁性贴表示氧原子,请大家试着搭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生]搭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师]若用“●●●●”四种不同规格的磁性贴分别表示氢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汞原子,小组内同学合作,在小白板上搭建分子模型。同时填写表2。
  [师]请同学们用分子模型表示干冰升华的过程。
  3.实验探究,归纳对比,建立分子概念
  问题:干冰升华,分子间隔改变,物质物理性质改变,化学性质是否改变呢?
  [师]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如表3。
  [师]追问: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就改变呢?
  [生]继续探究,如表4。   [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怎么理解?
  [生]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
  4.小组合作,自作动画,建立原子概念
  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如何变成新分子?
  (1)探究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分子变化。
  [师]请小组合作,利用搭建的分子模型探究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变化:
  [师]设问①这个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可从种类、个数角度分析)
  ②1个氢分子和1个氯分子生成几个氯化氢分子?
  若生成4个氯化氢分子,需要氢分子和氯分子个数是多少?
  氢气分子、氯气分子、氯化氢分子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分析。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探究2:氧化汞分解过程中的分子变化。
  [师]请同学们利用分子模型,继续探究:
  ③有人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何理解?
  5.科学故事,充分挖掘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师]科学故事:科学界认识分子经历了曲折。
  180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物质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
  1808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结合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提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中含有相同的原子个数。遭到了道尔顿的强烈反对。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了两者争论的焦点,并根据盖·吕萨克的实验,提出假设: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大胆提出假设,氢气分子、氯气分子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并把盖·吕萨克的研究成果修正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中含有相同的分子个数”。
  如表5所示,阿伏伽德罗理论解决了盖·吕萨克理论与道尔顿理论矛盾的焦点,即:依据盖·吕萨克理论,半个氢原子 半个氯原子结合成一个氯化氢复合原子,这与道尔顿“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理论相违背。
  遗憾的是,此后五十年里,阿伏伽德罗的理論并未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直到他去世的第二年,分子理论才被学界接受。
  6.理性拓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服务
  [师]问题:若我们的分子结构真如我们今天用磁性贴表示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有原子构成的分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为什么要点燃呢?
  [生]讨论、分析。
  总结本节课知识。
  三、教学反思
  1.基于学生基础,追求应然和实然的统一
  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核心知识的掌握。抛弃“相关学科课本已经出现,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的固有思维。基于学情的目标确立和方法的选择有助于知识的掌握。生活常识,已有知识,能力水平课前充分了解,方能达到应然和实然的统一。
  2.基于科学史实,追求新时代的科学精神
  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是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科学的发展,常是正确与谬误的交织。事实上,原子论到分子学说的提出,是基于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维,同时也是对权威的一种批判质疑。科学史上生动的事例,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和追求,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曲折,亦培养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科学史实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新时代科学精神。
  3.基于科学探究,追求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
  善学的重要表现是善于思考。具有逻辑结构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如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真实情境引入:雪月饼冷藏用干冰一引出探究主题:化学视角看干冰。探究后明确:构成物质分子未变,物质的物理性质改变了一引出新问题:分子未变,物质化学性质改变吗?探究后明确:分子未变,化学性质未改变一引出新问题:若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吗?探究后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一引出新问题: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探究后明确:分子破裂,原子重组→新问题:反思,刚才的一系列探究有没有问题?
  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易形成问题串,课堂教学活动易形成探究链。大量真探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
  4.适当理性拓展,追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如:(1)用磁性贴搭建分子模型是否合适?(2)是否有必要引入道尔顿、盖·吕萨克、阿伏伽德罗关于分子一原子论的争论,尤其是盖·吕萨克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3)是否有必要探究化学变化过程中粒子的个数比值?(4)是否有必要拓展,让学生认识构成分子的原子和原子之间有个力的作用?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若我们用球棍模型来表示分子,学生是否理解棍的涵义?现阶段用磁性贴表示分子结构,应该算是比较妥当的。理性拓展,对将来化学键和活化能的学习有所铺垫。对于气体化合体积定律,现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可以思考,教材中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这个真实存在的现象,对我们研究水的组成有什么帮助?至少,我们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宏观情况的气体体积暗含着微观粒子的个数的某些关系。这对高中学习阿伏伽德罗定律应该有些帮助。
其他文献
我想把十年的记忆追寄给千年古村落流坑。  我要把流坑楹联当作古村胎记,刻入无声的光阴梦中。  流坑古村,位于江西乐安县西南,五代南唐昇元年建村,至今越过千年。这里青山一痕、碧水一湾,三面外有乌江、龙湖环绕,一面傍山,山环水抱,方田垅垅,香樟绵延;中有门楼、村墙飞檐走壁,守望、关启、防御;内处灰墙黛瓦,屋舍连片,其上雕龙画凤、描诗刻文,整个村落,江山旷野、水墨丹青、遗风翩然。  流坑村民大都姓董,世
我和成千朝圣者进入到公共用餐区,拿起一只金属盘子,盘起双腿坐在地板上。义工们准备好了食物——薄煎饼、咖喱杂碎和米饼。很多义工来派分食物,更多的则是洗洗涮涮。吃完饭之后,我又“冒险”回到了阿姆利则市中心的狂乱中。    Douglas Whitehead:    我只是一个40岁的职员,身体状况一般,不太喜欢跟旅行社去旅行,自行车才买了几个月。但这次探险失败丢脸的可能不大。因为我出发之前做了充分准备
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那段岁月的中国观众,恐怕都会脱口而出:“阿童木有十万马力、七大神力,他能飞上天空,眼睛是探照灯,耳朵能听到极微小的声音,屁股上有机关枪。”那时候,每到周末,街头巷尾再调皮的孩子都会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等待这个小机器人的出现。今天这部日本动画片的主题曲,还在中国各年龄段的“爱科学的好少年”中间传唱。“阿童木”的创作者就是日本二战后漫画界的先驱人物,被视为“漫画之神
京都很慢。  寺庙的时光很慢,晨钟暮鼓,山门庭院,枯木山水,一沙一世界。  街上的时光很慢,街巷多小小窄窄,房间都不高,平平的,可以看出很远,难忘那天在哲学小道漫步的时光,短短的路途,有流水相伴,各种可爱的咖啡馆、手信店铺,还有一路的寺庙,可以逛个半天时光。  京都很慢,慢得连我要拜访的酒店,都要坐上10分钟的慢船才可以最后抵达。  慢船  开往虹夕诺雅  日本京都禅之旅。  到达酒店的过程本身就
CNT:为什么想到要去拍摄阿里的古格王国?  徐波:最早,跟一些学美术的朋友们一起聊天,第一次听说了古格,有了初步的印象,上网了解之后,发现古格王国历史悠久。在那么偏远、海拔那么高的地区,曾经存在那么长时间,消失得也那么迅速。在当时的背景下,建设那么一座宏伟的古城是多么不容易,了解得越深,就越感兴趣。在网上也看到很多摄影师拍的片子,就越来越向往,想去亲自探访。  CNT:最后是如何成行的?  徐波
摘要:本着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协调发展的宗旨,化学课堂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6-0074-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以两个简单的问题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层次从硫元素化合价和物质分类两个维度认识含硫物质,构建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提炼含硫物质转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浅入;深出;温故;知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10一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
“啊,那可是个大国。”这回答和我料想中的一样。  同时,她松开了扶着扶梯的手,把它放在了心脏的位置。  在古老的圣维克多教堂附近有一条铁质的长梯直通新河。有一天,我停在了那条响着回声的丑陋的楼梯中间,之后又开始了第二部分的攀爬。一位穿着剪裁精致的黑色衣装、戴着只有她这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法国女人才会戴的无边帽子的老夫人(我对自己说,她是圣维克多女董事会成员,也是巴赫音乐会委员会的成员……)正要从楼
咖啡这黑色的旋风从阿拉伯蔓延开来,它快乐缥缈的香气在17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和宗教领域备受推崇。绅士们喜欢在咖啡屋谈政治、聊文学,上一口和下一口咖啡之间,把时间留给了语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拷贝巴黎风格的奢华咖啡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遍布法租界的大街小巷。在当时,喝咖啡是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才会有的生活乐趣。位于虹口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就见证了“左联”文士的风采。多少生动有趣的情节,从
夜静悄悄的。我们踏着月光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注视着海面,等待海龟上岸在马来西亚沙巴海龟岛国家公园里,每到凌晨都会出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    春日的寒冷气息还盘旋在国内的北方不肯离去,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一个温暖的地方度假。沙巴有着丰富的热带雨林、星罗棋布的珊瑚礁以及洁白细腻的沙滩,东海岸还有一个专门保护海龟的小岛,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海龟产卵及孵化地,全年都有海龟爬上沙滩产卵,我毫不犹豫地把假期锁定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