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童年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fing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琳琅满目的儿童写真里,刘冰霏的一组怀旧风格作品可能会让你耳目一新。照片中的小孩光着身子坐在搪瓷脸盆里,盆里有个葫芦形状的大眼睛塑料娃娃,左边是一个暖水瓶,上面印着一个“囍”字……仔细回想,在很久很久以前,你也许曾与这些打着时光印记的物件相遇过。但对于80后这一代人来说,并不需要仔细回想,便已被回忆击中。
  是的,这些玩具、摆件、生活用品,正是1980~1990年代最流行的物件。在那个物质条件刚刚好转、但还没有极大丰盛的时代,人们的选择还没有多样化到眼花缭乱,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几件一样的东西。但正是这些共同拥有过的物件,造就了一代人的集体经验和回忆。
  如今,这些物件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标志性元素。单是这几样简简单单的道具和布景,就能唤起一代人心中美好的记忆。
  寻找消失的童年
  刘冰霏是一名“80后”摄影师,如今在“小鬼当佳”儿童摄影机构担任专职摄影。想要尝试拍摄怀旧风格儿童写真的想法,最初源于刘冰霏及其团队一个小小的“致童年”的愿望。
  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儿时形影不离的玩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丢掉了;小时候天天黏在一起的发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失去了联系;曾经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好像渐渐就想不起来了……突然有一天向来路回望,发现已经离开某段时光很久了。而时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又以怎样的方式画出一道界限呢?—无从得知。
  刘冰霏团队想要通过摄影的方式,重温心中的旧时光。通过还原回忆中儿时的场景,找回和老物件一起消失的童年。
  对于刘冰霏来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次怀旧之旅。
  刘冰霏和同事们开始搜集拍摄所需的道具——铁皮玩具、搪瓷缸子、暖水瓶、小人书、复古相机、老式皮箱……集思广益的讨论,就像是在交换彼此童年的共同记忆。他们在北京走街串巷,逛了潘家园、南锣鼓巷、还有好几家旧货市场,也在网上淘过一些小物件。买不到的道具,大家就一起想办法DIY。刘冰霏举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例子:市场上卖的雷锋帽都是大人尺码的,为了让小模特戴着合适,他们几个人亲自动手,把雷锋帽改小。
  类似这种细节,总能让刘冰霏体会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气神儿,这让整个创作过程都充满活力与欢乐。
  为营造怀旧氛围,刘冰霏模仿过去的厂房、教学楼的室内装潢风格,特意在影棚里用绿色油漆刷了一面墙,墙根的部分刷成深棕色。从成品照片看,还原效果相当不错。但刘冰霏还是有点遗憾:“和记忆中的颜色不一样,绿色浅了一些。”
  费尽心思置办妥当背景和道具,刘冰霏找来了两个1岁的小朋友当模特。但拍摄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模特年龄太小,刘冰霏几乎没有办法掌控他们的表现。拍摄当天,其中一个小朋友一直不肯好好配合,拍到一半就哭闹起来。刘冰霏哭笑不得:“本来想要让小模特展现出更丰富的神态和肢体语言的,可能会与主题契合得更好一些。”不过成品出来效果倒不错,不高兴的小朋友看起来竟有一种可爱的“忧郁”感。其中有张照片,两个小家伙一个神态“哀怨”,一个面目“狰狞”,非常生动,为这组照片在怀旧的气氛中增添几分喜感。
  为制造怀旧的视觉效果,刘冰霏对这些照片进行了后期处理,降低了片子的饱和度,在背景上加上仿旧的纹理,压暗背景的颜色,再对画面的局部色彩进行微调,“旧”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刘冰霏对这组作品很满意,认为拍出了他心中童年的味道。如今这组照片也成为拍摄主题之一,在公司里展示并供客户挑选。大部分“80后”家长在店里看到这组照片,第一反应都觉得新奇,好玩。据说最多的反馈是:“这个玩具和我小时候的一模一样”;“这个暖瓶我家也有…… ”
  让看照片的人怀念过去的岁月,重新遇见那些记忆中失落的吉光片羽—刘冰霏觉得,拍这组照片的目的已经达到。
  老物件里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怀旧风在80后一代人中大行其道。从娱乐产业到艺术领域再到创意文化产业,甚至连一些商家和服务行业,都打起“怀旧牌”。怀旧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一种生活方式。
  80后的童年,的确有很多值得怀念的地方。这一代人,大多有过还不错的童年:生活条件刚刚好起来;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较之生于物质匮乏年代的70后小朋友,80后小朋友多了很多乐趣;但他们又不像90后和00后,一出生就面临巨大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为“赢在起跑线上”,要牺牲太多本应属于童年的快乐时光。
  80后的童年,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天然健康成长的童年,如同一个长长的假期—散漫、悠闲,夹杂着奇思妙想的小聪明和小趣味。
  在当下这个强调个性、物质过剩的时代,少有共同的体验和经历能把现在的小朋友联结起来。他们不再像80后这一代,看一样的动画、吃一样的零食长大。正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的选择较多,集体记忆也相对较少。而80后的集体记忆,使这一代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如今,80后们中最年轻的一批已经走出校园步入职场,最年长的一批已迈入而立之年。他们在各行各业中打拼,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代人正式进入自力更生、为未来和前途奋斗的阶段。面对着不再轻松的生活以及“初老”的焦虑,为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归属感,“怀念过去的好日子”聚合成集体情结,以怀旧释放压力。
  刘冰霏的怀旧风格照片,正迎合了这种趋势和潮流,满足了80后们对怀旧的需求。打动80后们的,既是那些令人熟悉的老物件,更是各自的逝水年华。
  珍视当下时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小说《纯真博物馆》里写道:“其实任何人,在经历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当我们指出最幸福的时刻时,我们也会知道它早已过去并永不复返。那些幸福时刻留下的物品,会让我们更忠诚地珍藏那些幸福时刻的记忆、颜色、触觉和视觉的欢愉。”
  童年、青春都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但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自己正置身其中。人们留下时间的证物,是为尽可能多挽留美好记忆;人们陷入怀旧的狂欢,也的确是因为美好时光值得人珍视和怀恋。
  怀旧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确认,确认曾有过的美好,确认来时的方向与坐标。确认过这一切,才知道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走、走向何方。而时光中的人与事只是静静地提示我们:时光易逝。
  珍视当下的时光,终有一天,它们也会成为未来值得回味的珍贵记忆。
其他文献
学生—彭向东 罗宏 周睿 黄娣 孙冬敏 李巧 王翠微 林月新  老师—宋刚明  摄影可以体现哲学精神  巧(李巧,下同):湖北省图书馆讲老庄的老师还不错,很风趣,开始我听不懂,后来才渐渐听明白。  宋(宋刚明,下同):老子要算中国哲学家第一人,庄子次之。你知道老子的子是什么意思不?  巧:不知道。  宋:“子”在古代是大师的意思。这两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哲学大师。外国把孔子也算哲学家,其实孔子的学
期刊
大卫·斯蒂芬森(David Stephenson,1955~)的摄影作品大都关乎宏伟的主题:连绵不绝的南极冰盖,广袤无垠的星空,神圣宏伟的欧式穹顶和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这些作品看起来赏心悦目,但同时又不局限于世俗之美。它们突出的是一种心境,西方美学称其为“崇高美”(Sublime)。  “崇高美”是超脱与困惑的双生体。它产生于欧洲历史上科技与工业革命的繁盛期,那时的人类几乎成了世界的主宰。但站在阿
期刊
海明威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它都会跟随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33岁的我,在还算年轻的年纪,有幸去巴黎游览。虽然只有10天的行程,但是巴黎带给我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确如海明威所说,开始跟随着我的生命。我虽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样的文采,能将巴黎的妙处描写得那么细致入微又感同身受,但我用相机和镜头,选择、记录并重现我心中的巴黎,这就是摄影爱好带给我的最
期刊
在充满个性的摄影师之间刻意寻找共性,很难说是否正确。比如在面对曾璜和李洁军两位老师时。  对了,他们都拍摄过战争。对曾璜老师最初的印象就是他那本反映波黑战争的黑白摄影集《战火浮生》。还记得当年在北京一个摄影器材城的书店里翻看时的心情。很多事情发生又消逝,不动声色地影响一下生命的轨迹以后,仅剩下心情。有的心情深埋心底,成为体验;有的忍不住讲述,成为摄影或者诗。  李洁军老师则有着更多的军人气质。他也
期刊
选择适合自己的图片库  图片库对摄影师的图片流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进入市场的摄影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图片库。也许您的图片十分精彩,任何图片库都愿意接受,但是否能顺利销售,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图片库经营的图片类型。图片库根据所经营的图片类型,大致可分两种:一种为综合图片库,所代理的图片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涉及人物/风光/科技/商务/医药等许多方面。这需要较多资金及许多硬
期刊
在柬埔寨吴哥遗迹中,塔普隆寺(Ta Prohm Temple,吴哥窟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系吴哥王朝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为纪念母亲而建)和大自然的联系尤为紧密。这个地方因为大树盘踞庙顶的奇观和曾作为电影《古墓丽影》的取景地而闻名于世。  古寺奇观  一进古寺大门,眼前像是刚经历过一场浩劫—一棵榕树高高地“骑”在廊道上,它蔓延的树根将脚下的石门连同石门上精美的浮雕紧密包围起来,仿佛将要“吞噬
期刊
摄影师尼克·托宾(Nick Turpin,下称托宾)已在欧洲各地开办过几十个街头摄影培训班,没有哪个地方像在法国巴黎那样困难。在这里他的学生常常遭到不愿被摄入镜头的步行者的愤怒指责。  “我不得不出来解围,有时简直是把他们‘救’出来。” 托宾说,“我的学生们喜欢用长焦镜头,并且来回变焦和调整构图,这样一来拍照花的时间当然更长,(被摄入镜头的)行人们就会很火大。”  已有20年拍摄经验的托宾早已掌握
期刊
何:在您的文章和讲课中,曾不止一次提到法国摄影家布列松。看来您对布列松是很重视和赞赏的。  李:对。我认为布列松的作品生动、自然、有趣、不做作,但又很有章法,不单纯靠内容取胜,且形式和内容结合得近乎天衣无缝。不过,我对他的一些言论却不完全认同。比如:他宣扬自己从不在事后裁剪照片,并用这一理论影响了许多摄影人。“拒绝裁图,认为好的照片应该在决定性的瞬间一次性完成”,这个观点我在实践中不太认同。我认为
期刊
《明室》一书中,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写道:“摄影复制的是永不可重复的事物,每张照片都有偶然性的轻盈透明的外壳。”它不是艺术,是“魔法”;它看见的不是物体,是时间。  然而,在这个审美已被标准化,遵循经济逻辑的世界里,偶然正变得稀缺,连摄影这“偶然性的魔法”也不例外。今天,相当多的照片里,控制快门和取景框的不再是眼睛,而是一些充满陈词滥调和商业企图的头脑。 
期刊
拍摄画意风格的花卉静物  在2013年1月英国《实用摄影》的“点击创意”栏目中,静物摄影师Mandy Disher与我们分享了她25年拍摄花卉静物的心得。  1. 在朴实的背景下拍摄  使用一个简单的背景能方便你在后期编辑时添加纹理和其他背景。推荐使用颜色自然的背景布或纸张、卡纸等。让背景布从墙上一直垂到桌面(或者任何你用来拍摄静物的台面),这样一来背景就成为一个整体了。干净的背景有助于强调主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