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想改变学生畏惧作文的现状,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提笔作文就得六百字的写作模式,打破作文必须是完完整整的成品的固定想法,改变先点再写最后教师批讲的教学格式,给学生一颗无畏的心,让他们改变心态,树立信心,不再害怕写作。
关键词:打破旧模式 打破固定想法 改变教学格式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写作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他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我觉得想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首先要给学生一颗无畏的心,让他们改变心态,树立信心,不再害怕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固有的写作模式——提笔作文就得六百字
1.围绕课文,谈感受。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题目是“成长的烦恼”。而《胆小鬼》一文就描写了成长中做的一件错事,并且对于自己偷钱后的害怕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我引导学生细读相关句子,然后让学生写写你做了错事之后,怕家长或班主任知道的心理。“糟了糟了!老师为什么一直盯着我这个方向?难道她发现我这次的作业是抄的吗?我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感觉手心湿湿的,全是一层汗。”仅仅只是围绕文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练写,却发现了学生的感受是那样真切。我想比整节课就让学生凭感觉来写,效果要好得多。
2.优美词句,巧改换。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遣词用句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中,学生做的课外语段中,有很多遣词用字的经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训练学生语言的好机会。
3.精彩片段,练仿写。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设置成两方面:一是精读16、17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二是观看杨丽萍的《雀之灵》,模仿本文,写一段文字。如此一来读写同提高,写又更胜一筹。学生的佳作片段层出不穷。
4.经典诗词,妙扩展。如将《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扩写,学生充分调动各感官,用多种修辞方法去“丰润”一段话。“风停雨歇,落红飘舞,漫步其下,只见香雪缤纷,委于地上,眠于脚下,沁入泥里,粘成一片,徒留残香满地。枝头上的花已经凋落殆尽,她们的魂魄将飘向何方?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呻吟,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
二、改变先点再写最后教师批阅的教学格式
1.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我们应倡导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教师可以简略“讲题”,这和我们平时讲题大同小异,都应让大家弄清作文题的意思、要求,不同的是教师的讲解就到此为止,粗略讲完作文题后,便组织学生“探题”,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来确定主题、选材和注意事项。
2.改变批阅方式。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批改作文是让语文老师很头痛的一件事。老师批改时花很多时间,而作文本发下去,学生首先是看分数,其次是看下评语然后便随手一扔进了抽屉,学生收获甚微。而让语文老师更尴尬的不仅是第二次改作文时翻开上篇一看错别字依然面目狰狞地向你示着威。所以想要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能够认真地去重新审视或关注自己的成果,改变批改方式是关键。
三、打破作文必须是完完整整的成品的固定想法
1.只动口脑,不动笔墨。面对浩如烟海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让学生无需动笔,一要学生多思,想立什么意,选什么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二要多说,是构思之后,可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听别人新颖,独特之处。用最少时间,能见多识广、打开写作思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
2.勾勒提纲,加上首尾。对于众多的作文题目,不需要每一篇都写成完整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立好意选好材,列出提纲,并好好地思考,加上开头结尾。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让学生一题多做,或设计不同的开头,或设计不同的结尾,或运用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学会独自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着力消解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具体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体去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形式演绎习作,真正符合修订大纲中的“重内容,轻形式”,让学生有独立自由倾吐的要求,使他们的个性独立,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去展示。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思维,大胆实践,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在扎实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教你学作文》.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钱林《新理念作文》.西冷印社出版社。
关键词:打破旧模式 打破固定想法 改变教学格式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写作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他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我觉得想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首先要给学生一颗无畏的心,让他们改变心态,树立信心,不再害怕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固有的写作模式——提笔作文就得六百字
1.围绕课文,谈感受。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题目是“成长的烦恼”。而《胆小鬼》一文就描写了成长中做的一件错事,并且对于自己偷钱后的害怕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我引导学生细读相关句子,然后让学生写写你做了错事之后,怕家长或班主任知道的心理。“糟了糟了!老师为什么一直盯着我这个方向?难道她发现我这次的作业是抄的吗?我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感觉手心湿湿的,全是一层汗。”仅仅只是围绕文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练写,却发现了学生的感受是那样真切。我想比整节课就让学生凭感觉来写,效果要好得多。
2.优美词句,巧改换。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遣词用句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中,学生做的课外语段中,有很多遣词用字的经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训练学生语言的好机会。
3.精彩片段,练仿写。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设置成两方面:一是精读16、17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二是观看杨丽萍的《雀之灵》,模仿本文,写一段文字。如此一来读写同提高,写又更胜一筹。学生的佳作片段层出不穷。
4.经典诗词,妙扩展。如将《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扩写,学生充分调动各感官,用多种修辞方法去“丰润”一段话。“风停雨歇,落红飘舞,漫步其下,只见香雪缤纷,委于地上,眠于脚下,沁入泥里,粘成一片,徒留残香满地。枝头上的花已经凋落殆尽,她们的魂魄将飘向何方?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呻吟,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
二、改变先点再写最后教师批阅的教学格式
1.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我们应倡导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教师可以简略“讲题”,这和我们平时讲题大同小异,都应让大家弄清作文题的意思、要求,不同的是教师的讲解就到此为止,粗略讲完作文题后,便组织学生“探题”,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来确定主题、选材和注意事项。
2.改变批阅方式。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批改作文是让语文老师很头痛的一件事。老师批改时花很多时间,而作文本发下去,学生首先是看分数,其次是看下评语然后便随手一扔进了抽屉,学生收获甚微。而让语文老师更尴尬的不仅是第二次改作文时翻开上篇一看错别字依然面目狰狞地向你示着威。所以想要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能够认真地去重新审视或关注自己的成果,改变批改方式是关键。
三、打破作文必须是完完整整的成品的固定想法
1.只动口脑,不动笔墨。面对浩如烟海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让学生无需动笔,一要学生多思,想立什么意,选什么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二要多说,是构思之后,可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听别人新颖,独特之处。用最少时间,能见多识广、打开写作思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
2.勾勒提纲,加上首尾。对于众多的作文题目,不需要每一篇都写成完整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立好意选好材,列出提纲,并好好地思考,加上开头结尾。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让学生一题多做,或设计不同的开头,或设计不同的结尾,或运用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学会独自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着力消解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具体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体去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形式演绎习作,真正符合修订大纲中的“重内容,轻形式”,让学生有独立自由倾吐的要求,使他们的个性独立,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去展示。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思维,大胆实践,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在扎实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教你学作文》.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钱林《新理念作文》.西冷印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