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艺术的类型与特征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8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和生态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概念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与生态有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至全球,生态问题再一次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而生态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时期凸显出了它的价值和作用,从重建绿色地球的愿景出发,其价值超越了艺术与审美本身。
  关键词:生态危机;中国生态艺术;疫情;生态美学
  近年来,由于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生态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生态环境是国家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对象。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美丽中国”的倡议,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前,“生态文明”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学者聚焦于艺术作品中呈现的生态特性,将生态美作为一种批评的标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至全球,生态问题再一次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关注生态、保护自然、树立绿色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生态艺术作为我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时期也凸显出了其价值和作用。加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学等领域将“生态艺术”定位为研究的关键词,因此,基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双重语境,对生态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将对人文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中国生态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问题面前,艺术家们没有无动于衷,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创作出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作品,开始注重作品的生态特性。这种趋势最早出现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全球环境危机引发了西方当代艺术的生态转向。最早出现的大地艺术,就是将自然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作为主题和主要空间进行创作的。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生态运动的推进,自然与环境成为西方艺术家开始观照的重要对象,许多著名艺术家都通过艺术理念表达生态关怀。由此,生态艺术逐渐成为当代艺术中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分支。
  20世纪90年代,西方生态美学在中国得到传播,掀起一股生态美学的热潮。将生态美学思想引入当代艺术中,更能在形式、技术和价值观等层面唤起人的自然意识,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完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问题的再思考[1]。八五美术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家也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的生态问题,尤其是中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由此,“生態”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创作方向。如今,在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门类的当代艺术创作活动中,生态审美意识与环境保护理念日趋深入人心,逐渐成为部分艺术家的创作自觉乃至个人的标识符号。
  二、中国生态艺术的主要种类
  (一)绘画艺术
  生态审美意识在绘画中的体现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所凸显,宋元山水画中已经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满生态趣味。如今随着生态问题的恶化,艺术家们创作出大量关于生态的绘画作品,以平面、直观的方式引发人们的深思。在当代生态艺术的画面中,自然不仅仅是背景和陪衬,而是作为主体出现在画面当中,这与古代齐物论的思想相符合,也与当今“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相一致。许多画家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例如,周春芽笔下的自然界就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他画的桃花妖艳绚烂、灼灼绽放,血红、桃红、粉红、紫红等彼此差异而又统一地呈现出生命的多变与神秘;再如他的绿狗、红石等系列,同样色彩艳丽纯净,充满自然生趣,将大自然的蓬勃生命力彰显得淋漓尽致。在前不久以“生生”为主题的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中,他的作品《春江暖涨桃花水》(如图1)为人们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绿水青山,繁花茂叶,生动而又恬静。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终极问题,而艺术家思考的方式应该与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有所不同。
  (二)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生态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生态装置艺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艺术展中频频出现,博得人们的眼球和青睐,引发人们的驻足与思考。装置艺术因其立体性和综合性,观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重感官来沉浸式地感受其中的意味,在传达生态观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生态装置艺术不仅在表现内容和主题上具有生态内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开始注重其表现形式和媒介的生态特性,以此来更好地传达绿色生态观。在生态危机的当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一系列富含生态美意蕴的装置作品,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引领人们树立生态审美意识,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著名的生态艺术家梁绍基,在2020年以蚕为主要媒介,创作和展出了一系列生态装置艺术。例如,在2020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他的作品《林中雪》(如图2)便以自然之物蚕丝和柳枝为媒介,营造出一片飘渺荒芜的废墟残迹。轻盈的蚕丝象征雪花,干枯的柳枝象征树林,充满生命力的蚕丝和枯黄的树枝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脆弱形成诗意的哲思。再如,艺术家闫晓静在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中展出的作品《灵云》(如图3),将33000多颗淡水珍珠仿照水蒸气的颗粒悬挂于空中,勾勒出虚无缥缈的云烟轮廓。同时,这梦幻般的云烟造型还引用了灵芝造型的如意云纹,而云纹在古代则代表着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整个作品给人一种梦幻、纯粹的天然之感,引发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充满生态意趣。
  三、中国生态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直观性与表现性   中国生态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将生态问题推向公众视野,使其在传达生态思想和观念上更为鲜明和直接,人们会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意蕴。例如,徐冰的大型装置作品《凤凰》,便是以工程废料、废弃建材及劳动工具等废弃物作为媒介,展现了两只腾空而起、自由翱翔的凤凰形象。作品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首次展出,夜幕降临时,凤凰的腾空将一种来自古老岁月的流光溢彩降临在这个已经现代化的古老都市中,与东三环CBD的西方现代建筑相呼应,使这两只“神鸟”既产生了反差也带来了惊叹。将这一东方文化中的神奇精灵置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之中,不仅在视觉上带给我们冲击,也为我们的心灵带来震撼。向往天空的两只凤凰被淹没在四周的高樓大厦中,就连它们绚烂夺目的羽毛也是由工业废弃物制成。这一具有强烈表现张力的作品带给我们关于生态问题的深思,浴火重生的不只是作品本身,还有废弃的材料与生态保护的使命。再如,杨泳梁的《人造仙境》系列作品(如图4),将庞大的工业城市镶嵌在山水之中,并勾勒出“山水”的轮廓,表现出一股压抑的后工业时代的焦虑[2]。他将主题聚焦于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重叠在一起,提醒我们在享受城市发展便利之时不能忽略自然环境的承重力。同时,他还将现代工业社会的景象映射在我国传统山水画之中,为我们带来全球化背景下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反思。
  (二)感染性与共情性
  中国生态艺术的直观性和表现性也促使其具有感染性与共情性。艺术家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生态失衡现象,再将自己的感受凝聚到艺术作品中并推向公众视野,以美触动人,以丑刺痛人,促使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观。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艺术家周春芽,他的作品便是勾勒出美好的自然画卷,以自然之美感染人,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爱护自然。再如艺术家古元的水彩山水画(如图5),他将传统水墨画的意境融入到水彩画之中,弥漫着一片朦胧而优雅的诗情画意。江南水乡、田野小路、清晨白鹭、江河木船……他笔下的大自然清新淡雅,充满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令人神往。因此,在欣赏这些描绘自然之大美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的无穷魅力,被感染、被感动,从而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生态危机而言,以美好的艺术形象积极地赞美自然固然是必要的,但将生态破坏的现实之丑呈现在观众面前,更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例如,艺术家刘若望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大型生态艺术展中展出的动物系列作品(如图6),就是以艺术之“丑”来给人以警示的。刘若望创作出大小不一、情状万千的动物雕塑,使人仿佛置身于动物出没的丛林之中,高大凶猛的黑猩猩、咆哮而起的野狼、狡猾聪明的蝙蝠、盘踞而坐的毒蛇,等等,甚是震撼人心。扑面而来的危险意识,传达出了一种自然震慑与警醒的声音,预示着人类过度贪婪的欲望必将走向死亡。再如,早些年尹秀珍的行为装置艺术作品《洗河》,她将当地的河流之水冻成冰砖,呼吁市民一起参与到清洗冰砖的活动中,但是受到污染的河水冰砖直至消融也没有被清洗干净。正如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回归原貌一样。参与者在这一活动中感受到的无奈、劳累、荒诞与遗憾等复杂情感体验,使其在活动结束后回归现实时,仍会牢记艺术家所嘱托的生态保护的重要性[3]。
  四、中国生态艺术在生态危机的当下所发挥的作用
  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的蔓延,人类将再次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出行与聚集成为了敏感的词汇,数以万计的人没能逃出病毒之手。在生态危机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命运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艺术作为“抗疫”的发声方式之一,必然也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与改变。中国生态艺术在这一特殊时期密集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与作用,以感性的方式帮助人们审视当下生态问题。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发挥作用,一种是治愈,另一种是警示。在疫情爆发期间,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庞大与自身的渺小,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这时,描绘自然之美的生态艺术便发挥了温暖人心的作用,通过欣赏那些治愈心灵的生态艺术,人们不再恐惧自然,不再感到无能为力,而是在唤醒生态意识的同时重燃保护生态的信心与决心。同时生态艺术还发挥着警示作用,艺术家通过作品描绘出生态危机的现状,利用艺术化表达方式将生态问题重新呈现于公众的视野,引发欣赏者反思并悔改人类侵犯自然的行为。
  五、结语
  中国生态艺术在反映、反思、反省生态问题上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塑造公众生态审美意识的层面具有很强的传播与建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这凝聚了先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中国生态艺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当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理性,而是以感性的方式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绿色的生态观以及良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生态健康,突破传统媒介材料的使用和控制,以观念为先导,关注自然、回归自然,寻求人类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营造原生态环境下的当代人文主义艺术。同时,中国生态艺术的发展实践也有助于推动生态美学理论的完善,为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在艺术实践领域的推进发展提供了启发,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态意识才能深入人心。“生态”这一关键词将继续保持热度并被更多的艺术界人士关注、践行,最终形成新世纪当代艺术的生态审美自觉潮流。
  参考文献:
  [1]艾铮,艾小铮.浅谈生态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中国艺术,2014(3):128-129.
  [2]米玲.浅析“大地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中“生态观”的异同[J].艺苑,2017(1):29-34.
  [3]刘心恬.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审美意识[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7-77.
  作者简介:张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贵增
其他文献
摘 要: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学活动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认为文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道德德性的形成。道德教育与审美快感在文艺的“净化”作用中统一起来。悲剧人物虽然不是完人,但性格必须善良,不善良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之情。性格是潜在的,行动是现实的,人物性格必须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特别是要从一些重要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悲剧人物的行动,才能判断悲剧人物的德性。从诗学的角度而言,悲剧摹仿的内容是好人
美国杰出的东亚研究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在2020年12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傅教授年岁虽高,但身体一直很好,遽然去世实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可能甚至包括他本人在内.当年哈佛的另一位学术巨人费正清先生(John K. Fairbank, 1907~1991),晚年时担心未及完成《中国新史》(China:A New History)一书即撒手西归,曾事先交代柯文(Paul A. Cohen, 1934~),若天不假年,嘱代为杀青.而傅高义教授好像未有类似安排.毕竟他去世
期刊
21世纪的美国有着高度发达和极度不平等的两副面孔,这使得罗伯特·达尔关于“谁在真正统治”的质问有着继续讨论的意义.20世纪的美国经历了两次经济不平等的高峰,在两次高峰
甘南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的的历史意义,美术创作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美术创作的开发具有特殊的现实价值,对当地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引导和战略作用.
选举人团制是美国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选举制度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宪法制度之一.选举人团制是制宪会议上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以及大小州之间妥协的产物,但联邦和州的一系列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庚子事变"前后,美国两次发布照会,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清朝官员对于美国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对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有诸多怀疑,待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颁布之时,八国联军正逼近北京,呼吁"保全"中国的美国,让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各省督抚对美国的"好感"迅速上升,率先发出了"排难解纷,由美入手"的强大呼声.此后,清政府与美国政府联合与列强周旋,试图运用外交手段调停中国北方的战事.随着清政府联美行动的受挫,中国人的对美热情随之降温."庚子事变"是中国人对美认知的关键转
摘 要: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4月下发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明确了艺术硕士(钢琴方向)的音乐会三首必演曲目。以《方案》中对三首曲目有演奏要求,对其速度节奏控制、音色歌唱性及和声色彩敏感度等进行特征分析,探讨三首曲目在艺术硕士(钢琴方向)教育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为方案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艺术硕士(钢琴方向)的音乐会演奏提供基
2020年12月12日,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2020年大选后美国内外政策趋势和中美关系走向”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国学会2020年年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
期刊
摘 要:极少主义艺术往往以商业材质呈现出极简形式,将材质的“物性”暴露,可以说它们延续了现代主义对绘画基底的重视。它们不再像抽象表现主义雕塑那样采用幻觉的手法、逻辑的表达作用于雕塑内部,而是运用重复的手法作用于雕塑的外部,并把观者也纳入进来,使艺术在视觉之外增加身体的触觉感知维度。极少主义后期,莫里斯创作的软材质雕塑否定了形式主义的坚固和稳定。受极少主义影响颇深的大地艺术则以更宽广的“场域”改变了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