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化合天地之美的境界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an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闵一鸣本来的专业是版画,现在做的却是雕塑。他的作品参加了“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在360件参展作品中,其作品《界》名列三甲,摘得展览设列的大奖,在比利时的展出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做雕塑是闵一鸣最愿意做的事。20多年前,当他在西安美院学习版画时,就开始在雕塑上下工夫。毕业后,他从事了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领导设计了许多大型的环艺、雕塑工程。在这些活动中,他在雕塑创作上的才华不断地得到了发挥,并得到了社会比较广泛的肯定。1999年在福州举办的江滨公园雕塑设计招标评选活动中,他的作品《榕树》在来自全国的上千件作品中,获得专家组评审第一名。在后来市民投票评选活动中,这件作品也同样名列第一。为什么闵一鸣能够在中外雕塑创作展览、创作活动中接连取得佳绩?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的作品具有怎样的魅力?这些问题,应该是绝大多数初闻闵一鸣创作业绩的人士最想了解的内容。
  在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介绍自己是陕西西安人,祖籍莆田。简洁明了,非常概括。这让我对他这种干练的作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阅历很丰富,下过乡,当过工人,美院毕业后还做过艺术研究所的所长,常年的学习、创作、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怎么做人,而且也让他学会了怎么做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雕塑风格也渐渐地形成了。他的父亲是建筑设计师,应该说,对雕塑浓厚的兴趣离不开他的家庭对他的熏陶。虽然他没有子承父业,但也算是干了一项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事业。
  闵一鸣告诉我,他心中理想的雕塑,应该是外形简约但内涵丰富的那种。我不太清楚这种理想是不是与他受秦汉文化的影响有关,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他的创作构思,绝对是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地说,天、地、人的宏观构架是他完成一件作品的思维空间。对此,他是这样说的:“我在长期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命这个主题上,人与自然相通。所以,我在雕塑创作中,并不愿意去过多地表现个人的特征,而是想表现人,并通过表现人,来体现他(她)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不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观念的复现么?闵一鸣用感觉直观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这给他的艺术创作灌注了灵魂。
  闵一鸣雕塑创作风格形成源于多重因素。他先学版画后制雕塑的经历,让他在塑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平面意识,从而突出了作品的感性力量。对于这种手法,在西方雕塑史上,最早是源于罗丹,他的大胆创新,将绘画性的因素合理地融入到了雕塑创作之中,由此开创了架上雕塑的先河。应该说,闵一鸣秉承的也是这条路线。但是,他在走这条路的时候,既有艺术史上的自觉性,同时也有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依据。中国传统雕塑本身讲究的就是感性化的塑造风格。在创作中,中国传统的雕塑方式往往把线性因素的表现置于体量再现的内容之上,经过这种处理,所塑造出来的形象往往生机盎然,富于情趣,具有世俗性,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突出理性的色彩,让人产生敬畏的感觉。
  闵一鸣做雕塑,在形式上借鉴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你可以看到毕加索的夸张手法、马约尔的体量感、亨利·摩尔空间意识,但是充实形式的过程中,他非常自觉地融入了他的知识背景和源自中国的文化审美趣味,这种结合,既避免了形式上的空洞,又体现出了他非常成熟的艺术创作观。针对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状况,闵一鸣走的这条创作路线,非常具有代表性。首先,他反映了一代人审美价值取向,其次,他创作方式也很好地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当然,对于他自己来说,找到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接点,并不露痕迹地把它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想到了就能马上完成的事。
  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现代雕塑平台是由西方艺术家搭建的,中国艺术家摆脱传统的雕塑意识、走向现代的第一课,就是从浏览消化西方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开始的。这一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活跃。闵一鸣的雕塑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痕迹。但是,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悟,同时又是一个从平面世界转移到立体世界的人,因此,他的消化西方现代文化图式的过程就必然地带有西学中用的特征。纯粹西方学院派的东西,社会不能一下子适应,而单一传统的风格内容,又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感以及他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怎么办?综合是唯一有效的出路。对于闵一鸣来说,综合不是拼凑,而是一种整合。对于他来说,这就是创造的全部意义。在异常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推动下,在试图与人的生存环境建立密切联系冲动中,闵一鸣默默地经过一番苦斗,终于在艺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而且这条路正在不断地拓宽加大。
  观赏闵一鸣的作品,总能感觉到他寓思索于感觉之后带给作品的力量。经由质朴野性的手法刻画出的艺术形象,带着一种浓浓的原始味。它们或是像从泥土中化出,或是像风一样飘过,或是从远古走来,或是屹立在天地之间,仿佛向你述说着什么:是人类奋斗的艰辛历程,还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能二者都有。他的这些作品,论体量并不大,但气魄却不小。这要归功于作品的结构方式以及作者在创作中寓雕塑于环境之中的整体意识。所以,如果你只是看图片的话,你会以为它们个个都是伫立在室外空间中顶天立地的大家伙。
  既能在结构上保持大度,又能在细节上把握分寸;既敢于借鉴西方经典的艺术风格,又积极地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优秀成分,这就是闵一鸣在创作上最集中体现的特色。
  
  《循》铸铜 120cm 2003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进入新世纪之后,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成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也几乎成了所有文艺创作的主题,这就不得不回到中国的哲学范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汉司马迁讲“天人之际”,董仲舒说“天人相类”,宋张载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性的统一,但也承认“天与人有交胜之理”,不排斥天人分别的观点。千百年来,这个命题在不断地发展
期刊
It may be accidental for me to know Xu Hongfei. I just had a look in his studio for 20 minutes. In such a short tim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this artist going to business never forgets his dreams and
期刊
对于现代雕塑来讲,最重要的是关于雕塑的“自在性”(object)的认识。自从1870年开始,首先是诗歌和绘画,然后是雕塑、音乐和建筑,开始了艺术的“自在性”的觉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对艺术的这种属性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艺术作品已经成了能够自我完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以自己特有的秩序和法则、材料的自然属性,独立于它的作者和它的观众,甚至独立于我们的世界之外。  雕塑艺术的理念发生了根
期刊
在比利时拉纳雕塑公园的“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中,湖北青年雕塑家李鹏程获得最高奖项。本次展览,中国有62位雕塑家123件雕塑作品,比利时85位雕塑家237件雕塑作品,共计360件入选参展,由比利时评委会评出了唯一一等奖——李鹏程的雕塑作品《横·竖·横》。展览受到媒体关注,受到比利时民众的欢迎,开启了两国文化的艺术窗口,架起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李鹏程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