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北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十分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风格。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剪纸是劳动人民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的载体,同时也是纹样设计的一部分。通过分析陕北剪纸的工艺、形式及风格, 对陕北民间剪纸纹样作出审美经验的解释, 从而揭示出陕北剪纸纹样的审美文化内涵。
关键词:纹样;审美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6-01
陕北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剪纸的纹样, 既继承传统内容, 又近距离现实贴近生活, 一方面反映出受民间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和理解。陕北民间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图形纹样,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 更是是劳动人民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的载体。
一、陕北民间剪纸工艺的审美特征
每一种艺术由于工具和性能的不同, 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 如中国画注重笔墨, 西洋油画强调色块, 木刻则讲究黑白, 剪纸就要讲究刀味和纸感了。剪纸是剪刀的艺术, 剪纸的语言就是“剪刀的语言”, 在整个陕北, 特别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造型古拙、风格粗犷、技艺精湛的剪纸艺术。陕北农民剪纸多是以反映生产劳动及劳动人民审美情趣的田园庭院、花花草草、家禽牲畜为题材。作品一般采用阴刻刀法, 把画面中人物、牛、鸟、水纹采用阴刻, 刻去线条, 保留块面, 这样使结构和形象衔接为一个整体, 稳定画面重心, 进一步强调了完整、硕大为美的审美标准, 烘托出劳动者的淳朴和收获的喜悦; 背景的处理,则采用阴阳结合, 枝叶纵横相连、透亮清新、满而不塞,突出主题, 把劳动的欢快如田园诗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看出, 完全手工操作的民艺作品与大工业生产的实用产品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手工的制作凝聚了匠人的心智和经验, 同时还有制作瞬间的特殊情感[1]。
二、陕北民间剪纸纹样的审美形式
(一)装饰意味。
细节的处理方法是陕北剪纸富有煽惑力量的装饰主题。在创作过程中, 为使形象单调变丰富, 平板变活跃, 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 即在人物、动物身上添加一些程式化“会意性”纹样或花草等各种纹饰, 以有生命的花草、动物和自然万物神崇拜的符号来代替诸如线条、黑白、明暗变化等没有生命的装饰, 或一些特有的技法也是促成其装饰特点的重要因素。
(二)求全完美。
陕北民间剪纸强调造型的夸张且兼顾影廓的优美, 作品追求构图的严谨饱满, 這其中蕴涵着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审美思想, 也是贯穿于民间剪纸造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 老子讲“无往不复, 天地之际也。”《系辞上传》说“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 中国古代的这种宇宙观与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 表现在戏剧、小说中的是大团圆结局, 表现在民间剪纸造型上即崇尚圆满完美[2]。
这些看来有点怪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造就出民间艺术重于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 使得陕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别具一格。在造型上既求全又求美,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 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三)“信天游”的手法。
吕胜中先生在《民间剪纸概说》一文中将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信天游”的手法,“信天游”是流传于陕、甘、宁边区的一种民歌格式, 形式简便, 旋律优美, 便于劳动人民在山野即兴歌唱, 歌声可“信天而游”。在剪纸中则是随着作者思维发展过程展开画面的手法, 它围绕主体形象展开造型, 即采用移动视点造型的手法, 作品中作者有时是画中一员, 有时退出画外, 操作整幅画, 作者与画面没有固定的平行关系。几个物象造型联系具有有重叠、相离、退让等空间效果。在平面造型上, 尽可能地避免两个物象的重叠, 从陕北宜川县“一人三面三情”勾绘剪纸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民间剪纸艺术家不仅勾剪出了“一人多面多情”, 而且也出现“一人两面两情”、“一驴多头”等物象的造型[3]。
陕北民间剪纸不以表现客观物质为目的, 剪纸中的自然物质只是表达观念的纹样。因此, 在造型结构中不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不受特点时空的限制, 围绕观念的表达而造型, 使精神的表达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形成独特的造型方法, 独特的纹样造型成为陕北剪纸的纹样, 且深入人心。
三、陕北民间剪纸纹样的文化内涵
陕北民间剪纸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流传于汉中地区有这样一首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 巧剪树叶照窗纱”, 唱出了这样的历史画面, 在没有纸的过去, 巧手的妇女已用树叶剪出一张张好看的窗花来装点生活了。如在“抓髻娃娃”里,娃娃一手抓鸡, 记述阳; 一手抓兔, 兔属阴, 阴阳结合产生了生命, 这幅剪纸传承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时期的图腾纹样。抓髻娃娃还用来招魂、避邪、祛病、护生、驱鬼、镇宅、扫祭天止雨、祈雨止旱, 它们是我国民间艺术与古老民俗的重要构成部分。“抓髻娃娃”带有浓厚的欢乐和吉祥色彩, 一切立意均在招吉纳祥范围, 成为陕北民间剪纸纹样中生命崇拜、生殖崇拜的典型纹样, 其纹样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审美意义,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 是典型的理想化创作方式, 广泛地依附于民俗事项中, 并成为一些民俗事项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形象载体[4]。
结语
陕北民间剪纸追求剪纸的“空灵之美”、“丰富之美”、“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注重作品自然流畅的线条, 同时强调对纹样的局部细微刻画, 使作品产生一种丰富的艺术韵味。从工艺及主题而派生出的纹样成为陕西民间剪纸的符号语言, 以夸张变形、简单概括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陕北民间剪纸蕴涵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 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宇.古今创作剪纸与艺术[M].金盾出版社,2010年版
[2]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
[3]栾冠桦. 角色符号:中国戏剧脸谱[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左汉中.中国民剪纸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兰星俊(1983_),男,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装饰图案的新媒体表现。
关键词:纹样;审美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6-01
陕北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剪纸的纹样, 既继承传统内容, 又近距离现实贴近生活, 一方面反映出受民间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和理解。陕北民间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图形纹样,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 更是是劳动人民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的载体。
一、陕北民间剪纸工艺的审美特征
每一种艺术由于工具和性能的不同, 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 如中国画注重笔墨, 西洋油画强调色块, 木刻则讲究黑白, 剪纸就要讲究刀味和纸感了。剪纸是剪刀的艺术, 剪纸的语言就是“剪刀的语言”, 在整个陕北, 特别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造型古拙、风格粗犷、技艺精湛的剪纸艺术。陕北农民剪纸多是以反映生产劳动及劳动人民审美情趣的田园庭院、花花草草、家禽牲畜为题材。作品一般采用阴刻刀法, 把画面中人物、牛、鸟、水纹采用阴刻, 刻去线条, 保留块面, 这样使结构和形象衔接为一个整体, 稳定画面重心, 进一步强调了完整、硕大为美的审美标准, 烘托出劳动者的淳朴和收获的喜悦; 背景的处理,则采用阴阳结合, 枝叶纵横相连、透亮清新、满而不塞,突出主题, 把劳动的欢快如田园诗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看出, 完全手工操作的民艺作品与大工业生产的实用产品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手工的制作凝聚了匠人的心智和经验, 同时还有制作瞬间的特殊情感[1]。
二、陕北民间剪纸纹样的审美形式
(一)装饰意味。
细节的处理方法是陕北剪纸富有煽惑力量的装饰主题。在创作过程中, 为使形象单调变丰富, 平板变活跃, 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 即在人物、动物身上添加一些程式化“会意性”纹样或花草等各种纹饰, 以有生命的花草、动物和自然万物神崇拜的符号来代替诸如线条、黑白、明暗变化等没有生命的装饰, 或一些特有的技法也是促成其装饰特点的重要因素。
(二)求全完美。
陕北民间剪纸强调造型的夸张且兼顾影廓的优美, 作品追求构图的严谨饱满, 這其中蕴涵着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审美思想, 也是贯穿于民间剪纸造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 老子讲“无往不复, 天地之际也。”《系辞上传》说“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 中国古代的这种宇宙观与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 表现在戏剧、小说中的是大团圆结局, 表现在民间剪纸造型上即崇尚圆满完美[2]。
这些看来有点怪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造就出民间艺术重于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 使得陕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别具一格。在造型上既求全又求美,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 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三)“信天游”的手法。
吕胜中先生在《民间剪纸概说》一文中将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信天游”的手法,“信天游”是流传于陕、甘、宁边区的一种民歌格式, 形式简便, 旋律优美, 便于劳动人民在山野即兴歌唱, 歌声可“信天而游”。在剪纸中则是随着作者思维发展过程展开画面的手法, 它围绕主体形象展开造型, 即采用移动视点造型的手法, 作品中作者有时是画中一员, 有时退出画外, 操作整幅画, 作者与画面没有固定的平行关系。几个物象造型联系具有有重叠、相离、退让等空间效果。在平面造型上, 尽可能地避免两个物象的重叠, 从陕北宜川县“一人三面三情”勾绘剪纸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民间剪纸艺术家不仅勾剪出了“一人多面多情”, 而且也出现“一人两面两情”、“一驴多头”等物象的造型[3]。
陕北民间剪纸不以表现客观物质为目的, 剪纸中的自然物质只是表达观念的纹样。因此, 在造型结构中不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不受特点时空的限制, 围绕观念的表达而造型, 使精神的表达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形成独特的造型方法, 独特的纹样造型成为陕北剪纸的纹样, 且深入人心。
三、陕北民间剪纸纹样的文化内涵
陕北民间剪纸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流传于汉中地区有这样一首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 巧剪树叶照窗纱”, 唱出了这样的历史画面, 在没有纸的过去, 巧手的妇女已用树叶剪出一张张好看的窗花来装点生活了。如在“抓髻娃娃”里,娃娃一手抓鸡, 记述阳; 一手抓兔, 兔属阴, 阴阳结合产生了生命, 这幅剪纸传承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时期的图腾纹样。抓髻娃娃还用来招魂、避邪、祛病、护生、驱鬼、镇宅、扫祭天止雨、祈雨止旱, 它们是我国民间艺术与古老民俗的重要构成部分。“抓髻娃娃”带有浓厚的欢乐和吉祥色彩, 一切立意均在招吉纳祥范围, 成为陕北民间剪纸纹样中生命崇拜、生殖崇拜的典型纹样, 其纹样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审美意义,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 是典型的理想化创作方式, 广泛地依附于民俗事项中, 并成为一些民俗事项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形象载体[4]。
结语
陕北民间剪纸追求剪纸的“空灵之美”、“丰富之美”、“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注重作品自然流畅的线条, 同时强调对纹样的局部细微刻画, 使作品产生一种丰富的艺术韵味。从工艺及主题而派生出的纹样成为陕西民间剪纸的符号语言, 以夸张变形、简单概括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陕北民间剪纸蕴涵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 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宇.古今创作剪纸与艺术[M].金盾出版社,2010年版
[2]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
[3]栾冠桦. 角色符号:中国戏剧脸谱[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左汉中.中国民剪纸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兰星俊(1983_),男,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装饰图案的新媒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