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长期以来过分死记硬背,教学方式以教师的“填鸭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一改在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被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国各省市试行并逐步推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实在在地进行素质教育。而“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属于“问题体系”。 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应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 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往往是探究的第一步, 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 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所以问题的提出就显得极其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 , 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从而学会分析问题,并最终尝试解决问题。“问题” 的提出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见,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 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 其次, 要巧用方法。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把握核心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在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实践活动而养成人的课程逻辑,旨在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核心不是学科知识,而是人——被当作“万物之灵”的生命来看待,是学生——首先视为“人”,所以,其课程目标不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这才是课程组织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课程逻辑方面的差异,昭示了两类课程在课程形态上的分化和不同。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与旨趣在于发展人、培育人,而学科课程的目标与旨趣则在发展科学、传承知识; 综合实践的课程形态主要为“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实践探究,而学科课程的课程形态则主要是授——接受”模式下的知识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生活为课程开发主要资源,奠基了其课程价值的独特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所青睐的课程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科课程立足于科学世界,要实现“成才”的教育任务、要达成“知识授受”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必须来自“科学世界”。而综合实践活动则要完成“成人”教育任务、要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自然是“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基于儿童生长所必要的“土壤”——儿童生活——来设计的。回归儿童生活,不仅是教育何以可能的关键,同时是儿童真正“进入”学科课程的“门径”,而且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逻辑原点。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只有回归生活世界,儿童才能将自己的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是他们了解世界——尤其是科学世界——的先决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探究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态,有望实现创新精神的救赎把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去培养,教育也需回归生活实践。实践活动是创新思想萌生、创新能力展现的基本情境。在实践中,身体与头脑的协同作用更有助于创造性行为的产生。“身体的器官——特别是双手——可以看作是一种工具,它的用途需要通过尝试和思考去学习。”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 在长期的远离现实生活、漠视实践活动的中国教育现实中,“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必然的、再正常不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立足于新课程,就是在时代精神感召与催生下出现的典型的作为时代精神代言的课程类型。因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文化,并不局限于综合实践活动一类课程,它是当代所有课程类型( 包括学科课程) 的文化追求。坚持这样的文化,我们的教育才能孕育出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正确认识自然、社会与自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没有教材的约束,课程内容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发展、创生的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清, 根据社会环境、学校特色等特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开发。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前, 问题从哪儿来? 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是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面临的问题。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组织过程中,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要明确如下一些基本理念: 第一, 学会欣赏学生, 使学生敢问,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第二, 创造探究情境,使学生想问,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 和“饥饿感”, 进而产生求知之欲、探究之欲。第三,教给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会问。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推进中突出“ 问题意识”
  1.提供兴趣素材,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
  学生提问,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则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参观与走访是小学生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方式,它能给学生最大的真实感。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关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提到“ 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 积极开展活动……” 因此,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 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身边可利用资源,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活动主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活动主题, 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活动主题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多问为什么。如学生参观蔬菜基地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蔬菜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如何提高蔬菜的产量? 无土栽培有哪些优势? 等等。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 都是由参观蔬菜基地,这一活动引发出来的, 从蔬菜这一主题出发, 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系列问题。这样不断地提出问题, 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 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有时,还可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记录下来。
  这样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按“ 是什么” 、“ 为什么” 、“怎么样” 三方面分类, 为下阶段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作准备。
  2.布置社会调查,在关注社会中引发问题意识
  顺着学生的兴趣布置开展调查活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 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调查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在兴趣的驱动下,往往能从活动中闪现出综合实践的研究主题。如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一次“ 下基层活动” , 让学生自由地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到社会中去进行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 如广告不规范应用汉字问题、学生在校门口摊头买零食现象、街上的流浪汉问题、校门口交通拥挤的问题等社会现象, 以及传统游戏为什么逐渐被冷落等现象。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 有选择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创造探究情境,在探究中引导思考
  创造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与教师的尊尊教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教师有时可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学生通过观看《走进传统游戏》的视频, 回家通过跟家长的交流, 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陪伴过几代人的传统游戏为什么难觅踪迹了, 传统游戏的历史、传统游戏的种类、传统游戏的玩法、传统游戏的道具、传统游戏的歌谣……这些问题许多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访问、考察、调查、创新获得解决。
  4.开展问题讨论,在交流中思考问题
  开展问题讨论会,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自己决定交流的方式, 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 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活动中应避免教师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更不允许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学生不太会交流, 教师可以从交流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引导, 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的过程, 成为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成为生生、师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 要]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写作训练的基础。但是学生记叙文写作,容易平铺直叙,缺乏生气,写成流水账。本文采用比喻的说法,把学生的生活比作河流,把记叙文的写作比喻采撷生活河流上的浪花。  [关键词] 初中生 记叙文 写作 生活 浪花  一、采撷几朵浪花  如果把生活比作河流,那么写到作文里的不应该是那条小河平静的流水,而是河流上不时冒出的浪花。可是,很多学生在作文(尤其是在考试作文)时,容易犯一
期刊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谁赢得了青年教师,谁就赢得了学校发展的未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幼儿园整体发展的基础,不仅关系着幼儿园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更关系着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也关系着教师自身的终身发展。但青年教师的成长并非都是“一年过关,三年入门、五年成骨干”。因此,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是幼儿园园长在引领幼儿园教科研工作中不可忽略的基础问题。但如何进行引领?如何让新教师特别是我们这
期刊
[摘 要] 绘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的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符合学生思维特点,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将绘本阅读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正符合这一要求。我以八上思品课《难报三春晖》运用绘本《小男孩和苹果树》进行课堂实践,落实三维目标。在鲜活的思品课堂中,发现绘本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关键词] 绘本 课堂教学 初中
期刊
[摘 要] 高效课堂反对教师的“满堂灌”,力主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及时更新,时刻要有教学目标意识,密切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学会活用身边资料,巧妙设计课堂;调动小组合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了,其课堂实效也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 课标 学习资料 小组合作
期刊
从教十余年,曾经的青涩莽撞已随风而逝、曾经的教育理想消耗殆尽、曾经的名家经典束之高阁。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种学习纷至沓来、检查评比纷繁复杂,老师们已经难以真正静下心好好地读一本书、没有办法静下来和孩子们深入沟通、没有办法构思一节好的活动,只有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不停地疲于应付;社会浮躁、功利,教育也如此,家长和社会一方面看似乎是越来越尊重教师,其实内心却有太多的不信任,甚至要求苛刻,稍有不慎,如坠
期刊
在我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孩子还未进入幼儿园前是很喜欢到幼儿园来看看玩玩的,而真正入园的几周中,却常常是哭闹不止,惹得家长们是走不开身还直掉泪儿,这引起了我的关注与反思。  一、案例描述  镜头一。今天是九月一日,是孩子们到园的第一天。我们几个老师早早地在活动室里等候着孩子们的到来。历来都是这样,开学的第一、二周,是新生“断奶”的日子,肯定是“啃硬骨头”的日子。这不,家长一送孩子
期刊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幼儿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读物,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象,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思考。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的过程。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着可以阅读的东西,幼儿一般不会自己主动的去看书,而是被动的去看书。墙面和板块有吸引幼儿阅读的特点,并在区角中设置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场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体验 体验学习
期刊
[摘 要] 鉴于高中生阅读知识面比较狭窄,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课堂效率低,本文追根溯源,并且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建议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深化、丰富学生的“期待视野”,进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良性对话,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位,拓宽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让阅读期待真正彰显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语文阅读 策略 期待视野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请学生思考回答,会发现学生常回答错误.此时,如果我们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不仅会打击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让同学感觉没面子,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错误回答中往往也有合理的成分,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认真剖析,适当引导学生去探究解题过程中的漏洞,那么这将是一次很好的数学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示范.  基于上面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