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中阅读建构中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瞬息变化的今天,一切都在发展与变革之中,教育亦如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教学技术、研究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路径,而阅读专业教育期刊则是捷径。通过阅读,加强自身的理论功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分享教研成果等。如何有效阅读促进自我成长呢?《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第7-8期导读,将从思辨的视角,为大家呈现作者的思想与读者的体验。
  一、错误与错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必然而普遍的现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错思辨的过程。如何透过错误的现象究其内在的原因?这应该是教师对错误进行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郜舒竹教授团队的文章《同形继承导致错误》,将一类错误的原因归结为同形继承。该文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将已有经验中的某种形式直接应用于其他对象中的现象。这反映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同形继承”的心理。这种“同形继承”的心理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迁移形式的学习现象,这种学习现象也可以称为“同形继承”的现象。其中有一类“同形继承”的现象违背了同形继承的原理,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一致,这就导致学生在继承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郜教授团队与大家分享了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四种常见的“同形继承”的形式:“一一对应”的继承、从“个位”算起的继承、“从左到右”的继承和“分配律”的继承。
  “同形继承”现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中会因为“同形继承”的心理影响导致错误出现。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抵制这种心理影响?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問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应该清楚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否会导致“同形继承”心理的产生。针对这样的心理,可以设计让学生经历“自我否定”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学生的“同形继承”心理引发学生的错误推论,然后通过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行判断推论的正误,而后再开展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将学生的错误视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研究错误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错误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客观原因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内在的成因与原理,错误才能为我们所用,并最终正确认识它。
  二、知识点与结构网:整体把握促建构
  “心中有棵树,教学才有术”,这棵树就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
  近几年,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学员们一直在实践探索“整体把握”小学数学教学,本期共刊出了该团队的7篇文章。
  武维民老师从基于教育目标、学习内容两个方面就如何整体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论述,倡导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树立整体的教学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
  另外6篇文章则是具体的整体把握教学实践的案例。
  金千千等三位老师撰写的《重构单元 凸显整体——“整数乘法”主题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首先将三年级上册中的多位数乘一位数进行整合,将口算、笔算合并,减少了6课时;其次将三年级下册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整合,减少了3课时;最后将两册教材中整合过的内容重组“整数乘法”单元。她们认为重组后,整数乘法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共性:确定计数单位及计数单位的个数,位值让竖式更简洁的道理。同时积累学习经验:用分与合的方法把新知变为旧知,在运算的过程中逐步求简。
  孙佳威、刘翀两位老师则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份”为核心概念,勾连“倍”和“分数”的知识,形成了以“份、倍、分数”概念的确立为主题的单元整体设计。这一思路改变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整体把握”,在对“份”的深化理解中学习“倍”“分数”的概念,打破固有的学习模式,跨越单元、跨越年级,引导学生整体掌握数学课程,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周卫红、赵东两位老师,从“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角度辩证分析了百分数教学存在的问题,将百分数的认识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整合教学,确立了对百分数中两个量“关系”的深入挖掘为教学的重点,把百分数的应用过程变成对百分数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整体把握百分数单元知识结构。
  董文歆老师列举苏教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对用“结构化”视角统整教学进行了尝试。
  王雅薇老师通过对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梳理,确立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提出了以度量和转化为主线深化面积学习的想法并进行了教学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宋为老师以“长、正方体认识”为载体设计了三个课时的主题活动,旨在弥补教材中指向空间想象学习素材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科素养。
  以上几篇文章中,教师尝试运用整体把握的思想,从学段、年级、单元等视角做到目标、内容、评价等要素的整体把握,将知识点联结成线,织线成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获得感,践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继承与发展:厘清边界溯本源
  在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禁要问: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在传统继承与未来发展中寻找平衡点?在对一些教学设计“常态”现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该怎样厘清边界,寻找合适的“度”?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编辑部以“课例研究更需厘清的一种边界”为话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话题围绕张翼文、章辉老师的教学案例《直观中洞察 思辨中建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实践与思考》展开讨论,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张老师的课从两条直线入手,引导学生对两条直线形成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从而得出相交与不相交两种结论。继而展开对平行与垂直两种关系的探究。最后,张老师尝试了对“同一平面”概念的突破与拓展: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异面”呢?进而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我们来看看对于学生的探究结果,张老师是如何进行引导的?
  师:第一种异面的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但是也不互相平行。如果兩条直线方向相同,那么请大家想象,平移直线a慢慢向直线b靠近,直线a平移留下的痕迹将成一个面。你们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个面吗?
  (生比画想象,生成第三个面)
  师:第三个面产生,直线 a 与直线 b 又在第三个面同面了。(师媒体演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于平行的认知经历由浅入深、从片面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到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又可能不平行;再到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平移其中一条直线慢慢靠近另一条直线,平移轨迹形成另一个面,这两条直线又会在这个面上成为同面。张老师力图用这样的过程丰富学生对于平行的体验,丰富其深度认知。
  对于这样的“创造”教学,一线教师、专家与教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面对这样的讨论,相信教师们一定也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固然任何一个研究,弄清楚基本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非常有限的学生,对于他们这种基于描述经验与原发性概念上的“儿童语言”,我们又该在何种程度上和采用何种方式尊重它呢?对于传统“常态”课堂的“创造”,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把握怎样的度呢?专家的回答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首先,给出所使用的概念的自定义,在对基本概念认知一致的情况下,确保我们的讨论是有价值的;其次,文章的作者需要做一个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或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说明小学生建立异面直线的概念是可能的,那么这样的探索就具有价值。
  四、经验与实证:数据分析明学情
  教学应该有的放矢,但是知易行难!如何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因需而教,为困而导?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了解真实学情,准确地知晓学生“现在在哪里”,从而为学生“到哪里”找到方向感,“如何到那里”设定线路图。要做到这些仅凭经验直觉是远远不够的。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用数据说活是学情调研的一种方式。
  林俊老师的《让学情调研为有效教学精准导航——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一文阐述了问卷设计的维度,利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为调整既定的教学目标提供明确方向,为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杨灵君老师的《令人惊讶的口算调查——元认知下“低级”口算错误的调查分析》则是从口算现状出发,通过设计问卷寻找问题背后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改进方案。
  两位教师均从疑问出发,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进行调整与解决。实证研究为有效教学精准导航。
  本期好文还有很多,邱月亮老师的《方格图在学生“面积认知”中的作用》,姚建法老师的《数轴:“真是一条神奇的线”》阐释了学习材料的选择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刘正松的《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从一道习题说起》通过对一道相关习题的教学分析,阐明了小学数学教学理应回归简单的观点——抓住本质。章勤琼老师的《如何理解小学阶段的极限思想》一文告诉教师们如何将深奥的数学概念简单化,渗透于孩子们的学习之中……希望教师们有时间能够再次细细品读。
  最后感谢本期优秀的作者们分享自己关于教学的所思所感,让大家得以汲取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专业前行。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用辩证的观点坚持阅读,在不断内化建构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浙江省杭州市星澜小学
其他文献
恒  广东考生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题记  我并不是一个多么有恒心、有毅力的孩子,我总是让那些近在眼前的成功白白从身边溜走,无论是800米长跑,还是磨人意志的画画,我都没能好好坚持,直到我喜爱的钢琴出现。  我们家不算富裕,可我的坚持与喜爱,还是让妈妈咬牙买下了一架我梦寐以求的钢琴。我认真上课,努力听讲,在课后积极完成作业,就是为了能与钢琴亲密相处。可是好景不长,不到半年,这
六年了,日复一日地走过那斑驳的天桥,这样的生活好像从未变过。然而有一抹浅灰蓝色的身影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却又留下勾勒的线条在脑海中挥之不散。  昏凉的清晨中射入了几束刚出頭的阳光,那天清晨行走在杂乱小巷中的我一不小心撞入了回忆中——我又想起了那位卖豆腐花的阿婆。  那时还小,放学后每每走在天桥上都可以看见不知何时就等候在那里的阿婆。我总会在不远处思考很久:吃还是不吃?是吃豆腐花还是凉粉呢?现在想来也
不久前,我跟随领导到崇阳县港口乡调研美丽乡村建设,这期间既有深入基层的欣喜,又有“回家探亲”的激动。  天气正好,阳光充足,到处是干事创业的美好气息。坐车进入港口乡的沿途,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的民居、绿植、蔬菜大棚,让我感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之大,更佩服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下的乡村變化之大。  分别一年多时间,我发现港口乡的农村变美了,到底哪里美了,我始终想不到原因。直到经过油榨村村委会,一块宣传
一、数学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习的重要维度  数学学习是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在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反思等思维活动中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数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已有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与之适应,课堂教学就需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体验、活动、探究的时空环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概念、定理、性质、法则等的发生过程,以形成具有个人系数的数学体验和主体建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在伦敦东部一所专为老年性痴呆患者提供的公寓里,老人过去的照片被到处摆放、悬挂。该处工作人员亨利·怀特说,患上老年性痴呆的老人,往往对久远的,甚至儿时的事情记忆深刻,将照片布置在房间的各处,就是为了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幸福。  挂照片也是有讲究的。卧室内,最好悬挂个人或夫妻的照片,以反复提醒老人卧室究竟是属于谁的;在餐厅,可以挂上与亲朋好友的合照,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爱。此外,在屋内的每个房门上用不同图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上,当代的教育研究更多地指向对教育思想的回顾和自省。在社会变革加速前进的时候,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提前到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丞需加强,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逐渐成为了热点。  一、未来教育的变革需求  未来教育,它一定不是与当代教育完全割裂开的一个独立的或者是超现实的概念,它同样是在当今教育理念指导下,回归教育本身,对传统教育进行审思与优化。但是教育是复杂的,教育与社会政治、经
一、研究背景  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正确解答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简洁”的百分数,学生理解起来真的不是那么“简单”,这其中也有教师的原因。  (一)教师在教学中用“套路”进行教学  1.用“套话”分析百分数  对于“我国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这样含有百分数的句子,教师上课时会重点让学生进行关键句的分析,
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许多班主任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良好班风建设之路。但纵观当前研究的现状,大多无法逃脱“定班规,立章程,抓管理”诸如此类的中规中矩的工作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了一套通过对学生平凡生活的精彩策划,有效达到立足平凡、超越平凡、策划精彩的班级基本工作策略。  一、策划阶段性主题,与时俱进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平淡而琐碎的,学生的自我发展是蓬勃
我一向认为,没有一个用心教书的教师会拒绝成长,因为,当他/她站在讲台上,倘若因己昏昏不能使学生昭昭时,一定会感到无地自容的。于是,他/她渴望成长。但是怎样才是成长呢?当下,许多教师渴望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赢得官方的表彰,表彰越多,级别越高,就表明他/她成长得越好。我自然也想要这样的“成长”,也想被表彰,毕竟,多年以来的评价标准就是这样,谁拥有荣誉头衔就意味着谁优秀。  但我实在无力获得那张能够证明自己
绝壁凌空的千年古堡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利川市,藏着许多古建筑。它们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在时空里弹奏出余韵悠扬的回音。鱼木寨就是荆楚文化最瑰丽的代表作之一,始终保留着往昔的淳朴和稀世静谧。  鱼木寨位于利川市大兴乡境内,是一个土家族居住的自然村落。先民在此生活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巴人时期。古寨则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鱼木寨雄踞于层峦叠嶂之中,四面峭壁如削,气势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