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故乡放进人生的行囊里(创作谈)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我固执地书写着故乡的一切。仿佛曾经熟悉而漠视的村庄,在异乡的精神孤独中,有了血肉、有了灵魂,有了对抗内心荒芜的强大力量。我以这样的方式抵达故乡,故乡也以这样的方式根植于心。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生命中的一种习惯。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八年前,身处千里之外兰州的我,面对故乡,久久不敢落笔,深怕粗糙的词语会冒犯了神圣的故乡。直到我意识到粗糙也是故乡的特质之一,才终于打破心里的壁垒,尝试着以文字的名义勾勒故乡的模样。我肆意挥洒着内心的那点乡愁,村庄的人事物皆在雪白的稿纸上被赋予新的使命。我在遥远的异乡夜里,完成着对故乡的重构。这多么像一场虚幻的精神之旅,却又真实地存在于岁月的长河之中,虚虚实实之间,如陈年老酒的故乡变得越来越香醇,越来越浓烈。
  如果说最初的故乡书写更多是對少年村庄的不舍,那么后来的故乡表达则带着对时代背景下村庄的命运思考。当故乡被不断赋予更多基于现实的象征意义,我深刻地意识到,曾经熟悉的村庄,本身就具备宏大而深刻的人生况味和时代命运。面对故乡这座巨大宝藏,我必须以书写的方式去挖掘,将故乡细微的人事物与宏大的村庄联系起来,共同置于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命运的反思与探索。这不仅是还原故乡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缓解精神疼痛的重要渠道,更是对村庄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这在《鸡事》和《林下聚会》两文中都有所体现。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面对故乡时不断膨胀的野心——让跃然纸上的我的故乡,成为更多异乡漂泊者的精神原乡。
  近些年,包括父辈及我们这一代在内的村里人,都不得不背井离乡,企盼通过抓住异乡城市的种种机遇,来完成对故乡命运的改写。一面是离开故乡,一面是精神还乡,父辈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悖论,如今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交织成巨大的人生漩涡。或许,这正是我们谁都无法逃离的宿命。故乡太小,已小得不能在肥沃的土地上,仅靠辛苦的汗水收获理想的人生;而故乡又不小,仍然像沙漠里的生命之水,成为身在异乡城市的我们抵御内心荒芜的精神武器。
  我会将故乡放进人生的行囊里,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始终是我案头稿纸上千言万语的内核,给我慰藉,让我不再孤独。
其他文献
秋始白露。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  这个时节,有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味道,总会不时地侵扰着我的嗅觉神经,以致念念不忘,刻骨铭心,那便是三婆酿的白露米酒。  三婆是三爷在江苏做生意时带回来的女人。三婆来的那天,村子里围了好多人。她看起来约莫三十来岁,大眼睛,皮肤白润,穿着淡雅但却灵气盈盈。可是村民们对三婆的江南气息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眼睛却是死死地盯着三婆跟前的那几个大袋子。有一个村民实在忍不
期刊
看守瞭望,翘首以望,等待盼望……  每个人都有要守望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触动心弦的人,可能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可能是一处纯美的净土,亦可能都是一种至上的道义。  有的人,用一瞬的时间去追求、去守候,末了,便弃之如敝履。而有的人,却用一生一世的时间去等待,去守望……  他是东晋渊明,布衣麻衫,和处于田垄之间。  他才高八斗,时人无不欣赏他所作之诗,甚至重金求之,他却只予亲近之友。他为官为仕,于是看
期刊
夏日的傍晚,吹着舒畅的海风,我独自漫步到青岛著名的五四广场。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1919年爆發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的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
期刊
卡夫内  吞下三十六颗花坛泥土味的糖果  眨眼是一百零六次晚风轻扬的踌躇  最糟糕的夏夜是天使摔坏的魔法  你的嘴角含着若即若离的笑意,  于是天空沉下脸  浮云飘成粉色丝绸。  最糟糕的夜晚,  暧昧也幻化成惆怅,  好像你的回眸,  好像梦里你升腾的体温和温柔,  泛白的黎明是珍珠吐露真心话的时刻。  和积雨云不期而遇,  没有办法,只得喝掉他线般的忧愁  与胆小的敏感。  好像你未决定的回眸
期刊
有一年夏天我去无锡出差,看到那儿的很多地方都贴着一个通缉犯的照片,商铺、餐馆、宾馆、学校,铺天盖地,到处都是。  那上面写:某某,无锡人,性格孤僻,沉默少语……抓获者奖励10万元,举报者奖励5万元……  我仔细看了看那人的相片:小平头,眉清目秀的,眼神里不带任何的杀气,相反,倒是有些忧郁。我不知道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杀人。  搭出租车的时候和司机聊天,说到那个通缉犯。司机说,肯定是抓不到的。听说他原来
期刊
我离开生养我的阿克苏小城时17岁,那年我是去古都西安,所以尽管和自己当初的高考志愿有差距,但我还是要去。我已经厌倦了焦虑和高压的高考生活,我要上大学,这几乎成为我内心的呼喊。  当我独自一人要坐长途车离开家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害怕的概念。我满脑子都是去看世界的渴望,甚至从来没想过是不是需要父母送一下,而我的父母似乎也没有这样想。17岁了,该到独自上路看世界的时候了。  当时离开家的记忆只剩下一个,
期刊
热。  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化妆台椭圆形的镜子上闪闪烁烁。樊姬一次次伸出修长的左手捕捉阳光的影子,无名指钻戒上的一粒粒碎钻把从窗缝挤进来的阳光劈得千丝万缕,丝丝流动的热气也恍惚被撕开一道道口子。刚刚描过的眉,玫瑰色的唇,胭脂的红又被汗水泅成了花脸。看着镜子里被汗水斑驳出一块块白,一块块暗黄的脸,樊姬忍不住叹了口气:“唉,昨日黄花。”这样的类比对于年过四十的女人透着怜悯的嘲讽。樊姬不记得从哪天开始总会
期刊
90后作家,是抹杀了与过往任何一代作家同质性的群体,既没有70后传统引导成长与成人失序颠覆性的双重担负,又没有80后直奔市场经济效益的超强时代融合性。他们似乎更注重于艺术的构建与突破,甚至在他们自我的文学圣殿里,他们是最大的“王”。作为最无心理负担的一代作家,文学在他们这里似乎卸下过载的担负,真正回归艺术本身。  90后小说家创作手法呈现多元化摄取,而且在运用中游刃有余。他们有庞大的参照系,有用之
期刊
我做梦也没想到史老三会把我给告了。接到消息时,我惊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手里的茶杯啪的一声滚落到地上,茶水溅得四处都是。我使劲掐了掐大腿,又甩了自己几个嘴巴子,感觉到脸上火辣辣地疼,我终于相信是真的,不是在做梦。  我和史老三一个村的,从小一起光腚长大。他家兄弟姊妹多,生下他时,他父母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了,因为排行老三,直接就叫史老三了。我们一块上学,一块下河逮鱼、摸虾,用弹弓打人家玻璃,对着女同
期刊
杨小愿,笔名睢父,四川省作协会员,简阳市作协主席,作品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等报刊发表,著有个人文集《太阳诱杀》。  清晨的鸡鸣,是最村庄的显著特征,声情并茂,景象鲜活,总会勾起在乡下生活过的人无边遐想。它惊扰清梦、随地粪便遭人厌烦;它打鸣下蛋、滋润口福让人赏悦。它的种种好处坏处都会与村庄连成一体,烙刻在记忆深处。  唐人崔道融诗中“欲近晓天啼一声”的“晨鸡”,想必曾经吵醒少年范宇的许多春眠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