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和生活,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且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发展型社会政策作为一种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与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的解决路径存在契合之处.本文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焦作市西庄村、上庄村中留守老人的经济、健康、情感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存在的困境,从健全保障制度、改进投资方式、鼓励青年回乡发展、转变传统观念、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其他文献
散原老人陈三立的诗中有若干习用之字,形成了民国学者王一叶所指出的“印象派”特点.他常用“光”“照”“影”“气”“痕”等字摹写事物之光影痕迹与气韵,多用“梦”“魂”等字写主观精神之迷离印象,常用的“飘”“摇”“悬”“挂”等字则描摹了光影和声响的飘摇不定之态.这表明诗人的目光是印象式的速写,也表现了散原诗中疏离的物我关系,这种疏离的物我关系直接体现在“隔”“挂眼”等常用字词上.这种朦胧昏暗的意境和疏离的物我关系,与陈散原的遗世心态有关.
钱穆虽批评乾嘉诸儒排斥“义理”,不重“现实”,然而亦能“同情”乾嘉学风的形成原因,且抉发出乾嘉学者反对清廷专制的思想.钱穆揭示钱大昕以“直书其事”实现“褒贬”、强调治天下者须先治其身,以及同情弱者的“平恕”之论;认为钱大昕既然反对“汉宋门户之见”,便不应更重“训诂”在“义理”之上.钱穆肯定戴震“理欲论”反抗“权威”的精神,然亦批评其论“情欲”的弊病.钱穆虽然重视乾嘉儒“为学问而学问”的路径,但更看重“义理”“考据”并重、兼顾“心性”“治平”的“朱子之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各地开始推广和普及节育技术,中国现代节育技术的推广工作由此艰难起步.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在指导与培训、供应与保障、促进科技交流与创新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领导和全面的支持.此时期,各地节育技术的推广呈现出计划性、实用性、不平衡性的特点,总体上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大众节育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及卫生部门所表现出的执行力,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尚未得到学界的关注,值得重新评价和反思.
当代法国哲学家马里翁主要在《自我与上帝:进一步的笛卡尔问题》和《既给予:通向一种被给予性的现象学》中讨论了笛卡尔的“我思”概念.两次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联系,因为这属于马里翁的两个研究领域:笛卡尔研究和现象学研究.有的学者即使注意到了两次讨论之间的联系,但也只是从外部相似性来描述.实际上,这二者之间遵循着一条内部线索,即“从限制性到非限制性,从外在性到内在性”,并且马里翁对“我思”概念作了两次颠倒.在第一次颠倒中马里翁提出了“他者的呼唤-自我”的结构,但碍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因素并不彻底;而在第二次颠倒中
科恩对正义的拯救,实质上是在元伦理学意义上对正义概念的拯救.科恩认为,只有直觉主义的方法论才是获得正义概念的唯一哲学路径,拒斥以生成正确的社会管理规则为目标的建构主义.基于直觉主义所获得的正义概念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不敏于任何事实;二是独立于其他非正义价值,并且拒斥其他非正义价值对正义的影响和限制.科恩对正义概念的拯救对建构主义形成巨大挑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各种异议与反驳.
《凉州词》是盛中唐时期的流行歌曲,往往以采诗入乐或撰诗合乐方式配乐歌唱.吟咏调名的撰诗合乐方式,中唐诗人尤其多用.诗中歌唱了凉州的地域之远、风物之美、歌舞之繁、军事之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的多彩多姿及其高远开放的文化精神.
《辩证法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辩证法研究——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心》《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作为2020年出版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法研究著作,无论是聚焦文本的深入解读,还是集中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进路分析,或致力于马克思哲学生命力的阐发,都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联作为贯穿始终的基础性议题,并在根本上都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枢纽,从而切实从社会现实性的层面出发,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及其时代精神.三部著作所提示的三种模式、路径与叙述,大体上涵盖了近年来辩证法研究的基本路数,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
当前,全球“抗疫”充分展现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功能效用,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和分析国外一些主要国家治理模式,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实践看,这些启示意义主要包括:坚持以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来实现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变迁,立足本国实际以遵循“更好治理实践”的改革逻辑,在市场化深度改革和发展中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日益优化调整,从而建立一种“良政善治”型国家治理模式,以有效应对和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危机,广泛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基于土地单项权利归属清晰逻辑与农业经营效率逻辑的双重诉求以及社会化、产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立足于土地确权的价值内涵和实际工作进度及土地“三权分置”的内涵、制度构建,探索农村土地确权和分置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以期从乡村社会的变化中理解和肯定土地确权与分置政策的价值选择与定位,扎实推进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政策的贯彻执行,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组织和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政府和农户两个主体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政府主动输入和农户理性漠视的机制失衡,进而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运行效率低下、治理不足和治理过度同时并存、污水处理后期可持续困难重重等问题.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提出政府应通过建立技术标准、转变治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和健全法规等措施矫正机制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