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应有品性。长期施行的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忽略了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使人文教育从根本上受到了削弱。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最终在课堂上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达到培育人文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育方法
  
   人文精神,从感性的层次讲是对人的理解、尊重、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则是对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完善人格,张扬个性,尊重自由,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人文精神养育不能像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强制性、政府干预性、政策导向性;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是一点一滴,熏陶、感染、渗透、感化,正如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特点在于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人文精神的相对抽象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重构的基本方法是理解、智慧、描述、个案性。理解在于一种胸怀,直觉在于一种直观本质的能力,智慧在于一种洞明与练达,描述在于对现象本身的执著,个案性在于对事实、原典的涵泳与品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养育人文精神呢?
  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其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强调人文关切和理性精神,避免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但在价值观念上要对人文教育以合理的定位,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共张,协调实施。目前,要特别注意纠正观念领域里严重存在的唯智主义和科技理性主义倾向,防止教育商品化趋势进一步蔓延。应认识到,教育一方面具有开发智力、增强智能、提高个体生计本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具有纯正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因此,不能使教育矮化、世俗化、功利化。
  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先是教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先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完善。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高超的课堂授课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在此之上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大致说来包括人格高尚、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性情高洁、理想高远、关爱学生等等,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一个“爱”字上。爱里面有关切、尊重、期待、理解和感动。这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也体现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环节中。有一次,我批阅学生的作文,其中有一份作文纸上不小心滴了几点蜡烛,明亮亮可爱,甚是感动。想象着学生放学后燃烛写作的情形,也许因为打盹不小心碰了一下蜡烛,也许没有关窗。批语为:“烛泪斑斑,可敬可赞。”作为一个教育者,心中是否常怀关爱之心,是否常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具体地说,是否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这直接影响其在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发挥。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通过这种课堂和集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渐渐地感染着每一位受教育者。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一个对真善美没有深刻体验的教师,不可能将真善美讲得打动学生心弦,一个对艺术没有较高鉴赏力的教师不可能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篇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讲述了荔枝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循规蹈矩按照说明文去讲,倒也并无什么,学生最多了解了荔枝的相关知识,并不会留下太深印象。而且据我所知,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绝大部分还没有尝过荔枝,有些可能还没见过,因此纵然老师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讲这一课,一位老师不惜自己几天的生活费称了几斤,在课堂上开展了“观荔枝—析荔枝—尝荔枝—说荔枝”的活动。一节说明文被讲得如此生动有趣、情味十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且学生感觉到了一种真情的存在。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是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与信息载体。现行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乎人文。教材的选编,体现了“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基本立场,体现吸引与点燃的两大功能。[1]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各种信息,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这是滋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操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展示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一片天高云淡的内心世界和风和日丽的情感天地。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图画,是人对现实、自然、历史、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体验和认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孔子的克已仁爱,屈子的深情执著,李白的铮铮傲骨,杜甫的忧国忧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人目不暇接、不胜枚举,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呈现着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演绎着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壮歌。文章是人格的体现,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除了这些洋溢着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文化精神的文章之外,还有那些富含情趣、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如《珍珠鸟》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相处,《斑羚飞渡》所给人类的极大震撼与深深思索。即便是看起来没有情感成分的说明文,也可以挖掘出人文的意蕴来,如《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如果教师的教学仅将其作为一篇说明文来进行分析,学生除了掌握课文的结构及有关蝉的知识以外,永远无法理解作者对蝉倾注的情感,也无法感受蝉与自然,蝉与人的关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悉心观察的品质,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那么学生的心理品质及情感都将受到触动,而不会先于纯粹的自然知识领会。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民主的教学氛围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的一种平等、尊重和信任。现代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因为这样做便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体主体性地位,把他放到了被动、受动者的地位,失却了个体主体性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成性、建构性。现代教育更是将大写的人凸现出来,不是技术、工具生存层面上的一种输出与接受,而是精神人文、生活的一种学习与交流,它消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
  理想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主体间关系。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内容时是主体,在被教师认识和教育时也是主体。教师在认识和指导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消解了那种把学生作为客体对象来认识和目标主体来追求或者师生既是“双主体”又是“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把客体的学生培养成主体的人,形成和发挥学生客体的主体性语言逻辑矛盾。[2]师生主体间关系是平等、交往、相互理解、主动对话、彼此信任基础上的关系。不是我与它(他、她)之间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不仅在场,且必定面对着我,并且是作为“我”视作交谈另一方主体的另一个“我”,给人一种亲切和暖融融的感觉。进入“我—你”关系,不仅要“我”与“你”均由此成为人格主体,而且使“我”与“你”共同从“我 —它”的谋生受动状态中升华到了最高的意义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我”与“你”都达到了纯粹而绝对的自身圆满状态。[3]
  师生主体间关系是以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为标志的,这就要求教师更换角色观念,目中有人,摈弃唯知识的“非人化”观念,通过激励、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展示学生的个性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喝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保持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保护使每个学生去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加拿大课程专家史密斯语),[4]使课堂真正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培养学生用评价、鉴赏的眼光去品读作品,从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立新.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郝文武.建构的教育哲学[C].陕西师大教科院(未刊稿),2003:52-64.
   [3]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3.
   [4]蒋明辉.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3(1).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宝鸡
其他文献
采用花岗岩和砂岩拼合的岩样,做单面直接剪切破坏实验,并以微破裂信息存储分析系统连续采集信号。通过波形图研究发现,诸如“前破—主破—余破型”、“主破—余破型”、“群破型”、“双破或多破型”、“孤立型破裂”等都有波形记录,而大破裂前的“平静”、“密集”、“低频扰动”及“慢破裂”现象也有波形显示。这些结果与天然地震很相似,几乎所有天然地震的类型和震兆异常都能在声发射破裂实验中得到发现和验证。实验还显示,
阐述了现有几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原理 ,然后从误差的观点对它们进行了定性的比较 ,认为本文提到的几种定位方法都是从某一方面降低误差来源的影响 ,它们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 ,并可以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获取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介绍了GPRS技术在地震前兆台网中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前兆组网方案 ,利用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地震前兆台站数据的无线传输问题。
对渤海油田多井沉积微相的速度与密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后 ,应用主振幅参数与波阻抗参数的组合预测了该油田沉积微相的横向分布 ,通过与井的沉积微相对比表明 ,该预测沉积微相的方法是可行的。
用斜率k和相关系数r值提取川滇地区水氡和水汞的单项短期异常,用群体非均匀度计算方法对选取的多点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提取综合指标。结果表明M≥6级地震前水氡、水汞的群体异常较为显著,水汞对M≥5.5级地震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而水氡的群体异常的预测能力对M≥6.0级地震才能通过检验,水汞异常的灵敏度比水氡高。
【摘要】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方法和途径,让全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益,力求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11—0075—04  一、高职院校重视社会实践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增长带
综述结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的方法、理论模型,以及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准则.在分析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及其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根据结
【摘要】就业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快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此,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宏观上,优化环境;中观上,搭建平台;微观上,以学生为本。这些对策的保障是理念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监督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10-0079-
在1995年兰州永登发生的5.8级地震中,震区产生了严重的黄土震陷灾害。为了研究震区黄土震陷灾害的成因,对震区黄土进行了土工试验和土动力学试验,探讨了该区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和土动力特性参数与黄土易损性的关系,分析了易损性与震区黄土震陷灾害的关系。经过多指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震区黄土的易损性大,震陷性强。利用黄土震陷试验分析计算预测方法对震区黄土场地的震陷量进行预测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地震的震陷
提出了一种地震预报的新方法 ,并应用于地震的地点预测。震例的空间扫描异常区的对比表明 ,该方法比单项地震预报方法圈出的异常区不仅范围小 ,而且包围或接近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