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肠吻合术后远期并发胆管癌五例报告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胆道良性疾病胆肠吻合术(BEA)后远期并发胆管癌的可能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收治的5例良性胆道疾病行BEA后远期并发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有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66.0±0.7)岁,发病时间为术后(14.0±6.1)年。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胆管炎。CA19-9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期诊断率。远端胆管癌2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Ⅲa型2例,IV型1例)。TNM分期:IIB 2例,III期1例,IV期2例,病理均为腺癌。5例患者接受胆管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1例,其余3例行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2例患者于术后8、13个月复发死亡,3例姑息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6、4和3个月。

结论

肠道内容物返流以及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胆管炎症是胆肠吻合术后远期并发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建议摒弃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间置空肠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等临床效果差且并发症多的术式。更为重要的是要严格掌握各种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保护Oddi氏括约肌功能。

其他文献
肝脏Ⅶ、Ⅷ段肿瘤常规腹腔镜下手术难度高,通过胸腔镜下经膈肌途径手术是一种降低手术难度的新方式。本文介绍了1例Ⅶ段复发性肝癌通过胸腔镜下经膈肌途径切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流程,并总结胸腔镜下经膈肌途径行肝切除的优点、局限和适应证。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降落伞式双荷包胰管空肠吻合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降落伞式双荷包胰管空肠吻合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1例患者资料。结果31例患者均实施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2D腹腔镜下实施5例,3D腹腔镜下实施26例。实施胰腺全系膜切除12例,包括2例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节段切除重建。31
目的检测微RNA-129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胰腺癌组织芯片中微RNA-1290的表达,研究其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5种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apan-2、Panc-1、MIA PaCa-2中微RNA-1290的表达;用微RNA-1290抑制剂处理对数生长期的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MIA
胰腺纤维瘤病具有侵袭性、无转移等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根治术后可获得长期生存。本文报告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胰腺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了1980年至今国内外报道的32例该病患者资料。
期刊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土三七致SOS施行TIPS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术前Child-Pugh评分(9.5±1.3)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2.5±5.0)分。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了
腹腔镜超声(LUS)结合了超声探查和腹腔镜技术的优势,有较高的分辨率、多角度探查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胆道外科的微创手术。其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探查术、肝内胆管结石手术、辅助胆胰肿瘤术中分期等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重点讨论LUS在胆道系统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技术要点。
目的探讨黏蛋白4(MUC4)基因Pst-I位点多态性与国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健康对照组和5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对两组受试者MUC4基因Pst-I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
目的探讨术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VIM-DWI)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5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男45例,女6例,年龄(56.4±10.1)。依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21例)与未复发组(30例)。测量计算病灶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真性扩散
目的分析FAM172A蛋白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肝癌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1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组织,包括正常肝组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组织及肝癌组织。HepG2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同转染FAM172A蛋白质粒和荧光蛋白质粒,对照组无任何处理,然后激光共聚
胆系肿瘤(BTC)化疗效果不佳。目前的一系列早期临床研究正在探索新的有效方法,包括多种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靶向EGFR通路、HER-2通路的药物以及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MEK抑制剂等在后线治疗中对晚期BCT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另外,新型靶向药物如IDH-1/2抑制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等在早期试验中也得到了阳性结果。免疫治疗对胆道肿瘤的治疗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