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让记叙义更有张力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坊间有一个段子,医生的三句话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波澜起伏:一、你这病很严重;二、但是还能治;三、不过需要很多钱。医生的这三句话之所以跌宕起伏,在于“翻转”,从“无望”翻转到“有望”,再从“有望”翻转到“愿损”,可谓句句惊心。我们写作记叙文时若能借助翻转,必能让文章更有张力。下面以《礼物》一文为例,解读翻转故事的两个要旨。
  【例文】
  一个年轻人在沙漠漫游时,发现了一泓清澈、甘甜的湖水。他把随身携带的皮革水壶装得满满的,打算把水带给他曾经的老师。
  四天后,他一回到家就赶往学校,热情地将水壶递给老师。老师深深地喝了一大口,随即流露出非常陶醉的表情。接着,老师让另一个学生品尝。结果,那个学生喝了之后全吐了出来,皱着眉头连声说太苦。年轻人不信,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果如其言。这是因为水在皮革容器里放久了变了味。
  年轻人狐疑地望向他的老师,忍不住问:“老师,水明明是苦涩的,你为什么要假装喜欢它呢?”
  老师笑着说:“你们尝的是水,我尝的是礼物。水是苦涩的,但你的情意是甘甜的。”(《礼物》)
  一、在意料之外,才有可读性
  春晚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类节目是小品,而小品在构思上最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翻转。翻转可以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奇,从而吊起观众的胃口。记叙文写作也可以借鉴小品创作的这种技法,以此来生成峰回路转的故事,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中动,最终达到引人入胜的构思效果。
  达成这一点的路径有二。一是“扎根生活”。科幻作家刘慈欣说:“世界上最离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嘴里的,不是作家笔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发生的。”广大学生要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因为它既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素材,也包括自己在生活中耳闻目睹来的素材。二是“由实及虚”。在学习名篇力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写文章进行合情、合理、合旨的虚构。作家梁晓声说:“不能只写现实是什么样的,更要写现实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主义不是一面镜子,只会呈现人的欲望、愤懑和自私:它是一双有信仰的眼睛,透过现实,可以看到人性温暖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记叙文写作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以此来翻转故事,使之朝着“现实應该是什么样的”“人性温暖的地方”方向发展。
  《礼物》一文的故事先后进行了两次翻转:一个年轻人心意满满地装了一壶沙漠里清澈、甘甜的湖水带给自己心爱的老师,但是出乎他和读者意料的是,事与愿违,它被送到老师手里时从一壶“甘甜”的水变成了一壶“苦涩”的水,这是故事的第一次翻转——从“甘甜”翻转到“苦涩”:尽管年轻人送给老师的这壶水已经从“甘甜”变成了“苦涩”,但是老师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于是故事又发生了第二次翻转一从“苦涩(水)”翻转到“甘甜(情意)”。
  二、在情理之中,才有可信性
  翻转故事易,让人信服难。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唯“入情入理”也。沈从文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所以翻转故事时不能搞“无厘头…‘脑筋急转弯”,而要遵循生活的基本逻辑,昭示生活中的那个“必然”,从而收到“乍一读,在意料之外;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效果。
  达成这一点的路径有二。一是积累直接经验。生活是一本大书,要读懂它,就要跳动一颗作文心,睁开一双作文眼,用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对此,电视剧《少帅》中有一句台词可概括:“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二是学习间接经验。毛主席说:“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学习别人的经验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它可以增强我们的理解力。“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黄永玉)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咀嚼生活,品味人生。另一方面,它可以提升我们的表现力。读懂了人情,参透了事理,就可以更入骨地写人,更筋道地记事。
  在《礼物》一文中,第一次翻转遵循的是“物理”,这壶水在沙漠里时是甘甜的,但在皮革容器里放久了,“变味”是必然的结果,变得“苦涩”是符合生活常理的。第二次翻转遵循的是“情理”,学生在沙漠漫游时看到一泓清澈、甘甜的湖水随即想到自己曾经的老师,他在带给老师的这壶水中注入了感念师恩之情,所以当他把这壶水带给老师时,老师不仅用嘴在喝,更是用心在喝,老师喝的也不只是一壶水,还是学生的一片心。其实,学生毕业之后还能对老师有这份念想就远比这壶水更让老师动心、动情、动容,所以老师虽然喝的是“苦涩”的水,但流露出的却是“非常陶醉的表情”。
  翻转,可以让故事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读者的心跟着人物的心一起跳动。我们坚信,只要写作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就一定能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牛刀小试】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灯再亮,光照也有边缘,甚至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但有些时候,灯光不是用来照亮的,而是用来引路的。
  [佳作]
  冬日梅香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20)班李雨珂
  赛场外,寒风凛冽。我无力地抱着琴,茫然地望着远处一株伸出墙外的梅树,它的几朵花无精打采地瑟缩在枝头,冷风吹过,摇摇欲坠。
  两天前,我和父母一起赶到这里参加比赛。我自视实力当属中上游,这次比赛拿个二等以上的奖应该没有问题,更何况赵老师还会赶来指导我。因此,这两天我只是随意地练了两遍琴。
  可是,就在昨天,赵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不知所措起来。他说,有急事赶不来了。我一听,心直往下沉。后来老师在电话里说的那些鼓励的话,我只是随口“嗯嗯”地应几声。挂了电话,我的手还在不停地抖,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慌乱。
  坐在前往比赛现场的车上时,我心慌不已。以前每次比赛,赵老师都会陪在我身边,一遍遍地指导我,告诉我比赛流程,提醒我注意要点。而平时,我有什么难题,只要告诉赵老师,他立马就会指导我。可以说,赵老师就是我学琴生涯的指路明灯。
  场外寒风依旧,那株梅树在风中摇曳,似乎也在慌乱不止。没有老师的指引,我只觉得前景黯淡。
  时间从指缝间流过,不知不觉已轮到我前去候场了。候场区父母是不能进去的,我抱着琴绝望地向父母看去,心里最后的支柱似乎也要垮了,但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
  进入场地,其他考生在热情地、神采飞扬地交流着,我自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显得格外孤单。手机突然一振,惊醒了正发呆的我一是赵老师发来的信息:“不必慌乱,摆iEI心态,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我猛然醒悟,是啊,老师不可能陪伴我一生,他只能把我领进门,而未来的路要靠我自己去走。想到这儿,我挺直了腰板。墙外那株寒梅不知何时又绽放了一朵,傲然地立于枝头。
  通过“偷听”其他考生的谈话,我知道了比赛的流程;通过与刚出来的选手交流,我知道了有困难可以找里面的一位“光头老师”;通过询问服务人员,我知道了去卫生间要拐几个弯……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这一刻,我知道了如何循着灯光去摸索前方的路。
  顺利地出了赛场,寒风不知何时吹累了,停了下来,太阳也露出了半张脸,伴着缕缕馥郁的梅花香,我觉得前方的路格外明亮。
  [点评]本文在情节设计上最大的亮点就是翻转——从赵老师“在位”到“缺位”的翻转。这一翻转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平时每次遇到难题赵老师都会在现场指导我;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赵老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他不可能处处跟着“我”,更不可能一辈子跟着“我”,他是一盏指路明灯,可以照亮“我”前行的路,但这条路最终还是要靠“我”自己来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故而能从自然而真切的生活中咂摸出人情、事理,慧心可赞!
其他文献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宋·万俟咏《长相思·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唐·李商隐《微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
期刊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原生态的户外环境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游戏材料的开放性和低结构融入了挑战和冒险,自由的环境和教师的“放任”会让孩子们爆发出生命的无限潜能。为了给孩子展现一个个令人“震撼”和“惊喜”的户外游戏,我们通过一些现有的运动器材以及逐渐增加的自制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户外游戏活动。将创新挑战与秩序安全相统一、局部锻炼与全面锻炼相协调
期刊
学习方法是程式化的,生活才是精彩绝伦的。而恰巧是基于个体的生活差异,才有了适合每个人的不同的学习方法。我写下这些,说不上是建议,顶多算是给各位在找寻属于自己的方法论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灵感。  与文科初相识  说学习方法之前,先说说我的高中生活吧。我的高一看似是愉快的,即使月考的时候在1500人里排第1200名也很快乐,因为在物理课上下五子棋、看小说……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又怎么会不快乐呢?但现在想想
期刊
少年班—承载春天的希望  1978年春天,全国人民都在关注一群少年天才的故事。  早在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就提出在中国设立一个“为早慧少年进行超常教育”的特殊班级。1977年,在党中央吹响“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角之际,一封关于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举荐赣州13岁天才少年宁铂的信件出现在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案头,并得到了方毅的亲笔批示。由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期刊
明媚的阳光,倾洒着对大地的情谊,给早春带来丝丝暖意。有关作业的片片记忆,如这暖阳,洒落在心底,泛起微澜,让这平淡的日子亦芳草萋萋。  1  有一种暖,叫“笑脸”。  周一晚自习。周练字的作业迟迟没有交齐。我坐在教室前面,心中不悦。“放学前交齐!”我说话的语调可能高之以往。渐渐地,书写本子陆陆续续地在讲桌上摞起来。我一本本地批阅着。当我翻开YCh的本子时,一片小小的绿叶粘在书写作业的下方,树叶上画着
期刊
又是一年高考季,我看着以前的班主任在朋友圈发高考报名缴费信息、英语听力考试日期等,一时之间心里酸涩不已,仿佛又回到了去年那段焦虑难熬的日子。以前懵懂无知时总说自己一定要考“985”“211”,后来真正与高考交手时,才明白要付出多少努力才会接近这两个标签。  二战高考:复读是因为不甘心  我相信大部分高考生都曾收到过这句祝福:愿你合上笔盖的那一刻,有着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现在回想起来,我第一次高考时
期刊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空间认知的能力,以综合思维对区域进行要素分布、演变过程、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通过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常规的课堂教学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地理知识等间接知识。教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地理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更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力抓手。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层次,直接决定了活动开展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活动和地理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对活动
期刊
“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典型例题并分类解析,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題方法。
期刊
摘 要:核心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依据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在经历、体会、感悟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地体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的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直指核心问题的本质进行探究,形成一系列“问题串”,利用“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问题;思维;激活;提升;启迪;发散  所谓核
期刊
摘 要: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发现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教师对发现式教学的认识不充分,对其他教学模式也较少进行总结;虽然发现式教学的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但教师对其认识、理解不深,应用不多;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地理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接受度尚可,但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很少自己独立思考地理问题,大多数会倾向于求助教师和同学,而且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