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 金山独秀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2051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贯长虹
  光圈:F16
  快门速度:1/125秒
  时间:1988年8月
   傍晚19:35
  相机:虎丘35mm相机
  镜头:50mm
  胶卷: 柯尼卡负片
  三脚架:无
  
  从留影照到风景照
  周:“经常有一些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到长城来摄影,其中有一些杂志上经常介绍的著名摄影家,他们细心地点拨我,告诉我光线如何运用,角度怎样选择。如陈长芬、翟东风、张瑞生等,记得当时翟东风看到我拍的一张照片,建议我给《大众摄影》杂志投稿,虽然没有被采用,但是我才知道照片还有这个用处,于是不断投稿,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最早获奖的照片是《气贯长虹》,在1989年《大众摄影》举办的‘奥林杯 ’摄影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很多人建议我拍一些风景照,就是有云雾、彩虹的照片,比较新颖,可以参加比赛,将来可能会对我有好处,价值也比拍留影要高一些。于是,我就走上了风光摄影的道路。当时,因为没钱,每按一次快门都特别谨慎,要反复琢磨。我买了一些摄影杂志,边学边干,摄影技术慢慢得到了提高,获奖的照片也越来越多。”
  
  有预见才能成功
  1993年7月的一天,周万萍从北京返回金山岭,走到密云时,遇到特大暴雨,熟悉金山岭气候和特征的他,一看天气特别“好”,肯定能出东西,抓紧时间往家里赶。第二天早晨两点多钟,他就开始爬山,走到山腰,雾就漫过来了,似海一样,万里长城就象一条长龙盘旋在群山之巅,他特激动,拿起海鸥、奥林巴斯相机连拍了两张。
  1998年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摄影比赛中,《巨龙驾雾》从90多个国家参赛的49000多张照片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大赛的奖励是:周万萍可带一人赴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游览创作15天,组委会负责全部交通和食宿的费用。但是,周万萍放弃了。我们无从知晓确切的原因,但是十分可惜,周万萍失去了一次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
  
  危、难的创作之旅
  荣誉总是和勤劳、刻苦相伴,成就必须要有艰辛的付出。为了拍出长城的险峻,周万萍每年都要攀上以险峻著称的最高“峰”——望京楼。就是四肢健全的人爬上去也相当危险,也会打颤发怵。周万萍的腿脚毕竟有些不太方便,还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自然就更加困难了。但是,为了拍到蜿蜒的长城壮景,再危险也得上。
  搞创作的时候,周万萍有时几天都住在长城上,随便带点吃的,拿几张报纸、塑料袋就在寒冷的长城上对付一宿,等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开始创作。
  1988年拍摄《气贯长虹》时,周万萍只有20多岁,当时电闪雷鸣的,他为了拍摄难得一见的彩虹下的长城,也不知道危险,用塑料布把相机包起来,在雨中来回穿梭找角度拍摄。
  1994年,《气贯长虹》获得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然而,近几年来,连续多次出现了游客在长城上电击身亡的事故。现在回想起来,周万萍才感到有些害怕。
  
  华夏苍龙
  光圈:F22
  快门速度:1秒
  时间:1998年8月
   晨5点多
  相机:玛米亚120相机
  镜头:90mm
  胶卷:富士维尔维亚100F
  三脚架:曼富图
  
  相关链接
  ●在金山岭拍摄,如何判断天气情况?
  周:这么多年拍摄风光,一直非常关心天气,我的经验是:下午有雷阵雨,傍晚突然晴天,夜间有露水,风又不太大,第二天早晨极可能会出现早霞或云雾等特殊天气。如果风大,可能就是一个大晴天。这个规律一年四季基本适用,夏天可能更准确一些。
  周:下雪天拍长城是许多影友梦寐以求的事情,预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听天气预报;二是在冬季下雪之前的几天,天气常常比较反常,比较热,然后突然降温,就有可能会下雪。
  ●到金山岭拍摄的行程建议
  周:现在很多影友都利用周末到金山岭拍照,最好是在星期五晚上到达,这样,星期六和星期日就能拍二天,星期日晚上拍完晚霞后再返回,如此安排比较理想,既能拍得尽兴,也不会耽误第二天早晨上班。
  ●是否使用滤色镜?
  周:除了渐变灰镜和偏振镜有时用一下外,我很少用其他的滤色镜,我觉得个别情况如果用得好的话,效果可能不错,但更多的情况下会耽误事,会有一种假的感觉。我希望把长城拍出原汁原味的效果。
  ●图片的扫描
  周:我的主要作品都是电分保存,做成五六十兆的数字文件。早期有些负片因年头较长,已有影像损失的情况,使用数字文件保存比较保险。
  ●胶卷的选择
  周:以前,我都是拍摄彩色负片,那些获奖的照片都是使用普通的富士和柯达胶卷,也出了很多的作品。现在,我主要拍彩色反转片和黑白负片。我觉得摄影爱好者不一定特别讲究胶卷,那样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图片的冲洗制作
  周:我的照片都是在北京制作的,找那里规模大一些、信誉度好一些的商店。我常去的商店有:祥升行、晶丽达、今日捷成、东方明珠等,基本上都没有问题,我发现各个商店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问题。
  
  金色长城
  光圈:F8
  快门速度:1/125秒
  时间:1990年9月
   傍晚18:00左右
  相机: 美能达300
  镜头:50mm
  胶卷: 普通柯达负片
  三脚架:无
其他文献
策划_马德民 供图/Banff Centre编译/邓 琳    2007班夫国际摄影大赛已揭晓。由加拿大班夫山地中心发起的综合山地户外文化活动,涉及摄影、电影、纪录片、图书等多方面。2006年初,《大众摄影》与《户外探险》联袂推出的《拯救创造力》是班夫摄影展首次在中国登陆。  有朋友说,“看着这些照片,有种梦圆的感觉,这些没去过的地方也不那么遥远了。”没错,班夫的理念就是:任何让人激动的作品背后都
进入了数码时代后,我们发现照片少了,而数码照片的文件却大幅度地增多了。许多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很多照片当时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用途,但是当这些照片有用的时候,再想寻找这些照片可就难了。即使这些照片依旧隐藏在硬盘中。所以对于摄影人士来说,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图片管理了。  过去,很多人分文件夹来管理照片,不过每张照片的资料却很有限,至少图片说明无法跟照片组合在一起。而且,按时间和内容
在7000余元人民币的千万像素数码单反中,有一款具有机身防抖、CCD除尘、防尘防滴、兼容各种PK系列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而且这款相机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大量影友的追捧,这就是异军突起的宾得K10D。    外观设计  宾得一贯追求小巧,所以K10D的外形也不算大,但与*ist D系列相比,略显威猛的机身透露出些许专业味道。该相机的机身虽然是工程塑料外壳,感觉却很扎实,做工非常精细。  机身上的各功能
在传统影像拍摄中,滤镜是获取前期拍摄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在数字时代,似乎一切影像效果都可以在后期实现,但对影友和摄影师来说,UV镜仍然是应当配备的基本滤镜,若你使用专业镜头,还是应当选择高品质的光学滤镜。目前市场上的高品质UV镜,也越来越区分出不同的产品功能特色,有的强调防护,有的针对数码相机有新设计。          高防护性天芬HT系列UV镜    关于天芬  尽管数码化的浪潮让影友减少了某些
秋韵专题面对面·评委杨大洲    15:28:06 杨大洲  各位影友大家好,很高兴在网上和大家见面,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和大家交谈。这次看见大家投的照片,感觉很不错,手法丰富多彩,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拍摄秋天的照片,对所拍摄的对象没有限制,无论是风光还是纪实,关键是突出一个秋字。  15:28:16 午后淡淡斜阳  欢迎杨老师!    一叶知秋 福建 黄建明摄    15:33:40 杨大洲  在
在2007年3月PMA大会上就亮相的索尼 DSC-H9 终于在期待中上市了。众所周知,如今数码单反日趋平民化,部分普及型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甚至与高级袖珍数码相机相差无几,曾经火爆的消费类数码相机也引起了众多摄影消费者的质疑,不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还有什么优势呢?索尼DSC-H9是这样回答的。  15倍变焦,一镜走天下;无需更换镜头,免受灰尘困扰;体积轻便,方便随身携带;操作界面明晰,使用简单;静态
正如大家所见,进入8月份来,数码相机市场风云迭起,一款款新品层出不穷。这下打乱了不少人的购机计划。是以实惠的价格选择经典产品,还是多花一些钱购买技术更领先的新机呢?    为此我们也特意咨询了一些经销商,他们认为新产品对老产品影响并不大。数码产品更新很快,老产品经过实践的考验,在功能等方面都已成熟,很多消费者会购买老产品,但许多老产品已经断货,导致价格不降反升。比如尼康D200,距离D300的上市
读图时代,视觉优先。摄影人把影像的视觉冲击力,比作每个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作品的灵魂在于摄影人对某个事物或景物构成的选取,通过点、线、面及光影的变化巧妙地定格在方寸之间,形成视觉的享受。      尼康D50相机 镜头 适马70-300mm 光圈F8 速度30秒    路灯 图/文 韩春  一只小虫向上爬啊爬!我蹲在路灯下视线跟着它走啊走!直到小家伙小得看不见,剩下两个橘黄色的变了形大灯  
工业技术产品,要求按规定的尺寸模式生产,不能差毫厘,否则是废品。  艺术作品的创作,则要求件件要有新意。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  独特性正是审美创造的一个根本特征。  常言道:第一个把姑娘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  艺术创作是美好情感的表达,是恰当形式的表达,是个性化创造的表达,因而必须是独特的“这一曲”、“这一幅”、“这一个”。  摄影使用的是同样的科技手段:相机
编者按工业摄影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很多在企业工作的摄影爱好者的拍摄题材。他们常思考如何拍好自己的企业,传统的“机器+人”的拍摄画面效果,面对现代企业的无(少)人管理的模式,将如何做出深入的思考和新的尝试?同时,还希望通过本文,让广大摄影爱好者在外出拍摄风光、社会纪实等作品的同时,多关注自己周围熟悉了解的东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摄影爱好的作用。  本文为采访记录,下文中本刊记者简称“记”,作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