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所著《中国梦》一书在2010年1月出版。《中国梦》一书抒发的壮志豪情,集中体现在四句精彩的语言中:“冲刺世界第一,决赛冠军国家,创造中国时代,建设无霸世界”。
《中国梦》在大陆出版以后,中国香港出版了繁体字版本。港版《中国梦》的腰封上写着:“中国大校的强国梦引起中外媒体、学者专家、网络论坛热烈讨论。路透社、BBC、《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竞相报道。”该书“集学术研究、现实政治、舆论焦点于一身,融理性分析、民族豪情、忧患意识于一体”,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看的一本书”。是年3月,《中国梦》在香港图书榜创造了“高居榜首”的好成绩,凤凰电视台主持人说该书“最受读者青睐”。香港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沈旭辉在书的封面评语是:“作者大量引用东西方军事理论、战略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来说明为什么中美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从而主张主动竞争。无论他能否代表军方思维,都足以作为一家之言。”《中国梦》走进了中国大企业。中国著名品牌企业江苏省洋河酒业集团,以“中国梦—梦之蓝”广告冲刺,全国把《中国梦》作为一本励志书和礼品书,印刷一万本,发给员工作为励志书,送给客户作为礼品书。解放军总部机关有关部门,将《中国梦》作为礼品书,赠送前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军事院校领导人。《中国梦》也作为战略思维课程的参阅教材,进入中国高级军事院校。
世界著名战略家基辛格2011年5月出版了《论中国》。基辛格在《论中国》第十八章“新的千年”中,在中华“民族命运大讨论中的必胜主义观点”一节里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随着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蔓延开来,一些非官方和半官方的新声音开始质疑中国‘和平崛起’的提法。在这部分人看来,胡锦涛对于战略趋势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西方世界仍然是一种危险力量,它决不会坐视中国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应当巩固取得的成果,明确寻求世界强国乃至超级大国的地位。”
基辛格说,“两本广为传阅的中国图书成为了这一思潮的象征:一本是2009年出版的《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另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这两本书都极富民族主义色彩。其理论出发点是,西方比以往公认的要弱得多,但‘一些外国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与西方之间正在发生权力转移’。鉴此,中国应该订立一个‘大目标’,摆脱自疑与被动,摒弃渐进主义,重拾历史使命感。”
基辛格强调,“这两本书均通过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并成为了中国国内的畅销书。由此可见,他们至少反映了中国一部分体制内人士的想法,特别是《中国梦》一书,其作者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大校。在此提及这两本书并不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官方政策,而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某些令中国政府感到有必要作出回应的思想动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官刘明福在其2010年出版的《中国梦》一书中,将国家的‘大目标’定义为‘走向世界第一’、开辟中国历史上新的辉煌。他写道,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就必须取代美国。”
“刘明福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开启亚洲繁荣的黄金时代。届时,中国产品、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将成为全世界的标尺。”
“刘明福不赞同‘和平崛起’的提法,认为中国无法单纯依靠传统的‘和为贵’思想维护新的国际秩序。他写道,由于大国政治具有竞争性和不道德的一面,中国唯有发扬‘尚武精神’并发展足以遏制或击败对手的军事力量(如果必要的话),中国崛起(以及世界和平)才能够实现。因此,中国除了‘经济崛起’之外,还需要‘军事崛起’。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取战略优势,中国必须做好军事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就在这两本书出版之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危机和紧张局势,包括南海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印边界问题等等。”“尽管在每一起事件中,中方都称自己是受害者,但这些危机本身却在国内引发了有关中国地区与世界角色的争议,并成为了民族命运大讨论的一部分。”
“在此讨论的这两本书,包括其对所谓中国‘精英’消极态度的批判,若执政精英们决意出手干预,就不会得以出版或成为全国轰动一时的话题。这是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用以影响国家政策的手段呢?它们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成年的中国年轻一代的态度吗?中国领导层对这一讨论放任自流,是否是一种心理策略,旨在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国内的舆论压力,并且开始重视这一因素呢?抑或这是否仅仅说明中国变得更加多元化,允许更多人发表个人见解,而且审核部门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总体上对民族主义的呼声更为宽容呢?”
基辛格在《论中国》后记“克劳备忘录”一节中指出:“在分析中将国际事务解读为一场旨在夺取战略优势的不可避免的争斗的,也不仅限于西方的战略家。中国‘必胜主义者’的思路与之极其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从新兴大国的视觉看待这一问题。而克劳代表的是维护自身传统地位的既有大国英国。第18章中刘明福大校的《中国梦》一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刘明福看来,无论中国如何致力于‘和平崛起’,中美都必然发生冲突。中美关系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是一场‘世纪对决’。此外,中美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零和游戏;最终结果不是完胜就是耻辱的失败:‘21世纪的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不能成为头号强国,就必然是一个落伍的国家,是一个被淘汰的国家。’”
基辛格点评《中国梦》,说作者不赞同“和平崛起”。其实,作者的本意,是不相信美国能够允许中国和平崛起。为了保障中国和平崛起,必须准备应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遏制”,必须准备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战争遏制”。
基辛格给作者刘明福戴上了一顶“必胜主义者”的帽子,其实,作者的本意是,中美双方如果互为“敌手”,在罗马角斗场搞你死我活的“角斗比赛”,不惜热战,势必同归于尽;中美双方如果互为“对手”,在拳击比赛场搞你败我胜的“拳击比赛”,不惜冷战,势必两败俱伤;中美双方如果互为“选手”,在田径赛场上进行你追我赶的“田径比赛”,虽然会有你先我后的位置变换、会有冠军亚军的名次之分,但是双方都会刷新纪录、创新成绩。比超越别人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超越了自己,都赢得了自己。这不就是一种“双赢”吗?作者对“中美田径赛”中中国“夺冠”的前景,具有“必胜”的信念,但是并不认为美国“必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并不是美国的失败,一个在比赛中创造了超越自己原来成绩记录的亚军,比一个在比赛中成绩没有新突破的冠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中国梦》在大陆出版以后,中国香港出版了繁体字版本。港版《中国梦》的腰封上写着:“中国大校的强国梦引起中外媒体、学者专家、网络论坛热烈讨论。路透社、BBC、《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竞相报道。”该书“集学术研究、现实政治、舆论焦点于一身,融理性分析、民族豪情、忧患意识于一体”,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看的一本书”。是年3月,《中国梦》在香港图书榜创造了“高居榜首”的好成绩,凤凰电视台主持人说该书“最受读者青睐”。香港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沈旭辉在书的封面评语是:“作者大量引用东西方军事理论、战略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来说明为什么中美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从而主张主动竞争。无论他能否代表军方思维,都足以作为一家之言。”《中国梦》走进了中国大企业。中国著名品牌企业江苏省洋河酒业集团,以“中国梦—梦之蓝”广告冲刺,全国把《中国梦》作为一本励志书和礼品书,印刷一万本,发给员工作为励志书,送给客户作为礼品书。解放军总部机关有关部门,将《中国梦》作为礼品书,赠送前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军事院校领导人。《中国梦》也作为战略思维课程的参阅教材,进入中国高级军事院校。
世界著名战略家基辛格2011年5月出版了《论中国》。基辛格在《论中国》第十八章“新的千年”中,在中华“民族命运大讨论中的必胜主义观点”一节里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随着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蔓延开来,一些非官方和半官方的新声音开始质疑中国‘和平崛起’的提法。在这部分人看来,胡锦涛对于战略趋势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西方世界仍然是一种危险力量,它决不会坐视中国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应当巩固取得的成果,明确寻求世界强国乃至超级大国的地位。”
基辛格说,“两本广为传阅的中国图书成为了这一思潮的象征:一本是2009年出版的《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另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这两本书都极富民族主义色彩。其理论出发点是,西方比以往公认的要弱得多,但‘一些外国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与西方之间正在发生权力转移’。鉴此,中国应该订立一个‘大目标’,摆脱自疑与被动,摒弃渐进主义,重拾历史使命感。”
基辛格强调,“这两本书均通过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并成为了中国国内的畅销书。由此可见,他们至少反映了中国一部分体制内人士的想法,特别是《中国梦》一书,其作者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大校。在此提及这两本书并不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官方政策,而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某些令中国政府感到有必要作出回应的思想动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官刘明福在其2010年出版的《中国梦》一书中,将国家的‘大目标’定义为‘走向世界第一’、开辟中国历史上新的辉煌。他写道,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就必须取代美国。”
“刘明福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开启亚洲繁荣的黄金时代。届时,中国产品、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将成为全世界的标尺。”
“刘明福不赞同‘和平崛起’的提法,认为中国无法单纯依靠传统的‘和为贵’思想维护新的国际秩序。他写道,由于大国政治具有竞争性和不道德的一面,中国唯有发扬‘尚武精神’并发展足以遏制或击败对手的军事力量(如果必要的话),中国崛起(以及世界和平)才能够实现。因此,中国除了‘经济崛起’之外,还需要‘军事崛起’。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取战略优势,中国必须做好军事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就在这两本书出版之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危机和紧张局势,包括南海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印边界问题等等。”“尽管在每一起事件中,中方都称自己是受害者,但这些危机本身却在国内引发了有关中国地区与世界角色的争议,并成为了民族命运大讨论的一部分。”
“在此讨论的这两本书,包括其对所谓中国‘精英’消极态度的批判,若执政精英们决意出手干预,就不会得以出版或成为全国轰动一时的话题。这是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用以影响国家政策的手段呢?它们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成年的中国年轻一代的态度吗?中国领导层对这一讨论放任自流,是否是一种心理策略,旨在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国内的舆论压力,并且开始重视这一因素呢?抑或这是否仅仅说明中国变得更加多元化,允许更多人发表个人见解,而且审核部门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总体上对民族主义的呼声更为宽容呢?”
基辛格在《论中国》后记“克劳备忘录”一节中指出:“在分析中将国际事务解读为一场旨在夺取战略优势的不可避免的争斗的,也不仅限于西方的战略家。中国‘必胜主义者’的思路与之极其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从新兴大国的视觉看待这一问题。而克劳代表的是维护自身传统地位的既有大国英国。第18章中刘明福大校的《中国梦》一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刘明福看来,无论中国如何致力于‘和平崛起’,中美都必然发生冲突。中美关系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是一场‘世纪对决’。此外,中美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零和游戏;最终结果不是完胜就是耻辱的失败:‘21世纪的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不能成为头号强国,就必然是一个落伍的国家,是一个被淘汰的国家。’”
基辛格点评《中国梦》,说作者不赞同“和平崛起”。其实,作者的本意,是不相信美国能够允许中国和平崛起。为了保障中国和平崛起,必须准备应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遏制”,必须准备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战争遏制”。
基辛格给作者刘明福戴上了一顶“必胜主义者”的帽子,其实,作者的本意是,中美双方如果互为“敌手”,在罗马角斗场搞你死我活的“角斗比赛”,不惜热战,势必同归于尽;中美双方如果互为“对手”,在拳击比赛场搞你败我胜的“拳击比赛”,不惜冷战,势必两败俱伤;中美双方如果互为“选手”,在田径赛场上进行你追我赶的“田径比赛”,虽然会有你先我后的位置变换、会有冠军亚军的名次之分,但是双方都会刷新纪录、创新成绩。比超越别人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超越了自己,都赢得了自己。这不就是一种“双赢”吗?作者对“中美田径赛”中中国“夺冠”的前景,具有“必胜”的信念,但是并不认为美国“必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并不是美国的失败,一个在比赛中创造了超越自己原来成绩记录的亚军,比一个在比赛中成绩没有新突破的冠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