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杆秤匠人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hlgh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手工艺正在消失,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杆秤制作这一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新的文化内涵,秤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即将消失的杆秤制作工艺,也为现代生活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初识殷召振师傅是在2008年7月的盛夏时节,在薛城区临山街道一条偏僻的老街店面里,当时的他因接了一单“大活”正在忙碌着,为了不耽误他的生意,记者边拍摄边和他聊起来,殷师傅原籍微山县韩庄镇,祖辈7代以做杆秤为生,11岁时跟着外祖父学做杆秤,19岁学得手艺后,到临城镇开了铺子,从此,便与杆秤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他是枣庄全市唯一的杆秤制作艺人。
  年轻时,殷师傅每天能做五六杆秤,生意十分红火。但随着电子秤的推广和普及,杆秤逐渐退出市场舞台。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打磨,钉秤花等多道工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做杆称费时费工,已经不赚钱了。他做杆秤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割舍不下这个跟随了他51年的手艺,在做杆秤的过程中,有常人难以体验到的快乐和难舍。做杆秤要讲诚信,人要厚道,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这是殷师傅40多年遵循的做杆秤的原则。上世纪80年代初,殷师傅做的杆秤曾在全市杆秤质量比赛中,取得了实践第1名的好成绩。
  如今的殷师傅由于身体不适,手脚大不如以前灵便,便把做杆秤的手艺传给了小女儿——殷宪媛。今年29岁的殷宪媛是殷召振老人4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由于从小受宠,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亲身感受到了父亲对做杆秤的执着和难舍。高中毕业后,她在父亲的鼓励和精心传授下,女承父业——也做起了杆秤。
  殷宪媛告诉笔者,现在做杆秤的活儿还是比较多,但盈利极小,还得做一些别的生意才能弥补亏空,再加上以前的店面拆迁,现在所租的店面不大,所以制作杆秤的规模也相应比以前小了些。但不管怎么说,为了父亲的杆秤情结,也为了守护这门手艺,只要店还开着,她表示就要守候这份“遗产”,坚守不放弃。
其他文献
长清湖畔,春光沐浴,纸鸢飘舞。4月18日,中建·长清湖景观示范区的草坪上空“筝”奇斗艳,好不热闹,山东画报联合中建地产组织的“放飞梦想”风筝大赛正式开启。在这场“筝筝”日上的竞飞盛会上,市民们放飞梦想、拥抱春天,以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  放飞活动开始前,在露天风筝涂鸦区,亲子手绘风筝活动温情上演。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在空白风筝上一丝不苟地画了起来。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手绘创作,各种图案跃然纸
期刊
2015年3月31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5年全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其中省委宣传部牵头负责8件,省文化厅牵头负责5件,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负责2件,省文物局牵头负责1件。据测算,全省16件实事省级以上财政资金预计投入6.2亿元。这16件实事是:  1.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全省扶持24个试点单位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2.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百镇千村
期刊
三月三放纸鸢,还未及农历三月三,缤纷的风筝已扶摇蓝天——『纸花如雪漫天飞』,好不热闹。风筝本体的自然放飞,是城市心情的竞相绽放,是每年春季的仰首眺望,也是对独具匠心的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光注视脚下土地的民族。抬头仰望天空,千年穹顶和云端上的传说总是让人着迷和向往。风筝,凭借被扎制在一起的竹条和毛边纸,把人们的好奇、期冀和梦想从肺腑间捧出、托起,直送至蓝天白云间。  作为中国最早
期刊
2012年4月,山东省选派2.6万名优秀干部深入到1.8万个基层单位任“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活动在全省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活动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齐鲁大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贫瘠的土地。赵坤是省直机关选派的582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像一丝细雨,悄悄地落进了省级贫困村泗水县泗张镇罗家庄,这块多年贫瘠的土壤由此焕发了生机,罗家庄706口村民从此有了梦想、有了追求
期刊
刘继胜,一名普通却又特殊的乡村医生,29年间,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垫付了药费6万余元,让不少看不起病的村民重获健康。他用坚守把乡医之路走成了一个简单而崇高的信仰。  岱岳区黄前镇官地村坐落于泰安、济南、莱芜交界的大山深处,四面环山,地广人稀,有14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刘继胜年少时,缺医少药的卫生状况和村民小病拖大病的无助哭喊,让他立志当一名好医生,方便父老乡亲能小病不出山,大
期刊
1997年,大学毕业的房晓莉被分配到了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原本学习时装设计的她今后要面对的工作却是设计一台台儿童剧的演出服装,这让房晓莉有点不知所措。尽管有些不情愿,可她还是硬着头皮拿起了皮尺和剪刀。这一刀下去,却剪开了她16年的儿童剧服装设计生涯。从1997年到今天,经过房晓莉设计服装并公演的儿童剧已有20部,另外还有4部话剧和1部歌舞剧。2013年,济南儿艺打造了多部儿童剧献礼“十艺节”,剧中
期刊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时任潍县知县郑板桥笔下中国北方小城潍县(今潍坊)的一幅春日图景: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春光里,潍县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到河岸游春踏青放风筝,花式繁多的风筝如同漫天飞舞的雪片,美丽得真实,生动得浪漫。这样让人心心念念的画面,在今天仍旧是鸢城潍坊最美最独特的丽景。也许两千多年前墨子在潍坊境内放飞第一只风筝的时候,就注定了
期刊
“是不是要方便?”68岁的李长奎望向妻子,眼里满是柔情。  轮椅上,长丈夫一岁的陈功英吃力地“嗯”了一声。  李长奎推着轮椅走向里屋,底下腰,双手紧紧环抱起陈功英不足90斤的身体,轻轻放到便携式马桶上,然后背过身子抹掉了额头上涌出的细汗。  这样特殊的生活方式,这对夫妻已经用了8年多。从2005年开始,陈功英就渐渐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开始是双腿,接着是腰,现在已经蔓延到胸部,呼吸一口都会剧烈
期刊
风筝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承载着人类脱离大地的梦想。它轻快地遨游于青天,直上云端,借人类之手高高地俯瞰着沧海桑田和历史变迁。春来踏青的欢声笑语,战争年代的历史寒流,最终都会化为记忆里的烟火。任岁月荏苒,唯一不变的是那亘古的飞翔。  凭添春色水云间  春日花开,暖风徐来,趁时放风筝,实乃人生乐事。小小的纸鸢,御风而上,承载的不仅是人间的喜乐,这一线所牵的,更是绵延不绝的民族历史。两千多年以前,我
期刊
他们是一群8至11岁的孩子,他们来自农村,他们租住在城市的一角,他们苦练跳水两年。几天后他们将接受检阅,然后回家,一切将恢复平静,因为他们是业余队。  最后一堂训练课  上午10时,跳水馆里一片热闹。9岁的倪佳迅速爬上3米高的跳台,排在同伴们的后面,等待下一跳的开始。几个小伙伴们蜷缩着身体,打着哆嗦,刚刚从水里钻出来,身上的水滴没有擦去,显得有些寒冷。  几分钟后,几个同伴陆续完成自己的一跳,倪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