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高校“一二四一”资助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xdz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我院本着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出发点,总结出“一二四一”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一即“一个基础”。指在资助工作中首先应完成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二指“两个保障”。即作好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助学金科学合理评选、发放;四指“四个延伸”。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做好诚信教育、在受助党员学生中做好责任教育、在全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受助学生中做好感恩教育;最后一个一指“一个目标”。即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就业工作相结合,鼓励引导受助学生在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岗位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报家庭、学校及全社会。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51-0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financial aid for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ur college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Summed up the "1241" funding education system: One is "one foundation". It means that we should first comple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wo refers to "two guarantees".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make good organization guarantee and system guarantee so a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ll grants. The four refers to "four extensions".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honesty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 last one refers to "one goal". We will combine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with the work of employment,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assisted students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most needed in the motherland after graduation,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practical actions, and reward families, schools and the whole socie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upport; educating people
  近年來,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然而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类院校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在云南省内,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造成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及困难程度较其他地区而言都更为显著。根据教育部下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要求,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着力解决好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今年全国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同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是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立高校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对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资助工作现状
  从2017年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的学生总体状况来看,在校学生总人数为789人,其中67.6%为省内生源。其中,提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的学生人数为449人,占全院总人数的56.9%;能够获得认定资格的学生人数为316人,占全院总人数的40%;全学年通过各级各类助学金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275人,占全院总人数的34.5%。
  生源地贷款人数超过200人,占全院学生总人数1/4以上。在日常调查访谈过程中,还有大量学生认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足、覆盖面还不够,特别是利用勤工助学等形式所提供的生活费资助十分有限,让很多无法纳入认定的学生不得不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外出兼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时间。
  二、关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定位与思考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各项助学金评选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作为基础,而认定工作也会因生源、年级、专业等差异存在明显区别。在早期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为了争获助学金而“装贫困、比贫困”现象,班主任或辅导员难以平衡学生矛盾时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发放助学金等,使得各项资助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还极易引发学生的矛盾与冲突,使得高校资助工作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怎样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找方法、理标准,扎实做好每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确实成为了各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完成的重要基础。   2. 资助工作的灵魂是育人。资助工作是高校例行的一项常规学生工作,同时也是与在校生切身利益联系紧密、关注度极高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类奖、助学金公正、公平地评选与发放不仅决定了资助工作能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体现了高校整体学生工作的水平。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不斷思考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与灵魂到底是什么。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绝不仅局限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因此,我们将育人比喻为资助工作的灵魂,或者说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然而,在大多数高校资助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重资助轻育人、或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的问题。为避免出现上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我们尝试提出一套“科学性强、实效性好”的资助育人体系,并在实践中反复地改进提升。
  三、高校资助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1. 资助工作重“量”不重“质”。随着国家对于高校资助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及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资助的来源和层次不断丰富,包括政府、社会、高校及其他各类助学金渠道越拉越多,资金量不断增大,这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然而,随着资助奖金额度及受助面的提升,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助学金像“撒胡椒面”一样下发到学生群体中,更多的是为应付具体工作的开展,忽略了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贫困、学业成绩是否优良、家庭经济困难材料是否真实等问题,也使很多学生养成“我贫困我受助”的依赖思想。特别在奖学金名额、奖励金额都明显少于助学金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容易产生“争助不争奖”的心理,使资助工作偏离了其目的,还对学生起到了不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2. 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不足。各高校的资助工作通常集中在新学年开始后的不久开展,而此时又正是其他各项学生工作较为集中的时间段,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辅导员、班主任在忙于处理各项学生工作的同时难免忽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的深入调查、了解及引导。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自卑、不愿意寻求帮助的学生的家庭情况难以及时掌握,或对受助、落选学生疏于心理引导,人文关怀不足。
  3. 对受资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不足。要想将资助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就必须在完成资助工作的同时拓展育人工作的方法与渠道,资助育人工作是对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水平综合考量较高的一项工作,在资助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甚至突发的经济困难,这就要求相关老师需要不断地熟悉、掌握各类工作制度、要求,在专业和日常生活中为学生进行准确、耐心地指导与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收获关心,因此,对于此项工作的方法仍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升。
  四、“一二四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体系及主要举措
  (一)一个基础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助困工作应该找准一个基础,即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认定的过程如果只是泛泛地进行民主评议是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的,那么横向比较也就十分困难,因此,认定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学生困难程度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学费及生活费来源、子女人数、是否赡养老人、学年综合量化成绩等,班主任、辅导员在认定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根据指标内容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摸底,对认定过程及认定材料真实性、规范性认真把关,学院分管领导对评选结果及民主评议实行严格审核,为个别特别困难或突发困难的学生争取更多获助机会,基本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合格、同学认可、应助尽助,着力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最大范围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人文主义关怀。
  (二)两个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做好组织保障不仅能够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得以顺利发展,更能够在学校形成“关爱学生、把学生当孩子培养”的良好氛围。我院资助育人工作历来都受到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对于每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及红河助学金等高额助学金的评选坚持做到全体领导共同参评选,对于评选过程及结果进行指导与审查,保障了各项奖助学金的公平、公开。
  除此,我院还建立了“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学院全体学生”的三级监督制,对于评选过程有问题、使用奖助学金有争议、日常消费行为有奢靡的同学及时进行监督与反馈,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在收到学生反应后需于三天内向同学了解具体情况并进行批评教育,并及时向学院领导通报相关情况及教育结果,做到资助工作风气正、全院监督无死角,促进我院资助育人工作向高质量推进。
  第二,制度保障。为更好地落实校学生处关于资助工作的要求,我院在工作过程中针对生源、专业等情况具体制定并细化了资助工作的相关制度,如针对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对于贫困程度对比标准不够清晰等制定出台了《社会管理学院贫困生认定实施细则》;针对勤工助学工作问题制定出台了《社会管理学院勤工助学管理规定》等。各项制度和细则的出台也较好地促进了我院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实现“以资助人、资育结合”的目的。
  (三)四个延伸
  四个延伸是我院着力在资助工作之上对育人问题进行的重点实践与延伸,意图是使资助工作做到有追踪、抓实效、重反馈。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做好认定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情况及困难,提出认定申请,争取获得班内其他同学的认可,客观真实地填写、提交各项材料。在认定过程中做好诚信教育既可避免同学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有利于辅导员老师准确掌握全院学生的综合状况,特别对于父母双亡、寄养、单亲等学生进行重点帮扶。
  第二、做好党员学生的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要求受助学生党员带头做好先进示范榜样。我院在认定事实细则中明确规定,获任一助学金的学生在校期间均不得出现高消费、乱消费现象,不得利用奖助学金请客吃饭、购买高档商品,应本着勤俭节约原则合理使用助学金并接受全院学生监督。除此之外,受助学生党员还应带头发挥先进示范作用,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优异成绩,带头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在全院形成“争奖不争助”的风气。   第三、做好认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会出现明显的自卑心理,面对来自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客觀差异的现状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自卑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抓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以及每年五月统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两个重要节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集中教育与辅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我贫困我自强”的心理状态,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等争当先进模范,树立心理上的自信。
  第四、做好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每年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结束,我院都会通过召开班会、讲座甚至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珍惜奖助资格、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及各项补助,了解各级各类奖助学金的来源和设置方式,学会感恩社会、学校和进行资助的企业与个人。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恩之心化作实际行动,通过义工、二次捐助的形式回馈社会。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与引导,现在我院各班已形成资助建立《义工工作记录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积极组织开展义工活动,如定期打扫宿舍楼道、在校内捡拾垃圾、定期到敬老院服务、以党员代表组织集体献血等,一系列丰富而有意义的义工服务不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也是用自身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体现。
  (四)一个目标
  为建立起我院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我院还将资助育人与学生的就业、创业相结合做出思考与实践。两项工作结合的落脚点在于在就业工作推动过程中引导曾经受到过各类资助的毕业生投身到祖国最需要建设的基层岗位上去,用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学校及社会,并将正能量传播给身边更多同样需要资助的学生青年,努力形成“以资助学、以学代偿”的良好风气及良性循环。
  根据这一思路,我院近三年来有接近40位毕业生通过公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西部志愿者等方式到了较为偏远、经济条件并不发达的地区就业与服务,真正用自身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对社会的回报与感恩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5):27-28.
  [2]柳苗苗.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7):122.
  [3]陈芳,杨军伟,姚俊.云南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问题探析——以昆明医学院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4):138-140.
  [4]王烁.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模式探索[J].剑南文学,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实验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是林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资料研读和数据采集的研究方法,以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2017年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情况为例,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北京林业大学持续完善了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与
期刊
摘 要:OBE是一种基于成果导向的新型教育理念,该理念对于建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建环专业的《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为例,对基于OBE理念的《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当前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以OBE为导向的课程持续改进模式。  关键词:OBE;空调冷热源技术;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的办学定位,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以学校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推进颇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外部资源,实现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核心、七平台、四
期刊
摘 要:人大教授陈伟曾痛批学生会是大学最阴暗的一角;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剑指学生会官场乱状;而今中山大学百名干部“论资排辈”、成航职院,四川理院干部“权威”事件又对大学精神进行绝对讽刺。为何无论怎样实行内部改革都只是空喊口号,剑指偏锋?作者猜想:中国当代学生会制度存在着严重局限性,寻其规律,方能革新。文章首次采用统计学实验方式,结合相关性算法思想以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为引例,例证此类院校学生会制度局
期刊
摘 要: 提出了“MATLAB与系统仿真”课程中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多向融合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为突破现有课堂教学方法的局限,方案从教学方式、第二课堂、多学科关联知识应用等多方面,坚持以任务驱动形式促进其多向融合。实践表明,所提改革方案可显著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多向融合;MATLAB  
期刊
摘 要:先进典型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载体。目前,传统模式的先进典型学习太过注重典型的宣传,而忽视先进典型精神的学习,同时,先进典型的宣传也主要是通过报纸、座谈会、网站等单向式宣传为主,这种方式缺乏互动式的典型宣传和讨论,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判知对广大学生的教育效果,致使先进典型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新媒体具有承载量大、立体化、速度快、覆盖广泛、互动性强的特点,充
期刊
摘 要: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书院制学生党建工作的新特点,体现书院制学生党建创新的原则,应从创新组织考核制度、创新党员评价体系、创新党日活动形式、丰富党课教育模式、拓展党建工作队伍等五个方面,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党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对知识进行评论能把知识的更深层次内容揭示出来。知识之间的关联、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理论知识的优缺点等都隐含在知识当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掌握好它们,这就需要大学物理教师们通过知识评论将这些更深层次内容揭示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掌握好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探
期刊
摘 要:在高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当作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抓。文章通过对巢湖学院理工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探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为识别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文章使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全国19所高校的6000多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表明: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幸福,其中,社会安全感、对社会的信任感、个人自信、希望感、亲友支持度等因素都会正向影响幸福感,而物质主义倾向则会产生负向影响。另外,211/985类学校中家庭弱势感以及学历增加会降低学生幸福感,但其他学校中这种现象不明显。  关键词:有序Log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