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眼,凸显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要发生重大变革的观念。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研究型、开拓型、创新型的教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 学习活动 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要体现新的教育观,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必将发生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角色、教学行为、教学观、学生观都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型、开拓型、创新型的教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需要。新数学课程给学生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实施和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
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新知前,要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准备。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在长方形空地中间放一物品,学生站在四周套圈,这时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公平(因长方形的长、宽不相同,学生距物品的距离不相同)。学生提议画圆。师放物品,但未将物品放在圆中,学生仍认为不公平。师问:“怎样才公平呢?”生:“应将物品放在圆的中心。”由此引出了课题。这不仅唤起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与思想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标,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二、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人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途径,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人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
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发他们形成渴求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个盒子。在第1个盒子里放入白球,在第2个盒子里放人黄球,第3个盒子里放人白、黄两个球,每小组学生各有分工,然后让学生摸球,并记录摸出的球的颜色次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从你们这些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能摸到红球吗?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吗?为什么?从这些盒子里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有关问题,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数学学习
《课标》明确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
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箱子里的物体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子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的异同点,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的面也有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五、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进行数学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提出数学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要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六、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学习中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学习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有效的学习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学习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关键词:数学 学习活动 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要体现新的教育观,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必将发生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角色、教学行为、教学观、学生观都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型、开拓型、创新型的教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需要。新数学课程给学生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实施和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
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新知前,要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准备。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在长方形空地中间放一物品,学生站在四周套圈,这时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公平(因长方形的长、宽不相同,学生距物品的距离不相同)。学生提议画圆。师放物品,但未将物品放在圆中,学生仍认为不公平。师问:“怎样才公平呢?”生:“应将物品放在圆的中心。”由此引出了课题。这不仅唤起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与思想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标,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二、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人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途径,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人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
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发他们形成渴求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个盒子。在第1个盒子里放入白球,在第2个盒子里放人黄球,第3个盒子里放人白、黄两个球,每小组学生各有分工,然后让学生摸球,并记录摸出的球的颜色次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从你们这些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能摸到红球吗?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吗?为什么?从这些盒子里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有关问题,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数学学习
《课标》明确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
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箱子里的物体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子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的异同点,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的面也有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五、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进行数学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提出数学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要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六、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学习中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学习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有效的学习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学习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