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入南印度洋的低空越赤道气流分析

来源 :应用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80—1987年850hPa 格点风资料和500hPa 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冬季自北半球流入南印度洋的越赤道气流的特征,指出在35°—135°E 的近赤道地区冬季低空有四支源自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它们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它们主要来自阿拉伯半岛—东亚地区大陆冷高压的东北季风,其强弱变化取决于东北季风的活动。
其他文献
影像地图集作为地图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将直接复照客观现象的航空(遥感)信息与经过专业人员加工的地理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人们科学地、客观地、系统地、直观形象地认知地理环境,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本文结合《宜兴市影像地图集》的设计与研制,着重讨论该图集的表示内容、生产技术流程以及影像校正、计算机直接制版新工艺流程等几个主要技术问题,为今后基于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生产影像地图集在理论、方
本文运用GMS云图和由极轨气象卫星处理出的射出长波辐射(OLR)候平均资料,在分析和研究1978—1987年间发生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部11次强暴雨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暴雨出现前后
本文从天体引潮力角度分析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旱的原因及规律。从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对中国100个站近510年旱涝资料进行分解。取分解出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将中国旱涝资料划分为6种炎型。从而得出近510年旱涝型序列,并对其环流特征进行讨论
计算了1980年6—9月逐日(12GMT)黄河中下游干旱期的视热源(Q<sub>1</sub>)和视水汽汇(Q<sub>2</sub>)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典型干旱期(7—8月)内,对流层大气中基本上为热汇,且以对流层
采用自制的高酸值丙烯酸预聚物与干性植物油酸、三羟甲基丙烷和间苯二甲酸等进行反应,制备了水性丙烯酸改性醇酸树脂,并对影响其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
本文用等熵位涡(IPV)图分析了1983年1月3—8日东亚寒潮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在寒潮酝酿阶段,IPV 平流过程(特别是东北急流的作用),东北急流与其南面西偏北气流构成的东西向切变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中短期和超短期振荡特征。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等参数存在着3—5天的中短期振荡及30分钟、50分钟和80分钟的
通过成都、昆明、广州等地生长季节内对总日射(Q)和光合有效辐射(Q<sub>PAR</sub>)的长期连续自动同步观测发现,以小时累计量为基础的 Q<sub>PAR</sub>/Q 比值仍比较稳定,季节
提出一种以搜寻正方形网格边上之流线值点为计算函数的流线客观分析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计算量小。用此方法分析的流线图,同日常预报业务中手工分析的流线图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