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生物教学;学生;发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中国的教育应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造就数以百万计的新型人才,使中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答案很明确,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创新始于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善质疑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言的。
  “教师设疑,学生解疑”的教学模式走过了许多年,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提出一些现成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从来不重视更不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做法,看起来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仍然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不会问,不敢问,不愿问,从而造成学生距离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越来越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包括教的方式在内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学习者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
  长期以来,对中学生物往往习惯于从概念、结论出发,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循序教学。这种结论式的教学,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方法总摆脱不了注入式、填鸭式,很难做到探究式和发现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的机器。
  探究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式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这就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中,设计了诸如“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与思考”、“调查”、“探究”、“课外实践”、“实验”、“试一试”等板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板块所设定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思考、观察、考察、实验等方式探求知识。在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地把学过的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计划学习内容,运筹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益;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或撰写有关小论文等等,也都能够体现中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亦即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育创新的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会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哲学家波普尔也讲过,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一部科学发现历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因此,现代教师的任务当定位在激疑、引导质疑和解疑上。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定得到培养;反之,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仍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等被动学习,也就只能将学生培养成记忆的机器,毫无创新能力而言。
  有一则资料:我国的一位教授到美国考察,发现他的高足在各自的公司中发展得很好,大都处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学生无疑都是成功者。当教授问及学生为何自己不成立公司,寻求更大发展的平台时,得到的回答惊人的一致:自己不知干什么!原来,这些人在公司中解决的只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技术发展及方向问题。公司老板可能解决不了技术问题,但能在世界同行业中看到技术的发展方向,能设計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能实现其设想的人才,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培养的学生至多能成为高级打工仔而不可能成为商界的领袖。由此也可以推测: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屈指可数,原因大概也如此吧!
  三、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创新萌芽发展的过程,是求真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发问家,对儿童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多。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大多时候我们不让学生提出问题,有时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或呵斥制止。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就被窒息掉了。
  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中国考察,他到某幼儿园里去,用粉笔在教室的小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小白点。他问这些还未进小学校门的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树上的甜果……各式各样的答案,丰富多彩的想象。接着,这位专家又来到一所中学的初一年级教室,做了同样的动作,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结果,全班同学茫然了:“这是什么?”专家语调轻轻地解释:“没有别的意思,只是问,这是什么?”全班同学这才释然,并齐声回答:“这是粉笔点!”没有一点杂音。专家感叹地说:“通过几年的小学教育,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的和固定的了,缺乏想象力。”
  这个事实暴露出我们的教育的破坏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明天的苍白单调。
  如何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做到:
  1、激发质疑。在创造良好思维氛围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扩展思维,凡事问个为什么,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设法将其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2、教给质疑的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前质疑,及时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思维;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教师应允许、支持学生这样做,并为学生指点发现问题的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要支持学生课后质疑。教师在每堂课后,应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从不同方面发表个人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释疑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互问互答、讨论交流的释疑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群策群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给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他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时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纠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由此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把教会学生思维、大胆进行创新思维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使得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能够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宏观角度看,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善于思维、懂得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微观角度看,通过接受教育,发展个体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都能够从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过程和成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其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创造活力的不断释放以及人格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紧迫的时代感,投身到旨在全面推进全民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去,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迅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2、趙承福.《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天津科教院学报》,1999年第7期
  3、宋乃庆,徐中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第105页
  4、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第193页
其他文献
】全面分析了现有各种磨粒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评述了其优缺点,简介了一种新型的分析油液中铁磁性磨粒的仪器——铁磁性磨粒监测器。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
【摘 要】 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研究是目前国家新课程标准推行中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学策略的设计,本文根据笔者个人教学实际,试从课前导入方式、课中教学流程、课后巩固训练等模块的设计来初步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信息技术决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英语学习离不开词汇学习,因为词汇是英语语言三要素之一。不掌握大量的词汇,阅读、翻译、听说都无法顺利进行。而对于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来说背单词却费时、枯燥、易忘,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单词记忆问题,能否将单词记忆之苦变成乐事、趣事,这是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经常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我在试用新教材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實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社会
期刊
通过四种不同灌水处理及室内外环境变化特征等基础试验研究,摸清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及环境变化特征,为智能灌溉及卷闭帘监控系统的研发寻求数据库
【摘 要】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
【摘 要】 自从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推广“整合”的理念以来(李节,2003),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相比,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则显得苍白无力,远远落后于教改实践,很难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待研究的一个理论与实践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
让千千万万的人们品尝美味。让众多小本创业者实现财宫梦想。在南岳衡山紫巾峰下,一种特色美食吸引着慕名前来的食客,每天车水马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只为品尝那一碗粉,
【中图分类号】G6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高三教学以讲评为主,如何在复习讲评中提高效率?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将散乱的知识捡起来,并重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呢?下面我讲个人的一点经验进行阐述,以求与同仁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应抓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三轮复习法”。我
期刊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有无兴趣,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一、导语过程中,创设悬念。在导入课程中,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在授课过程当中,也可以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适当引用一些谜语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三、结束课程运用趣味性教学法。  【关键词】 创设悬念;积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