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学习策略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来源 :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cent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制”学习策略,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延伸和发展,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分散为多个小项目,也称“微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構建知识体系,可以说是分类思想引领下的操作方法。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以“项目设计”方式去落实单元体系建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为例,具体解读“项目制”如何实施。
  关键词:项目设计 项目实施 项目评价
  一、“项目设计”的概念解读
  “项目设计”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知识点的分类与整理。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情景化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内容,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借鉴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方法指引,提炼其中的设计技巧而产生的“项目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项目(知识点)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分为多个小项目(小的主题学习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因此,“项目设计”的特点在于类别细化,内涵与外延丰富,不仅是“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化,以整体与分类思想引领下的方法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应用。
  二、“项目设计”的操作实施
  “项目设计”一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主要是基于项目从学习环节、学习程序、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进行设计与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整理,“项目设计”的方案不断完善,操作性与策略性更高。以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为例,具体研究程序与方法如下。
  (一)项目制订,创设情境
  “因数与倍数”作为数与代数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数学概念之一。
  本内容主要安排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以及第二阶段的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与此同时,要运用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主体知识。因此,如何分类细化,丰富内涵与外延,“项目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
  例如,找一找36和60的因数(见下图),找一找6与9的倍数。教材中最初设计的是“说说12的因数,说说12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核心概念”。
  在此基础上,“项目设计”就是设计以下问题:如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倍数,由此任务驱动学习。当然,教材也会在后期出现,从项目设计的整体思考,这个知识点应当往前靠,内容也更具综合化,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项目设计,明确内容
  学生通过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来解决因数与倍数的实际问题,往往会遇到两个困难,一是不清楚在什么时候用“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来解决相关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题意不理解;二是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不够灵活。
  因此,在探究问题之前,还是明确内容,设计好教学内容,以项目设计来整组推进教学。
  1,谋划探究内容
  对于因数与倍数的理解,教师经常利用教材,以除法算式进行教学。笔者建议,何不尝试用一道乘法与一道除法来加深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2×6=12,12÷2=6,分析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一种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向与逆向的思考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基于知识体系整体思考,本内容主要从三个“项目”来设计内容。教材中只出现除法算式,讲因数与倍数的关系,这里要补充乘法算式,从而重组与建构教材给出的体系编排,这也体现了“微项目”设计的理念与意图。
  2.设计思考解读
  项目设计之一: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为什么不提出“最小公因数”概念?什么是最小公倍数,为什么不提出“最大公倍数”?学生通过情景学习,已经理解了公因数与公倍数的概念,并且知晓两个或两个以上共有的因数才是公因数,其中公因数中的最大的数称之为“最大公因数”。例如,用列举法进行说明。
  例如6和9的公因数求解。6的因数有1,2,3,6;9的因数有1,3,9;因此6和9的公因数有1与3,其中(6,9) =3。通过这样的举例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同时研究的数字尽量偏小,难度降低些,结合情景教学,使得概念清晰明了。随着知识结构的丰富,数字上可以有些变化,具体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数字大一些,二是可以组成两个以上的数组,如三个或三个以上,这些对于概念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项目设计之二:求解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有哪些方法?虽然教材给出一种列举法来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公因数,但总是觉得不够序列化、系统化,微项目设计恰好作为一个项目、一个重点,来实施与评价,对于系统掌握因数与倍数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列举法:
  6的因数有1,2,3,6;9的因数有1,3,9;因此6和9的公因数有1与3,其中(6,9)=3。
  6的倍数有6,12,18,…9的倍数有9,18,27,…因此6和9的公倍数有18,36,.其中[6,9]=18。
  画图法: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的阅读部分对短除法进行介绍,并未放入专题例题教学中去。在三种或者以上的算法中,我们不难发现,短除法具有准确性、速度快等优点,但也有对算理未能阐述的缺点。因此,以算法系统化的“项目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设计之三:如何巧妙应用公因数、公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知识真正灵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需要一些情景素材,从而更直观地反映数量关系,体现数学的科学性。   如素材一:小明的妈妈买了75千克食用油,家里有可装10千克,5千克,2千克油的油壶。选哪种油壶正好能把这些油分装完?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个?简单地通过寻找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反过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这样的基本类型有必要,也很贴近学生的基本思维。客观来说,这样的应用不够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如再跟进一道例题,如素材二:有一个整数,用它去除45、90、120正好都没有余数,这个数最大是多少?对于公因数的理解和运用,这样的习题能起到巩同作用。当然也可考虑“公因数”与“公倍数”同时运用的素材。如素材三:兰兰家厨房的地面是一个长24分米、宽18分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方形地砖铺满(使用的地砖必须是整块的),边长最大可以是几分米?最少需要多少块?
  (1)要使地砖正好铺满,地砖的边长必须是24和18的(
  ):
  (2)要求边长最大,那么地砖边长必须是24和18的(
  );
  (3)我是这样解决的(写出思考过程)。
  回顾与反思:可以用画图来验证。
  以上三种素材,实际上代表三种类型,有些是单项型,有些是复合型,根据需要,在“项目设计”中都需要有所考虑、有所兼顾,让设计变得更有体系、有序列、有层次、有效率。
  3.项目实施路径
  (1)基于项目设计之一: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为什么不提出“最小公因数”概念?什么是最小公倍数,为什么不提出“最大公倍数?”
  ①进行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教学,结合情景理解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②概念界定,可以给出判断题的素材,让概念更清晰,从而对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本质理解更加深刻。
  (2)基于设计探究项目二:求解“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有哪些方法?
  ①序列化。虽然教材给出一种列举法来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公因数,但总是觉得不够序列化、系统化,要根据微项目设计内容进行列举法、画图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专项指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
  ②主题化。每一种求法的学习意义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对概念理解的加深,因此短除法与画图法等,要给学生一种自主选择并突显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与优势,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放矢,运用自如。
  (3)基于设计探究项目之三:如何巧妙运用公因数、公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生活化。有些数学问题单纯从数的角度来设计,无疑是抽象而单调的。因此,结合生活情景的素材设计更具直观性,更能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例如:有三根木条分别长150厘米、200厘米、220厘米,要把这三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要求尽可能长且没有剩余。
  ②应用性。要充分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常常提及“没有剩余”,要把隐义显现化,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内在含义。同时关注求解方法,善于用举例法、画图法、短除法,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③提升性。要真正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需从两个层面提升。一是抓住信息中“没有剩余”“最多铺几块”等语句,二是从多个数量之间求它们之间的“最大公因数”以及“最小公倍数”,厘清数量关系,真正体现应用与提升之教学成效。
  三、“项目设计”的评价及思考
  项目评价,就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应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探究过程进行及时反思,并对一些难点进行再探究,探索新的方法。
  经过整理与分析,初步罗列出以下几种类型:
  (1)互为质数的求解,如3与7,11与19等互为质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通过计算分析,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用不同方法来验证,得出结论:两个互为质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两个数的乘积。
  (2)相邻自然数的求解,如8与9,21与22等相邻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通过演绎推理,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用不同方法来验证,得出结论:两个相邻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两个数的乘积。
  (3)倍数关系数的求解,如4与8,12与36等互为倍数关系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同样也是通过演绎推理,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用不同方法来验证,得出结论:两个互为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那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那个数,同样也适合于两个以上数的运用。
  (4)1与任何数的求解,如1与16,1与23等,与1组成的数组,通過演绎推理,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用不同方法来验证,得出结论:1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反之,另一个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实际上,像这样具有典型性的数组还有许多,有待一线教师不断挖掘并整理,形成一组组典型数组。数组内容上,包含了多种情况,内容具体且丰富;数组形式上,做到了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的有效补充。这实质上是在进行“微项目设计”的有效补充,做到“微”而“全”,形成体系。
  同时,在实施“项目设计”时,要关注“数感意识”与“应用意识”。这里的“数感意识”指的是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从而有助于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例如:用长为×分米,宽为×分米的地砖,去铺设边长为×分米的正方形的地面,至少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这对学生的数感意识是个考验,许多学生没有理解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及宽的关系,要用最小公倍数去解答,因此,项目设计也应指向于它。
  另外,“应用意识”指的是能区分“一般求解”与“特殊求解”的联系及区别。有些素材体现的是“一般求解”法,而有些素材体现的是“特殊求解”法,如互为质数的求解贯穿于习题中。这两项指标在“项目设计”中都要有所考量。
  纵观“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围绕有梯度的微项目,通过有效梳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对“因数”与“倍数”核心概念再建构,有序并优化了多种不同的求解方法,提高了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然,“项目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一般在小学中高年级实施;同时,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也会高一些,也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分析整理工作,如准确地分析和设计项目,合理地将项目分成若干个项目,并将子项目对应教材上各个知识点。如何更便捷地使用此类方式方法,是今后一个阶段实践与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春玲.构建基于PBL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3]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数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塑造学生正确权力观/肖纲领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青年学生在校园里热衷关系学、好打“官腔”、争当学生干部、将毕业做官等同光宗耀祖等观念,暴露出少数青年身上“精于谋官长于算计”的“官本位”思想误区和失当的权力观,并劝勉青年怀着警惕心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涵养正确的法治观、事业观、成功观,尤其是“权用为公、权用为民”的权力观。
  学校设立学生干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学生。学生干部的存在减少了教师和部分行政管理工作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治理。学生干部也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百态,在服务中锻炼管理能力。因而,学生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具有提升自我、服务他人,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意义。只是,国内高校学生干部数量众多、等级分明的现象并不罕见。前段时间被媒体曝光的,国内某知名高校学生会干部多达200多人,且“官阶”明显。像这种将服务视为管理、不合理引入社会行政管理的现象,受到人们热议乃至批判,说明学生干部的性质被误解,侵蚀了高校教學与学术生态,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误导。
  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作为一种职业选择,通过担任学生干部走入仕途,是学生的H由,但一旦选定则马虎不得。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中提出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的辩证概念,并强调一个人若要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行为本身的价值,也要正视行为可预见的后果。可见,学生要想以公务员作为未来的职业尤其是志业,必须以职责为权限,承担相应岗位责任。在政治生态日渐清明的当下,学生们只有本着对后果负责的态度去行动,才能真正做到责权对等,为人踏实,为官清正。
  以教书育人为核心职能的校园,不会为青年畸形权力观的养成提供土壤,而是正本清源,为青年正确的权力观铺平道路。正视青年尤其是高校青年学生的权力观,必须引导他们基于当下政治改革背景开展权力观的大讨论,完善学校的学生干部管理体制机制,淡化学校的行政级别,真切地去行政化,并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行政文化。学生干部个人则要确立甘于奉献、服务快乐的理念,淡化功利心。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17日第02版,有删改)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思维的培养要从小学生做起,因为学生10岁之后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否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是可能改变学生一生的教学策略。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目前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之后重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计算思维 编程  一、计算思维
期刊
摘 要:童诗,是最贴近儿童世界的一种文体,它在语言训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眼、诗象、诗脉,是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运用品质的抓手。在童诗教学中,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生活、想象以及个人体验相互整合,让学生感受到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童诗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 童诗 读写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明确要求如下:在第一学段,让学生诵读儿童诗
期刊
9月9日,郑州市管城区五里堡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家长们发现,小学一年级7个班的孩子,被安排在一排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中上课。简易板房中还有异味儿。校方表示,今年要消除大班额,教室不够,建了模块化房屋。目前,该教育局已向管城区政府申请资金,在学校新建教学楼,以緩解教室紧张状况。(2020年9月12日 大河报)  教室不够,板房来凑,这在全国并非第一例。对此,可能会有财政吃紧等一箩筐的说辞。但是,大班额现
期刊
前几天,张文宏医生“早上不许吃粥”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也影响了很多家长,家长一下子竟不知道吃些什么了。好在随后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做了说明:“不许吃粥”是早晨不能只吃一碗白粥,应该增加蛋、奶、青菜等营养结构丰富的食品,以保证人体所需。  不管高三、初三开学在即还是更多学生需要长期待在家里,如何合理安排饮食,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是备受关注的问
期刊
摘 要:教师要知己知彼,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心,始终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數学,需要我们明明白白教数学。  关键词:学生 课堂 成长  在2020未来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建华表示,世界在改变,教育也一直在变。但教育的宗旨和情结却始终没有改变: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心,为学生健康人生奠基。如何促进小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笔者认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难点教学板块——写作教学,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在此以命题作文《夏日的风景》为例,借助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层级性、系统性和连接性四大特点,在作文选材、整理写作思路、安排结构和语言表達方面发挥一定
期刊
有媒体调查发现,成都市、贵阳市的一些小学,男女教师之比为1∶9;长春市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男女比例约3∶7……尽管教师日益成为受尊重和被羡慕的职业,但部分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在2000年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中师是广大农村青年跳出“农门”的捷径。那时,中师招生名额多,只要交很少的学费,还有生活费补助,录取通知书一到,就可以“
期刊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起草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不得硬性要求中小学教师关注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微信公众号或通过网络投票、点赞、答题、知识竞赛、推广宣传等方式开展与教育无关的活动;严格限制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会议和发文数量;不得在工作群、政务APP上滥发通知、随意安排工作任务;不得要求教师随时回复工作群信息。(2020年9月10日 澎湃新闻
期刊
摘 要: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切实把它用在教学中。以形解数,提高效率;以数解形,加深理解;数形结合,思维提升。  关键词:数形结合 以形解数 以数解形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数与形本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少直觉,形少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流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期刊
摘 要:快乐体育的概念早已提出多年,如何结合实际教学来实践,一直是体育教师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快乐体育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革新快乐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结合编排合理的教材和体育器械,设置有趣的教育环节,以学生主动探索为切入点,教师参与其中,互动实践,同时把“音乐舞蹈进课堂”“快乐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成功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