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雕,也叫象牙雕刻,是指用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物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它与竹雕、木雕并称雕刻工艺中的三大门类,是中国雕刻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牙雕以柔美的色泽、高贵的气质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一直为古代皇宫贵族所青睐。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雕象牙龙舟(图1),虽然仅仅几厘米大小,但那精致的龙头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楼阁上细微的窗户灵活自如、棱角分明,凝结着清朝宫廷御用工匠们长达三代人的精雕细琢的心血。如今帝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典雅庄重的牙雕技艺却沿袭下来,名列燕京八绝之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牙雕的王国——
赛玉之牙
大象上颚的两颗门齿,质地坚实细腻,不易脆裂,是优良的雕刻材料(图2)。然而出于对濒危的大象的保护,自1989年以后象牙贸易就已被全面禁止。目前牙雕大师们所用的象牙全部是当时剩下的库存原料,相对而言,牙雕也愈显得弥足珍贵。
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用象牙雕刻成装饰品而随葬。到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宁阳大汶口新石器时代,象牙雕刻品已十分精美。唐代的象牙雕刻品更是闻名中外,日本遗唐使便曾携带牙雕回国。
从古到今,牙雕的形态内容真是千姿百态。利用部分象牙层层雕琢而成的透花人物套球,小巧精致,是南派牙雕的代表作。而将竹雕技艺与象牙材质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象牙镂空人物笔筒(图3),则是宫廷巧匠们的发明。
今天,牙雕大师们用整根象牙作画造型,更需要精心的设计。设计是直接画在象牙之上的(图4),在大师们手中铅笔的轻轻描画之下,人物与环境的轮廓便逐步显现出来。象牙本身的弧度、粗细不等的直径和有空有实的材质,都是考验设计者的因素。就像以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为原型的同名牙雕作品(图5),它长1.8米,共有人物48个。由于弧面引起的视觉比例的改变,作者在处理空间关系上加入了夸张的成分。然后,根据不同的部位采取线刻、浮雕、圆雕等深浅不同的技法。雕刻时依照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方法循序进行,每雕刻一层,原先的图样就会被凿去,这时就需要作者重新画上更加细致的图案。而这样的过程需要重复少则两三次,多则十余次。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精细的绘画、一轮又一轮更细致的雕琢,一件牙雕作品才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朴拙走向精美。
古往今来,正因为牙雕精湛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正因为这匠心独运的手与天赋绝伦的象牙的完美结合,才成就出一件又一件传世精品。
牙雕之凿显神工
每一件牙雕作品的诞生都是从大师们手中的凿子与象牙的摩擦声中开始的。一根象牙从最初的去皮、开出粗坯、磨细、开脸,到成为一件美轮美奂的牙雕作品,都离不开大师们手中这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的凿子(图6)。
牙雕没有繁复的工艺,开坯成型和精细加工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大得惊人,而真功夫恰恰都体现在形状不一的凿子上。
象牙的硬度较高,开坯成型需要经过不断锤凿,所以又称为“凿活”。下凿的方向和捶击的力度十分关键。这熟练的“一锤一击”缘于牙雕艺人创作时的胸有成竹,更扎根于他们过硬的手艺基础。由于牙材的珍贵和稀有,初学者至少要在硬度相当的黄杨木上练个2~3年才有机会雕刻象牙。
别小看那看起来有点破旧缺损的凿子,它们每一支都浸透着牙雕艺人的心血。在他们入行之初,首先就要学习制作这些牙雕的工具。自己制作的凿子和锤子用得得心应手,手艺自然也进步得快。牙雕《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李春珂大师从事牙雕40余年,而他手中看似普普通通的凿子却已伴随他40多个春秋。
精细加工,行话叫“铲活”,其实还是靠这些大大小小的凿子。铲活显得细致,下刀全靠手中些微的感觉,而其中又以“开脸”最现功力。
开脸不仅要做出人物五官,更重要的是把人物的神态和表情细致地表现出来。从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俏皮好动的孙悟空到笑中含泪的琵琶女,无不体现着牙雕大师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大唐贵妃》描述的是唐明皇独自饮酒思念杨贵妃,在翻倒的酒杯溅起的酒花中浮现出贵妃的身影的场景。其中包括贵妃醉酒、起舞等多个场面,每一个贵妃神态表情都截然不同,雕工细腻,衣缕飘然(图7)。
|
|
牙雕温润柔美的光泽来自最后一道工序——打磨。牙雕的打磨沿用了传统的工艺: 先用“挫草”(经水煮后晒干的鱼腥草)对牙雕进行第一道“粗磨”,然后进行的精细抛光,则由被行内称为“光叶”的笋皮来完成。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牙雕艺术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发展至今已登峰造极,但在文明的进程下却不得不面临着谢幕的结局。库存的材料即将用尽,但作为艺术,大师们正以其他的方式坚守。就像大型骨雕作品《故宫》(图8),完全是由30多万根牛骨制成的,它见证着牙雕艺术在另一种载体上的再现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