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浅见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me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与基础。我以为,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因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开拓自己的视野,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艺术,这应是语文老师读书最大的收获。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形象上给人观看、鉴赏的;而读书是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为此,只有读万卷书,“破” 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鸿篇巨制。
  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四、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做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五、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能要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范文的写法。教师要辩证地看待“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深悟模仿必须“进得去,出得来”的要义,及时引导学生由机械模仿转到灵活模仿,再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独立灵活的表达阶段。教师在思想上始终要明确:模仿是起点,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才是要求。
  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便是借物喻人,托物抒情,有个老师在教完课文后,激发学生思考:作者由赞美蜜蜂到赞美农民,是因为他们有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相似点,你们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一些例子吗?有人想到了以红烛赞老师,有人想到了以小草赞清洁工等等,其中,有一个以渡工赞老师的,看了真令人拍案叫绝!现采撷片段如下:
  “……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暑,渡工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日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了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这渡工难道不是您吗,我亲爱的老师!我们正是那匆匆赶路的旅客……”
  看了这些令人欣喜的模仿佳作,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在模仿佳作这个能力培养平台上的上佳表现。只要能在模仿中加以创新,注入自己的新鲜血液,学生的习作便一定能碰撞出奇异的创造性火花。
  总而言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提倡并引导学生模仿,鼓励学生模仿并大胆创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学生便一定能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而受益,渐渐悟出点作文的道理,达到灵活表达和自能作文的境界,并最终达到提高作文素养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教学实践中,应在“精”字上下功夫。  其一,内容精。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全抓不可以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一、范读  文言文风格古朴,语言典雅。从美学角度讲,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对审美主体而言,在范读阶段不仅要注意一些僻字、通假字和形同义异异读字。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去完整地把握理想的审美知觉。如讲授《爱莲说》首先营造一个古声古韵的氛围,可利用音乐的感
期刊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
期刊
谈起作文教学,恐所有同行都又爱又恨:爱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只要让学生多读书,多模仿,多练习,得个良好是不成问题的,考试也落不了多少分,老师也不用太费心;恨的是得高分太难,想提高太难,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遣词、书写,方方面面都抓阅卷老师金睛,多得几分,那可也真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终于明白了孔老夫子的话“因材施教”。抓住了这个教学真谛,我发现:作文提高并不难。  
期刊
会不会阅读,既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寻找阅读的“突破口”,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的“突破”在于“品味”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蕴含着作者的匠心,透视出文章的内容。独特新颖的,能够亮人眼目;平实质朴的,往往藏巧于拙,我们由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寻到破解文章的“蛛丝马
期刊
习题引入: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兄嫂是依 B.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吾又罢去 D.故不我若也  【解析】选C。C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  【方法技巧】  宾语前置句的辨析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中句子的宾语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谓语的后面,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将宾语置于谓语前面,这类句子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大致分四类:  一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以画传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主体有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遵循上述规律,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学生不听话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质上会带给学生深深的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障碍。相反,爱心——充满
期刊
我认为明代小品文家中,最善于写人绘物达情叙事的莫过于张岱,而张岱的诸多传世之作中,最为卓绝高妙的要首推《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期刊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