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苍凉晚境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clo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对张爱玲有一番客观、冷静、公允而不炫耀的批评,实在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张爱玲晚年以及她在异国他乡的境遇,了解和知悉的人稀少,并且留下的史料也极为匮乏。这样,再如何剖析张爱玲的文学思想包括创作生涯和艺术灵魂,始终缺少一种脉息相通并贯于一体的重要环节。据一些研究者分析,张氏的异乡境遇以及再婚经历和晚年著述,是她整个文学生涯的不可或缺、不能遗漏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早期的創作之谜,似乎只能在晚年中得到印证。
  司马新著《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发掘和提供了张爱玲移居美国后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资料。尤其是张氏与美国左翼文人赖雅一段婚姻经历,还有赖雅故世后张爱玲孤身一人的生活境遇,都有其真实、可靠的记述和写照。难怪夏志清先生为此书作序时称:关于张爱玲来美之后的下半生,司马新发掘资料之多,实在没有第二人可同他相比的。
  从该书披露的内容来看,张爱玲抵美后一直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个人生活犹如一叶飘浮之舟,而且其精神寄托也好似无萍之根难以落定。她同赖雅的结合,从本质上看是为了让自身有个暂靠的庇护所,而远不是创作生活和艺术精神的“抛锚”之地。她的惊恐不定,她的疑惧不安,她的窘境不堪,直接牵连到她的创作心态。她生命的孤寂导致创作枯萎应该可想而知。张爱玲在暮年那种近于隐居的状态,其实早已在来美后不久就悄悄蛰伏了。此书的作者在张氏不多的几封通信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爱玲那种旧时中国女子与现代才女的矛盾症结。张氏的晚年景观,有许多可折射出一系列其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她的思想深度、艺术趣味和人生体验,几乎都与她的出自灵魂深处的某种神秘的东西相吻合。
  披读这些真实的史料后,似乎对张爱玲创作中的某些谜案更为着迷。我们应该滤去表面的浮象,更不应在一种虚饰的、外化的研究观念中津津乐道,也不能让一种完全出自主观理念的推断蒙蔽自己,而应该把张爱玲放置于全新的研究领域中予以观照,这样才不致流于人云亦云、观念老套的模式中。这本传记为人们进行深化研究提供了新颖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些貌似正传、实为乱编的传记、著述。
  (《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司马新原著,徐斯、司马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版,13.00元)
其他文献
今年,对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吴晗来说,是格外有意义的一年:他生于1909年,含冤死于1969年,1999年正是他诞辰90周年,逝世30周年。在世纪末的今天,重新体认一下这位史学家所走过的治史道路,总结他的
高度的商业性、高度的开放性、高度的流动性、高科技性将成为ZI世纪的上海经济特征,而人们功利主义观念的增强,与商业化相应的感性主义抬头,中西文化进一步冲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今年是伟大祖国的60华诞,洛阳社会各界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与共和国同龄,今年也是洛阳市总工会和洛阳市文联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9月20日晚,他们
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总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了几千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幸福的基础是爱和工作。”作为企业员工,他们在工作方面体验到的幸福千差万别。有些员工对工作职位和自我工作表现较为满意,工作能带给他们丰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受;而有些员工不喜欢本职工作,只是被迫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根本与幸福感受不沾边。那么那些幸福员工能带给我们哪些正面启示呢?  心理学家发现,幸福员工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幸福感受。首先在工作时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其次是对自己的工作表
半个世纪以来,吕思勉先生著作等身,成就丰富,与陈寅恪、陈垣及钱穆被合誉为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虽然他已逝世四十年,然其广博周赡的史学成就依旧是中国史学研究中一笔
2009年3月8日,集中供养在南京市建邺区社会福利院的6位五保奶奶们真的是好开心啊!早上9点,福利院的多功能厅里开着暖气,播放着《母亲》这首动人的歌,会议桌上摆满了鲜花、茶
建水县蓝天幼儿园始建于1999年3月,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94平方米。通过多年的发展,幼儿园班额已达到8个班,幼儿300名,教职工33人。由于幼儿园管理科学,各项
科举时代的文人,除本名外,大都还有字、号及斋名。如果说本名寄托着长辈对子女的希望;那么,字、号则表示自己的追求或好恶。文人于正式的字、号外,尚有别号,这一般是他们在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发展,对新知识学习的探索过程,形成了“轻过程重结果”的急于求成式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