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近90岁的星云大师10月中旬开始大陆之行,其中包括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出席新书《贫僧有话要说》发布会等。无论走到哪里,星云大师总会被信徒僧众围成里三层外三层。
数十年来,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用佛教来开释人心,化解社会问题。他深信,宗教可以帮助多数人的成长,帮助社会秩序的重整,帮助人心的净化。
“佛教兴亡,僧伽有责”
在北伐军与军阀的战火中,1927年8月19日,星云大师出生了,本名李国深。
自小,李国深就结下了佛缘。1937年,侵华日军血洗南京,千万百姓家破人亡,李国深的父亲在南京谋生,自此杳无音信。第二年,李国深前往南京寻父,却被南京栖霞寺的志开上人看中,他随即出家,也是当年栖霞律学院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6年后,星云进入有“佛教界的北大”之称的焦山佛学院学习,遇到了他此生的另一位导师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革新理念,喊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僧伽有责”。这在上世纪40年代很多青年僧人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甚至是佛教发展的方向。
星云深受影响,很快表现出一个革新者的热情。他担任了白塔小学的校长,教授国语、公民等课程;创办了《怒涛》杂志……这些都是传统的佛教不会主张出家人去做的事。
孤僧心情,冷暖自知
刚到台湾时,星云衣食无着,政治上被怀疑为“匪谍”,多次遭遇逮捕和审讯,一时间成为茫茫水面上的浮萍,“孤僧心情,冷暖自知”。在台湾的圆光寺、灵隐寺、法云寺几经辗转后,他靠给大和尚看守山林,终于安顿下来。
1952年,星云环岛布道,来到了当时经济条件较差、位置偏远的宜兰。因为穷困闭塞,当时没有法师愿意留在宜兰,但星云留了下来,并且一待就是10多年。
在艰苦的宜兰,星云的韧性发挥了很大作用。他组织了念佛会,成立了全台湾第一支佛教歌咏队,开设了国文班,还创办了一些佛教公益事业,如幼儿园、补习学校。
到20世纪60年代,星云这个身材高大、为人热忱的和尚已成为宜兰街头一景。众人对他的威仪博学十分佩服,不知道他名字的人就称他为“北门口的师父”。当时宜兰有一条中山路,每当星云路过,很多店家都跑到店门口来看他。
佛光开山,不忘初心
佛光山的开山是必然,也是巧合。1967年,一对越南华侨夫妇辗转托人找到星云,因为有紧急情况,要把手头高雄县大树乡的一块地卖掉,请求星云接手。星云出于善念买下了。
这本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起初星云带着众人前去了解地形,众人一见,心凉了半截,竟没有一个人愿意随他下车。星云孤身上山,一个人完成了对地形的勘察,并决定开山。主意既定,资金又成了问题。从1967年开始奠基到1977年佛光山主体部分建成,这整整10年,都是有一点钱就做一点事。星云带着弟子和义工到处回收塑料瓶、旧报纸、铜线来卖,就这样一分一毫聚集起佛光山的一切。
近年来,佛教界被一些贪贿丑闻困扰,佛光山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星云大师在初创佛光山时就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非佛不做”,即佛光山不搞商业化,不是为了佛法的事都不做,星云大师称之为“不忘初心”。
出家人要“问政不干治”
传统意义上的出家人以出离红尘的形象示人,但星云大师关心时局。最轰动的便是2006年他公开表示“无关挺扁倒扁,只为全民幸福安乐,吁请陈‘总统’下台”。他也因此被人称为“政治和尚”。
201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前会长陈云林到佛光山参访,受到星云大师的热烈欢迎。星云大师说:“两岸的关系,就是要来往,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最后也难说是谁来谁往,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了。”
此举一度引来台湾岛内一些争议。有些网站批评他“和尚穿着袈裟迎接大官”。星云大师从容不迫,他这样解释道:“出家人可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福乐,但是不做官,不做什么县长、市长。可以问政但不干政。”
事实上,“政治和尚”一说是对星云大师的误读。宗教离不开政治,政治是大众的,出家人也有世俗的一面,不能说和政治全无关系。人间佛教的基本价值是不忍人间之苦,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乃至政治参与,所以对于关系两岸福祉的统一,星云大师从不避讳,反而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这恰是他最可贵、最真性情的一面。
数十年来,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用佛教来开释人心,化解社会问题。他深信,宗教可以帮助多数人的成长,帮助社会秩序的重整,帮助人心的净化。
“佛教兴亡,僧伽有责”
在北伐军与军阀的战火中,1927年8月19日,星云大师出生了,本名李国深。
自小,李国深就结下了佛缘。1937年,侵华日军血洗南京,千万百姓家破人亡,李国深的父亲在南京谋生,自此杳无音信。第二年,李国深前往南京寻父,却被南京栖霞寺的志开上人看中,他随即出家,也是当年栖霞律学院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6年后,星云进入有“佛教界的北大”之称的焦山佛学院学习,遇到了他此生的另一位导师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革新理念,喊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僧伽有责”。这在上世纪40年代很多青年僧人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甚至是佛教发展的方向。
星云深受影响,很快表现出一个革新者的热情。他担任了白塔小学的校长,教授国语、公民等课程;创办了《怒涛》杂志……这些都是传统的佛教不会主张出家人去做的事。
孤僧心情,冷暖自知
刚到台湾时,星云衣食无着,政治上被怀疑为“匪谍”,多次遭遇逮捕和审讯,一时间成为茫茫水面上的浮萍,“孤僧心情,冷暖自知”。在台湾的圆光寺、灵隐寺、法云寺几经辗转后,他靠给大和尚看守山林,终于安顿下来。
1952年,星云环岛布道,来到了当时经济条件较差、位置偏远的宜兰。因为穷困闭塞,当时没有法师愿意留在宜兰,但星云留了下来,并且一待就是10多年。
在艰苦的宜兰,星云的韧性发挥了很大作用。他组织了念佛会,成立了全台湾第一支佛教歌咏队,开设了国文班,还创办了一些佛教公益事业,如幼儿园、补习学校。
到20世纪60年代,星云这个身材高大、为人热忱的和尚已成为宜兰街头一景。众人对他的威仪博学十分佩服,不知道他名字的人就称他为“北门口的师父”。当时宜兰有一条中山路,每当星云路过,很多店家都跑到店门口来看他。
佛光开山,不忘初心
佛光山的开山是必然,也是巧合。1967年,一对越南华侨夫妇辗转托人找到星云,因为有紧急情况,要把手头高雄县大树乡的一块地卖掉,请求星云接手。星云出于善念买下了。
这本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起初星云带着众人前去了解地形,众人一见,心凉了半截,竟没有一个人愿意随他下车。星云孤身上山,一个人完成了对地形的勘察,并决定开山。主意既定,资金又成了问题。从1967年开始奠基到1977年佛光山主体部分建成,这整整10年,都是有一点钱就做一点事。星云带着弟子和义工到处回收塑料瓶、旧报纸、铜线来卖,就这样一分一毫聚集起佛光山的一切。
近年来,佛教界被一些贪贿丑闻困扰,佛光山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星云大师在初创佛光山时就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非佛不做”,即佛光山不搞商业化,不是为了佛法的事都不做,星云大师称之为“不忘初心”。
出家人要“问政不干治”
传统意义上的出家人以出离红尘的形象示人,但星云大师关心时局。最轰动的便是2006年他公开表示“无关挺扁倒扁,只为全民幸福安乐,吁请陈‘总统’下台”。他也因此被人称为“政治和尚”。
201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前会长陈云林到佛光山参访,受到星云大师的热烈欢迎。星云大师说:“两岸的关系,就是要来往,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最后也难说是谁来谁往,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了。”
此举一度引来台湾岛内一些争议。有些网站批评他“和尚穿着袈裟迎接大官”。星云大师从容不迫,他这样解释道:“出家人可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福乐,但是不做官,不做什么县长、市长。可以问政但不干政。”
事实上,“政治和尚”一说是对星云大师的误读。宗教离不开政治,政治是大众的,出家人也有世俗的一面,不能说和政治全无关系。人间佛教的基本价值是不忍人间之苦,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乃至政治参与,所以对于关系两岸福祉的统一,星云大师从不避讳,反而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这恰是他最可贵、最真性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