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归一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多样化”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中小学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行多样化教学。但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实施,该实施到什么程度,多样化最终的走向是什么?进入中小学数学课堂了解发现,一些所谓的多样化教学是盲目、流于形式的,是为了多样而多样。这样的多样化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开拓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把握。[1]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应该慎重对待多样化。多样化是为了促进理解,适时的多样化应该是在掌握基本方法和原理之后的多样,可以鼓励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而且多样化最后应该在原理上归一,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2]
  笔者以小学数学“比赛场次”为教学主题,依据顾泠沅教授的这一理念,于2013年10月在杭州市瓶窑镇长命中心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本次实验对多样化教学进行了改进,最后成功达到了多种方法在原理上的归一。
  二、研究概况与方法
  (一)参与人员与研究对象
  杭州市瓶窑镇长命中心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公办小学,有近90年的历史。学校现在有18个班级,教师50余名,班级规模一般在40人左右。2013年10月中旬开始,笔者与绍兴文理学院数学师范专业实习生LKL在长命中心小学进行了持续两周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次教学活动由LKL执教,该校的高级教师WCL与笔者作为两个不同层面的教师发展指导者[3]对其教学进行设计、指导与改进。执教的班级是该小学六年级的两个平行班,每个班36人,两个班学生基础相当。
  (二) 研究材料
  本次实验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数学与体育”专题的“比赛场次”。“数学与体育”专题主要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与体育运动有关的问题,包括“比赛场次”“起跑线”和“营养配餐”三个内容。“比赛场次”主要学习用各种方法解决单循环赛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过程
  教学实验采用的是顾泠沅教授的行动教育模式。行动教育模式要求进行“三个关注、两个反思”的过程,本次实验简化了该模式,只进行了两次执教。
  第一次课是执教教师自己设计的原生态课。“比赛场次”的教学,教材的安排是分别由列表法和画图法探究出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规律(如图1)。第一次课的教学,执教教师重在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将列表、画图和列式三种不同的方法割裂开来教学,列式时又过分强调公式的简化形式“比赛场次=参赛队数×(参赛队数-1)÷2”。第一次课后的指导,两位教师发展指导者指出,教学必须强调三种方法的内在联系,由列表和画图可以推导出算式,而且列表和画图只是为了帮助理解,仅限于人数较少的情况,复杂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归结到公式运算。对于公式的简便形式,只需点到即可。执教教师根据指导者的思路进行第二次备课,向指导者汇报教法,指导者根据汇报进一步对其指导,然后是第二次上课。两次课都进行了前后测,测试题由两位教师发展指导者共同设计(附录略),在测试前选学生进行试做。每次课结束后根据后测结果对学生进行访谈。对两次课进行了录像,指导和访谈过程都做了记录。
  
  (1)
  (2)
  图1
其他文献
【摘 要】借助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已是一种流行趋势。在“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中,“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命名”“画三角形的高”等常识性、操作性的知识适宜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先学;而“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稳定性”等探究性、思考性的知识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应合理利用微课,结合学情,精心设计练习,在关键的知识点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思考空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习真正发生
【摘 要】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的呈现风格、呈现内容以及呈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个版本教科书在该栏目设计上的基本特征。根据对“你知道吗”这一栏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1)应关注栏目的教育意涵,彰显特有的学习价值;(2)应关注栏目内容的完整性及地域分布的科学性,凸显数学文明发展的客观性;(3)应关注“栏目的设计与开发,助
【摘要】通过对2007~2014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评选出的1270篇毕业论文的研究分析,本文梳理出了近8年来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大致可分为 14 类,较多聚焦于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发展、教育与社会、五大领域课程与教学、游戏等选题。农村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不仅体现了该课程所需要的课程理念,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素材,提供了支持性的学习路径。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加工与调整,并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尤为重要。透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各版本教材中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能帮助教师悟出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提升能力。  一、
【摘 要】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師需要设计表现性任务来实现“表现性目标”:引进表现艺术,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增加表现机会,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台;提高表现层次,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讲台。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表现性任务设计;为学生搭台  学生获得知识后唯有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才可能获得成功,达成表现性目标。这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看得见”的标准。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和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抓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再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却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诸多低效的提问仍然充斥课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问”服务于“教”向“问”服务于“学”的蜕变。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 发展思维 提升素养  课堂提问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后,拓展性课程成为了热点话题。我们认为,数学拓展性课程,应该体现两个特征:第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激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而以游戏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是数学拓展性课程中的一种形式。  一、内容设计构想  在一次练习中,有一道习题引起了笔者注意:在8×8的棋盘右下角有一颗棋子,甲、乙两人轮流下棋,规定只能下在前一颗棋子的上面、左面或者
朋友的儿子将要就读九年级,做暑假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问到朋友,其苦苦思索了好几天,不得其解。题目如下:如图所示,①AD⊥BC,②BE⊥AC,③BD=CD, ④∠DAC=30°,⑤AD=BE。从前面4个条件中选出3个条件能得出结论⑤吗?如果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朋友约见了我,开口便说:“老弟,选条件①、②、③或者选条件①、②、④或者选①、③、④,都不能得出结论⑤来,因为我都找出了反例。那么只有
【摘 要】“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各种实物表征,概括概念的本质属性。然而,这样的教学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学习起点把握不准确,知识沟通不顺畅;教学活动重同化过程,轻形成过程;练习层次不丰富,思维提升不显著。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以学情为线索,找准知识起点;以内容为抓手,完善形成过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思维提升。  【关键词】概念同化;概念形成;倍的认识  高斯曾经
【摘 要】小数的认识是小学生对数系统认知的一个扩充,学习小数时,需要让学生建立十进制可以向小数部分延伸的认识。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淡化[310]米=0.3米这样的形式表達,抓住“把1十等分产生小数”这个过程,这也是“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的根本所在,并通过实物、图形、数轴等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十等分才能产生小数”以及“十份里的几份就是零点几”这两点的理解。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