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先驱许其凤,从0到1的突破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58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这是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被称为北斗的收官之星,至此,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个举世瞩目的消息传来时,许其凤正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因为病情恶化,他已入院半年之久。几天之后的7月2日,许其凤病逝。原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人们陡然悲伤,网友沉痛留言缅怀这位北斗功臣:“许院士,北斗终于建成,你却离开了。”

“我就是一个搞技术的人”


  接到许其凤去世的消息时,他的秘书也是曾经的学生丛佃伟一时没反应过来。“今年年初,我还和几位同事一起去给许院士庆祝了84岁生日。”丛佃伟对记者说。当时,许其凤身体很虚弱,已经不太能说话。丛佃伟见到他时,他的身上插满了管子。尽管如此,为了迎接同事的到来,许其凤早早就让家人将他从病床上扶起,坐到了椅子上。丛佃伟向他汇报了一些工作进展情况。许其凤很欣慰,和大家开心地交流了几句,看上去精神还不错。丛佃伟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导师。“我真的没想到他就这么走了,从患病到生命的终点,许院士一直很积极乐观,也一直没有停下工作。”2015年年底,年近八旬的许其凤查出患有肺癌,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躺上了手术台。术后,许其凤身体刚刚恢复,就马不解鞍地继续跟进课题工作。2018年5月,他赶赴哈尔滨参加第九届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做了主题为“认识北斗 应用北斗”的报告,并现场进行答疑。此后,许其凤又应邀到厦门理工学院做报告。厦门理工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师张爱国是许其凤带过的博士生,他对最后一次见到许其凤院士的情景历历在目。“当时我和几名老师一起接待许院士,他非常和蔼,会议结束后,我们就在会议室里吃了简单的工作餐。许院士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上楼很吃力,但他很樂观,还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治疗过程。”
→ 许其凤院士

  尽管身患恶疾,许其凤对主持的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依然亲力亲为,大到总体设计,小到某个设计细节均能考虑周到。最让学生们感动的是,涉及关键问题的仿真研究,他总是会与学生一起进行编程仿真,以确保仿真结果更具可信性。他时常说:“我就是一个搞技术的人。”他坚持和年轻人一道编写和调试程序,亲自指导学生,为我国卫星导航与航空航天领域培养出了大批的后备力量。
  许其凤将自己的一生定位为“许教员”,培养出的许多学员成了卫星导航领域的顶梁柱。他总是说:“如果我还能编程序,还能推导公式,说明我还没老,还能为国家、军队服务。”

中国必须要“另起炉灶”


  许其凤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研发的人造卫星测向仪,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观测仪器,可以通过恒星的方向来计算卫星的方向。
→许其凤和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发的人造卫星测向仪
→ 许其凤著作《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

  到了80年代,美国、苏联、欧洲共同体等争相布局,开始占领太空领域的轨道与频谱资源。中国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刻不容缓。许其凤决定将研究方向转至卫星导航领域。当时,全国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人员仅有两三人,作为其中一员,许其凤大量搜集资料进行钻研,并自主学习天体力学、轨道理论等相关知识。1982年,他率先在国内开设了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为国家测绘导航领域培养人才。
  1985年,许其凤带着第一篇学术论文前往美国,参加首届GPS全球定位系统研讨会,他的论文成为焦点。研讨会结束后,许其凤接到了外方的工作邀约,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出国是学习,不管是在军校以至后来的工作,都是为我们国家的军队建设服务的。”
  访问归国后,1987年,中国航天工业部筹划研究导弹发射的定位定向课题的任务落在了许其凤肩上。经过3年多日日夜夜的研究,许其凤和团队解决了武器定位的难题,卫星导航定位研究实现了新的跨越。他欣慰地说:“渴望已久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们搞的是应用科学,在应用技术里面,如果没有实践,那基本上和缺一条腿一样。”1989年,许其凤出版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阐述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性专著。
许其凤(1936年1月5日—2020年7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曾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几乎在同一时期,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经过多次研讨后,中国“三步走”的北斗卫星导航之路铺开,“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了下来。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立项。2000年,发射两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北斗一号的建成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其他文献
火星,这个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红色星球,即将迎来中国的太空使者——天问一号。  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正式开启。  成功发射,只是天问之旅“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天问一号还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才能抵达火星。  火星,我们来了!从“三环”到“四环”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以太阳为核心公转,形成了8个环形轨道,其中地球位于“三
火星探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0—1975年  火星探测第一次热潮,共进行了23次发射。主要基于政治目的,美国和苏联在包括火星探测在内的许多航天领域开展了激烈的争霸活动,以显示各自的航天实力,同时也取得了不少“探火”成果。  第二阶段 1976—1990年  火星探测进入低潮期,只有苏联进行了两次火星探测器的发射,且均告失败。这一时期,由于美苏竞争战略重点转移,两国大力发展航天飞机和宇宙空间站
蓝洞成因  这些神秘的蓝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中国海洋大学杨作升教授介绍,目前海洋蓝洞的成因有两种类型,即石灰岩溶洞成因与珊瑚礁生长结构成因。  所谓石灰岩溶洞,即冰川时期因海平面降低,石灰岩受到溶蚀作用,在下部发育成为大型的空洞(类似溶洞),当溶蚀空洞越来越大,就造成了顶部塌陷而形成一个边缘陡峭的大洞,称为落水洞。当冰川期结束之后,海平面上升,海水重新灌入这个落水洞,便成了大家看到的“蓝洞”。
1月18日,古力加冕中国职业围棋锦标赛,从而成为国内八大围棋赛冠军集于一身的“全冠王”。不过,此时此刻,所有人包括古力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盼着他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更大的荣誉,否则这个“国内第一人”的荣誉永远没有说服力。    1月18日,国内围棋界分量最重的中国职业围棋锦标赛(倡棋杯)中,古力力克刘星成功加冕,从而将天元赛、名人战、倡棋杯、理光杯、新人王战、NEC杯、CCTV招行杯、阿含桐山杯等
7月23日,“胖五”即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从火箭起飞到探测器入轨,“胖五”的飞行过程约有2167秒。可别小看这半个来钟头,为了确保完成任务,这个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可是做了精心的准备。  为了“奔火”,它到底有多拼?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研制专家。  根据发射任务要求,“胖五”需要托举火星探测器加速到每秒11.
7月23日,“胖五”即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从火箭起飞到探测器入轨,“胖五”的飞行过程约有2167秒。可别小看这半个来钟头,为了确保完成任务,这个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可是做了精心的准备。  为了“奔火”,它到底有多拼?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研制专家。  根据发射任务要求,“胖五”需要托举火星探测器加速到每秒11.
两栖作战主要是利用海军、后勤将己方军事力量自海上投入敌岸或是从己岸移动军力至他处。作为一种对于多类型武器装备、技战术进行高度合成的作战样式,两栖作战始于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跨海远征黎巴嫩,经过千年演变发展,其作战体系不断变革。美军在2001年出版的《联合出版物JP3-02两栖作战联合条令》中,就对于两栖作战的装备载具、运输方式、作战目标等都给予了相当清晰的界限划分。两栖作战理念形式发展三部曲  
S-1500椅/2019 by Snohetta建筑事务所 今年斯德哥尔摩设计周上展出的这把椅子充分利用了挪威当地渔业产生的废弃材料,主体由废塑料制成,支架则是废钢材制造的。它通体呈墨绿色,表面有不规则的暗纹,拥有类似大理石般的质感。 椅子的生产采用了注塑成型技术,废弃的渔网、绳子、管道等材料被研磨成颗粒状的物质,并注入固定的模具中,不同的材料组合让每把椅子都有独特的外观,尽管它是大规模生产 的。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迄今为止,我国采取了“零容忍”的模式,将病毒传播控制在零增长。这种模式的成效是明显的,在一个人口众多且密集、医疗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可以及时遏制病毒的传播、蔓延。在抗疫过程中,我们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乃至几乎每个人的信息,以追踪和定位传染源并加以切断,由此引发许多人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追求公共利益、商业利益与保护隐私、个人信息
目前大多数分析人士对本轮调控的效果持乐观态度,关键要看这些政策会持续多久,执行是否到位。    国庆前夕,楼市“二次调控”的靴子终于落地。9月29日晚间,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进一步调控楼市的“新国五条”,其中暂停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提高首付款比例至30%及以上、限制购房套数及调整契税等条款,比今年4月17日出台的“新国十条”更为严厉。随后,一线城市深圳和上海分别在9月30日和10月7日公布“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