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小人物与大事件的绝佳搭配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g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的湖南和平解放,这绝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值得人们反复讲述、不断唱颂。相对于擅长讲故事的艺术形式电视剧来说,则更是有着反复挖掘、不断翻新的无穷魅力。因为这是一场虽不见硝烟却又真切实在的解放战争,它不同于两军对垒的明刀明枪,可供挖掘、翻新的东西更多。明刀明枪的战争在双方对垒激战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双方的智慧和勇气全部展现出来;不见硝烟的战争其斗智斗勇的过程不仅事前要绝对保密,事后也不可能全部呈现出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解密、可供追寻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值得艺术表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丰富,因而其故事也可以常说常新。因此,表现湖南和平解放的电视连续剧至少就有了三部:《湖南和平起义》、《内线》和《黎明前的暗战》。《湖南和平起义》是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湖南和平解放的,《内线》则以谍战为内容,用虚构的手法表现湖南的和平解放。《黎明前的暗战》则综合了二者的优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
  
  一、两条线索的交织
  
  《黎明前的暗战》(下文简称《暗战》)在举行开机仪式的时候定名为《公元一九四九·湖南》,题目已经是写实,这就决定了该剧首先得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湖南和平解放这一重大事件;但剧情内容的侧重点却是谍战,这就需要更多的虚构。因此,在创作手法上,以实带虚、虚以促实、虚实相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9年谍战剧《潜伏》的热播成功,引来了谍战剧的扎堆。《暗战》还是演谍战,能不与人重复?尤为重要的是,前面已经有了一个成功的作品《内线》在拦着。《内线》虽然虚构了故事发生的地名和人名,但只要略有中国革命史常识的人一看就会明白:这演的是湖南和平解放。看完《内线》再来看《暗战》,笔者还真是有点杞人忧天,担心糟蹋了好题材,而且这是湖南人自己拍的电视剧,如果不能给这一重大事件增光添彩,那就真叫愧对先人了。所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热播时,带着担心和期待,几乎是每期必看,越看越觉得过瘾:这的确是一部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得绝妙的上乘之作。
  这种绝妙结合是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成功运用的结果。虚实相生的运用,首先就体现在两条情节线索的安排处理上:一是以历史人物程潜为中心,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虚与委蛇、斗智斗勇,这是第一重“暗战”,以写实为主;二是以虚构人物肖天济为中心,追查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直接安插在长沙专搞暗杀的“黑蛇”组织,这是“暗战”中的“暗战”,以虚构为主。
  毋庸置疑,湖南的和平解放得以成功,历史人物程潜是关键,而手握重兵的陈明仁所发挥的作用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无论是写历史教科书或是文学艺术创作,要表现湖南的和平解放,均绕不开这两位历史人物。《暗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共产党极力推动程潜、陈明仁的和平起义而国民党则极力阻止和平起义的过程。湖南究竟是“战”还是“和”,程潜和陈明仁的关键作用谁都不敢忽视。于是,各路说客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派政治力量能帮的帮、能拉的拉、能挤的挤、能压的压;程潜、陈明仁则虚与委蛇、沉着应对,最终迎来了解放军的和平进入长沙,这是一条明线。在这一条线上,共产党一方掌握着主动权,处处占着先机,代表着历史潮流,最终的起义成功乃为必然,这也是历史的真实。另一条线则是暗线:毛人凤启动了潜伏在长沙、代号为“黑蛇”的特工,先是暗杀了中共特使沈飞,接着暗杀了程潜身边的亲共派三四五师师长李景明、副司令王世杰,直至设计暗杀程潜和陈明仁本人;另一方面,潜伏在保密局长沙站的地下党员肖天济也在想方设法暗查“黑蛇”,而他哥哥肖天池作为“黑蛇”组织的成员也在暗中帮助他,最后,肖天济带领由地下党员组成的“拔牙”小组将黑蛇组织消灭。这两条线索既平行发展又交叉重合,它们的相互促进,不仅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得宏观的历史事件和微观的艺术表现细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强化了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观赏性。
  从线索安排的角度说,游说程潜、陈明仁是明线,暗杀与追查暗杀是暗线;但从艺术结构的角度说,暗杀与追查暗杀是主线,游说程、陈则是副线。把暗杀与追查暗杀作为主线,这可以说是谍战剧情节安排的主要特征,其艺术效果就是使得剧情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暗战》的不同之处则有两点:一是在追查的过程中又安排了明、暗两条线——肖天济的追查是明线,肖天池的帮助是暗线;二是让肖天济这个半生不熟的年青人来追查由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直接指挥的暗杀,他懵懵懂懂、冒冒失失地展开调查,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死亡线……这样的安排,更增添了剧情的神秘性,强化了悬念效果和观众的期待心理,提高了剧情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审美效果。可以说,《暗战》的高收视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于这种情节线索的安排。
  
  二、两类人物的互补
  
  作为一门叙事性艺术,情节线索上的巧妙安排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视剧的观赏性和收视率。但从艺术的标准说,仅有悬念迭出的情节则算不得上乘之作,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才是判断电视剧优劣的首要标准。在《暗战》中,虚实相生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同样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历史真实的人物与艺术虚构的人物形成互补。这种互补,使得该剧的艺术群像显得多彩多样、丰富且丰满。
  第一个互补自然是写实人物程潜与虚构人物肖天济的互补。他们二人一老一少、一“上”一“下”、一“国”一“共”,通过他们的互补,不仅将一大批中老年与中青年、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等等不同的形象联结成为—个整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互补中彰显了人物的鲜明个性,强化了人物的典型化特色。
  国民党上将程潜,从32岁开始就担任湖南护国军的总司令,一生中身经百战,位高权重,无疑是—个老谋深算而又杀伐决断的铁腕人物;演员杜雨露一辈子所演的角色也大都是这一类人物,从《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天下粮仓》中的米汝成到《红日》中的蒋介石、《内线》中的万荣举,这些人物无不都是位高权重、决断杀伐。有了这样的演艺基础,再加那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似乎也是特地为演程潜这样的人物准备的,更兼他的高超演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不是程潜胜似程潜的人物形象就活脱脱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相反,肖天济则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青年,虽是保密站的一名特务,但不过是凭借哥哥肖天池与站长康莫的关系当了个档案科科长,对特务行动则是生疏得很。而演员黄轩的那张脸则更是显得幼稚而单纯,看起来很像个中学生,而不像是特工,也不像是地下党,而他所演的恰好就是集特工和地下党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导演为什么要让一个演偶像剧的演员来饰演这一复杂的角色?这其中的缘由恐怕不外乎三点:一是与程潜这一形象形成反差,达到艺术上的互补效果;二是打破常规,超越观众先入为主的脸谱化欣赏习惯,更加强化剧情的悬念效果,因为一个面容幼稚、单纯的人去追查暗杀大案,使得观 众会更加关心他的命运;三是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因为特工的机智果敢、地下党的坚定深沉,其实都不是体现在脸上的,相反,越是成熟的特工混在普通人群中越难辨认,非得把特工或地下党饰演成老谋深算的模样,其实倒是影视创作者的一个误导。因此,《暗战》中的肖天济形象,初看似乎是—个败笔,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创造,他与程潜确乎是一个绝佳的搭配。
  其次,同为写实人物,程潜与陈明仁也有互补。在战与和的问题上,程潜与陈明仁没有分歧,但在具体的态度和做法上,两人则有着很大的反差。相对而言,程潜说话、办事要果敢得多,陈明仁则要小心谨慎得多,疑虑也要多得多,从战到和再到和平起义,他的转变显得尤为艰难;也惟其艰难,才更显出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因为处于程潜、白崇禧、蒋介石三个权力集团的中心,三者对他不是知遇之恩就是师生之宜,舍弃哪一方都有违传统道德的原则,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此,如果简单地处理陈明仁的抉择,肯定有违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也有违历史的真实性。
  再次,同为虚构人物,肖天济与司马楠同样是一种互补。司马楠与肖天济同为特训班的同学,后来都干特务工作,其年龄和生活阅历应该相差无几。但司马楠与肖天济站在一起,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司马楠干练泼辣、颐指气使,肖天济则心虚濡弱、惟命是从。两人根本不像是平级的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而像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更像是不容分说的大姐姐管着小弟弟。所以,司马楠似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肖天济拉入了她所设计的陷阱中而成了替罪羊。当然,肖天济也并非是一个草包,特训班时也是一个全优的学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不仅逃出了司马楠的魔掌,还查出了“黑蛇”组织,特别是最后,司马楠玩心计骗过了老牌特工肖天池的眼睛,但却没有骗过肖天济,当她要将一枚毒针暗中射向肖天池时,肖天济抢先一步将她击毙。司马楠的精干与权谋,衬托了肖天济的幼稚与单纯,而最后,司马楠的心机与善变却又没有逃过肖天济坚定的目光。这种智与愚、成与败之间的对比与转换,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说,则是体现了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丰富了该剧的艺术群像。从思想意义的角度说,则说明了无论是人生的成败或是历史的成败,都不是心机和权谋所决定的,真实和坚定乃更为关键。
  
  三、两种命运的重合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历史的书写往往又是一部英雄史,英雄人物历历在目,人民群众则被湮没不闻。作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电视剧,要想全面地反映其原貌、深刻地揭示其意义,就不能不借助于虚构的手法来塑造普通人物的形象,这既是为了增添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更是为了揭示普通人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系的生活与命运。因此,虚实相生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在深化主题方面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湖南的和平解放,其历史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其一,它加快了解放战争的步伐,不仅使湖南人民免遭战争涂炭,也使大西南的人民提早脱离了战争的苦海;其二,保护了历史文化古城长沙,《暗战》的拍摄几乎全部采用了长沙的实景,剧中的很多镜头对熟悉长沙城的人来说再亲切不过了,那些古街小巷、历史遗迹如太平街、开福寺、朱镕基祖屋、靖港古镇、无心阁等实景都在剧中展现了,这些实景的拍摄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增加了剧情的感染力——这些历史遗迹能够保存至今,也是湖南和平解放的一大功绩,不然,恐怕早就毁于战火了;其三,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这是《暗战》所重点揭示的。
  关于人物命运的改变,这里重点分析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命运的重合。
  首先所改变的当然是程潜、陈明仁等上层人物的命运。从历史功过而言,程潜、陈明仁都曾经被中国共产党列入“战犯”名单,当然不能说他们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活动中毫无功绩可言,但功过相较,还是过大于功的,说他们是人民的罪人也并不冤枉。但因为立下了湖南和平解放的头功,他们的历史功过和身后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从“战争罪犯”成为“和平天使”,从人民的“罪人”成为人民的“功臣”。程潜、陈明仁个人命运的改变,这决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解放战争的进程发展得那样快,除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之外,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很多人不愿为蒋家王朝卖命、不愿成为历史的罪人,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深层的原因。
  其次当然是肖天济、肖天池等下层人物命运的改变。老派特务肖天池,在上海滩曾是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暗杀高手,抗战胜利之后,为了不卷入内战,他主动从保密局退役去经商;他暗中帮助弟弟肖天济追查“黑蛇”组织,并亲手杀死“黑蛇”组织的暗杀高手丁志海;当司马楠以他弟弟的生命相要挟逼他重操旧业时,他表面上应承,实际上却在破坏着司马楠所设计的暗杀。可以说,是肖天池与肖天济的“拔牙”组织密切配合,才最终挫败了司马楠的暗杀行动,保护了程潜、陈明仁的生命,促使湖南的和平解放得以顺利实现。反过来,湖南的和平解放也保全了他们一家人的安全,因此,肖天济、肖天池命运的改变可以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总体上说,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即便是想从战争中获利的战争贩子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之流,最终也被他们自己所发动的战火烧死。因此,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应该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只要是能够避免的战争就应该尽量避免,特别是在世界走向多极、文化走向多元,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泛化的大背景下,更应该提倡走和谈、和平之路,由此而论,《暗战》所表现的和平理念,更有着广泛的世界意义。
  在《暗战》中,“实”是指历史“真实”,“虚”是指艺术“虚构”,该剧正是通过艺术虚构这一条线索,让肖天济这一小人物参与历史大事件,并由他来联系和统领全剧的人物群像,提升和深化全剧的主题。可以说,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借鉴了虚实相生的传统表现手法。
其他文献
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军旅系列”和“乡土系列”两大题材范围之内,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原理。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的创作归结于出生豫西农村和参加部队的原因,是他的成长经历在潜意识里决定了他以后创作的方向,但阎连科的“军旅系列”小说,实质上也是从乡村与部队的结合处进行的创作,反映的都是一些“农民军人”的形象,因此其“军旅系列”小说也未能脱掉其“乡土”的脐带。其实他更擅长也因此奠定他中国当代文坛地位的
期刊
湖南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剧目汇演的最后一台大戏《紫英》,是湖南省京剧团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展演剧目。它用崭新的立意、紧张的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表演,赢得剧场掌声不断,喝彩连连。    一、新的人物形象    现代京剧《紫英》以湖湘儿女在大革命年代英勇斗争的历史为背景,重点塑造了紫英这样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湘女形象。紫英父母双亡,因世伯爱怜收留,并当作儿媳。在外多年的儿子钟觉回来,却和尚云霄结
期刊
海外华人女性,具备现实与文化身份的“三重性”:她们是东方男性世界中的女性、西方男性世界中的中国女性和西方世界中的中国人。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使她们在寻求自我、寻求女性在海外生存时候的自我意识、性別意识,更添艰难;而如何正视女性的性别构造和探索女性生命历程,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话语方式,她们要比中国国内的一些女性作家更多地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课题。虽说如此,多元整合的文化视角,也
期刊
最近,长沙电视台主创制作的电视连续剧《黎明前的暗战》作为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热播,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热烈好评。  湖南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大宝库,有着十分丰富的革命历史题材资源,多年来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何在这样丰厚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超越,是长期以来湖南影视创作的一大课题。继《恰同学少年》之后,《黎明前的暗战》在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这部电
期刊
《山南水北》作为一个由片断文字、照片构成的发散性文本,延展开巨大的阐释空间——它零碎不堪,如同本雅明、罗兰,巴特睿智而又放纵的笔记,但虚构的幻象如幽灵飘忽不定,又透露了小说叙事的丝丝气息,这是脱离规范的写作冲动,任性地将种种文类的边界悉数破坏后所造就的异端产品。这种颠覆,如同《暗示》、《801室故事》所表现的,蕴含了挑战陈规的隐秘快感。作者曾频频宣示,对于固有文类形成的专制,他有着十足的反感和憎恶
期刊
在当代中国文坛,似乎存在着这么一种看法和认识,即认为那种对民族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层次开掘与表现的“文化大散文”,理应由诸如余秋雨、陈忠实、贾平凹、韩少功等男性作家来承担,至于状述日常琐事等情感纤细题材的所谓生活随笔,则适宜于心思细密、情感丰富的女性作家。很长一段时期内,笔者也曾持这种看法。然而,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湘西本土作家系列散文作品的整理与阅读,我不得不开始纠正自己的这种认识与看法。在细读向启军
期刊
王跃文,湖南溆浦人,1984年毕业于湖南怀化学院中文专业,因其才华横溢,潜力很大,刚创作了三个短篇,尚无知名度的时候,我就写了他的第一篇评论。二十年后再系统检阅他的大作,虽说是“润物细无声”。但还是给我精神的震撼:他的官场文化小说,写得太有韵味了。他一直在县、市、省的机关工作,机关生活及其潜规则,烂熟于心。得生活之便,王跃文一直写官场小说,以《国画》闻名,后有《梅次故事》《大清相国》《苍黄》随之。
期刊
新世纪“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成了一些既具文化底蕴又富审美活力的叙事类型。以《长征》、《解放》、《太行山上》、《建国大业》、《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为代表的“红色史传剧”,以《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我是太阳》、《集结号》为代表的“另类英雄传奇剧”,以《暗算》、《英雄无名》、《仁者无敌》、《潜伏》、《黎明之前》为代表的“红色谍战剧”,以《人间正道是沧桑》、《沂蒙》等为代
期刊
土家族作家张心平生于湘西、长于湘西,其生命的根须亦深植于这片积淀着数千年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或许是沉重与艰辛的民族历史早已渗透他的心灵;或许是他对家乡、民族一腔热情和强烈忧患意识的交互作用,使他的作品不再像前辈作家沈从文先生那样,用田园牧歌式的笔调将湘西诗意化,而是以略带感伤的语气,真实地叙述内心深处所体验到的那一串沉重的故事,同时也不无自豪地高歌那绵延干载、纵贯古今的执著坚韧的民族精神。    一
期刊
苗族作家向启军是以他那优美的散文走上文坛的。十几年前,《民族文学》发表《湘西有个向启军》的评论,热情洋溢而又不失分寸地评价、推介和祝福向启军这位文坛新秀。近年来,这位青年作家又在体裁上有所拓展,写起小说来了。短篇小说集《南方》的问世,就是一个重要收获;而且他因此荣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令人刮目相看。大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是:作品从容的叙事和丰沛的细节将湘西的历史与现实表现得充满诗意与活力,乡土小说得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