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讨

来源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针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内容教师要进行综合设计来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合理安排和指导阅读需要鼓励小学生提出疑问、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真正把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整体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获取所需信息的基本能力,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之后才会在计算、应用题解题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使它成为小学生一项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新增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处于学生兴趣激发和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基于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只有掌握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才可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面对复杂抽象、逻辑思维强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十分吃力,借助阅读能力培养可以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把握阅读细节,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中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学生把握阅读细节,在实践中实现对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第一,粗读.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且粗略的阅读方法,其重点在于了解内容概况,掌握关键信息。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它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例如,教师为学生推荐一本课外数学读物后,要求学生不必一字一句地读,而是省略前言、序言等部分,首先对目录中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本书所讲的大概内容,然后翻开书迅速浏览,并根据章节题目,将关键词标识出来,对存在的问题打上问号等,这样才能在粗略阅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炼关键信息。第二,重读.这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其重点在于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补充阅读遗漏,扫清阅读障碍。一些学生在阅读中马虎大意、走马观花,教师可以通过重复阅读的方式促使学生回顾材料,弥补初读中的不足。在重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追溯之前做下的标记,反复咀嚼,进一步把握重难点知识。如指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将自己在初读中的存疑记录下来,留作思考和讨论;指导学生补充学习中的盲点,将材料中出现的自己一知半解的内容标识出来,并及时查阅资料,补充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指导学生做好注解,简单地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为以后阅读做好准备。第三,精读。这是一种精细化阅读的方法,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还应该有所理解、有所创建。例如,在完成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的阅读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并结合材料中的问题深入探讨,然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释并拓展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想。
  二、利用文本实施阅读引导
  学习活动中,阅读的基本载体即为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实施阅读引导,引导学生依据阅读经历开展学习探讨,推动阅读能力的逐步形成。针对小学生而言,此阶段学生具备较为发达的直观学习思维,因此,教师可将多种直观操作手段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阅读热情的调动。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等方式完成文本的展现,为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提供条件。数学教材均具备固定内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探讨活动时,应展开阅读探究,以此为基础,探寻阅读切入点,实现学生阅读思维的调动。
  如展开“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展开阅读引导:我们任意拿出一瓶饮料,查看饮料标签时,均可找到容量指数,其中便提及毫升、升的容量单位,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阅读,对“容量”概念加以理解,对“升和毫升”实际意义加以掌握。此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展开文本阅读,借助相关数学概念的解读,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创造基础条件。随后,教师再继续展开阅读引导:教材中,要求完成自制量器的制作,应如何展开,可以从阅读中探寻问题答案。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展开讨论。有学生指出,可找寻饮料瓶,或量杯,便可了解1升容量大小,还可借助纸杯自制量器,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学生指出,可借助倒水的方式探索容量,准备一壶水、纸杯、量杯,便可自制量器。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设计阅读任务,将具体阅读路线向学生设置,促使学生针对性展开阅读讨论,发挥自身阅读主动作用,学生具备相应的阅读基础后,教师展开适当的启示、引导,为学生设计阅读思路,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展开提供推动力。
  三、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些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经常将注意力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因而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也无法实现深入理解。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考,并在不断设问中掌握深入阅读的方法。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纸板,并进行编号,要求学生拿出1号纸板,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有的学生开始猜想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信息进行计算。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些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数格子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接着提问:根据你计算出的结果,说一说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一些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結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进行验证吗?学生继续探索,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证明。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可以直接展开操作,同时对图形的观察也更加仔细,思考的内容更加周密。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占据了重要的教学地位,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进行巧妙设计,在发挥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单卫静.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之浅见[J].新课程,2020(16):204-205.
  [2]张红梅.浅谈小学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54.
  [3]张华平.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提升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9(01):196.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 ,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陶行知说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