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中的“80后”形象建构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0后”是大众传媒传播报道的特定群体之一,对“80后”的形象建构集中体现了媒介对于特定群体传播报道的取向。本文将分析媒介对“80后”形象建构的过程和特点,以此探讨大众媒介的形象传播与形象塑造功能。
  关键词:“80后”;群体形象;形象传播;形象塑造
  
  大众传媒传播中的特定群体,是指由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群体,这些群体具有的特征往往包含着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大众媒介的形象建构和传播,可以引起社会关注,或起到典型宣传、价值引导等作用。
  比如媒体报道中的劳模、英雄、农民工、“80后”等。但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存在严重的“刻板成见”的问题,农民工形象总是受苦受难,并与被帮助、负面的形象交融。[1]但总的来说,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还是有助于加强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
  “80后”也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个特定群体。由于这个群体本身的庞大和复杂,媒体对其进行的形象塑造也较为复杂,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对“80后”的形象建构对于研究大众传媒的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一、“80后”报道的新闻价值
  
  (一)“80后”的含义
  “80后”这个概念首先发端于文学领域。1998年上海《萌芽》杂志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使得一批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作者声名鹊起,如韩寒、郭敬明、春树等。“80后作家”的称谓主要是为了凸显他们的年轻。到2004年,“80后”这个词汇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呈爆炸式增长。其所指涉的范围也由文学领域扩大到整个社会,用以代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这一代人生长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着迥异于前辈人的生长环境。
  (二)“80后”报道概况
  最初是媒体把一些青年作家强行拉入一个叫做“80后”的范畴。老一辈作家对这些青春文学普遍持质疑态度,媒体成为他们的传声筒。媒体的报道此时集中在“80后文学”“叛逆”“颓废”“冷漠”的格调上。于是,“80后文学”给人们的印象主题仿佛都是“残酷的青春”,语言都呈碎片化、忧伤化,“80后”的形象因“80后文学”带上叛逆、飘浮的负面影子。
  “80后”的指涉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这一代人,但媒体对其形象建构还处于肤浅化的状态,往往以偏概全,对“80后”名人的报道只注重某些方面,如韩寒的叛逆、郭敬明的物质;并把个别“80后”的行为特征推演到整个“80后”身上。这一时期,“80后”的媒介形象便被构建成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缺乏责任感、追求消费、孤独冷漠……随着“80后”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在求职和工作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8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声音冒出来,引发争论的热潮。2006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开辟“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专栏,在2007年里刊发关于“80后”的文章55篇,《人民日报》等也发表了一些讨论“80后”的文章。从这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感受到争论的气氛:《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农村“80后”》《谁说“80后”没有责任感?》《客观评价“80后大学生”的道德主流》《周济:“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请别随意给我们扣上“80后”的帽子》《且慢为“80后”贴上标签》《不娶80后女子的理由》……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媒体对“80后”的报道逐渐深入、理性和全面,刘翔、朗朗、李想等“80后”正面典型被树立起来。
  2008年,由于保护圣火传递、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等行为,媒体对“80后”发出一片盛赞之声。留学生在保护圣火传递中的爱国热情让《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8年5月6日刊载的《“80后”爱国热情令人刮目》一文中这样说:“他们不是迷失自我、没有使命感、没有归属感的一代,也不是缺乏对国家民族利益思考和担当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有理性、有教养、有朝气、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是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爱国情怀的一代。”北京奥运会期间“80后”志愿者被媒体称做“奥运会最闪亮的一笔”。汶川大地震救灾中,“80后”以军人、医务人员等专业救援人员或志愿者的身份冲到了第一线。《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22日发表评论《汶川地震后“80后”国人感动中国》……原来贴在“80后”这一群体身上的贬义词的标签在2008年被换成了“有爱心、勇敢、坚强、奉献”等美好的字眼,“8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实现了从批判到盛赞的大逆转。
  2010年伊始,“80后三十而立”的话题被众多媒体提出。“80后”开始步入三十而立的年龄段,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充分融入社会。然而,就业难、房价高等都是摆在“80后”面前的具体问题。媒体对“80后”的报道随之变得务实、具体起来,“80后”的媒介形象已不再是跋扈的青年。
  (三)“80后”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有五个要素:新鲜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80后”的传播报道的新闻价值主要在于新鲜性、接近性和重要性。
  首先,在“80后”之前,媒体没有“70后”“60后”“50后”之说,“80后”被关注并报道是由于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使他们大多从小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身上有着新鲜的时代特征。其次,“80后”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80后”的父辈又是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接近性来讲,对于这两部分人,关于“80后”的新闻都很有吸引力。这就注定媒体对“80后”的传播报道有着广泛的受众。第三,“80后”一代人正在逐渐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一代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80后”的命运和祖国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代人究竟是不是“垮掉的一代”,能否承担起未来的重任,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话题,社会对此充满关切。因此,关于“80后”新闻报道因为重要而具有价值。
  
  二、大众传媒对“80后”形象建构的特点
  
  (一)传媒中的“80后”传播是一种代际传播
  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称为代际关系,如家庭中父母辈和儿女辈的关系。不同代的人因为生理的、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差异便发展为世代隔阂,即代沟。在封闭的社会或社会发展处于稳定或停滞时期,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明显变异,代际差异就不明显。在我国,“80后”成长期恰逢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出现,“80后”和老一辈人就有了明显的代际差异。
  “80后”与前辈人的代沟是“80后”成为媒体传播对象存在的根源,因此,我们可以将媒体对“80后”的传播视为一种基于代际关系而产生的传播,传播内容是一代人的特征、代际关系和两代人互相的态度等。严重的代沟会导致代际不和谐,要打破这种不和谐,有赖于双方文化资源的互动和思想的交流。媒体对“80后”的报道从一开始的片面批判到逐步认可,对加深前辈人和“80后”的认识以及双方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二)传媒对“80后”形象建构中的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简单地说就是“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2]。媒体在对特定群体进行传播时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简化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刻板成见尤为明显。
  “80后”群体传播过程中的刻板成见的形成是媒体和受众相互作用的结果。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说“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庞杂喧嚣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熟悉的方式去理解。”[3]从最初对“80后”的报道开始,媒体着重在“80后”身上寻找反叛、冷漠等元素,这与较早前已有的对这一代人是否被宠坏等的争议话题有关。媒体和受众都先为“80后”下了如李普曼所说的“定义”,媒体按定义好的思路进行的报道轻松地得到持同样“定义”的受众的接受。媒体在对“80后”进行报道时,有意识地按原有的倾向选择事实进行加工,批判“80后”时,被报道的“80后”都只有叛逆、无责任感的一面;盛赞“80后”时,被报道的“80后”就是热血爱国的好青年。其实,“80后”还是那样的“80后”,还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多面群体,形象的大转变只是媒体在一定社会真实的基础上,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去实现的。
  刻板成见是一种包含一定的社会真实的简化认知过程的手段,但是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是片面的,并且难以随现实的改变而改变,阻碍人们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发展自己的认知,而导致对群体一成不变的偏见。“80后”本来是极富个性的一代人,但是媒体的报道掩埋了他们的个性。虽然“80后”的报道也逐渐全面和务实起来,但彻底摆脱刻板成见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从“8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
  看大众媒介的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功能
  
  大众媒介对特定群体的形象建构是媒介对群体进行认知的结果。媒介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肤浅到深入,从狭隘到全面。媒介在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的作用。媒介在对“80后”的报道中时刻向社会传播着他们眼中的“80后”,而通过报道塑造的“80后”的形象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心目中对于“80后”的印象。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是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一种对社会进行概括化认识的传播方式。
  媒介对特定群体的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整合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建构特定群体的媒介形象能帮助社会个体联系起来,协调一致。如农民工,他们原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个较为分散的个体,媒介的形象传播和塑造使得他们结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力量让他们的权益多了一些保障。其次,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也包含大众媒介进行文化传递的过程。正面负面形象的价值判断、典型人物的树立都是在向社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引导受众遵从社会的价值规范。媒介对“80后”批判和盛赞的态度是社会文化规范的使然。第三,形象传播和形象塑造有利于社会群体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80后”的传播有效地加深了“80后”和前辈人的信息沟通,从而有效促进了代际和谐。对其他群体的形象传播也同样能让社会对这些群体有更多的了解,而社会和谐正需要建立在全社会互相了解和包容的基础之上。
  
  注释:
  [1] 参见许向东《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
  [2] Lisa Taylor&Andrew Wlillis:《大众传播媒体新论》,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3] [美]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湖北省长阳县内清江北岸座落着一座方圆20公里的土家山寨布政村。它海拔1000多米,山峭路险,迈步就是坎,出门就爬坡。全村11个村民小组、857人,耕地面积1614亩。1984年前,人
铁路售票筹联网家中购票梦将圆全国铁路火车客票联网工作进展顺利,老百姓坐在家中就可以买到车票的愿望实现有期。这是记者在全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丰城矿务局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一九九三年全国煤炭行业初步进入市场,煤炭价格放开,国家政策性亏损补贴减少的情况下,果断地实行由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统配体制向市场经济
本文从七个方面研究了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监管。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文献和切入点。一般认为,公共财政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应按照市场规则,由独立于
建筑节能有利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我国的建筑节能率要求逐年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提高到现在的65%(局部地区已经提出75%节能率的目标).同时,消防安全要求保温材料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即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它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在我国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的账户,进行归口管理,所有财政性资金的
在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作为最主要的施工设备之一,与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息息相关.机械构造的进步创新和其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建筑项目开始施工后,会投入
期刊
摘要:因特网的出现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公共空间。本文对网络媒体在公民参与政治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的网络问政公共空间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问政;参政;公共空间    因特网的出现及普遍运用迅速重组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进入PC时代,“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在网络中
编辑是集选题、征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发行等于一身的创作者,他与作者的关系就如同剪辑师和导演、门将和球员、伯乐和千里马以及良师益友的关系。无论是作者自由投
摘要:在网络媒体日益崛起并且展现出惊人影响力的今天,政府、媒体以及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成为网络环境下民主三角权力制衡的节点。随着我国第一部保障民众知情权的法律条例的诞生,新闻传媒在法律的保障下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同时,作为舆论监督主体的公民,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也加入到监督体系中,影响着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监督;网络舆论    一、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呼唤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