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卓越教师的师德培育

来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首先在于师德培育。高校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未来卓越乡村教师的师德培育,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环境、热爱乡村教育、热爱乡村孩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乡村建设、乡村美感、乡村自信和乡村教师的情感认同,通过课程德育、文化德育、实践德育、管理德育、协同德育等途径达成卓越乡村教师的师德培育目标。
  关键词:乡村卓越教师;师德培育;“三爱意识”;情感认同;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12-02
   2014年12月,我国高校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为乡村培养一批“下得去、站得稳、留得住”的好老师。如何让乡村卓越教师真正实现“立足乡村,追求卓越”,关键在于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除满足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外,师德的培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过程中,高校必须重视未来卓越乡村教师的师德培育,激发他们的工作内驱力,让他们在乡村乐教、善教。
  
   一、培养学生融入乡村教育的“三爱意识”
  
   围绕乡村卓越教师的地域定位、职业定位、学生定位,厚植卓越教师的乡土情怀,引导学生养成融入乡村教育的“三爱意识”。
   首先,要爱乡村环境。乡村环境缺少城市的便捷和信息化,但是,乡村环境跟城市环境相比具有独特优势。乡村环境的舒适和自然,可以让教育者们静下心来,潜心教学,融入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的教育再生力。
   其次,要爱乡村教育。当前,乡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基本得到满足,但是软件设施存在较大问题,教师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使得乡村教育跟城市教育相比有较大差距。爱乡村教育,就需要从乡村教育的实际出发,潜心研究乡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用心做好每一件工作,把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第三,要爱乡村孩子。乡村孩子是我国受教育者中既普通又独特的群体。因乡村地域的局限性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乡村孩子在综合素质养成方面往往不及大部分城市孩子,但是乡村孩子较强的自理能力和较为深刻的乡土认知是其作为受教育者的优势。爱乡村孩子,就需要視其为亲人,对每一个乡村孩子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努力促进每一个乡村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增强学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感认同
  
   在乡村卓越教师的师德培育中,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增强学生认同乡村建设、认同乡村美感、认同乡村自信和认同乡村教师的情感。
  (一)认同乡村建设
   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走进乡村、了解乡村,了解乡村的规划和建设,熟悉乡村建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增强在乡村生活的归属感和扎根乡村教育的幸福感。
  (二)认同乡村美感
   乡村生活具有区别于城市生活的独特美感。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和习俗的不同,让乡村生活更加多样化。在卓越教师的师德培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访谈、自身体验,对乡村民俗进行感受和认知,让他们体会乡村民俗的不同乐趣,丰富其对乡村美感的认知,提高其乡村认同感。
  (三)认同乡村自信
   乡村自信是人们对乡村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乡村自信包括技术自信、生活自信、环境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农问题”关键靠农民;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是污水和尾气无法匹及的现实;乡村的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数的历史底蕴,是乡村居民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如今,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再是远离乡村,而是回归乡村。乡村振兴计划下的现代乡村让乡村老百姓乐居,更愿意久居。
   (四)认同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的身份历来处于矛盾和变革之中,未来乡村卓越教师不可做候鸟式教师和逃离式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乡土化教师。“德所由起乎?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梁启超认为道德的本质和作用就是“利群”。目前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较为薄弱的地方,乡村卓越教师未来要去乡村执教,所以在师德培育方面应该主动强化学生对乡村教师身份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乡村教师责任和使命的认识。
  
   三、完善卓越乡村教师师德培育机制
  
   要把德育目标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完善卓越乡村教师师德培育机制。
   一是课程德育。严格落实卓越教师培育过程中的师德教育课程,优化师德课程设置,发挥其他课程的师德功能。重点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师德培育过程中,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高未来卓越教师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促使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二是文化德育。乡村卓越教师既是文化的学习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要对学生加强文化浸润,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增加对乡村文化的学习,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未来的乡村卓越教师能够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担当,扮演好传承传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角色,为乡村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实践德育。德行养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升级、优化,才能成就适合于乡村教育的良好德行。要强化学生师德实践认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进行乡村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乡村学校开展实习或支教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教育,熟悉乡村环境。
   四是管理德育。高校要推进卓越教师培育体系建设,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行为规范等方面将乡村卓越教师师德培育工作贯穿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环节之中,进行全方位的师德培育。当然,也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学生自我管理中达成卓越乡村教师的师德培育目标。
   五是协同德育。卓越乡村教师良好师德的养成不是高校独立完成的,是多方协同的优良产物。卓越乡村教师师德培育往往需要高校与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乡村中小学等协同开展工作,同时,高校内部各部门也需要同向发力。尤其是要注重产教融合,根据乡村学校不同需求对未来卓越乡村教师进行专业职前培训,以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师德素养、职业水平和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96-97.
  [2]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2.
  [3]戴斌荣.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1.
  [4]胡习之.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路径:以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卓越教师计划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4):146-149.
  [5]王萍.UGS三位一体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策略[J].昌吉学院学报,2018(5):62-67.
其他文献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就业紧密衔接,实现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新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友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摘 要: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传统学年制自身缺陷和学分制所具有的优势对比使得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成为必然。可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境。高职院校应敢于直面挑战,摆脱困境,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贵州各地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用优势产业、优势单品打造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一批批农产品品牌,让农特产品+乡村旅游为群众创造更多红利。
李斯芝:从未停止生态保护脚步记者见到李斯艺时,她刚完成在市州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桌面上堆放着还没看完的资料。曾参加过两次环保督察工作的她,今年3月,辗转贵阳、毕节、遵
“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每一个人创造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从基本公共教育阶段起步,培育能够抓住“人生出彩机会”的意识与本领
“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乌江时对责州的干部群众寄予了殷殷嘱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
贵州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补短板、促均衡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发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成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需在全面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内涵、特点、功能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内容生成的路径。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生成要遵循要点吻合原则、内容契合原则、有机融合原则,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同时要注意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同一思政要点不要设置过多课程思政的内容;在一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形式多样,课程思政
摘 要: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有着广深的内涵,这其中包含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呼唤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一时之间涌现多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内容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有效结合的全新典范。本文以《唐宫夜宴》为例,通过对其创新演绎传统文化的成功方法、模式的分析,探讨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新时
摘 要:本研究以中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排列组合为内容设计表征测试工具。通过与学习优秀学生对比,揭示学习不良学生的表征特点。结果表明:与学习优秀学生相比,学习不良学生表征方式单一,缺乏多种表征的习惯和能力;在表征方式上更倾向于由抽象向具体的表征;对问题深层表征能力低。  关键词:表征方式;表征顺序;表征深度;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